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了就会变好吗?

KnowYourself主创们

序 18—25岁:也许是一生中最困难的时候

  • 心理学家Keniston这样描述这段时间: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
  • Take your time and be patient. Life itself will eventually answer all those questions it once raised for you.(慢慢来,不要急,生活给你出了难题,可也终有一天会给出答案。)

爱情的到来和消失,能被自我管理吗?爱是感觉,还是选择

  • 你可以通过努力去更爱一个人,也可以努力去不爱一个人。
  • 事实上,近年来的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爱确实不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情感,而是一个个产生了“积极共振”(positivity resonance)的瞬间,每个这样的瞬间都伴随着身体、大脑、激素水平的变化。当我们感觉到“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说明我们与另一个人之间存在很多个这样的瞬间(Fredrickson, 2013a)。
  • 不要认为爱情只是宿命,不要觉得关系和婚姻是理所应当的,持续的努力付出才是亲密关系成功的关键。“理想的亲密关系是逐渐发展的,其中的困难、挑战只会让爱更深”“恋爱的关键是学会两个人一起处理冲突”“美好的关系需要艰苦的努力”……这些都属于“成长信念”(Knee, 1998)。

想在你面前做真实的我,也想为你变成更好的我 如何在爱中平衡真实和成长

  • 想在你面前做真实的我,也想为你变成更好的我
  •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最有可能从父母身上获得这样一种最接近于无条件的肯定与接纳。当我们在此过程中获得了足够多的接纳与肯定,我们也会在成年之后更有能力给予自我肯定,也更少为外界评价所左右。但倘若我们从未被这样对待过,我们更可能在成年后的其他人际关系中,继续寻找这样的接纳与肯定。
  • “自我”本就是不断获得的,它存在于未来,是我们试图发展自己时的目标所向

你们的恋情有多认真 如何科学地在关系中互给承诺

  • 一段幸福长久的关系需要同时包含三个因素:亲密、激情和承诺感(commitment)
  • 如何辨别你现在的关系是否有“承诺”这个部分存在,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关系中的承诺感高低,以及如何提升你及你伴侣对这段关系的承诺感。
  • 关系中承诺感的高低,就是你承诺自己愿意为这段关系投入和付出的程度。
  • 首先,你们要一起讨论彼此愿意对这段关系投入和付出的程度。比如对关系是否满意?最近有没有对未来进行设想和规划?是否觉得双方感情紧密,自己的情绪会受到伴侣情绪的影响?
  • 但其实关系中的平等从来都不是等价交换的意思,绝对的公平在感情中是不存在的。很多关系中,都会有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而两个人仍然可能是幸福的。

TA是真的不爱你,还是不懂怎么表达爱 表达爱的五种方式,你做到了几种

  • 五种爱的表达方式:肯定的言辞、投入的时间、给出的礼物、服务的举动、身体的接触。

“我都这么生气了,你就不能说句话吗?” 亲密关系中的沟通僵局

  • 我们对未解决的事项的记忆力,要比对已完成和终止的事件的记忆力强约两倍。

依赖无能:“我就是不喜欢依赖别人” 他们为什么在情感中如此疏离

  • 有人会用“冷漠”来评价你 你希望给他人留下独立、强大的印象 爱你的人曾抱怨你在情感上过于疏离 你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向他人求助对你来说异常艰难 在太过亲密的关系中你会感到不适 示弱或是暴露自己的脆弱会让你感到极其不舒服 你时常会感到孤独,即使身边有亲人和朋友
  • 这种情感联结带来的信任感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相信自己对他人的需求是被欢迎的;第二,相信他人有意愿且有能力帮助自己;第三,相信依赖他人、提出需求这个举动不会带来针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对方不会利用自己暴露出来的脆弱反过来伤害自己。

“我为什么无法拥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 什么是缺乏主动控制力

  • “我为什么无法拥有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什么是缺乏主动控制力
  • 但不多久,比如,当对方开始及时地回复我的时候,我就会立马觉得他还是很爱我、很在乎我的,之前可能只不过是在忙手头上的工作。我还会为自己之前怀疑对方、否定彼此的感情而感到懊悔和愧疚,觉得自己不应该因为一点小事就患得患失,不应该对他发脾气。
  • 其次,你也要学会从情境中走出来,不要失去整体性与复杂性的眼光。要学会去理解这个世界与他人的复杂性,真挚中也可能包含做作,高尚中也可能包含龌龊,而在邪恶里也同样找得到美德。即便在与对方陷入矛盾冲突或是令你不安痛苦的时候,也要能够想起你们彼此拥有的美好时光,或是一起克服困难的时刻。

