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全3册)

山下英子 永田良一

断舍离

  • 放手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然后,翻开人生新篇章。

推荐序一: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 如果只是物质上的“断”和“舍”,而没有在心中确立“离”的精神高度,内心还是会常常纠结。
  • 我想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
  • 我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学习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
  • 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推荐序二:断舍离帮我们实现对家的美好想象

  • 原来我们做的不仅是简单的家居整理,更是践行一种生活哲学,一种一直隐藏在内心的对生活之美的认同。
  • 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断舍离的奥义不只是“扔东西”

  • 斩“断”物欲 “舍”弃废物 脱“离”执念
  • 还包括精神层面上那些不适宜的过剩观念,或是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自我谴责境地的消极思维或情感纪念物。只有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
  • 断舍离并不是单纯地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
  • 为身边的杂物“减肥”,让我们学会放手不需要的东西,从而促进自我周身的新陈代谢。“清出”过多的杂物,实现居所环境的“良性循环”。

第1章 你之所以无法放手的原因

  • 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明白自己“不能收拾家务”的心理机制,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

被困在水槽淤泥口的鲇鱼

  • 本来能在干净的溪流潇洒畅游的香鱼,逐渐变成了水槽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鲇鱼。
  • 有次我在泰国进行“Fasting(斋戒)detoxed(排毒)”疗法时,接受了嘴巴、皮肤、内脏等各个部位的“detoxed=舍”治疗法。所有参与这种疗法的人都仅用一天体重就减轻了2~3kg。
  • 居住在进水口开放、出水口关闭的“储水槽”中的我们
  • 很多时候“自己眼中正常的杂物数量”,实际上“接近或等同于患病状态”。甚至可以说,大多数时候,这些杂物的量即使花上一星期也处理不完。

我们生活在“事物随意渗入生活空间”的年代

  • 消费型社会里洪水般的物量物品被过度制造、被过快流通的物理性原因。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虽然具备丰富的家装知识和收纳整理技能,但对于舒适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数量的估测和考量不足。上个时代的价值观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不收拾”的深层原因是顽固的“物质轴”思维
  •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因过度焦虑而郁闷的我们

  • 在某种意义上,将压抑在内心的情感表露出来就相当于把坏情绪发泄出来,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 就是不说话、倾听。对于无法放手杂物的各种理由,都只是随声附和一下。
  • 断舍离讲求的就是这种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

  • 断舍离的“空间轴”思维注重的是“扔掉东西”之前——“为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这种思维是实践断舍离不可或缺的。
  • 一开始就没有断然“因为看起来将来也没有使用的需要,可以扔掉”,过后再处理的话,物品在手里就会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是一种心理上的沉重感,带有叫作“执念”的黏着剂,其实就是对物品的定式思维。

家里家外·情绪反差的痛苦

  • 已经不穿的衣服被主人一件一件地塞在衣柜里。虽说衣柜不是电视剧里的后宫,其实也有人把衣柜比喻成“皇帝不会驾临的冷宫”。这个比方实在是妙不可言。当耳朵贴在衣柜上,仿佛就能听见衣服在默默地哀叹:“主人总穿其他衣服,我得等到什么时候呀!”
  • 越是陷进这种虚妄的幻影世界,就越会脱离现实,只能看见自己想要看见的东西,而对其他现实中的事物视若无睹。
  • 扔掉不需要的杂物,建立舒适的生活空间,才有可能改变人生
  • 当洋子小姐把大量的无用杂物清理出自己的世界后,就迎来了与“真我”十分契合的人生伴侣,开启了幸福的人生之旅。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

  • 未雨绸缪并不是不好,但反应过度会给日常生活带来焦虑。

“舍”与“弃”的不同

  • 在进行取舍时,我们应该挑选出有质量的东西,将物品压缩到能够建立和保持一定社会关系性的量即可
  • 一个人与一件物品相遇是极为短暂的、微弱的缘分。只有尽力去珍惜爱护这种缘分,才是真正意义上对“太可惜了”这种感叹的回应。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 人有“获得的自由”,也有“放手的自由”
  • 放手的自由 保留的自由 取舍选择的自由
  • 如果你不想再吃了, 如果肚子已经吃得饱饱的, 那就应该放下碗筷,不多吃也没问题。 因为,吃不吃饭我做主。 如果你不想再穿了, 如果这件衣服已经让你厌烦了, 那就应该脱下衣服,不穿也没问题。 因为,穿不穿我做主。
  • 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认为它对你已经没有价值了,感觉已经不适合你、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没有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

