黄帝内经
出版说明
-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
- 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
《黄帝内经》导读
- 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上古天真论篇
-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插图]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插图]”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3,和于术数4,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5,而尽终其天年6,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7,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 精神情志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又能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故太过或不良的情志活动是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形成疾病的重要因素。
- 但在一般情况下,男子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不超过四十九岁,到这个岁数男女的精气都穷尽了。
-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1,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
- 《黄帝内经》主张养生法道,道法自然,奉养天真,返本还原。
四气调神大论篇
-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 春三月:指农历的正、二、三月。按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 春季三个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欣欣向荣。适应这种环境,应当早睡早起,在庭院里散步。披开束发,舒缓身体,以使神志随生发之气而舒畅。神志活动要顺应春生之气,而不要违逆它,多放生而不要杀生,多奖赏而少惩罚,多给予而少夺取。这就与春生之气相适应,是养生的方法。违背了这个方法,会伤肝,到了夏天就要发生寒变。这是因为春天养生的基础差,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也就不足了。
- 夏三月:指农历的四、五、六月。按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 冬季三个月,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寒冷的天气,使河水结冰,大地冻裂。这时不能扰动阳气。适应这种环境,应该早睡晚起,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再起床。使意志如伏似藏,心里很充实,好像已经得到满足。还要避开寒凉,保持温暖。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而频繁耗伤阳气。这就是与冬藏之气相应,是养藏的方法。如果违背了这个道理,会损伤肾气,到了春天,就要得痿厥病。这是因为冬天闭藏的基础差,供给春季养生的能力也就不足了。
- 治未病的含义有二: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既病防变,防微杜渐。
生气通天论篇
-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1,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2,皆通乎天气。其生五3,其气三4。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 九州:古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为九州。九窍:上七窍,指耳二、目二、口一、鼻孔二;下窍二,指前阴、后阴。十二节,指四肢各有三大关节,分别是上肢的腕、肘、肩和下肢的踝、膝、髋,共十二节。
- 因于寒,欲如运枢1,起居如惊2,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3,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4,湿热不攘5,大筋緛短6,小筋弛长,短为拘7,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8,阳气乃竭。
- 人感受了寒邪,阳气就会像门户的开阖一样相应抗拒,起居不宁;如果起居妄动,神气浮越,阳气就不能固密了。如果感受暑邪,就会多汗,烦躁,甚至喘促,喝喝有声;及至暑邪伤气,即使不烦喘时,也会多言多语,身体发热如炭烧,必须出汗,热才能退。如果伤于湿邪,头部就会沉重,如物蒙裹,如果湿热不能及时排除,就会出现大筋收缩不伸,小筋弛缓无力。大筋收缩不伸叫拘,小筋弛缓无力叫痿。如果气被风邪所缚,发为气肿,四肢交替肿痛不休,这是阳气已衰竭了。
- 煎厥:病名。因频繁劳伤,阴精被煎熬,阴不敛阳则阳亢,临床表现为耳鸣、目盲,突然昏厥,称为煎厥。
- 多吃肥甘厚味,能够使人生大疔疽,发病就像拿着空器皿盛东西一样容易。劳动之后,汗出当风,寒气阻遏于皮肤,会成为粉刺,郁积不解,可成为疮疖。
- 俞(shù):通“腧”,经络的孔穴。
-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1,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 人身的阳气,白天都运行于人体外部,日出时人体的阳气开始生发,中午阳气最旺盛,到日落时阳气衰退,汗孔也就关闭了。这时就应当休息,阳气收藏于内而拒邪气于外,不要扰动筋骨,不要冒犯雾露,如果违反了平旦、日中、日暮阳气的活动规律,形体就会为邪气所困,而日趋衰弱。
- 起亟(qì):指阴精不断生起而与阳气相应,说明阴精是阳气的来源。
- 阴是把精气蓄藏于体内,而不断充养阳气;阳是保卫人体外部,坚固腠理,以保护阴精。
