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地理
版权信息
- 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地理作者:[日]左卷健男
关于作者
- 著有《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物理》《有趣得让人睡不着的化学》《奇妙的化学元素全彩图鉴》《水不知道答案》等。
自序
- 我认为在自然科学中,地理与物理、化学、生物同样有趣。
- 我一直希望学生们通过学习理科课程,能觉得学到了大量知识,能被知识感动,能让知识充盈内心,能通过思考而感到兴奋。
- 12亿年后,我们将会使用16点的时钟,就是由于地球不断减慢的自转速度而产生的现象。
亚特兰蒂斯传说的真相
- 亚特兰蒂斯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书中。柏拉图在《提迈奥斯》和《克里特阿斯》两书中都描绘了这个王国。
- 亚特兰蒂斯岛位于“海洛克斯之柱”(直布罗陀海峡旧称)以西的亚特兰蒂斯海(现为大西洋)之中,其面积比北非和小亚细亚合起来还大。
- 接下来用板块构造论来看这个问题。板块构造论认为,欧洲、美洲、非洲等六大板块原本是连在一起的超大陆(盘古大陆)。这样一来,并没有任何空隙可以留给亚提兰蒂斯这样巨大的陆地。
原来的世界是一个整体?
- 16世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就是其中一位。
- 魏格纳兴奋不已,将自己的“大陆漂移”假说向地质学会上报,并撰写了《海陆的起源》。
- 在当时的地质学领域内,人们普遍认为大陆是静止不动的。而且魏格纳的专业是气象学,职位是天气预报员。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地质学家提出的假说都会招来同行的反对,更何况是完全没有地质学经验的区区天气预报员提出的新鲜学说,毫无疑问地引来了地质学家们的强烈反对。
- 魏格纳一生在气象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他为了证明大陆漂移假说,前往格陵兰岛实地考察,却不幸遇难,长眠于此。
- 火山爆发喷出来的高温熔岩[插图]本身是不带磁性的,但其冷却后,就会被当时所处的地磁磁化,并与磁场方向一致。这是因为其含铁,而含铁的矿物易受到地磁场的影响。我们称这种被锁定在岩石内部的磁场为“热剩余磁性”。
- 重叠磁极移动轨迹后发现
- 如图b所示,如果将北美大陆拿到欧洲大陆旁边,两条轨迹就几乎重叠了。也就是意味着过去欧洲大陆和北美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时隔20年之久,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终于“起死回生”。
- 地球上最高最长的山脉竟绵延于大海之中。这条巨大山脉始于冰岛,延伸至大西洋中部、非洲南部,贯穿印度洋与南极海,蜿蜒至澳大利亚南部,由此转而横穿太平洋,绵延至阿拉斯加。
- 而这种力量就诞生于自海岭顶部上升的地幔对流。
冰岛是地质学上的宝库
-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当属冰岛共和国(以下简称冰岛)的拉基火山爆发。拉基山上有长达2500千米的火山群,上面排列着约120个火山口。
- 冰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的交界线上,岩浆活动频繁。当海底岩浆活动剧烈导致火山持续喷发时,大量的喷发物就会不断冷凝堆积。最终,喷发物终于露出海面形成了今天的冰岛。
- 冰岛的海岭之所以能够露出海面,是得益于不计其数的火山喷发物。人们推测,至少需要2亿2500万年的积累才能堆积成如今的冰岛
- 由于裂谷带火山活动频繁,这里经常会喷出高温的水蒸气。人们利用地下的热水和高温水蒸气进行地热发电,同时还用于供暖和温室栽培。
- 糸鱼川市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地方,因为人们在这里可以亲眼见到两大板块的终点。
世界最高峰不是珠穆朗玛峰?
- 第一种是火山的形成。地壳喷出的高温熔岩经冷却凝固后不断堆积,便形成了火山。日本最著名的火山当属富士山了。富士山是由三次火山大爆发喷出的熔岩堆积而成的。
- 珠穆朗玛峰(也叫埃非勒斯峰“Everest”)被誉为世界最高峰,海拔8844.43米。这个数值是用“地心到珠峰顶端的距离”减去“地心到珠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得到的。
- 夏威夷的冒纳凯阿火山,露出海面以上的山峰高度为4205米。若从太平洋洋底的山脚处开始测量,它的高度为10202米。比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还要高出1355米。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海水消失了,那世界第一高峰就变成了冒纳凯阿火山。
喜马拉雅山脉还在变高?