断舍离,就是扔东西

  • 不是要开启按钮,而是要拧紧我们的“螺丝”。假如螺丝拧坏了也不要紧,重来一遍就行。断舍离就是反复地拧紧螺丝。
  • 观念上的断舍离 1.认识现状 2.停止自我否定 3.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杂物上的断舍离 1.拿出杂物,俯瞰 2.扔掉“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3.以自我·时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4.以“必要·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5.收纳在杂物最适化之后进行
  • 家务上,就是掌握家里物品的数量质量,观察东西是否过剩的现状。
  • 收纳空间的物品量合理,没有过度过量,偶尔出现“凌乱”情况。收纳空间已经满载,甚至出现物品“溢出、过剩”情况。东西已经好多年没有整理过,出现了“堆积”情况。
  • 一直长时间徘徊在垃圾“分辨层”的人,总是拖拖拉拉的,提不起劲儿来收拾东西。
  • 物品的“量”和空间的“质”的现状认识
  • 只有摆脱这种自罚性的思维倾向,不再去否定自我,才能实现思维观念上的断舍离。
  • 观念上的断舍离 3 描绘家的具体构想
  • 帮助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我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
  • 杂物上的断舍离 1 拿出杂物,俯瞰
  • 经济学上有个“巴莱多定律”。它指的是“公司80%销售额是由20%的员工创造的”“80%的成果是在所花全部时间的20%中产生的”等这些现象,又简称80/20定律。
  • 从这些角度进行杂物取舍,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
  • 焦点集中在“这是不是我需要的眼镜”,而不是“这个眼镜还能不能用”。
  • 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那些同时满足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并且可以摆脱把人·事·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逐渐形成多元性的、尊重他人的意识。
  • 不需要的东西 东西使用起来很便利,虽然没有坏,但是丢了也不发愁。 不合适的东西 以前很重要,但是对现在的我不合适。 不愉快的东西 长时间使用,但会有莫名的违和感和不快情绪。
  • 而像“留恋物”这种“爱管闲事的大叔”,就需要“个别面谈”,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角度进行判断后再做处理。
  • 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 “收拾”就是对庞大的杂物量进行压缩和收纳的作业“整理·分类”+“扫除”,总称为“打扫”
  • 而在“断舍离”的大前提下,最正确的“打扫”程序是首先清除那些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之后再转而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
  • 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
  • 收纳指南 1 “三分法”
  • 断舍离并没有什么规则或说明书。因为,东西能不能扔掉,选择和决定权不是别人,正是东西的所有人——你自己。
  • 首先,在把杂物放入收纳箱前最重要的是“分类”。
  •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
  • 即便多么想拥抱崭新的有魅力的人、事、物,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把之前的“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收拾”干净,整理清楚。这才是断舍离的思维方式。
  • 收纳指南 4 “one touch法”
  • 杂物拿出放入的动作就是: “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 只需要把动作压缩成这两步,以one touch(一键式)取出来,这样一来既没有了什么多余的压力,也不会觉得“太麻烦”。
  • 收纳指南 5 “自立·自由·自在法”
  • 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选择自由”。

从切实能出成绩的小地方着手

  • 而断舍离也正是要从非常简单的小地方着手的。小地方获得的小成功的不断累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老大难问题。
  • 要有意识地通过杂物整理,锻炼“现在、这里、我”的三要素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对现在的我来说什么最重要”。

有心无力时,先找“出口”

  • 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 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 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
  • 厨房和浴室、洗漱台直连着“肉体生命”,客厅、书架直连着“精神生命”,橱柜和书房直连着“社会生命”,等等。
  • 当人们清理出口,消除阻塞后,会更加注意入口,严格筛选进入的杂物。

居所整体进行断舍离的要点

  • 【断舍离的步骤】Step1“认清现状”,Step2“选择取舍”,Step3“收纳整理”。
  • 把“看不见的收纳空间”整理成无论对谁都能大大方方展示的状态,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自我肯定感。
  • 【断舍离的步骤】Step1 完全打开橱柜,拿出所有东西,摆在面前。Step2 从已经过期的食品、不能用的工具和碗筷开始处理,逐步以“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物量。Step3 厨房橱柜和抽屉基本上是“看不见的收纳空间”,物量应该大约占空间的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 按照断舍离的铁则——勿从执念强烈的杂物开始实践断舍离,新手应该先从其他地方开始锻炼选择取舍的能力,之后再挑战书籍的断舍离。
  • Step1 书架是全部书籍都以看得见的状态陈列的,所以,首先是多次估计藏书量。Step2 压缩书籍量的唯一关键点就是看这本书对自己来说“好不好吃”。从这一点就能认清自己和书籍之间有没有互动性。Step3 在“看得见的收纳空间”中物量应该大约占5成,不过书籍是个例外。只需认识到“总量限制”——书籍能全部收纳到书架上就可以。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做到使用方便。
  • 风水学上有“扫厕所,开财运”的说法。这一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还不知道,但是在提升“排泄”的质量上,把厕所打造得干净漂亮其实和断舍离的“出”的意义是相通的。
  • “一放手,减压力,笑容多。”