-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1,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2。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大凡阴阳的关键,在于阳气固密于外,阴气才能持守于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和谐,就像一年当中,只有春天没有秋天,只有冬天没有夏天一样。因此,调和阴阳,是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于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要亏耗而衰竭;阴气和平,阳气周密,精神就会旺盛;如果阴阳分离而不相交,那精气也就随之而耗竭了。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1,阴之五宫2,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3,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4,心气抑5;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6,胃气乃厚7;味过于辛,经脉沮弛8,精神乃央9。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 五味:酸、苦、甘、辛、咸。这里指饮食的五味。
- 过食酸味,会使肝气过亢,肝木乘脾土,脾气就会衰弱;过食咸味,会使骨气受伤,水盛则侮土,肌肉枯槁,水气凌心,心气也就郁滞了;过食甜味,会使心气喘闷,脸色发黑,火不足,水气乘之,肾气就衰弱了;过食苦味,会使脾气不滞,胃气痞满;过食辛味,辛入肺,过辛则肺不布津,会使经脉渐渐衰败,精神也就颓废了。
金匮真言论篇
- 五风:指肝风、心风、脾风、肺风、肾风。
- 所说的感受四时季节邪气相克的情况是指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所谓的四时季节相克。
- 东风生于春季,病变多发生在肝经,而表现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变常发生在心经,而表现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变常发生在肺经,而表现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变常发生在肾经,而表现于腰股;中央属土,病变常发生在脾经,而表现于脊背。
- 所以春气为病,多在头部;夏气为病,多在心;秋气为病,多在肩背;冬气为病,多在四肢。
- 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涕和鼻出血的病,仲夏多生胸胁病,长夏多生里寒洞泄病,秋天多生风疟病,冬天多生痹病。
- 所以冬天不做剧烈运动而扰动潜伏的阳气,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春天不发生颈项病,仲夏也不会发生胸胁病,长夏不会发生洞泄寒中病,秋天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证、飱泄、汗出过多的病。
- 精对人体就如同树木的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于保养精气的,春天就不易得温病。夏天暑热之时,应该汗出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会得风疟病。
- 就人体阴阳来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就身体部位来说,背为阳,腹为阴。就脏腑来说,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
- 五脏是人体与自然外界联络的核心,即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五脏通过经络联络内与五窍、五华、五色、五体、五音、五味相通;外与五方、五时、五气相应,将人体与自然界合为一个天人相应的有机整体,这是中医学整体观的重要内容。
- 南方赤色,和心相应。心开窍于耳,精华藏在心,发病多在五脏。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苦味,在五行中为火,在五畜中为羊,在五谷中为黍。在四时中上应于荧惑星,所以心病多发生在血脉。在五音中为徵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七,在五气中为焦。
- 中央黄色,和脾相应。脾开窍于口,精华藏在脾脏,发病多在舌根。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甘味,在五行中为土,在五畜中为牛,在五谷中为稷,在四时中上应于土星。所以脾病多发生在肌肉。在五音中为宫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五,在五气中为香。
-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开窍于鼻,精华藏在肺脏,发病多在背部。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辛味,在五行中为金,在五畜中为马,在五谷中为稻。在四时中上应金星。所以病多发生在皮毛。在五音中为商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九,在五气中为腥。
-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开窍于二阴,精华藏在肾脏,发病多在四肢关节。比象来说,在五味中为咸味,在五行中为水,在五畜中为猪,在五谷中为豆。在四时中上应于水星,所以肾有病会发生在骨骼。在五音中为羽音,在五行生成数中为六,在五气中为腐。
阴阳应象大论篇
-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1,变化之父母2,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3,治病必求于本4。
- 清阳之气,积聚上升,就成为天;浊阴之气,凝聚下降,就成为地。阴主静,阳主动,阳主发生,阴主成长,阳主杀伐,阴主收藏。阳能化气,阴能成形。寒到极点会转化生热,热到极点会转化生寒。寒气的凝聚,能产生浊阴,热气的升腾可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在下,当升不升,就会发生飱泄。浊阴之气在上,当降不降,就会发生胀满。这是违反了阴阳运行规律,因此疾病也有顺证和逆证的不同。
