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
导语 曾国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力
- “立功”,就是要建功立业,把事情给做成。
- 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你所用,这本身就是一种本事。领导力艺术的核心,其实就是用人的艺术。
- 在任何一种领导情境中,处理好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都是把事情做好、做成的前提。
- “立言”就是能够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 居官四败:“昏惰任下者败,傲狠妄为者败,贪鄙无忌者败,反复多诈者败”
二、大道至拙:以理念而非权谋为核心的领导力
- 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 是以卫道为激励之本、以纯朴为用人之本、以推诚为驭将之本、以耐烦为治心之本、以包容为处世之本、以大局为决策之本、以勤实为治事之本、以力行为修身之本。而其核心,则是“忠义血性”的理念。
- 他的信念、他的抱负、他的道德、他的品格、他的毅力、他的胸怀和他强烈的救世意识,以及他执着地将自己的理念付诸行动所形成的强大感召力,便是他的领导力的核心。
-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 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办事之人,一种是传教之人。而曾国藩是“办事兼传教”之人,而且是通过“传教”把事情给做成的。
- 伟大的领导力,一定是以清晰的理念为核心、以坚定的践行为关键的,一定是大中至正、可昭日月的。
三、一生三变: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轨迹
- 成熟的领导力,除了理想的追求,一定还需要清醒的现实取向,需要有在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 曾国藩的领导力是从“儒家”到“法家”再到“道家”——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领导者从理想到现实再到成熟的螺旋式成长轨迹。
- 曾国藩聪明的地方在于,他出来镇压太平天国,打的旗号不是简单的“忠君”,而是“卫道”。这样一来,就把湘军和太平军的战争,从军事、政治层面的对决,抬高到了价值层面的对决,而价值是无可置疑的。
- 道德原则从来是完美的,应用道德的现实世界却从来都是不完美的。因而理想主义色彩过浓的儒生,往往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变成迂腐的书生,无法把事情做成。
- 做车的工匠做好了车,就希望富贵的人越多越好;做棺材的工匠做成了棺材,就希望人死得越早越好。并不是做车的道德多么高尚,做棺材的道德多么败坏,而是利益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行为。在法家看来,这个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离开了对人的求利本性的把握,你根本就无法对人进行基本的激励。
- 儒家讲的是道义,法家讲的是利益;儒家讲的是道德,法家讲的是实力;儒家讲的是和谐,法家讲的是争夺。与儒家相比,法家的特点是非常冷酷,但非常现实。法家把儒家那些温情脉脉的东西全部撕开,让你看到人性和社会的另一个层面。
- 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图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 一个“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的人,其领导行为往往是超我的、谦和的、吸收的、包容的、合作的、平易近人的。这样一来才能得到更多、更优秀的人的帮助,最终成就一个全新的大我。
- 自家的优点,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的缺点,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 曾国藩是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他既有儒家的理想与追求,又有法家的清醒与现实,同时还有道家的成熟与灵活,从而达到了真正圆通无碍的境界。
四、内圣外王:本土领导力的典型案例
- 大概谦、恕二字,可以代表他待人接物的气度。勤、恒二字,则是他终身行事的不二精神。
- 有宗教家之信仰,而无其迷妄;有道德家之笃实,而无其迂腐;有艺术家之风采,而无其浮华;有哲学家之深思,而无其凿空;有科学家之条理,而无其支离;有政治家之手腕,而无其权诈;有军事家之韬略,而无其残忍。
-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心,强调的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有体有用”。在中国人看来,领导者必须具备“圣”“王”的双重资格:有“圣”人修己之体,然后才能为“王”者治人之用。中国文化所强调的是,内在品格的养成是领导力成长的前提。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做人是领导力之本。
- 重”“耐”“浑”“明”“辣”“慎”“勤”“实”“暇”“裕”“恕”“强”
第一讲 重
-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 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
- 对于领导者来说,最得体的举止就是稳重。动不动就表现出慌乱、冒失和浮躁的领导者,是很难服众的,很难为周边的人所信赖、敬重。
- 步态要稳重,手势要恭敬,目光要端正,口不妄开,声不乱出,头不乱动,气息收敛,站立时有品德高尚者之气象,面色庄重,坐姿端正