第3章 断舍离改变人生

  • 舍得便是获得。 复位人生。 做出最适合当下的选择和决断。 重拾自信心。 成就自在·从容的人生。

一阵莫名的清爽感抚过心头

  • 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 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份负担。 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

摆脱过剩执念,减轻心灵负重

  •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获得深刻的智慧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

提高选择·决断的精度和行动速度

  • 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从而逐步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

清除闭塞感,疏通人生路

  • 随着生活上这些令人开心的小变化不断累积,闭塞的人生逐渐疏通,恢复流动,也会逐步带来其他的变化。
  • 很多人因为断舍离,正视现实,改变了犹犹豫豫、不敢直面问题、总是想逃避的毛病,开启了新的人生。
  • “有舍,便有得”,是千真万确的。 断舍离,人生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引导现在的自己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与决断

  • 需要有“空间”的“留白”以及不由自主想深呼吸的“空气感”就足够了。
  • 断舍离,是清爽流畅感的“场”“空间”“时间”的创造方法。
  • 我们会做出对现在的自己最恰当合适的选择和决断。
  • 了解自己,喜欢自己思维·感觉·感知变得敏锐、轻盈、具有洞察力,获得“生命的悠然自得”

“身体、心灵、生命”机制的回归

  • “一看居所,就知道住这里的人的内心和人际关系的状况。”“一看钱包,就知道这个人的居所状况。”
  • 居所就是身体的容器,而身体则是生命的栖居之处,因此,居所里放置的应该是能让生命健康成长的东西。反过来说,必须把不能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东西“排”出去。
  • 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之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

沟通力显著提升

  • 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距离走得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是太低,都会出现问题。
  • 越是亲密的关系,双方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
  • “人”在日语中被译为“人間”,其中的“間”即为简体字的“间”,换句话说,单单一个“人”字,并不完整,有了“间”之后,才真正成为“人”。因此,就需要我们注意“间”有没有正常工作。
  • 这种一张一弛、一松一紧,就是艺术的间隔、时机。
  • 有意识地利用时间·空间·手间(精力)的“间”意识,随机应变,因地制宜,人际关系机能才能更顺畅地发挥作用,与他人的沟通才能更有效率,人生才能更上一层楼。

比想象更怡然的人生就在不远处

  • 断舍离保留的、获得的人·事·物,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珍贵、非常喜爱的才被筛选出来的。这就是锤炼执念心的结果。
  • 断舍离,让人与空间力为伍, 比想象更怡然的人生就在不远处。

没有“出”,则难获自在

  • 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
  • 当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时,我们马上想到要给灾区“送吃的喝的”,很少人会想到“送厕所”。这也是因为我们常常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获取东西”上。
  • 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才不会被他人的观念所左右
  • 自身要尤为注重自己最真实的感情,而不是受其他人的观点所影响。

获得主体性的生活方式

  • 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
  • 生活产生“流动感” 人生出现新陈代谢 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 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 不久,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

抛开家庭关系的烦恼

  •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这些烦恼绝大部分都是源于“单方面的期待过高”——过多地给对方施加自己的价值观。

遵守三大原则,收获怡然人生

  • 活在当下 结果反馈到自身 给予
  • 机 机会、机缘度 程度、力度间 间隔、节奏感
  • 于是,她把所有的积分卡都扔掉,明确了自己买东西的标准——自己需要的不是积分卡,需要的是商品。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

