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简明读本(全15册)

李国章 赵昌平主编

版权信息

  • 书名:二十五史简明读本(全15册)作者:李国章,赵昌平

出版说明

  • 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以反映历史梗概的“纪事”、社会文化和典章制度的“志”、皇朝传承世系的“表”

  • 西汉武帝时,杰出史学家司马迁完成了他的杰出史著《史记》,下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清史稿》,二千年来延续不绝,出现了二十五部同属“纪传体”的史书,这就是“二十五史”,成为我国光辉灿烂的历史记录。
  •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二十四史之外,增加《新元史》
  • 新修的“二十五史”,首先还是“纪传体”的,仍以历史人物为中心,不能改变“二十五史”的传统,当然也不排除变通和创新
  • 西夏是党项拓跋氏所建立的多民族的王朝,与北宋、南宋、辽、金先后鼎立,早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极萧关,北控大漠”,此后疆域更有所扩大。
  • 以创始之初曾稍参末议,现乐观厥成,因为之序。

纪事

  • 元谋猿人就是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人类
  •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
  • 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
  • 商朝传十七代三十王,五六百年
  • 公元前七七〇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七七〇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 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 从周元王元年(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 当时,最有影响的,是以孟轲、荀卿为代表的儒家,以庄周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

传记

  • 黄帝居中原。炎帝在西方,居太行山以西。蚩尤是九黎君主,居东方,并向西发展
  • 黄帝奠定天下,定都于涿鹿,得到了国家重器宝鼎,设置了以云为名的中央职官,管宗族事务的称青云,管军事的称缙云,管治安的称白云,管营造的称黑云,管中央事务的称黄云。
  • 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这十四人共得到十二个姓,它们是: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
  • 我们今天已将黄帝看成华夏民族由野蛮过渡到文明的一个象征。

传记第二 帝颛顼

  • 帝颛顼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又称玄帝。
  • 古人称颛顼为“历宗”。
  •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
  • 他将通鬼神的巫卜之事从民间收回帝室,要求百姓专心从事生产,和洽人际关系,可以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意识形态的专制

传记第三 帝喾

  • 帝喾(kù) 高辛氏,是五帝中的第三位天子,黄帝的曾孙。
  • 帝喾以仁爱治国,他说:“最好的德行是广泛地爱人,最佳的政治是广博地有利于人。所以为政最重要的是讲信誉,治理最重要的是仁爱。
  • 帝喾有四妃。正妃有邰氏名姜嫄,生子弃,是周人的始祖。次妃有娀氏名简狄,生子契,是商人的始祖。次妃陈丰氏名庆都,生子放勋,即后来的帝尧。次妃娵訾氏名常仪,生子挚。

传记第四 帝尧

  • 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一说十六岁),以平阳(今山西翼城)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
  • 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
  • 当时的历法规定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的办法调节四季时令的误差,保证了农业生产和百姓的生活起居合于自然规律。

传记第五 帝舜

  • 舜两眼都是双瞳仁,故名重华。
  • 帝鸿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他毁弃道义,阴险狠毒,尽干坏事,人称他为“混沌”。少皞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不讲信誉,废弃忠诚,喜听谗言,惯于花言巧语,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器的子孙,没法教训,不知道好歹,人称他为“梼杌”
  • 舜将天下划为并、冀、幽、营、究、青、徐、荆、扬、豫、梁、雍十二州,以河道确定各州的边界。

传记第六 夏禹

  • 夏禹 姒姓,名文命,夏后氏,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禹性情仁义和善
  • 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
  • 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尊宝鼎,象征九州大同,天下一尊。
  • 仪狄造了些酒,帝禹喝了以后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给仪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说:“后代一定会有因为酒而亡国的。

传记第七 商汤 伊尹

  • 商汤 子姓,名履,又名天乙,世称成汤,号武王,商王朝的建立者。
  • 伊尹 名挚,是有莘氏女在桑树林里拾到的弃儿,
  • 商汤不敢登天子宝座,说:“我怕后人以我为口实,以臣伐君,用武力夺取天下。”大臣仲虺作诰,论证商汤是以有道伐无道,受到百姓的广泛拥护,是合乎天道的一次革命
  • 让人们听到宫声就更加温良宽厚,听到商声就更加方廉好义,听到角声就更加仁爱而有恻隐之心,听到徵声就更加孝顺好施,听到羽声就更加恭谨好礼。
  • 商汤是第一位用武力夺得天子之位的诸侯。