- 黄带层的真身其实是石灰石。这种石灰石是由和海胆同属的海百合演变而来,其间含有化石。
- 特提斯海曾位于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至阿尔卑斯山之间。
- 因此山的高度取决于陆地隆起速度和被侵蚀速度这两个因素
- 按地球的历史来说,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山地、平原都是近期形成的。也就指在第四纪(约260万年前)以后发生的。
- 在陆地隆起逐渐变高的同时,风雨河川也在侵蚀、削减着岩石。当隆起的岩石多于被侵蚀的岩石时,就出现了山。另一方面,陆地下沉的地方就会出现盆地。在陆地下沉时,其周围隆起的山地会掉落一些沙土,随着这些沙土的堆积,就产生了平原。
- 喜马拉雅山脉年均隆起量为10厘米以上,比日本山脉多出了许多倍。
日本的火山是什么类型?
- 地球内部的高温导致岩石融化,形成岩浆。当岩浆上升到地表附近时,由于压力减小,大量堆积的岩浆就会从像裂缝这样薄弱的部位喷发出来。
- 岩浆中含有一种物质,叫作二氧化硅。我们熟知的石英就是二氧化硅结晶体,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地壳中含量最多(质量比重)的元素是氧,紧随其后的就是硅。因为组成地壳的岩石中,存在大量由氧元素和硅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硅化合物。
- 岩浆中所含二氧化硅越多,熔岩的黏度越高,而熔岩黏度越高,其喷出时的角度越大,越易形成高大的火山。当二氧化硅比例较低时,熔岩就会向小溪一样缓缓流淌,更易形成平缓的火山。
- 屋久岛上有一棵叫作“绳文杉”的屋久杉。
热爱火山的邮局局长
- 有珠山北西麓的洞爷湖温泉街等地突然发生频繁地震。
- 火山爆发是探寻地球内部最好的机会
- 昭和新山的形成过程是世界上首次被确认的“隆起型火山”的珍贵样本
- 面对这种情况,他没有办法,只好自掏腰包,用28000多日元买下了火山的主要部分,约有42公顷。于是,三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活火山所有者”
- 昭和新山曾经是可以攀登的,是唯一一个可以近距离体验地热和听到喷气声音的活火山。
成为化石并不轻松
- 当时被称为天才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给出了正确的分析:“古代动植物的遗骸被埋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岁月变成了石头。”可只有少数人同意他的观点。
-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贝林格在年轻人找出的石头当中,发现了一个刻着自己名字的化石。在那一刻,他终于明白,原来至今为止的所有所谓的化石都只是恶作剧。他叫来那三个年轻人细细询问后得知,是与他共事的一位教授和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看不惯自己傲慢的态度,想要教训一下自己。
- 生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演变为化石。一定条件指的就是“死在无法被动物吃掉并且不会腐烂的理想场所”。
- 1900年,人们在西伯利亚发现了有毛和肉身的冰冻猛犸象。
- 只要是古代生物留下的任何形式的遗迹,都可以被称为化石。化石在英语里叫作“fossil”,在拉丁语里的寓意是“从地球挖掘出的东西”。
- 植物界的活化石是水杉和银杏
地球是一块巨大磁铁?
- 磁铁所指方向与真实方向的偏移量叫作“磁偏角”
- 地球的磁极(地磁场的N极、S极)在不断地缓慢移动,也就是“地磁场的长期变化”造成了这种现象
- 其实,在伊能忠敬走遍全国,用脚测量的时代,磁偏角正由东向西变化着。而那个时期正好处于距离正北(0度)极近的位置。因此,他的测量值几乎没有偏差。测量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我们不得不感叹他的幸运。
- 使用指南针时,仔细看指针会发现它并不是水平的,N极稍稍向下倾斜。北半球N极向下倾斜,南半球S极向下倾斜,倾斜角度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大。这个倾斜的角度叫作“磁倾角”,人们一般使用磁倾仪来测定磁倾角。
- 代表北的N和代表南的S的确是North和South的首字母,但其实北极对应着S极,南极对应着N极
- 当超过一定温度后,永磁铁就会失去磁性。这个温度被称为“居里点”,铁制磁铁的居里点是770℃。而地核的温度超过3000℃,是居里点的好几倍,因此磁性不可能被保留。
- 太阳系内除地球外,带有磁场的天体还有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虽然月球、火星和金星不带磁场,但在月球和火星表面都发现了永磁岩石。
- 如果我们用置于行星中心处的磁铁来表示地球和木星的磁场强度,那么木星上磁铁的强度是地球上磁铁强度的2万倍。如此强大的磁力会吸引太阳风(带电粒子),在木星上会形成大规模的极光。用围绕地球的哈勃望远镜可以观测到此现象。
地球的磁极正在逆转?