  • 一旦家里杂物量减少到最适度,进入了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在精神方面的人际关系也会改善,也就是人生本身一定会流动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不再像从前一样紧绷着,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
  • 断舍离既培养了全局眼光,又提高了关注细节的精度。
  • 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
  • 我们的欲望越来越大,想获得一些不必要的东西,与一些不想产生联系的人建立了联系,自己的思想、行动和真正的内心需求错位越来越大,并且越来越摆脱不了这个社交泥潭。
  • “现在准备做的一些事项或待办事项,对于你来说都是必要·合适·愉快的事情吗?”“日程里面是否有一些其实不过是自己想当然的事情?”
  • 金钱 健康 人际关系
  • 把“烦恼”当作一个重大问题,并非在思考解决之策,而是不断地唠叨抱怨,却不肯改变现实,依然安于现状的情况。
  • 断舍离并不是一个一个消灭具体的烦恼,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
  • 因此,一烦恼就整理家务。虽然乍一看两者八竿子打不着,但是整理家务也是向彻底解决烦恼迈出的一大步。
  • 节约的对象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金钱 精力 时间
  • 不要被人们口中的“常识”所束缚,从自己独特的“必要·合适·愉快”来决定事情的优先顺序,或者减少浪费,或者投资理财。这才是超越节约本身,将各自人生中的杂物进行精简智能化。
  • 我们经常说的“结婚”有三个观点:精神性的结婚动物性的结婚社会性的结婚
  • 癌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幸福的死亡方式。并不是像心脏病或脑中风这种突然死亡的病症。在死亡来临之前,还有力气来做想做的事情。还能在死亡来临之前,全身心地用力生活。
  •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让人生的各项事情都有始有终,不留遗憾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

“搬”家,遇见新的自己

  • 另一种是保养式的断舍离。
  • 断舍离,并不是充斥徒劳感的“收拾整理”,而是提升空间次元的“搬家”,同一个地方,同一所房子,却有完全不同的风景,还有崭新的自己。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

  • 我认为一定程度的负荷是提高自信心的一种方法。在那些认为人生就应该事事准备万全,才能预防“万一”的人看来,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比较极端。但是,人总是通过失败才能有所觉醒,才能掌握要领不再重蹈覆辙。

用心珍惜当下的人·事·物

  •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衰老、病患和死亡。

不断地追寻“出”之美学

  • 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的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

前言 其实我以前也总为家务活发愁

  • 其实,90%的家务是保养管理的作业。
  • ●断——切断庞杂的物品来路。 ●舍——舍弃不需要的物品。 ●离——在反复的断与舍中,脱离对物品的执念。
  • 物品周身一定会附着维护管理所需要的“精力”“时间”“空间”。
  • 丢掉多余的杂物会节省很多精力(手间),同时也能节省时间,恢复空间。我们重拾“三间”,其实就是重新找回生活的从容感

常识1 “收纳”无法收拾好家

  • 整顿、收纳前我们需要做的是: ●减少杂物。 ●精简杂物。 ●精选杂物。

常识2 不为家务事后悔

  • 与世界流行的常识相比,有些事情实际上不需要多么高的标准。

常识3 “家务集中做”的陷阱

  • “集中做家务”也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这种负担来自“waiting(等待时间)”。比如每周只洗两次衣服,中间的两到三天就是等待时间。这段时间心里总有个声音在嘀咕:“唉,还堆着脏衣服呢……”越来越多的负担逐渐累积起来,变成了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 “提前预备好”最大的风险是“用不完”(吃不完)。因为人每天的心境、心情是不一样的,想吃什么、想吃多少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 “集中做家务”转换为“分散做家务”
  • 做家务的铁则就是“分散做家务”。
  • 家务活,讲究的是有了活就要及时完成。 时间,讲究的就是利用碎片时间。

常识4 不需要特意做菜单

  • 我们必须好好倾听和回应人的基本生理需求,至少在家时能做到:想吃的时候就吃自己想吃的东西,想扔出去的东西就立刻扔出去,想睡觉的时候就去睡觉。
  • 重要的是不断磨炼和提高对自我需求的敏感度,将接收自我需求信号的传感指针锤炼得锃亮发光,而不是任它生锈发霉。

常识5 不“节约”

  • 其实,凡事都讲“省”,总会让人有种烦闷不痛快之感。严重点说,越讲究“省”的人,他的人生也会强迫自己凡事都必须从“省”出发。所以,首先我们要对这种思维方式断舍离。