传记第八 盘庚

  • 人是旧的好,器物是新的好。’
  • 要知道,火烧得再旺都可以扑灭。而人若自取灭亡,则无可挽救。
  • 你们以前责备我不该兴师动众,迁徙国都。现在的事实证明,迁都是除去旧都凶德,立善功于国的嘉绩。我要你们放心,绝不追究你们反对迁都的罪责。
  • 盘庚迁殷,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此以后的273年间,作为都城的殷邑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没有再迁徙。所以,史书上将迁殷以后的商朝称为殷朝。

传记第九 武丁 傅说

  • 傅说 本是一个夯筑奴隶。
  • 我好像是铜刀,你就是磨石。我好像过河的人,你就是渡船。我好像遇到大旱,你就是及时雨。你一定要像药石一样,开启我的心扉,浇灌我的心田,使我永远清醒。
  • 保持政治清明的根本方法,在于最高统治者能虚心纳谏

传记第十 殷纣王

  • 箕子叹息,想道:“一个国家没有了日子,天下也就危险了。你们都不知道日子,只有我知道,我也就危险了。”于是也装着酒醉,说:“不知道!”
  • 西伯昌、九侯和鄂侯是王朝的三公。
  • 明明知道劝谏没有用还要说,是不明智。以自己的死去彰扬君王的过失,是不忠。作为大臣去讨好民众,我又不忍心。
  • 两军在牧野会战,商朝的军队大败,纣王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琰玉衣,跳进大火里自焚而死。
  • 商朝从成汤建国,绵延十七世三十君五百余年,终于在纣王时灭亡了。

传记第十一 伯夷 叔齐

  • 他们是商、周之际孤竹国(今河北卢龙南)国君的两个儿子。
  • 俩人饿得快死的时候,作了一首诗,诗里写道:“登上那个西山(即首阳山)呀,采集一些薇菜。用暴力去替代暴力,竟然不以为非!神农、虞、夏的时代一下子都没有了,可叫我俩到哪里去呢?唉,就要死了,命运怎么这样衰薄呀!”伯夷、叔齐弟兄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上。

传记第十二 周文王 吕尚

  • 周文王 姬姓,名昌,又称西伯、岐侯、姬伯,商朝末年的一位著名诸侯,周武王的父亲。
  • 他在狱中,悉心研究古易,将其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人称《周易》。
  • 王者之国,使人民富裕。霸者之国,使士人富裕。仅存之国,使大夫富裕。无道之国,国库富裕,这叫做上溢而下漏。
  • 行善不可懈怠,机会来了不可犹豫,改正过错不可害怕。这三点,是最要紧的
  • 至少在他以前还没有一个政治家,玩权术达到他这样的水平和境界。周文王是中国权术政治的鼻祖。

传记第十三 周武王

  • 先谋划后行事的人能昌盛,先行事后谋划的人要败亡。
  • 母鸡不能打鸣,母鸡如果打鸣,这一家就要败尽
  • 敬畏胜过怠惰的昌盛,怠惰胜过敬畏的灭亡。义气胜过欲望的成功,欲望胜过义气的遭殃。以仁爱获得的,用仁爱保持,能维持百世。以仁爱获得的,不用仁爱保持,能维持十世。用不仁爱获得的,用不仁爱保持,必不长久。
  • 以师尚父为首功,封于营丘,称齐。封弟弟周公旦于曲阜(今山东曲阜市),称鲁。封召公奭于燕(今河北易县)。封弟弟叔鲜于管(今河南郑州),弟弟叔度于蔡(今河南上蔡)。
  • 将驷马都放到南山上,将牛放到桃林旧墟,将盾牌武器收进仓库,将士卒遣返回家,向天下人表示不再打仗了。
  • 因为,一定的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必须随之变化。不能因为后来经济基础变化,封国制度不适应,就归咎于开始创立制度的人。

传记第十四 周公旦 周成王

  • 周公旦 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 临行前,周公告诫伯禽道:“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今王的叔父,在全天下说来,我的地位已经不算低了。但是,我经常在洗头的时候多次提起头发、在吃饭的时候多次吐出嘴里的食物,匆忙地去接待士人,还怕失去了天下的贤才。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定要谨慎,不要因为是国君就傲慢待人。”
  • 管叔、蔡叔和武庚终于带领淮夷(居住于今徐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发动了反叛。
  • 成王和康王时,天下安宁太平,民众遵守法纪,刑罚几十年不用,是一个太平盛世。
  •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最高的人格典范,是周公;其最理想的政治,是周初的仁政;其终生倡导的,是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