- 从现在起至78万年前为布容正极性期,78万年~258万年前为松山逆极性期。
- 磁极逆转的机制,并不是磁极轴发生180度旋转,而是整体磁场逐渐减弱至0,再反向逐渐增强。
- 在极圈内可以欣赏到的美丽的极光,正是突破地球磁场屏障的太阳风,与南极、北极的大气层相互摩擦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大规模灭绝?
- 而在某个时间点,多个物种的同时灭绝,叫作“集群灭绝”。
- 其中,发生大量集群灭绝的时期共有五个,称为“五次生物大灭绝”。五次生物大灭绝中,离我们最近的一次是在大约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末期。侏罗纪到白垩纪,包括陆地霸主恐龙在内,约75%~80%的物种灭绝。
- 于是沃尔特和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父亲路易斯·阿尔瓦雷茨一起分析微量元素,发现了在一般的黏土层中不可能存在的大量铱元素(铱元素在地球表面极为少见,通常存在于地球深处或陨石上)。
- 随后,于1980年,“陨石冲撞学说”得以发表。
- 陨石撞击不仅带来了直接影响,它的间接影响二次给地球带来了重大灾害。由于撞击和森林大火而扬起的灰尘,使得照射大地的太阳光线减少到原来的100万分之一。连续数月的遮天蔽日不仅阻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使气温逐渐降低,给除深海生物以外的所有生物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 当前,NASA有一个叫作“地球附近小行星追踪项目”,每时每刻都在监视可能撞击地球的天体。可即使发现了那样的天体,目前人们并没有任何具体办法去躲避撞击。
- 在担心自然异变导致的集群灭绝之前,我们更应该重新审视我们人类的生活与大自然的关系。
雪球地球假说的冲击
- 地球曾经发生过三次全球冻结。分别是约23亿年前的休伦冰河时期、约7亿年前的斯图特冰期和约6亿5000万年前的马里诺冰期。
- 甲烷气体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甲烷气体从海水中释放到大气以后,就会快速引发全球变暖。
- 地球处于雪球地球状态时的平均气温为-40℃(赤道附近为-35℃,两极附近为-50℃)。在如此严寒的环境中,地球中仍然存在没有被冻结的液态水,它们分布在海冰之下和火山带周边。
- 在正常状态下时,陆地上的岩石被风化侵蚀,离子通过河川流向大海,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作用变成石灰石,固定在海底。地球通过这个过程调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防止在大气中过量存在。
- 生物个体数量锐减后再重新增长的过程类似瓶颈,因此被称为种群瓶颈效应。
为什么台风多发于8月、9月?
- 热带低气压的上升气流之中,水蒸气遇冷变为云,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这是因为液态水遇热,吸收能量,变为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回液态水时,会释放能量。 而释放出来的热量会促进更多的上升气流,产生更多的云,释放更多的热量。这个循环过程会导致中心气压越来越低,最终形成巨大的热带低气压。
- 当热带低气压的中心风速超过每秒17.2米时,就成为台风。
- 在北大西洋南部发生的暴风雨叫作“飓风”,印度洋的暴风雨和袭击澳大利亚东部的叫作气旋风暴。这些都是热带气旋的一种。
- 因此,推台风前进的风和卷向风眼的风会在前进方向右侧汇合,那里风力十分强劲。因此台风前进方向的右侧又被称为“危险半圆”。
晚霞漂亮代表第二天是晴天?