“TA曾经很爱我,为什么在一起之后百般挑剔” 你可能爱上了一个最爱自己的人

  • 你发现你已经开始把TA的需求凌驾于你的需求之上。任何时候,你都会优先选择满足对方、迁就对方,只为了让对方满意。然而,无论你多么为TA着想,TA也并不觉得感激。TA对你的一切付出都看作理所应当。
  • 学者们认为,当关系中的另一半是自恋者时,人们的亲密关系似乎总是陷入这样的模式:追逐—改造—贬低
  • 自恋者努力追求一个理想化的伴侣,其实是为了证明他们自身是有魅力的。
  • 发展出“客体恒常性”表现为一个人能够认识到或相信自己生命中的一些人或事物是持续会出现的、值得信赖的、可靠的;并且当受到这些人或事物的伤害时,尽管自己会感到愤怒、受伤或失望,但仍然可以对他们抱有一种积极的情感联结
  • 这个世界上,你想要凭自己的力量改变任何一个其他人都是十分困难的。

你不是喜欢痛苦,你只是习惯了痛苦 如何停止喜欢不喜欢你的人

  • 你不是喜欢痛苦,你只是习惯了痛苦
  •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喜欢上那些并不喜欢我的人,因此我常常觉得很痛苦。而我现在虽然在恋爱,可很多时候也能感觉到对方并不是真的喜欢我…
  • 松子从少女时期开始,就始终怀抱着对美好爱情的幻想和憧憬,毫无保留地去爱别人。可是,松子也总是爱上那些不够爱她,或是没有能力给她一段健康亲密关系的人。因此,直到她短暂的一生走到终点,也没能得偿所愿。
  • 真正的喜欢和爱,是去尊重对方的需要和感受,是去考虑什么是对对方好的,去了解什么是对方想要的,尊重对方的意愿和自主的选择。把自己强烈的情绪宣泄给对方,仍然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而已。

一段感情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吗?是的 依恋损伤:亲密关系中的心理创伤

  • 一段感情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吗?是的
  • 你在当下的这段关系里或者在曾经的某段关系中,有过一些未被修复的伤痛,而你正不知不觉地持续受到这些伤痛的侵扰。
  • 安全型的人能够在关系中信任他人,容易与人亲近;非安全型的人对他人无法信任,总是担心被抛弃;又或者自我孤立,拒绝与人亲近。
  • 有时,两个人其实对关系抱有不同的预期,这与两个人之间不够充分的“知情同意”有关,而这就给关系中依恋损伤的发生埋下了一些伏笔。
  • 毕竟,跟幸福相比,痛苦是不值得被记忆的。

出轨后,其实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不分开 如何修复出轨后的关系

  • 出轨后会有60%的伴侣威胁要同出轨者离婚,但其中只有不到25%的人最终终止了关系。也只有10%的出轨者会选择离开原本的伴侣,并和情人在一起。
  • 关系中一方的出轨,影响的不仅仅是出轨者,它会对原本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色产生影响,包括孩子。
  • 出轨者在被出轨者不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影响了TA的人生选择。这是很大的伤害。
  • 被出轨者会出现沉浸式思考,无法自控地反复想和出轨有关的事。这是一种遇到挫折后常见的心理机制,通过不断回想和反思,试图从中学习,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被出轨者会反复检索当初伴侣出轨的种种迹象,后悔自己没有早点发现;或是反复思考伴侣为什么会出轨。但这个过程会带来巨大的心理痛苦,让人陷入抑郁和折磨。
  • 同时他们又非常焦虑,认为自己应当为家庭稳定负责,需要去做家长关系的修补者,却没有意识到出轨只是家长之间的问题,不该由孩子来负责
  • 出轨前与出轨中,出轨者会有哪些表现
  • 1.出轨前,出轨者会疏远自己的伴侣(relational distancing)
  • 温和而坚定地把对话推进下去,直到你问了所有你想问的问题,确定你实现了沟通的目的为止。
  • 出轨修复的三阶段:赎罪、同调与依恋
  • 真诚地反省和检视过去的不足,是提升关系里重要的一步,认识到关系中自己可以改善的地方,才能更好地弥补与改善。
  • 被出轨者需要想清楚:自己问出的问题能不能帮助关系恢复?避免问那些会让自己痛苦并且对关系毫无帮助的问题。
  • 出轨者不要说“比起你,和出轨对象在一起让我更开心,我们俩做了……”,而是说:“我和出轨对象在一起比较兴奋,是因为这件事是偷偷摸摸进行的。或许我们以后可以尝试一些刺激的事。”
  • 但这世间从不温柔,坏人和坏事都会发生。假如你遇到了,这只是宇宙中的一个概率事件,我们想告诉你:出轨只是人生中的一次经历,它会令人痛苦,但它未必代表关系的结束,更不会代表你人生的结束。积极地面对出轨,并将它作为提升关系与自我提升的助力吧。