常识6 不考虑做家务的活动路线

  • 人是一种越是花精力就越感到麻烦的生物。因此,要尽量考虑如何减少精力支出。

维护保养守则

  • 纸质类要即读即处理——不拖延
  • 养成每天掏空包包的习惯
  • 自己有什么东西都能一目了然、一清二楚,这才是断舍离的应有之态。

料理守则

  • 打造一个“人愿意进去做饭”的厨房的第一个条件是减少物件。不堆放多余的杂物,不集中多个任务。
  • 冰箱里的东西要“一目了然”——不用购物塑料袋包装食材

善后守则

  • “用完后立刻收拾”是基本原则——让“过程”保持流畅,不停滞
  • 没有任何一件家务活是集中起来做是最好的,也没有任何一件家务活是推迟之后做是最好的。
  • 每次用完餐具立刻收拾,会减少之后收拾的麻烦。两三个盘子洗起来虽麻烦,可一旦在洗碗槽里堆成小山,麻烦和困难度会猛然提升。因为集中起来做家务,会让家务活变成困难作业。
  • 一件物品,不仅指物品本身,还有附带的时间、空间和精力。因此,减少杂物就相当于重新获得了时间、空间和精力。

清扫守则

  • 一个人之所以做不到随用随打扫,主要是因为打扫之前杂物已经放置得乱七八糟,无从下手了。因此,扔东西!扔东西!扔掉多余的不需要的杂物!

洗衣守则

  • 洗衣是每日必做功课——少量衣物也不拖到明天
  • 只要有要洗的衣物,就当天洗当天晾晒。不要让家务活的“流动”堵塞不畅,保持良性的循环,才是最关键的。
  • 顺便说一下我的“既定总量”:工作用服装为6套、平时的衣服为6套、寝衣3套。

准备守则

  • 不在台面上堆放杂物——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
  • 人,总有一天会独处。即使对家人,也要培养不被束缚的能独处自立的能力。
  • 成为一个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得其乐、善待自己的人。

取舍守则

  • 另外,我喜欢边读书边记笔记。因此一般不会从图书馆或者别人那里借书。而且,我读过的书到处都有笔记或记号。
  • 自己的事情不能停止思考。放弃思考就相当于放弃人生。断舍离就是重拾思考,重启人生。
  • 信件、贺卡、礼物的意义在于收到的那一瞬间,也就是感受到别人心意的瞬间。

推荐序

  • 所谓“断”,就是断绝购买不必要东西的冲动;所谓“舍”,就是把家里用不到的东西舍弃;所谓“离”,就是与过度的欲望保持距离。
  • 众生是没有开悟的佛,佛是开悟了的众生。

堆积在衣柜里的执着心

  • 将美好之物置于中心所见、所闻、所触,将造就我们自身。将心仪之物、美好之物,置于生活的中心吧!杂乱不堪的生活,只会让人散漫无度。立行扫除之举吧!
  • 因为那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想得到一切的物欲、想知道一切的好奇心,虽然不知如何自处,但丝毫没有想过舍弃这些物欲和好奇心。
  • 每舍弃一件无用之物,衣柜和心里就会多一分空间。每舍弃一件多余之物,衣柜和心里就会少一分负担。每舍弃一件冗余之物,衣柜和心里就会多一分清爽。

对过剩采取“斩断”“舍弃”“离开”乃当务之急

  • 沉迷于收纳术的人,只不过把源于执着心的“积攒物品”换成了“收纳”这一体面的说法而已。

了解原始佛教的宇宙观

  • 万物皆无常,无常即万物。 万物存因果,因果相辅成。 由因而生果,有果必有因。 万物终涅槃,因果亦调和。

“身心一如”和“身与心的交汇点”

  • 心病则身病,身病亦会导致心病。
  • 表面看来是我们拥有物品,实际上却是物品绑架了我们,结果只能哀叹“明明想扔,却扔不掉”。人们抱着多余之物,任由它们侵蚀自己的时间、空间与精力,却只能哀叹“无力整理”。采用这种以物质为轴心的思考方式,而不懂得俯瞰空间,会导致我们无法认清现状,最终把自己贬低到不如物品的境地。
  • 时刻注意如何“释出、舍弃”,如何简单地生活。
  • 所谓生活“过剩”病,同时还是生活“麻木”病、沟通“不足”病。

合气道忌“停留”

  • 我认为“断舍离”并非提倡丢弃物品,首先应该面对物品。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曾经选择的,也是自己曾经接受的。假如实施断舍离,就不会随随便便地接受了。无论是物还是人,都是值得怜惜的。
  • 身不停于一处,心亦不停留,方可放下执着。物不停于一处,心亦不停留,方可放下执着。
  • 物,是时间、空间与人的集合。 断舍离,是审视物与“人”本身的关系。 断舍离,是自己创造“空间”。
  • “诸行无常”,主旨是变化,是对时间变化的认识;“诸法无我”,主旨是关系,是对自身与空间之关系的认识;“一切皆苦”,主旨是经验,是对变化与关系之延续性的认识;“涅槃寂静”,主旨是境界,通过以上三种认识探索人之一生。