- 北方属冬,阴凝而生寒,寒气能使水气旺,水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又能养肝。肾气通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六气中的寒,在地为五行中的水,在人体中为骨髓,在五脏中为肾,在五色中为黑,在五音中为羽,在五声中为呻吟,在人体的变动中为战栗,在七窍中为耳,在五味中为咸,在情志中为恐。恐能伤肾,但思可以抑制恐;寒能伤骨,但燥可以抑制寒;过食咸能伤骨,但甘味可以抑制咸。
- 聪明人,在没病时,就注意养生;愚蠢的人,在发病时,才知道调养。愚蠢的人,常感到体力不足,聪明的人却感到精力有余。精力有余,就会耳聪目明,身体轻捷强健,即使年老了,还显得健壮,强壮的人就更加强健了。所以明达事理的人,顺乎自然而不做无益于养生的事,以恬静的心情为快乐,持守虚无之道,追寻心志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他的寿命无穷尽,与天地长存。这就是圣人的养生方法。
- 八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大节气。
-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气血运行的道路。
-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1,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2,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面色,按病人脉象,首先要辨别疾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从而知道何经发病;看病人喘息的情况,听病人发出的声音,从而知道病人的痛苦所在;看四时不同的脉象,从而知道疾病在哪一脏腑;切按尺肤和寸口,了解脉象浮沉滑涩,从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这样,在治疗上,就可以没有过失;在诊断上就不会有什么失误了。
- 所以说,病刚发生时,用针刺就可治愈;若邪气盛时,必须等到邪气稍退时再去治疗。所以治病要根据病情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它轻的时候,要加以宣泄;在它重的时候,要加以攻泻;在病邪衰退正气也虚的时候,要以补益正气为主。病人形体羸弱的,应用气厚之品补之;精不足的,应用味厚之品补之。如病在膈上,可用吐法;病在下焦,可用通便之法;胸腹胀满的,可用攻泻之法;如感受风邪的,可用辛凉发汗法;如邪在皮毛的,可用辛温发汗法;病情发越太过的,可用抑收法;病实证,可用散法和泻法。观察疾病属阴属阳,来决定应当用柔剂还是用刚剂。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辨明气分和血分,使它互不紊乱,血实的就用泻血法,气虚的就用升补法。
灵兰秘典论篇
- 心者,君主之官也3,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4,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5,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6,决断出焉。膻中者7,臣使之官8,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9,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10,变化出焉11。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12,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13,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 十二藏:指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十二个脏器
- 膻中:心脏的周边组织,也叫心包。
- 心就像君主,智慧是从心产生的。肺好像宰相,主一身之气,治理调节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由它完成。肝好比将军,谋虑是从它那来的。胆是清虚的脏器,储藏精汁,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内臣,心的喜乐,都由它传达。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转化为营养,由它产生。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在那里最后完成。小肠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分清别浊。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技巧。三焦主疏通水道,周身行水的道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主是最主要的。心的功能正常,其他脏腑就能相安。
- 因此,临床上治疗脏腑功能失常的病证,既可以从某一脏腑自身的功能活动去调治,也可以从脏腑间相互联系的角度去调治,更可以从调养心神、滋补心血、温通心阳等角度来进行施治。
- 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似有似无极其微小开始的,虽然极其微小,也是可以度量的,千倍万倍地增加,事物就一步步地增大,扩大到一定程度它的形状就明显了。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这个道理,由极其隐微逐渐发展而成。
六节藏象论篇
- 六六:六十日为一甲子,是为一节。“六六”就是六个甲子,合为一年。
- 形藏四,神藏五:人身形藏指胃、大肠、小肠、膀胱。神藏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即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
- 天有三气,地有三气,人有三气,三三合而为九。在地分为九野,在人分为九脏,即四个形脏五个神脏,合为九脏,以与天的六六之数相应。
- 五日谓之候2,三候谓之气3;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 2 五日谓之候:五日称为一候。候,指气候。3 三候谓之气:三候称为一个节气。
- 五天叫一候,三候成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为一时,四时为一年。