- 地球上有三种与季节无关、常年在地表或上空吹的风。第一种,就是吹向赤道附近(低纬度地区)的信风。另一种,是吹向极地(高纬度地区)的极地东风。最后一种就是在中纬度地区吹的西风。
- 高气压带或低气压带的移动速度为一天1000千米。举个例子,如果你想知道明天东京的天气,你就查查距东京1000千米的福冈今天的天气。
- 西风在冬天时变强,夏天时变弱。在对流层的上层8~16千米附近可以看到西风。随着高度上升,西风风速逐渐增强,在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处达到最强。
- 假设一架飞机从成田机场起飞,横跨太平洋,飞往纽约,那么它正好是与向东吹的西风同向,为顺风飞行,飞行时间约为12小时15分。但当这架飞机从纽约返回到成田机场时,由于逆风,飞行时间变成了14小时。
- 阳光中,接近蓝色的光被空气中的分子和尘埃打散而黯淡,而不易被打散的红光以及接近红色的光因此更加明显,将整个天空染成红色。这就是晚霞的形成过程。
- 有一句谚语说“女人心如秋空”,意思是秋天的天气像女人的心情一样多变。
- 春天的天气同样多变,其原理与秋天相同,都是由于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的交替通过造成的。
喷射气流搬运的秘密武器
- 自1944年秋天至1954年春天,日军共放出了约9000个气球炸弹。其中,有几百个成功地抵达了美国本土。
- 由此,日军制定了利用西风,放送气球炸弹攻击美国本土的“飘炸计划”。
- 共释放约9000个气球炸弹,共300个左右抵达美国。虽然美国的受害者极少,但后来证实此次气球炸弹引起了山火、电线故障并且使美国原子弹制造时间推迟了3日。
- 特此纪念匿迹于永恒历史的一隅,散发白银般闪耀过的梦的痕迹。
- 真正令美国恐惧的,是气球炸弹中的传染性细菌发生扩散。为此,地质学家开始分析沙子中矿物质比例,最终将沙子采取地缩小到日本的五个地方。
- 据说,美方去世者家属对前去祭拜的女学生们说:“彼此原谅才能得来和平。”
山顶的零食包装袋鼓起来的原因
- 大气厚度实际上超过500千米,但为了方便区分与宇宙空间的界限,人们将其厚度设定为80~120千米,从地表到此高度的范围都称为“大气层”。大气随着高度的增加,会越来越稀薄。
- 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300帕斯卡。由于数字太大不便表示,经常被换算为百帕(hpa),1百帕=100帕。因此, 1个标准大气压=1013百帕。
- 大气压并不是只有自上向下的力,还存在来自水平方向和自下而上的力。
- 我们人类之所以没有被大气压挤扁,是因为我们身体内的压力和体外的大气压是相同的。
- 大气压减小后,水的沸点也会随之降低。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是100℃,而在富士山顶的沸点约为87℃。在珠穆朗玛峰上的沸点约为71℃。
- 最接近地面的叫作对流层(延伸到地面以上11千米),对流层上面是平流层(地表11千米以上,50千米以下)。
- 地表80千米以上,该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上升,存在极光和电离层
- 其中,对流层占了整个大气的80%。这里会产生空气的上下对流(热空气较轻会上升,冷空气较重会下沉),使上下空气混合。天气变化等现象也是在有空气对流的对流层产生的。
- 对流层之上的平流层几乎没有空气交换,因此很少有天气变化。吸收有害紫外线的臭氧层,也是平流层的一部分。
为什么高处会冷呢?
- 当你走到1000米的高处时,气温会下降6.5℃。
- 太阳光的吸收量与温度上升的值是成正相关的。大气是透明的,因此无法吸收太阳光线。照向地球的太阳光会穿过大气抵达地球表面并被吸收,从而使地表变暖。而被加热了的地表就会成为加热大气的热源。因此,离热源—地表近的地方较暖,而距离热源越远,也就是越高的地方会越冷。
- 臭氧层的下层是较重的冷空气,上层是较轻的暖空气,因此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层结构。这个层就被称为平流层。
拔掉浴缸塞子,水的旋涡向哪边转?
