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罗学蓬
第一章在“三八线”两边?
- 斯大林在电报中说得十分清楚,毛泽东对金日成即将发动的这场战争是有否决权的,如果毛泽东不同意,金日成绝对不敢打响第一枪。
- 对于这场战争的结果,中苏双方高层领导集体其实从来不曾有过半分胜利的欢愉。
- 朝鲜半岛变成了世界两大阵营对抗和冲突的战场,而且最终确定了中、美、苏三角关系以及远东国际局势的格局和走向。
- 过去档案创造了历史,而现在档案又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 是在苏联全社会的集体沉默中完成的,甚至听不到一声叹息
- 毛泽东虽然一开始从战略层面支持金日成采取军事手段解决朝鲜统一问题,但有前提,那就是你得等我先解决了台湾问题,你再统一。后来同意金日成动手,是被迫的,派志愿军入朝作战,更是万般无奈,迫不得已。
- 朝鲜人民刚刚摆脱了日本的奴役,又开始陷入南北分裂的状态,从此埋下了朝鲜战争爆发的祸根。
- 1910年,就在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紫禁城的时候,块头虽小,胃口却比中、俄两国还大的日本,索性强迫朝鲜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宣布废除韩国国号,改称朝鲜,正式将朝鲜半岛一口吞掉。朝鲜成为日本的一个省,日本派遣官吏,废韩文习日语,韩人一律改日本姓氏。
- 朝鲜半岛是“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少有的地区之一”。
- 朝鲜半岛南北长约800多公里,东西宽约200多公里,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朝鲜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它犹如一块伸向太平洋的跳板,既是强国入侵远东的最便捷的必然途径,又是抵抗外敌入侵远东的天然桥头堡垒。
- 金日城最大的特点是:他只听苏联顾问的建议,而对直接领导他的中国上司周保中等,常常会表现出前恭后倨,虚与委蛇的态度。
第二章半岛太小,容不下两个政府
- 东北解放以后,东北局将朝鲜族军队改编成3个师,李德山的164师驻长春,方虎山的166师驻沈阳,还有一个156师跟随林彪的四野入关,一直打到了海南岛。
- 金日成在劳动党中央全会上宣称:“整个中国的解放战争都是我亲自指挥的,我英勇的人民军从黑龙江一直打到了海南岛,解放了全中国,我才把这个国家交给毛泽东治理。
- 显然,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派兵援朝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北朝鲜受到南朝鲜的攻击,而不是自己主动出击;二是必须等到中国完成统一大业,也就是拿下台湾之后,我才同意你金日成动手开打。
- 彭德怀的一野最弱,7.5万人,刘邓的二野从大别山出来时是12.5万人,陈粟的华野好得多,38万人。林彪的四野有多少?我的个老天爷—130万精兵强将!
- 由此可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朝鲜人民军移交了成建制的3个野战师,共计38000人左右。加上此前送给金日成的吉东警备1旅2团的两个营1200人,稍后又在延边及周边各县征招4200人,总共达到了44000人。
- 因为毛泽东在莫斯科一待两个半月,最终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而使苏联被迫放弃其在远东以中国东北为基础的政治和经济权益,即中国立即收回大连港,并在二至三年内,收回中长铁路和旅顺港。
- “亚洲革命负责人”这顶红色高帽,不仅给中国人民的肩膀压上了“援越抗法”(后来转化为“援越抗美”)这副重担,并且还直接影响到了不久之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态度和作为。
- 认错是痛苦的,一个伟人面向全体人民和全世界认错,更要经受巨大的心灵痛苦。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总得有人站出来担其责,重启新航;一个时代的失误,总得有人来画个句号,另开新篇。这不是喜气洋洋的剪彩,而是痛定思痛,发愤图强的誓言。
- 1946年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地位。
第四章金日成只做不说,李承晚只说不做
- 他说:“人民和羊群一样,他们只知道埋着脑袋跟着头羊往前走,不论头羊走到哪里。即便前面是悬崖,他们也会无怨无悔地跟着自己的头羊跳下去。”
第五章金日成对毛泽东的三次预警充耳不闻
第七章谁敢横刀立马【/注解内容】
- 北周诗人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 可以说没有苏联的巨大帮助,就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如此短暂时间里的“脱胎换骨”,大步跃升于世界军事强国之列的可能。
- 毛泽东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忧虑。
第十三章冰峰雪原
- 尊重敌人,是一种境界;敢于尊重敌人的民族,是充满自信的民族。
第十八章尾声:谁是胜利者
- 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对手,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