- 天食人以五气3,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4,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 五气由鼻吸入,贮藏在心肺,能使面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由口进入,藏在肠胃里,所藏的五味,来供养五脏之气。五气和化,就有生机,再加上津液的作用,神气就会旺盛起来。
- 帝曰:藏象何如1?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2;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3,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4,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 心是生命的根本、智慧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面部,其功用是充实血脉,是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应。肺是气的根本,是藏魄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皮毛,其功用是充实肌表,是阳中之太阴,与秋气相应。肾是真阴真阳蛰藏的地方,是封藏的根本,精气储藏的所在;其荣华表现于头发,其功用是充实骨髓,是阴中之太阴,与冬气相应。肝是四肢的根本,藏魂的所在;其荣华表现在指甲,其功用是充实筋力,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是阴中之少阳,与春气相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水谷所藏的根本,是营气所生的地方,叫作器,能排泄水谷的糟粕,转化五味而主吸收、排泄。其荣华表现在口唇四周,其功用是充实肌肉,其味甘,其颜色是黄。这些脏器都属于至阴一类,与长夏土气相应。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的功能正常。
五藏别论篇
-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2,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3
- 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这六者,是感受地气而生的,都能藏精血,像地之厚能盛载万物那样。它们的作用,是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这叫作‘奇恒之腑’。像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感受天气而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之健运不息一样,所以是泻而不藏,它们受纳五脏的浊气,叫作传化之腑。它们受纳水谷浊气以后,不能久停体内,经过分化,要把精华和糟粕分别输送和排出。魄门也属于五脏。它的作用是使糟粕不能长久留存在体内。五脏是藏精而不泻的,所以虽常常充满,却不像肠胃那样,被水谷所充实。六腑是要把食物消化、吸收、输泻出去,所以虽常常是充实的,却不能像五脏那样被精气充满。水谷入口以后,胃里虽实,肠子却是空的;等到食物下去,肠中就会充实,而胃里又空了,所以说是实而不满、满而不实的。
- 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门功能正常,又对内脏的气机升降有重要影响。
- 气口:诊脉部位,即掌后桡动脉部位。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的脉气在此表现最为明显,故称气口,也叫“脉口”、“寸口”。
-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异法方宜论篇
- 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2,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3,盐者胜血4。故其民皆黑色踈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 盐味咸,咸能入血,少则养,过则害,多食则伤血。
- 东方地区,气候像生发的春气,是出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靠近海边,当地居民,喜欢吃鱼和盐这类东西,习惯于他们居住的地方,觉得吃得好。但是鱼性热,吃多了,使人肠胃内热;盐吃多了,会伤血。所以当地的百姓,大都皮肤色黑,肌理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疗法,来自东方。
- 西方地区,出产金玉,是沙漠地带,气候像收敛的秋季。那里的百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风沙,水土性质刚强。当地居民不穿丝绵,多使用兽毛或麻布和草席以御风寒。喜欢吃肥美、容易使人发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们的躯体,他们的疾病是由饮食、情志造成的,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来自西方。
- 藏寒生满病:内脏受寒,而发生胀满等疾病。
- 北方地区,气候像闭藏的冬季。地势高,人们住在山上,周围是寒风凛冽冰冻的大地。当地居民习惯于游牧生活,吃牛羊乳汁。这样,内脏就会受寒,容易生发胀满病。治疗上,应该使用灸焫,所以灸焫疗法,来自北方。
- 南方地区,气候类似于长养万物的夏季,是阳气盛大的地方。地势低洼,水土卑湿,雾露聚集多。当地百姓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所以当地人的皮肤致密色红,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使用微针,所以微针疗法,来自南方。
移精变气论篇
- 祝由:通过祝说病人疾病原由等语言的开导、劝慰,来改变病人的精神状态,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一种疗法。
- 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 以情胜情疗法,是利用五志之间的五行相克关系,通过属性相反的情志来矫正情志过激导致的疾病,即一种治疗情志过极所致疾病的方法。
- 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
- 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失神,预后不佳。