- “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
- 君子宽宏大度而不怠慢别人,方正守节而不尖刻伤人,坚持正确的主张而没有争胜之心,洞察一切而不走极端,卓尔不群而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而不粗鲁凶暴。宽柔和顺而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而又能宽容大度。这就叫作德行完备。
二、谋定后动,审定而行
- 心欲其定,气欲其定,神欲其定,体欲其定。
- 好谈兵事者,其阅历必浅;好攻人短者,其自修必疏。
- 管理也是如此。任何一个行业,水都是很深的。静水流深,那些行业老手、高手往往不会轻易说话,但是一开口,往往是最中肯、最切合实际的,几句话就能说到点子上,所以一定会为大家所看重。那些动不动就信口开河、滔滔不绝的人,却往往反而是一知半解,阅历很浅,甚至是胸无点墨,却求功心切,因而只能依靠浮夸的表现来刻意引起别人的关注,掩饰自己内在的不足。这样的人的言论,多是无根之谈、虚浮之论,反而一定是要警惕的。
- 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 我们大家都知道人性是最复杂的,人是最难了解透彻的。对于一个人,如果你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经过慎重考察,就匆匆忙忙地把他提拔到一个关键的位置上,那么以后出问题的概率是非常大的,你往往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把他撤下来,这对他、对你、对组织都是一种伤害。
- 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
- 调度之檄向不轻发,发皆当于事理。
- 为将者设谋定策,攻则必取,不然毋宁弗攻;守则必固,不然毋宁弗守。攻之而为人所逐,守之而为人所破,虽全军不遗一镞,其所伤实多。
- 因为信任是领导力的前提,一旦失去了信任,领导力根本就无从谈起。
-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息,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三、端庄厚重是贵相
- 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
- 端庄厚重的人,思虑就会深远,处事就会沉稳,说话就会谨慎;谦卑含容的人,低调、浑含、包容,就会脚踏实地做人做事,不张扬,不浮躁,不张狂,不轻薄;“事有归着”的人,办事就会沉稳,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凡事稳稳当当地去做;“心存济物”的人,就会有使命感,有责任感,有慈悲心,有深沉厚重的品格。具备这些修养和品质的领导者,才能担当大任,成就大业。
- 我们出生以后,老天爷给了我们两年左右的时间,让我们学会如何说话,但是我们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会控制自己说话的冲动,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 如何在张扬自我的个性和稳重历练的内涵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今天的领导者在领导力上所必须接受的挑战。
第二讲 耐
- “耐”是什么?“耐”就是“耐烦”,就是耐得住烦躁、控制好情绪、调整好心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情绪管理。
- 一个领导者最忌讳的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轻易地发牢骚。尤其向下属、客户和合作方传递消极的情绪,更是领导者的大忌。
- 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二、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 耐冷、耐苦、耐劳、耐闲
- 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三、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 观古今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 对于这些一流领袖的成功来说,智商所起的作用占7%,而情商所占的比例达93%。
-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一批高智商的人,被一批高情商的人领导的社会。如果你仅有高的智商,你可以成为一位专家,一位技术人员。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就必须具备高的情商。
- 第一贵在忍辱耐烦,次则贵得人和。
四、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 一个耐住了,把本来对立的关系,变成了合作的关系;一个没有耐住,把本来合作的关系,变成了你死我活的冲突关系,最终伤害了自己。
五、存其倔强,而去其忿激
-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
- 做事之人,总会遇到种种阻碍,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必须耐下心来,一步步地将问题解决,而不能情绪化,更不能存有太强烈的冲突之心。
- 有理,未必就能走遍天下;理直,有时反而不能气壮。一定要学会忍耐和妥协才行。
- 你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如果小环境也改变不了,就改变自己的心态,慢慢等待改变环境的机会,千万不要蛮干硬来。
- 古人办事,掣肘之处,拂逆之端,世世有之,人人不免。恶其拂逆而必欲顺从,设法以诛锄异己者,权奸之行径也。听其拂逆而动心忍性,委曲求全,且以无敌国外患而亡为虑者,圣贤之用心也。借人之拂逆,以磨砺我之德性,其庶几乎?