你还在想前任吗?什么样的复合会成功

  • 正式分开后正式重新在一起”的关系
  • 分手或许只需要一个人点头,但复合却和当初在一起一样,要求两个人的知情同意。
  • 分手后再在一起的关系是否能够稳定和长久,主要还是取决于两个人在关系中的投入和经营,而并不是两人是否经历过“分手—复合”这个过程。
  • 但之后的路要如何走,能不能走下去,还是要看两个人的努力及承诺程度。
  • 迷思三:复合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局
  • 这种“未完结”的感觉,会让人对一件事、一个人尤其念念不忘,甚至对其的记忆都会变得更深刻。除此之外,这种伴随着不甘、疑惑和遗憾的未竟之事,会勾起人们追求完整的本能,让人们几乎不可控制地想要去把这件事接着完成。
  • 在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中,双方会逐渐形成一套共同的“交互认知系统”(Harries, Barnier, Sutton, & Keil,2014)。这意味着,你们的记忆是互相补充的,你们对自我的认识也有一部分是来自对方的,你们形成了彼此间默契的思维和相处模式——我们通过这个共同的系统看待世界和自己。
  • 将人们对于人格的信念分成了两种:相信人格是可变的vs相信人格是固定的。
  • 那些在生活中更加理智、冷静,在做决定和解决问题时也更倾向于理性和逻辑分析的人,通常也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Webb,2012)。他们不太会因为一时冲动而“激情分手”,当他们做出分开的决定时,必然是经过了慎重的思考和斟酌,而这也意味着他们不会轻易地改变自己的决定。
  • 好的关系是相互和平等的,想要重新努力爱对方,也应当从爱自己开始。

不被情绪控制,要从捕捉它们开始 你识别情绪的能力怎么样

  • 不被情绪控制,要从捕捉它们开始
  • 我们对话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却令我印象深刻。
  • 情绪粒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们管理和应对情绪的能力。那些情绪粒度高的人,更能够分辨并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从而能够更好地掌控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做朋友。情绪粒度高的人不容易被情绪控制。而提高情绪粒度,就能直接提高人们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
  • 情绪粒度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感受,高情绪粒度的人,对情绪的体验更丰富、更细致入微,能更好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二是表述,高情绪粒度的人在拥有某种感受的时候,无论它是新的还是在记忆里的,他们能够用准确的词汇和良好的表达技巧来形容这个情绪。
  • tt-Smith(2016)在去年出版的《人类情绪手

停止煎熬的方法,是不再对抗 如何跳出心的困境

  • 停止煎熬的方法,是不再对抗
  • 你是你的整个人生,是不断变化、流动的各种想法、感觉、角色的集合。不管你身上发生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都只是某个时刻、某段时间内的状态,都只是你真实的自我中的一小部分。慢慢地你会发现,每个人的身上都有着很多层面、不同程度甚至相互矛盾的真实,越接纳这种复杂的事实,越少会为自我的冲突感到煎熬(P112)。