汤液醪醴论篇
- 汤液和醪醴,是用稻米五谷制成,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酒剂,其清稀液薄的为汤液,稠浊甘甜的叫醪醴。
- 岐伯说:针石治病,只是引导血气而已,主要还在于病人的精神志意。如果病人的神气已经衰微,病人的志意已经散乱,那病是不会好的。而现在病人正是到了精神败坏、神气涣散、荣卫不能恢复的地步了。为什么病会发展得这样重呢?主要是由于情欲太过,又让忧患萦心,不能停止,以致精气衰败,荣血枯涩,卫气消失,所以神气就离开人体,而疾病也就不能痊愈了。
- 医生给病人实施的各种治疗措施,都要通过病人神气的运行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因此,医生在临证时,要努力使病人精神振作,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情绪乐观,方能充分调动起患者的精、气、神,使针药得神之应,共同发挥助正抗邪的功效。
- 病人是本,医生是标,二者必须相得;病人和医生不能相互配合,病邪就不能驱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1,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2,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3。去宛陈莝4,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5,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6,精以时服。五阳已布,踈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帝曰:善。
- 要根据病情衡量轻重缓急平复水气,去淤血,消积水,并叫病人轻微地活动四肢,穿温暖的衣服,使阳气渐渐传布,然后用缪刺方法,使他的形体恢复起来。再使汗液畅达,小便通利,使阴精归于平复。待五脏阳气输布了,五脏郁积荡涤了,那么精气自然会产生,形体自然会强盛,骨骼和肌肉也就会相辅相成,正气自然就恢复了。
脉要精微论篇
-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阳气未动,阴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1。
- 诊脉常在清晨,因为这时阳气未曾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又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亢盛,络脉之气也调和,气血未扰乱,所以容易诊出有病的脉象。
-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1,察五色2,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3,决死生之分。
- 夫脉者,血之府也1。长则气治2,短则气病3,数则烦心4,大则病进5。上盛则气高6,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7,细则气少8,涩则心痛9。浑浑革至如涌泉10,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11,死。
- 脉是血液聚会的地方,而血的循行,要依赖气的统率。脉长说明气机顺达,脉短说明气分有病,脉数说明心里烦热,脉大是表示病势进增。若见上部脉盛,是病气塞于胸;若见下部脉盛,是病气胀于腹。代脉是病气衰,细脉是病气少,涩脉是病气痛。脉来刚硬混乱,势如涌泉,这是病情加重,到了危险的地步;若脉来似有似无,其去如弓弦断绝,那是必死的。
- 眼目、面部五色,是精气的外在表现。赤色应该像白绸裹着朱砂一样,隐现着红润,不应像赭石那样,赤而带紫;白色应该像鹅的羽毛,白而光洁,不应像盐那样,白而晦暗;青色应该像苍璧,青而润泽,不应像青靛那样,青而沉暗;黄色应该像罗裹雄黄,黄中透红,不应像土那样,黄而沉滞;黑色应该像重漆,黑而明润,不应像地苍色那样,黑而枯暗。假如五脏真藏之色显露于外,那么寿命也就不能长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万物,辨别黑白,审察长短的。如果长短不分,黑白颠倒,就证明精气衰败了。
- 声音重浊,则是中气为湿邪所困,为脾失守。声音低微,言不能续,则是气被劫夺,为肺失守。不知羞耻,不避亲疏,则是神明之乱,为心失守。泄利不禁,门户不固,则是脾胃失调,为脾失守。小便失禁,则是膀胱失约,为肾失守。
- 五脏是人体强健的基础。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下垂,眼胞内陷,说明精神要衰败了。背是胸之府,如果是背弯曲而肩下垂,那是胸要坏了。腰是肾之府,如果腰部不能转动,那是肾气要衰竭了。膝是筋之府,如果屈伸困难,走路时曲背低头,那是筋要疲惫了。骨是髓之府,如果不能久立,行走动摇不定,那是骨要衰颓了。总之,如五府能够由弱转强,就可复生;否则,就会死亡。
-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1;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2,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3,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4,持脉之大法。
玉机真藏论篇
- 肝气太过了,会使人易怒,发生目眩冒闷头痛;如果不及,则使人胸部疼痛,牵引背部,向下两胁胀满。
- 太过会使人发热、皮肤痛、发浸淫疮;不及会使人心烦,在上部会发生咳唾,在下部会发生矢气。
- 太过会使人肺气上逆,背部作痛,郁闷而不舒畅;如果不及,会使人喘促,呼吸气短、咳嗽,上,会因气逆见咯血;下,在胸部可听到喘息的声音。
- 太过会使人身体倦怠,脊背经脉疼痛,气短,不愿说话;不及会使人的心像饥饿时一样感到虚悬,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痛,小腹胀满,小便出现异常变化。
- 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证的人就可以痊愈;而患五实之证的人如果能出汗,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协调了,也可以痊愈。这就是根据虚实而决断死生的道理。
经脉别论篇
- 所以饮食过饱的时候,由于食气蒸发而出的汗来自于胃;受惊而影响精神的时候,由于心气受伤而出的汗来自于心;带着重东西远行,由于疲劳而出的汗来自于肾;由于走得快并且害怕而出的汗来自于肝;由于肢体摇动劳累过度而出的汗来自于脾。所以春秋冬夏四时阴阳变化之中,生病的原因,多是由于体力、饮食、劳累、精神等过度而来,这是一定的。