第三讲 浑
- “浑”就是难得糊涂,不是咄咄逼人,不是锋芒毕露。“浑”字所着眼的是领导者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和沟通之道。
- 一个人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到了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棱角分明的地步,既容易伤人,也容易伤己。
- 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 对于领导者来说,发现别人的毛病是本事,褒扬别人的优点是境界,包容别人的缺点则是胸怀。
二、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 下属老是跟不上你的期望、思路和步伐,做的事情老是无法让你满意,你就会很烦躁,就很容易会训斥、讽刺他们,不给他们留面子,从而在你和下属之间产生怨恨,造成隔阂,形成离心,导致管理失败,这时一定要学会一个“耐”字。以“耐”字控制好自己的心态,用一种善意的耐心帮助下属理解、执行,从而把事情做好。
- 而管理学的研究结论是,沟通的效果,百分之三十取决于沟通的内容,百分之七十取决于沟通时的情绪。如果沟通时引起了情绪上的对立,沟通的内容往往就会因情绪化的反应而被扭曲,从而导致沟通失败。所以在沟通的过程中,你自己见解的正确性固然重要,沟通的方式可能更为关键。
- 所以“浑”字强调的是不要咄咄逼人、不近人情,而要把精明的见解以浑厚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才能保证你的沟通有更好的效果。
- 对于领导者来说,要有犀利的眼光,是为“明”;更要有宽厚的胸怀,是为“浑”。二者一定要并用,才不会伤人伤己。
- 领导的见解应该正确,领导的心意应该真诚,但正确的见解与真诚的心意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以委婉、善意、充分考虑别人感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才更容易被人接受。违背了这一条,智商再高、地位再高的人,也会出问题。
三、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举止轻浮,聪明太露,多谋多改。恐日久亦难惬人意。
- 以才自足,以能自矜,则为小人所忌,亦为君子所薄。
- 察见渊中鱼者不祥。愿阁下为璞玉之浑含,不为水晶之光明,则有以自全而亦不失己。
- 内方、外圆,内方的同时一定还要做到外圆,这样才能在人情练达的同时恪守自己的底线,在恪守自己底线的同时也做到人情练达。
四、“浑”则无往不宜
- 领导者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完美的世界,也没有完美的人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看人看事过于绝对与苛刻,就会违背世界和人性的特点,必将导致管理以及人际交往的失败。
- 一般说来,天底下没有完全没有缺点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没有缝隙的交情。再优秀的人才也会有自己的问题,再亲密的交情也会有你我之分。这就是人性的本质,这就是世界的本质。领导者所能做的,就是在大的方面要把握住原则,在小的方面则要学会包容。
第四讲 明
- 明,就是明白、清楚;强,就是倔强、坚持。凡是想做大事的人,就是要靠这两个因素,一是看得要明白,二是行得要倔强。
- 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 尤其是在官场上,弄清楚一件事该不该你做,这是第一位的。把你自己该做的事情做漂亮,这是第二位的。
- 曾国藩所说的“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就是要先做正确的事情,然后再正确地把事情做成。这里所说的“识”,就是把握时势和人心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
- 把握大利大害的意识和能力,是曾国藩领导力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质。
- 处人、处事,所以不当者,以其知之不明也。若巨细周知,表里洞彻,则处之自有方术矣。
- 你行得不当,是因为你知得不明、知得不全,知得不深。如果你知得明、知得全、知得深,自然就会行得当了。
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
- 高明就是一种战略的视野,就是一种大局观、大势观,就是对战略大势的把握,就是从大局的角度把握住自己的定位。
- 做生意顶要紧的是眼光。你有一个府的眼光,就能做一府的生意;你有一个省的眼光,就能做一省的生意;你有天下的眼光,就能做天下的生意。”
- 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缺一不可。
四、当局则迷,旁观则醒
- 天下事:当局则迷,旁观则醒;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
-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五、事前易暗,事后易明
- 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二、以霹雳手段,行菩萨心肠
- 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这也是曾国藩最喜欢的一句话。佛家是最讲慈悲的,但佛家也必须有霹雳手段,有金刚怒目,否则佛家的慈悲就是空言,是无法实现的。在佛家看来,只要满怀慈悲,不起嗔恨,威即是德,大威即是大德。惩恶就是扬善,惩恶才能扬善。制恶伏恶,就是导善行善。有时为了达到良好的目的,必须采取果断的手段;有时为了全局的利益,必须牺牲局部的利益。这就需要领导者分清大道大义与小仁小爱的区别,关键时刻必须有硬的心肠、辣的手段。一味以宽厚为怀,只会造成对恶行的纵容。
三、合之以文,齐之以武
-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
- 在残酷的商场上,柔情有时候是致命的。
- 人们可能会反对你,但是当他们意识到你可以伤害他们时,他们就会加入到你这一边。
- 爱禾者必去稗,爱贤者必去邪,爱民必去害民之吏,治军必去蠹军之将,一定之理也。
- 稻盛和夫也说:“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部下一眼就能看穿你的本质,把你归为没有出息的家伙,在顷刻间你就会丧失信任与尊敬。”
第六讲 慎
- “慎”就是谨慎、小心、节制、谦卑、低调、不张扬,就是自控能力。
- 自古以来不好的品性导致人失败的原因大约有两条:一是傲慢,一是多言。
-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 古来多少英雄,功高名重,其后非败于骄,即败于贪。