是偶然还是必然

  • 世上无偶然,一切皆必然。

(参考文献)

  • 宗教之心即舍弃之心,而舍弃之心即无求之心、离开之心、忘却之心、无意之心、无牵挂之心、无执着之心、接受一切之心。

专栏 关于《十住心论》

  • 烦恼是生命力的另一种形式,若视为恶事而企图消除它,这种执着反而会引发新的烦恼。若萌生欲望就如实接受,并认真磨炼辨别之心。若欲望超出本心的承受范围,那就扩展本心的容量。那么,欲望将安居在心中,化作生存的动力。
  • 若遭遇苦难,就当作对智慧的考验吧!若成功了,就视为上天的恩惠,与他人一同分享吧!

“为何无法舍弃物品” ——来自断舍离的建言

  • 断舍离是一个审视自己与物品关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必须仔仔细细地观察自己的内在与内心。

“心若存污秽,环境也混浊” ——来自空海生活方式的建言

  • 夫境随心转,心垢则境浊;心逐境移,境闲则心朗。心境冥会,道德玄存。”

“断舍离并非舍弃一切” ——来自断舍离的建言

  • 断舍离并不提倡这种状态,而是主张只在身边放置精挑细选的“称心”之物,以此打造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居住空间。
  • 断舍离正是为了创造一种被称心之物所围绕的生活。
  • 极简主义者似乎否定的是物欲本身,而断舍离并非如此。它并不否定物欲,而是提倡巧妙地控制欲望,以便过上舒适的生活。
  • 断舍离并不否定物欲,而是提倡巧妙地控制物欲;断舍离也不主张舍弃一切,而是建议精选真正心仪之物。审视自我与物品的关系,以“此时”“此处”“此身”为轴心,判断物品的“必要性”“适宜性”与“舒适性”。

“不必舍弃欲望与烦恼” ——来自空海生活方式的建言

  • 佛教中有“四苦八苦”一词,在现代文中被当作熟语使用。意思是,人生本来有“生老病死”四种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盛苦”,总共有八种苦(“苦”意为“无法逃脱的痛苦”)。但凡活在世上,就无法逃脱这些苦。
  • 断舍离不提倡斩断一切物欲,而是建议精心挑选物品,减少至可控的数量之后牢牢地掌控住。
  • 空海曾说:“积累小小的善行,会把我们引入安乐之境。”

“美好的语言带来美好的人生” ——来自空海生活方式的建言

  • 佛教中有“身口意”一词。“身”指身体行动;“口”指口中说出的语言;“意”指心意或想法。
  • 人心所想汇成语言,最终化作行动。一般来说,未曾想过之事不可能从口中说出。心中无此念,则口不出此言,唯心有所思,口才会出此言。
  • 使用美好的语言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只要时刻提醒自己即可。另外,说话前要三思;要考虑对方的心情并挑选恰当的语句;要注意说话的时机。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训练这三点,就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
  • 1.客观判断力很强。2.人生经验丰富并充满自信。3.有放弃的觉悟并能迅速调整心态。4.随时做好接受现实的心理准备。5.三思而后行,避免轻率的言行。

“萌生一个念头:那该怎么办” ——来自空海生活方式的建言

  • 人一旦被迫做什么事,就会产生一种强迫感,若是主动自律地去做,就会变得积极起来。

“无欲则无法救人” ——来自空海生活方式的建言

  • 空海告诫我们:“若不先自救,便无法拯救他人。”正因如此,才应当先通过小乘拯救自己,然后再进入大乘去拯救天下苍生。

“改变思考维度的重要性” ——来自断舍离的建言

  • 由以上可知,如果不提高思考的抽象度则无法进行断舍离(无法做到舍弃),而通过断舍离不断地重复这种思考方式,就可以锻炼抽象思考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做到断舍离。

“自问自答有助于舍弃物品” ——来自断舍离的建言

  • 断舍离的起点是对物品的取舍选择,然后逐渐深入到人际关系、自身的执着等束缚我们的观念上。
  • “你的人生是你的,弟弟的人生是他的。你没有义务背负弟弟的人生。

卷末寄语

  • 尝试一项新事物的门槛很高,需要足够的动力,必须是那些发自内心想做或不得不做、必须做的事。但是,通过把某件旧事物断舍离即可降低门槛。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了研究生课程、资格考试和英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