- 手太阴肺经能反映脾胃的盛衰,即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
宝命全形论篇
- 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2;病深者,其声哕。
-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 那五种治法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药物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
- 五虚:五脏精气虚;或指《玉机真藏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热论篇
- 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法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腑脏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 受病未满三天的,病在表,可以通过汗法治愈;病已超过三天的,病在里,可以通过泻下法治愈。
-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 热病稍好些时,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食,也会有余热残留不退,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1,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欬论篇
- 五藏六府皆令人欬,非独肺也。
-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1。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2,甚则咽肿喉痹。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3,脾欬之状,欬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4,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5。
- 肺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喘息有声音;严重的还会唾血。心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感到心痛,喉中像有东西堵塞;严重的会咽喉肿痛闭塞。肝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两胁疼痛;严重的不能行走,如果行走,两脚就会浮肿。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右胁痛,隐隐然痛牵肩背;严重的不能活动,一活动,咳嗽就加重。肾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腰背互相牵扯作痛,严重的就要咳出黏沫来。
- 五脏咳嗽,日久不愈,就要转移到六腑。脾咳不好,胃就要受病;胃咳的症状,咳而呕吐,厉害的时候,可呕出蛔虫。肝咳不好,胆就要受病;胆咳的症状,咳嗽起来,可吐出胆汁。肺咳不好,大肠就要受病;大肠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大便失禁。心咳不好,小肠就要受病;小肠咳的症状,咳嗽时要放屁,经常是咳嗽和放屁并作。肾咳不好,膀胱就要受病;膀胱咳的症状,咳嗽的时候,小便失禁。以上各种咳嗽,如果经久不愈,那么三焦就要受病;三焦咳的症状,是咳嗽的时候,肚肠胀满,不想吃东西。这些咳嗽,无论是哪一脏腑的病变,其寒邪都是聚合于胃,联属于肺,使人多吐稠痰,面目浮肿,气逆。
- 治疗五脏的咳嗽,要取腧穴;治疗六腑的咳嗽,要取合穴;凡是由于咳嗽而致浮肿的,要取经穴。
痹论篇
- 风寒湿三气杂至”是痹症发生的外因,而五脏真气不足,营卫运行失常是导致痹症的内在因素。
- 风、寒、湿三气混杂在一起入侵人体而形成痹证。风偏重的,叫行痹;寒偏重的,叫痛痹;湿偏重的,叫作著痹。
- 在冬天得病的叫骨痹;在春天得病的叫筋痹;在夏天得病的叫脉痹;在季夏得病的叫肌痹;在秋天得病的叫皮痹。
- 凡痹病侵入到五脏,肺痹的症状,是烦闷,喘息而呕。心痹的症状,是血脉不通,心烦而且心跳,暴气上冲而喘,咽喉干燥,经常嗳气。逆气上乘于心,就令人惊恐。肝痹的症状,是夜间睡眠多惊,好饮水,小便次数多,上引少腹,膨满像怀孕时一样。肾痹的症状,是浑身肿胀,胀得能坐而不能行,能低头而不能仰头,好像用尾骨着地,又好像颈骨下倾、脊骨上耸一样。脾痹的症状,是四肢倦怠无力,咳嗽,呕吐清汁,胸部痞塞。肠痹的症状,是常常喝水而小便困难,肠胃之气上冲迫肺,喘而急迫,有时要发生飱泄。胞痹的症状,是手按小腹、膀胱,内有痛感,且腹中觉热,好像浇了热水一样,小便涩滞,上部鼻流清涕。
- 饮食脾胃是后天之本,如果饮食不当过饱伤脾胃,进一步还可伤及其他脏腑功能,致脏腑气血紊乱而为病。
- 五脏有俞:即五脏各有输穴。如肝输太冲、心输大陵、脾输太白、肺输太渊、肾输太溪。
- 痛的是寒气偏多,有寒气就疼痛。麻木不痛的,那是病程日久,病邪深入,营卫运行迟滞,但经络有时还能疏通,所以不痛;皮肤得不到营养,所以麻木不仁。寒多的,是素体阳气少,阴气多,再感受了风寒湿的痹气,所以寒更盛;热多的,是素体阳气盛,阴气少,病气过强,阴不胜阳,所以是痹热。多汗出而沾湿的,是感受湿气太甚。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阴气和湿气相感,所以多汗出而沾湿。
调经论篇
- 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因而生成人的形体。
- 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 神有余就大笑不止,神不足就悲忧。
- 血有余就易发怒,血不足就易恐怯。如果邪气尚未与血气混杂,五脏还安定,只是孙络邪盛外溢,经内就会有淤血现象。
- 心藏神,神病多属于心。心(神)有余,见“笑不休”,心(神)不足,见“悲”。证之临床,心火亢盛,神不守舍,见“笑不休”的狂证;而心气不足,神气弛缓,见抑郁悲哀,情绪低落的癫证。肺主气,气病多属于肺。肺气有余,失于宣降,则发为喘咳的肺气雍实之证;肺气不足,宣降无力,则发为少气不足以息,动则气促的虚损病证。肝藏血,血病多属于肝。肝主怒而有余,则疏泄升发太过而为烦躁多怒;肝气不足,肝胆相表里,则胆气虚怯。脾主肌肉而充形体,故形病多与脾有关。水湿雍盛于脾,脾不健运,故见腹胀,二便不利等症;脾虚则化源不足,四肢失充养,久则萎废不用。肾藏志,志病多属于肾。肾为胃之关,肾病则关门不利,水聚而为腹胀、飱泄等症。肾藏元阳,肾阳不足,不温手足,四肢逆冷。