二、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 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 曾国藩的“三畏”,就是提醒领导者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要永远保持敬畏之心。
- 所谓的“不与”,就是不参与、不介入的意思。领导者可以调动资源,做成大事,时间一长,很容易就把这种成就看作自己的能力,把自己与自己的角色混为一谈。在曾国藩看来,其实你与你的角色并不是一回事儿。能够调动资源、做成事情的,并不一定是因为你的能力,而是因为你的角色和权力。一旦失去了你的角色、你的位置、你的权力,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 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老年经不得逆境。
- 常存敬畏之心,才是惜福之道。
三、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
- 失败的领导者所真正稀缺的是什么?是清醒、节制、谦虚、不张扬,是敬畏之心,是清醒的危机意识。
-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而来。
四、常怀愧对之意,便是载福之器
- 当我们梦想更大成功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更刻苦地准备?当我们梦想成为领袖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服务于人的谦恭?我们常常只希望改变别人,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改变自己吗?当我们每天都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样自我反省吗?
五、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 俾斯麦曾经说过:“真正伟大的领袖有三个重要的标志,谋略上的大度、行动中的仁爱和胜利后的节制。
第七讲 勤
- 领导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激发起下属对工作的热情与投入
二、当为餐冰茹蘖之劳臣,不为脑满肠肥之达官
- 治军之道,以勤字为先。身勤则强,逸则病。家勤则兴,懒则衰。国勤则治,怠则乱。军勤则胜,惰则败。惰者,暮气也,当常常提其朝气。
- 勤以治事,恕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物
三、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 “五到”,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 “不曾在现场挥汗工作,就不会懂得经营之道。”
- 凡事苦心剖晰,大条理、小条理,始条理、终条理,理其绪而分之,又比其类而合之也”
- 如果说,看起来我经常对一切都胸有成竹,那是因为我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早就考虑很久了。我对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预先做过考虑的。我能够在别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知道自己说什么话和采取什么行动。这完全不是冥冥之中有什么天才对我突然启示。我总是在工作:吃饭的时候在工作,看戏的时候在工作,夜里醒来也在工作。
- 五到之五是“口到”,也就是交代任务一定要到位,工作沟通一定要到位,甚至不惜反复地叮嘱,“使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嘱也”。
四、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 精力虽至八分,却要用到十分;权势虽有十分,只可使出五分。
- 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暂的,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干了什么,付出了什么。
第八讲 实
- “实”,就是朴实、扎实、真实,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意思。
三、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 实者,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 曾国藩的管理风格,表面上看去,好像给人一种很笨的感觉,但是非常扎实,这就如同垒水库的大坝一样,垒一层土就夯实,垒一层土就夯实,非常慢,但是一旦垒起来,再大的洪水都冲不垮。你也可以一夜之间就用推土机推出一个大坝来,但洪水一来,就会被冲得一干二净。
四、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 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 领导者玩弄权术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旦领导对下属使用权术,下属便不知道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也就不敢跟你说实话,于是上上下下就会开始猜忌。而一个组织一旦陷入猜忌之中,这个组织就要出问题了。
-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打造一个坦诚的沟通环境。
- 真心实肠,是第一义。凡正话实话,多说几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
- 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 凡道理不可说得太高,太高则近于矫,近于伪。吾与僚友相勉,但求其不晏起、不撒谎二事,虽最浅近,而已大有益于身心矣。
五、不自欺,不欺人
- 真正的领导力的核心,不在于权谋,而在于坦诚。
第九讲 暇
- 所谓的“暇”,就是要在从容不迫、内心平静中稳稳地去做,把握好节奏与心态,做到人忙心不乱,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 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二、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 好人半自苦中来,莫图便益;世事多因忙里错,且更从容。