“我要快乐”不应该是你唯一的目标 如何处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 我要快乐”不应该是你唯一的目标
如何处理生活中的负面情绪
  • 悲伤,愤怒,厌恶,尴尬……之所以把它们定义为“负面”,是因为这一类情绪体验是不积极的,它们让人不适,严重时还会干扰日常生活和工作。
  • 我们负面情绪的种类超过正面情绪的种类。 这其实是由进化决定的。因为,无法对有利事件产生积极情绪远不如无法对负面事件做出得当反应来得严重——前者可能妨碍我们变得更幸福,但后者却会危及生命。
  • 焦虑是富有深意的。如果反复为同一件事物焦虑,或是经常产生不明不白的焦虑,那么,焦虑是在提示你还有未完成的愿望或是没解决的问题。而真正克服焦虑的第一步,就是去弄明白你焦虑背后的东西。

压力过大的十种表现,你中了几条 如何科学地应对压力

  • 习惯性拖延,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事务,都总要是拖到“死线”(deadline)来临前才着手处理;
  • 当有希望战胜压力时,TA需要全力以赴,为实现目标而争取(战);当坚持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时,TA要能果断选择放弃(逃);当压力过大时,可以多给自己一些时间休息(僵死);当自己感到不知所措时,TA也需要和压力源交流沟通,更好地了解压力源(服从)。
  • 回应(parental responsiveness),即父母对孩子需求(生理、情感等)的回应程度。要求(parental demandingness),即父母对孩子自身成熟、独立、责任承担等的要求。
  • 问自己“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去想一些与你的价值观、你所关心的这个社会,及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相关的东西。

“我为我的存在感到深深的羞耻” 人类最负面的情绪是什么

  • 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无法压抑的怒火,而是羞耻感(Shame)。
  • 它是一种直接针对自我的情感,它让我们贬低自我的价值。羞耻中的人认为自己worthless。很多时候它不需要以“我做了不好的行为”为前提,一个人可以在什么都没做的时候仅仅为自身的存在感到羞耻。
  • 我们在社会互动中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受到尊重和避免尴尬。社会互动中,我们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担忧会升高,从而更容易感受到羞耻感。人们尤其容易在亲密关系中体会到羞耻感。
  • 有病理性羞耻问题的人,更容易陷入这样一种想法:“只要我变得够好、够强大,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会消失。”(警惕那些贩卖这一类鸡汤的人。“只要你变强大一切不幸都会消失”这句话不过是“你所经历的不幸都是你自己的错”的反面表述,其核心逻辑没有什么不同。)

“后来遇到许多人,可我都觉得不如你” 放不下过去怎么办

  • “后来遇到许多人,可我都觉得不如你”
  • “他还太年轻,尚不知道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 对于人类而言,“获得”带来的快乐远远抵不过“失去”带来的痛苦。因此我们永远都会觉得,已经失去的比现在获得的更好。
  • 你可以积极地怀念过去,但你不能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人,会失去很多眼前的机会,而当下又会在明天变成“你本可以掌握却失去了”的昨天。
  • 像个孩子一样永远对自己不知道的事物保持着好奇心,勇敢地去探索和尝试的人,也许也真的能一直像孩子一般快乐。

抑郁的人,比一般人更能看清现实 但快乐需要一些自我欺骗

  • 抑郁的人,比一般人更能看清现实
但快乐需要一些自我欺骗
  •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想问:这不是自我欺骗吗?这样真的会让自己开心吗?
  • 我们在讨论自我认知时,总是鼓励大家认识“真实的自己”,但如果你眼中的自己戴着一层粉红色的滤镜,这样的“自我欺骗”好不好?
  • 自尊(self-esteem)——我们对自我的评价整体上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总的来说,我们的自尊水平是由四个方面决定的:他人给我们的反应、我们对比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我们的社会角色、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 人们对自我能力的评价总是倾向于高估,但这是一个优点,而不是需要纠正的认知错误。若是人们总能如实评估自己的能力,那么他们将很少遭遇失败,但也不会付出额外的努力,去超越平常的表现。
  • 2.对自我抱有积极错觉的人,在遭遇创伤时表现出了更强的修复力(resilience)
  • 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人,反而不如抑郁症患者看到的世界那么真实。而看到真实世界的抑郁症患者,却并不快乐。
  • 适度的自恋是健康人格的一个要素,而过分的自恋则不是
  • 情况二:当人们过于高估自己的控制力时 如果人们过分夸大了自己对周遭的控制力,那么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宜的坚持。坚持通常被看作是一种好的特质,但明白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也是极为重要的。
  • 如果你觉得不够快乐,不妨试试给自己、给生活加上一层薄薄的滤镜。如果不喜欢“自我欺骗”这四个字,也可以将这层滤镜命名为“幸福的错觉”。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你的唯一因素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精神胚胎