- 拔掉浴缸的塞子后,不同流速的水流相撞后,水在接触面开始回旋,在下水口就会形成旋涡。
- 当地的解说员解释道:“我们脚下所处的地方正好位于赤道上。这边是北半球,那边是南半球。由于科里奥利力的作用,旋涡方向在南北半球是相反的。但是,科里奥利力必须在距离赤道20米以上才能发挥作用。”
- 火柴在北半球时逆时针旋转,南半球时顺时针旋转。
- 通常每隔4百帕画一条等压线,每隔20百帕画一条较粗的等压线。等压线的间隔越小,气压差值越大,因此风力会越强。
- 由于自转对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叫作“科里奥利力”(此现象由法国著名数学家兼物理学家古斯塔夫·科里奥利发现,因而得名)。正是由于地面的旋转速度不同,风向才会发生偏移。
- 科里奥利力在南极和北极处最大,赤道处为0
- 虽然科里奥利力对水流不造成影响,但浴缸自身的设计会大大影响水流,并决定水流回旋的方向。
夏天下冰雹的奥秘
- 于是,气块中的水蒸气就会超过饱和水蒸气量(空气中可携带水蒸气含量的最大值)而变为液态水。以空气中漂浮的尘埃等作为凝结核,液态水变为小水滴凝结在其周围,形成了云。
- 气温在0~-4℃之间时,水滴和冰晶同时存在。-4℃以下,就只有冰晶存在。像这样,无数的水滴和冰晶聚集在一起的漂浮物就是我们看见的云。
- 1968年3月,印度落下了一个直径为30厘米的巨大冰雹。
- 尽管冰雹和雪具有同一属性,但多出现于夏天。这是因为冰雹是在向上扩大的积雨云中形成的。积雨云,俗称雷雨云,是夏季出现的典型云。
- 当你观察冰雹的切面,会发现冰雹有透明和不透明的冰层交织在一起。因为它在空气流中被吹来吹去,就形成了像年轮蛋糕一样拥有多层冰的结构。
冬天新干线在关原附近行驶缓慢的原因
- 从大陆吹来的季风本来是冷且干燥的,但当它经过温暖的日本海时,就会变身为富含水蒸气的暖湿空气。这样一来,大气的状态变得不稳定,空气会发生对流进而形成大量积云。积云会逐渐发展成为积雨云,因此日本海一侧的平原地区会降雪。
- 当季风在平原和山地地区发生降雪后,会越过脊梁山脉经过太平洋一侧,此时形成下降气流,云就会消失。因此,太平洋一侧地区,冬季会形成干燥且晴朗的天气。
地球原来是宇宙的中心?
- 至今为止所认为的常识被完全刷新,突然出现的180度大反转的事情被称作哥白尼式的革命。
- 地心说指的是地球为中心不动,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动。而日心说的内容是太阳为中心,地球等小行星围绕太阳运动。
- 周年光行差就是地球上的观察者由于公转而高速运动时,观测者与光会出现相对运动,此时观测者看到的光与光真实传来的方向是存在夹角的,这个夹角就被称为周年光行差。这是地球公转的证据之一。
- 头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我们看远处和近处的东西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叫作视差。没能检测出周年视差,就代表恒星在离我们非常远的地方。
- 1851年莱昂·傅科发现,如果使用一个永远摆动的巨大单摆,那么它摆动的方向会由于地球的自转发生偏移。这个实验首次证明了地球的自转。
- 第一定律(椭圆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面积定律):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扫过相等的面积。(相当于行星接近太阳时运动更快)第三定律(调和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平方与它们轨道长半轴的立方成比例。
伽利略用望远镜看到的宇宙
- 被认为是纯洁无瑕的光球—太阳上,也被观测到了黑点(黑子)。
- 他还发现了木星的四大卫星。这四大卫星现在被称为伽利略卫星
- 神奇的是,伽利略去世的同年,牛顿出生了。牛顿提出的惯性概念、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法则,终于继承了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的遗志,在力学上提供了支持日心说的实际证据。
宇宙的诞生与元素的合成
- 该现象被称为“光学多普勒效应”:远离观测者的发红光,而靠近观测者的发蓝光。由此,人们知道了宇宙是在不断膨胀的。这是1929年的事情。
- 乔治·伽莫夫。他于1947年提出,宇宙是由超高温、超高密度的火球开始形成的。
- 宇宙背景辐射指的是从宇宙各个方向传来的电磁波。波长在1厘米左右的微波领域最强,而其光谱显示温度为3开尔文。
- 宇宙中存在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其次是氦(质量比为8%),其他的元素都微乎其微。这些是在大爆炸后瞬间合成的元素。
- 在比太阳更重的星上,会进行碳、氧、氮等的核聚变反应,这样就会依次合成出直到原子序号为26的铁元素的各种元素。由于铁的原子核十分稳定,在恒星内部无法合成比铁还大的元素。
- 地球上之所以存在了从氢元素到铀元素的多种元素,是因为地球或者说包含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堆积了比太阳还要重的巨大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后释放出的星际尘埃。金和铀等资源,其实都是超新星爆炸的剩余残渣。
地球和金星的不同命运
- 金星自古被人们称为“启明星”“长庚星”
- 地球的云团是由水组成的,而金星的云则是由浓硫酸构成的。所以,云彩呈现出硫粒子混合出的黄色,而能见度在3千米左右。大气主要成分为:96%的二氧化碳、3.4%的氮气、0.14%的水蒸气,也就是说几乎全部都由二氧化碳组成。
- 地球诞生后的46亿年前,地球大气以氢气和氦气为主,但不久后被太阳风暴全部吹走了。随后,地壳形成,火山活动频繁,从地球内部喷出的气体就变成了大气的主要成分。也就是二氧化碳、氮气和水蒸气。
- 地球之所以有着同金星完全不同的命运,只是因为地球比金星到太阳的距离远了4000万千米而已。
月球曾是地球的兄弟?