- 官场上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郭嵩焘不注意协调各方的关系,认为自己只要一心为国,便可以不管不顾,以雷厉风行的行为急切行之,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把问题解决,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连自己的前程都搭了进去。
三、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
- 做事的节奏也应该是不紧不松的,人生的过程也应该是不紧不松的,在不紧不松中,才能达到最佳的境界。
- 善人固可亲,未能知,不可急合。恶人固可疏,未能远,不可急去。
-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
- 有效的行动源于成熟的思考。因此处理事情,贵在深思熟虑、稳稳当当。
- 静字工夫最要紧。若不静,省心也不密,见理也不明,总是浮的。
四、留一分自在,方可容得大事
-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 “暇”教给领导者的是要井然有序地忙、从容不迫地忙、抓住重点地忙,而不是浮于表面地忙、盲目无序地忙、充满焦虑地忙。
第十讲 裕
-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二、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 尽心尽力把自己能够把握的事情做好,这就是“尽性”。对于那些自己把握不了的事情要坦然接受,这就是“知命”
三、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明智者之所以明智,就在于会在因上致力,但在果上随缘
四、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
- 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第十一讲 恕
- 人都是天然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人性的本质。而管理在本质上处理的就是“人”与“我”的关系。领导力的突破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突破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打通“人我”、融汇“人我”的过程,就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
- 一个人领导行为的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往往就是因自以为是而无法走出自我的限制,无法跟人合作。
- 人际交往之时,你既然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别人也一定不会考虑你的感受;你既然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别人一定也会把你看得一文不值
- 人就是这样,当你认为道理都在自己这里时,你的为人一定是自我的、排斥的、尖刻的、盛气凌人的;当你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道理时,你的为人一定是超我的、包容的、谦和的、平易近人的。
二、一言可以终生行
- 所以“恕”的核心,其实是反求诸己、推己及人的自我反省反思
- 在管理的过程中,有一颗同情他人的理解之心,懂得设身处地,懂得利他之道,往往有助于领导者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帮助,成就更大的事业
三、舍己从人,大贤之量
-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归。
四、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 与人共事,论功则推以让人,任劳则引为己责;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继而同僚谅之,终则各省从而慕效之。所以转移风气者在此,所以宏济艰难者亦在此。
- 诿罪掠功,此小人事;掩罪夸功,此众人事;让美归功,此君子事;分怨共过,此盛德事。
- 凡利之所在,当与人共分之;名之所在,当与人共享之。
- 领导力的关键不在于权力,而在于影响力,而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可以改变追随者的价值体系、态度、行为和习惯。通过观念上的影响使其行为发生变化,这是影响力和权力之间的最大区别。
五、“恕”则不蔽于私
- 要想心胸开阔,一定要在“平淡”二字上下功夫。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往往会把自己看得高,把别人看得低;把自己看得重,把别人看得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一定要突破自我,一碗水端平。人和人之间发生争夺冲突,一定是因为把“功名”二字看得太重,无法放下。面对功名,一定要学会看淡一些,这样心胸才能一天比一天开阔。
第十二讲 强
- 美国总统柯立芝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可以取代毅力。才干也不可以——怀才不遇者比比皆是,一事无成的天才也到处可见;教育也不可以——世界上充斥着学而无用、学非所用的人;只有毅力和决心,才能无往而不胜。”
四、以“硬”字法冬藏之德
- 所谓的“悔”,就是反思,就是自新。而所谓的“硬”,就是咬牙,就是立志。越是处境困难,越要像冬天里的草那样,在万物凋零之时,虽不能任意抽发,却咬紧牙关,抵抗严寒,等待春天的到来。“硬”,实际是“强”的最高境界。
- 逆境如逆水行舟,心劲儿一松,便会被激流裹挟,再也无法控制局面。此时反而要咬紧牙关,硬挺下去。当渡过难关、风平浪静之际,自然可进可退,而不会发生危险。
五、在自修处求“强”
- 以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和热情,去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
- 一个人要能够经受住领导人必须经受的艰难痛苦,他就非得相信自己的事业不可。他必须相信自己,否则不能说服别人相信他。
结语 而困而知,而勉而行
- 一是“不管有什么事情发生,都是岿然不动心”,二是“饮食起居,都有一定的规律,几十年如一日”
- 要在人生这个大舞台上演一出精彩的戏,得到丰硕的成果,所需的能力不是单靠脑细胞的多寡来定高下。要看的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凭着一股傻劲认真去做,而遭遇困难时也能不闪不躲与其正面交锋。这可以说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也是我们必须时时刻刻牢记在心的原理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