- 血和气都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寒冷会使血气涩滞不能畅通,温暖就能使血气消散而易于运行,所以气若偏胜,就有血虚的现象;而血若偏胜,就有气虚的现象。
- 凡邪气的发生,有生于阴分,有生于阳分。生于阳分,是感受了风雨寒暑;生于阴分,是由于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房事过度,喜怒无常。
-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大类,由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所致的,为“生于阳”的外邪;由于饮食不当、居处不宜、喜怒失节、房事劳倦所致者,为“生于阴”的内邪。
- 喜乐太过,其气下陷;悲哀太过,其气消散。气消耗,血脉就虚了。若再吃寒冷的饮食,寒气趁虚而充满于经脉,就会使血涩滞而气耗散,所以说是虚证。
至真要大论篇
- 凡是风病而发生的颤动眩晕,都属于肝。凡是寒病而发生的筋脉拘急,都属于肾。凡是气病而发生的烦满郁闷,都属于肺。凡是湿病而发生的浮肿胀满,都属于脾。凡是热病而发生的视物昏花,肢体抽搐,都属于火。凡是疼痛、搔痒、疮疡,都属于心。凡是厥逆、二便不通或失禁,都属于下焦。凡是痿证喘息气逆呕吐,都属于上焦。凡是口噤不开、寒战、口齿叩击,心神烦乱不安,都属于火。凡是痉病颈项强急,都属于湿。凡是气逆上冲,都属于火。凡是胀满腹大,都属于热。凡是躁动不安,发狂而举动失常的,都属于火。凡是突然发生强直的症状,都是属于风邪。凡是肠鸣腹胀有声,在触诊时有如鼓音的,都属于热。凡是浮肿,疼痛、酸楚,惊骇不安,都属于火。凡是转筋挛急,排出的尿液浑浊,都属于热。凡是排出的尿液稀薄清亮、寒冷,都属于寒。凡是呕吐酸水,或者突然急泄而有窘迫感的,都属于热。所以《大要》说:要谨慎地遵循病机,了解各种症状的所属,有邪气要加以推求,没有邪气也要加以推求,如果是实证要看为什么实,如果是虚证要看为什么虚。一定得先分析五气中何气所胜,五脏中何脏受病,然后疏通其血气,使其调和畅达,而回归平和,这就是有关病机的道理。
疏五过论篇
- 在《素问·着至教论》也曾告诫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1,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2,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邪气藏府病形篇
- 上半身发病的,是受了风寒外邪所致;下半身发病的,是受了湿邪所致。
- 头为诸阳之会,即阳明经、太阳经、少阳经之汇聚之处,足阳明胃经布于面部;足太阳膀胱经行于项背部;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颊部。所以外邪侵犯人体,多循经脉,上下传变,出现不同部位的症状。
- 邪气侵入阴经,往往是从手臂或足胫开始的。因为手臂和足胫内侧的皮肤较薄,肌肉柔润,虽身体各部都可以感受风邪,但这些部位最易受伤。
- 愁忧恐惧会使心脏受伤。形体受寒,又喝了冷水,就会使肺脏受伤。因为两种寒邪交感,内外受伤,就会发生肺气上逆的病变。如从高处跌坠,淤血留滞体内,又因大怒刺激,气上冲而不下,郁结胁下,就会伤肝。被人打击跌倒,或醉后行房,出汗冒风,就会伤脾。如用力举重,或房事过度,或出汗以后,浴于水中,就会伤肾。
- 色青者,其脉弦也1;赤者,其脉钩也2;黄者,其脉代也3;白者,其脉毛4;黑者,其脉石5。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6;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7。
- 面色青的,脉象应弦;面色红的,脉象应钩;面色黄的,脉象应代;面色白的,脉象应毛;面色黑的,脉象应石。如果看到面色与脉象不合,反而诊得相克脉象,就病情危重;若能诊得相生脉象,疾病就会痊愈。
- 凡是脉象紧的多属寒,脉象缓的多属热,脉象大的多属气有余而血不足,脉象小的多属气血都不足,脉象滑的属阳气盛而微有热,脉象涩的血少气少而微有寒。
- 荥、输的脉气浮浅,可以治外经的病,合的脉气深入,可以治疗内腑的病。
- 胃的合穴在三里,大肠的合穴在巨虚上廉,小肠的合穴在巨虚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阳,膀胱的合穴在委中,胆的合穴在阳陵泉。
- 胆病,经常叹气,口苦,呕出苦水,心跳不安,好像怕人逮捕他一样,咽喉里如物梗塞,频频咳嗽、吐唾沫。在足少阳经起点至终点的循行通路上,也会出现络脉陷下的情况,可以用灸法治疗;如胆病而有寒热现象的,可取足少阳经的合穴阳陵泉刺治。
寿夭刚柔篇
- 风寒外袭,先伤形体,忧恐忿怒的精神刺激,先伤内气。气逆伤了五脏之和,就会使五脏有病。寒邪侵袭形体,就会使肌表皮肤发病。风邪伤了筋脉,就会使筋脉发病。这就是形气与疾病外内相应的关系。
- 外形与正气相称的多长寿,不相称的多夭亡;皮肤与肌肉结合紧密的多长寿,不紧密的多夭亡;血气经络充盛胜过外形的多长寿,血气经络衰弱不能胜过外形的多夭亡。
- 形体充实而皮肤柔软的人,多长寿;形体充实而皮肤坚紧的人,多短命。形体充实而脉气坚大的为顺;形体充实而脉气弱小的属于气衰,气衰是危险的。如果形体充实而面部颧骨不突起的人,骨骼必小,骨骼小的多短命。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突起坚实而有肤纹的,称为肉坚,肉坚的人多长寿。形体充实而臂腿臀部肌肉没有肤纹的,称为肉脆,肉脆的人多短寿。这是自然界赋予人生命所形成的形体与生气的自然状态,可据此来判断人的寿命长短。医者,必须了解形体与生气的状态,然后可以临床治病,判断死生。
本神篇
-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6。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7,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8,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 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叫精;阴阳两精相结合产生的生命活动,叫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魂;跟精气一起出入而产生的运动机能,叫魄;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心;心里有所忆念而留下的印象,叫意;意念所在,形成了认识,叫志;根据认识而反复研究事物的变化,叫思;因思考而有远的推想,叫虑;因思虑而能定出相应的处理事物方法,叫智。