- 水星和金星之外的行星,都有围绕其旋转的卫星。
- 然而俘获说无法解释地球和月球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的事实。而同源说无法解释月球和地球的平均密度相差甚远的事实。虽然分裂说看似有说服力,但后来地球是否有足够大的离心力可以使月球分裂也遭到了质疑。
- 由于撞击,地幔的一部分被撞掉飞散到宇宙空间,随后由于相互间的引力作用,再次集合到一起形成原始的月球。此时的结合地点,是距离地球2万千米的地方,相当于现在地月距离的二十分之一。
- 比如说,月球内部有很重的地核和地幔,那么由于地球引力,靠近地球一侧的地壳会薄,远离地球一侧的地壳会厚。
- 约46亿年前,宇宙空间中漂浮着的大量气体和尘埃一边旋转一边聚拢,形成了太阳
- 由于潮汐力引起涨潮和落潮的现象被称为潮汐作用,而潮汐作用导致了海水与海底间的摩擦。由于摩擦的影响,地球自转速度就减慢了。不仅是海水的移动,岩石也多少发生了变形,能量损失也对自转速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看到流星的秘诀
- 恒星是像太阳那样会自己发光的天体。又大又暖又闪耀的太阳和冷冰冰的星星,看似是南辕北辙的两种天体,但实际上二者都被称为恒星。之所以我们看到的完全不同,是因为它们距离地球的远近不同。
- 行星间漂浮的宇宙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发出亮光的现象就是流星。
- 流星在进入大气层时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数十千米,十分迅速。因此,流星会撞击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并将其打散、激发(使其变成高能量状态)、加热。被激发、加热后的气体分子发生电离现象,变为发光的等离子状态。
- 据说在条件好的夜空中,一小时内在整片夜空中能看到5~10个流星。
- 当流星雨出现时,把所有流星的轨迹延长后发现,它们都集中在一个点(辐射点)上。因为流星雨都从这个放射点出发,因此会以放射点附近的星座命名。辐射点是由于地球冲进彗星散布的尘埃中而产生的。
- 流星并不是由于尘埃冲向地球而形成的。几乎所有的流星都是地球冲向尘埃形成的。
- 以下三点是观测流星的秘诀:①尽量找比较暗的地方②尽量找流星雨③尽量在凌晨0点至日出前观测
太阳会永远燃烧下去吗?
- 地球获得的能量仅仅是太阳向整个宇宙释放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 原来太阳是通过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的。核聚变就是指较轻原子核互相结合,形成一个重原子核的过程。氢弹也是利用了这个原理。
- 大多数恒星都经过主序星阶段,变为红巨星、红超巨星,最后变为白矮星。
- 太阳在经过红巨星阶段后,会变成濒死前才出现的行星状星云,随后转变为白矮星,最终成为一颗不会发光的寒冷恒星,完结一生。
- 从地球的角度看,会发现宇宙中突然出现了一颗十分明亮的星,因此称其为“超新星”。但实际上,这并不是新的恒星,而是一颗恒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释放出的闪光。
- 大质量恒星发生超新星爆炸的时候,会释放出一种叫作中微子的粒子。中微子以光速运动,质量不到电子的万分之一。它最大的特征是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遇到任何物体(比如我们的身体或地球)都能直接通过。
“流浪地球”会成真吗?
- 从地球上看火星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火星地表被富含赤铁矿(氧化铁)的岩石覆盖着。火星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质量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
- 被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星球大小的差异。火星的质量不到地球的十分之一,所以吸引大气层的重力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水蒸气很容易逃逸到宇宙空间。火星的大气只有地球标准大气压的二百分之一。
- 现在可以确认的是,在火星的地下以冰的形式继续储存着水。
- 外星环境地球化(Terraforming)
后记
- 日本现行的初中的理科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四个领域。现在的教育课程安排是:初一学习火山、地震、岩石和矿物;初二学习天气变化;初三学习地球和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