  •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人,并非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人格,指的是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自身在思想、价值观、社会关系、行为模式、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的大体趋势(tendencies)(McAdams & Olson,2010),以及在这些方面上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Kazdin,2000)。
  • 责任心、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及情绪稳定性,即“大五人格”,就是最常被用以描述人格的基本趋势的五个维度
  • 2.某些人格特质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不同
  • 孩子天生的脾气性格会对家长的教养方式造成影响。
  • 每个人都至少有三个自我(three selves):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自我,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自我,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

还不了解自己,却已经要做出人生的选择 了解自己的四种状态,你是哪种?

  • 还不了解自己,却已经要做出人生的选择
  • 比如,TA会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线与价值观,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选择什么作为自己奋斗的事业,如何平衡社会期待与自身意愿,等等。
  • 不要因为害怕暴露自己而停止尝试,不敢选择;而要把这些尝试和选择都当作了解自己的途径,这样你也会更有勇气去探索。

你为何没有足够的安宁感 浅谈客体恒常性

  • 人与外界客体互动最健康的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感和依附感。

“为了逃避可能的失败,我选择主动原地躺下” 你是一个不敢努力的人吗?

  • 自我设障,指的是在进行一件事之前先给自己预设障碍,做出对成功不利的行为或言辞,并在事后将结果的不理想推脱给事先预备好的理由。它是一种认知策略。自我设障者在预测自己无法达到目标或者可能表现得极不理想的情况下使用这种策略。
  • 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虽然自我设障是一种用来保护自尊的策略,但若是经常这样做,会让人们不自觉地将对自己和未来的期望越放越低,他们对自己能力的认知也会越来越不准确。他们只会去好好完成那种极其简单,几乎不可能失败的任务。换言之,人们会由于习惯于给任务增添不必要的障碍,而逐渐失去检验自己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的机会——优势在哪里,极限又在哪里。

“一言不合就拉黑” 越着急离开的人,越放不下过去

  • 越着急离开的人,越放不下过去
  • 她会不断地回头找那些在她生命中留下过重要印记的人,与他们保持某种联系。很多次她都以为自己终结了这些关系,但实际上,双方还是在某种关系中,她还会在一段时间后回头。
  •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她还没有能够彻底离开过任何一个曾经重要过的人。
  • 关系的终结不像建立关系那样需要两个人的共识,终结只需要自己一个人。

他们不愿意改变,其实是你自己不愿意改变 如何不做被动的承受者

  • 他们不愿意改变,其实是你自己不愿意改变
  • 但,我们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亲子之间互动模式的形成,从来不是单向的。
  • 责任心、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及情绪稳定性这五个维度
  • 在同个家庭里同时期长大的孩子,也有可能会和父母建立起很不一样的相处模式,而这种模式是双方共同塑造的。
  • 孩子们展现出的不同性情,会激活,或者说是塑造出父母性格中与之更匹配的一面,而这一面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之后,又进一步激化了孩子原始性情中的那一部分。接着,孩子再继续影响父母,形成一个互相强化的、稳定的循环。如此一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就由双方的互相影响,共同建立了起来
  • 最健康的三角关系应该是父母相爱相敬,两人共同爱孩子,家庭成员之间既亲密联结,又彼此独立
  • 即便你曾经在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生活过,或者曾经经历过糟糕的事件,都不表示你的未来必然受到它们的影响,一直糟糕下去。起到决定作用的,是你看待这些事件的角度,和回应的方式。

作者简介

  • 幸福是一种每个人都可以习得的技能
  • 拥有在国内最全面、最专业的心理学内容体系,主要聚焦原生家庭、情绪管理、自我发展、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六大板块。
  • 文字,艺术,爱情和火,都只是获得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已,曹鸽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