-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 肝藏血,血舍魂1。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2。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藏不安。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经脉篇
- 经脉系统,包括了经脉和络脉两个内容,经和络是相对而言的,经为主干,而络是经的分枝。
-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营卫生会篇
- 营卫皆化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故昼不精,夜不瞑。
- 壮年人的气血充盛,肌肉滑润,气道通畅,营气卫气的运行不失常规,所以白天神气清爽,夜里睡得香。老人的气血衰退,肌肉消瘦,气道涩滞,五脏之气损耗,营气衰少,卫气内乏,所以白天神不清爽,夜里也不易入睡。
- 若卫气不能入于阴分而与营气相交,导致阳分之气盛而阴分之气虚,这是造成失眠的重要机理。
- 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 营和卫都是水谷精气化成;血是精气化生的最宝贵物质,称为神气。因此血和气,名虽不同,却属于同类。凡失血过多的人,临证不可发其汗;出汗过多的人,其血亦少,临证不可刺络放血。所以说人体既夺血又夺汗者预后不良,血与汗缺一则不能生存。
海论篇
- 人体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以上四者,和四海相应。
- 胃是水谷之海,它的输注要穴,上在气冲,下在三里穴;冲脉是十二经之海,也就是血海,它的输注要穴,上在大杼,下在上巨虚和下巨虚穴;膻中是气海,它的输注要穴,在柱骨上的痖门、柱骨下的大椎,前在人迎穴;脑是髓海,它的输注要穴,上在百会,下在风府穴。
- 气海有余,是邪气盛,就会气满胸中,呼吸急促,面赤;气海不足,就会气短,说话无力。血海有余,因为血多脉盛,就会想象身体似大起来,虽然心情怫郁,而说不出病来;血海不足,就会经常感觉身体轻小,虽然心情不舒,也说不出病来。水谷之海有余,就会腹部胀满;水谷之海不足,就会觉得饥饿而不想吃东西。髓海有余,就会使身体轻劲多力,耐劳超过常度;髓海不足,就会脑似旋转,耳鸣,小腿发酸,眩晕,眼睛看不见东西,懈怠,嗜睡。
天年篇
- 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2,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 血气已经和调,荣卫已经通畅,五脏已经形成,神气潜藏于心,魂魄具备了,就成为人。
- 五脏形质坚固,血脉和顺协调。肌肉滑润,皮肤细密。营卫之气的运行,不背离常规。呼吸徐缓,经气循度而行。六腑消化谷物,津液布散周身。以上各方面,都能正常活动,寿命就能长久。
- 长寿者的鼻孔深而长,鼻的部位,高大方正。营卫循行畅通无阻,面部的三停高起而不平陷,骨骼高起,肌肉丰满,这种健壮的形体,是能活到百岁的象征。
- 头面部骨肉丰满,人中深邃而长,说明禀赋强壮、先天发育良好,则生命活动有丰厚基础,则得以长寿。
- 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 人生到十岁,五脏才开始健全,血气已经通畅,这时他的经气还在下肢,所以喜跑。到了二十岁,血气开始旺盛,肌肉正在发育,所以喜快走。到了三十岁,五脏完全健全,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所以喜欢缓行。到了四十岁,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已发育很好,并且稳定。腠理开始稀疏,面部华色开始衰落,发鬓斑白,经气平定盛满至极,精力已不十分充足,所以喜欢坐。到了五十,肝气开始衰退,肝叶薄弱,胆汁逐渐减少,眼睛开始有不明的感觉。到了六十岁,心气开始衰退,经常有忧虑悲伤之苦,血气运行缓慢,所以喜欢躺卧。到了七十岁,脾气虚弱,皮肤干枯。到了八十岁,肺气衰退,魂魄离散,所以言语常常错误。到了九十岁,肾气焦竭,肝、心、脾、肺四脏和经脉都空虚了。到了百岁,五脏就都亡衰竭,神气也都无以依附内舍,这时,就仅留下形体空壳而死亡了。
- 后天调养是人寿夭得以实现的条件,若恃强妄为,逆于生乐,则竭精耗真,虽先天禀赋充足,仅能取中下寿。先天禀赋薄弱者,若能后天调养得当,亦可中寿;但若不能调养,甚或放纵嗜欲,反复伤邪,无异对薄弱生命雪上加霜,必致短命夭折。因正难御邪,正邪交争,气血紊乱,必致邪盛正衰而死。
通天篇
- 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1,好内而恶出2,心和而不发3,不务于时,动而后之4,此太阴之人也。
- 属于太阴的人,性情贪婪不仁厚,表面谦虚,假装正经,内心却深藏阴险,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只知利己,见风使舵,行动上惯用后发制人的手段。具有这些特性的,就是太阴之人。
- 属于少阴的人,贪图小利,而有害人之心,看到别人有了损失,就像拣到便宜一样高兴,好伤人,好害人,看到别人光荣,就恼怒,心怀嫉妒,没有同情心。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少阴之人。
-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1,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2,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3,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 属于太阳的人,平时自鸣得意,好讲大事,无能却空说大话,言过其实,好高骛远。行动不顾是非,做事经常自以为是,做事虽然失败,却没有后悔之心。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太阳之人。
- 少阳之人,[插图]谛好自贵1,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 属于少阳的人,做事审慎,好抬高自己,有了小小的官职,就自以为了不起,向外宣扬,好交际,而不能踏踏实实地工作。有这些特征的就是少阳之人。
- 属于太阴的人,面色阴沉黑暗,而假意谦虚,身体本来高大,却卑躬屈膝,故作姿态,而并非真有佝偻病,这就是太阴之人的形态。
- 属于阴阳和平的人,外貌从容稳重,举止大方,性格和顺,善于适应环境,态度严肃,品行端正,待人和蔼,目光慈祥,作风光明磊落,举止有度,处事条理分明,众人都说有德行。这是阴阳和平之人的形态。
名句索引
-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 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