传记第十五 周穆王

  • 但到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溺死于江中
  • 从而公布《吕刑》,宣布,允许以赎代刑,墨刑罚一百锾,劓刑罚二百锾,剕刑罚五百锾,宫刑罚六百锾,大辟刑罚一千锾。
  • 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
  • 周穆王西行的故事,说明早在三千年以前,今新疆、青海各民族人民就与中原地区有着一定的往来,周穆王就是那时沟通中原与西域交通的先驱者的化身。

传记第十六 周厉王 周幽王

  • 堵住民众的嘴巴,比堵塞河流的后果还要严重。堵塞的河水决口,一定会伤害许多人,民众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道,使其通畅,治理民众的人要开导他们,让他们讲话。
  • 共和元年,相当于公元前841年,我国的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确切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
  • 平王元年(前770),在晋文侯、郑武公和秦襄公的护卫下,平王东迁至洛邑王城。洛邑在镐京以东,历史上将此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传记第十七 郑庄公

  • 郑庄公(前757—701) 名寤生,郑国第三位国君。
  • 庄公得到偷袭的准确日期,说:“是时候了!”
  • 一年以后又后悔了,根据颍考叔的建议,庄公挖了一条深及黄泉的地道,在地道里与母亲武姜见面,母子如初。

传记第十八 齐桓公 管仲

  • 管仲感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在政事方面,对居民实行国野分治的办法,国都及城郊为国,其他地方为鄙野。
  • 在军事方面,实行地方行政组织和兵制合一的制度
  • 桓公和管仲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亲邻国,树威望,征淫乱,立信誉。
  • 管仲答道:“这个人杀了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国君,不合人情,不行!”又问:“开方如何?”“这个人背弃亲人来讨好国君,不合人情,难以亲近民众。”又问:“竖刁如何?”“这个人残毁了自己的身体来讨好国君,不合人情,难以亲爱别人。”

传记第十九 宋襄公 晋文公 晋灵公

  • 宋是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以商丘为都城。
  • 晋文公(前697—前628) 名重耳,姬姓,是春秋时第六任晋国君主献公的第二子。

传记第二十一 楚庄王 孙叔敖

  • 楚庄王(?—前591) 名侣,芈姓,楚国历史上一位有为的君主,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问鼎中原,继晋文公以后成为霸主。
  • 隐语说:‘一只鸟在高山上,三年了,既不飞,也不鸣。’请问这是只什么鸟?”庄王回答道:“三年不飞,一飞必定冲天;三年不鸣,一鸣必将惊人。
  • 楚共王四十五年(前546),在商丘举行了有十四个诸侯国参加的弭兵大会,晋楚二国平分势力,表示不再打仗,这就是著名的弭兵之会。

传记第二十二 子产

  • 为政就像干农活一样,要白天黑夜想着它,考虑它的开始,也要考虑它的结果,时刻按照想好的去做,所做的不超过所深思熟虑过的,就好像土地有田埂一样,他的过错就会少了。”
  • 火猛烈,民众望见就害怕,所以很少有被烧死的。水看起来很懦弱,百姓轻慢玩弄它,死于水的人就很多
  • 子产以宽猛相济的行政手段,在一个积贫积弱问题丛生的国家,进行了成功的改革,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被后人称为“救时之相”、“春秋第一人”

传记第二十三 晏婴

  • 晏婴(?—前500) 字仲,谥平,人称晏子,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为卿,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
  • 国君有道的时候,他就顺从命令去做。国君无道时,他就斟酌命令,可行则行
  • “不对!我听说君子可以受不知己者的委屈,但在知己者的面前意志应该得以伸展。当我被拘为奴时,人们不了解我。您既然了解我,而将我赎出来,就是知己了。知己的人却对我无礼,倒不如还在被拘中哩。”
  • 齐太史在史策上写下“崔杼弑其君”,崔杼将太史杀死。太史的两个弟弟继承兄业,先后书写“崔杼弑其君”,都被杀死。太史的小弟弟坚持写这件事,崔杼只得放下屠刀。
  • 儒者能言善辩而不受约束,高傲自满而难以驾驭,重视丧事长期悲痛破产厚葬而不可为俗,到处游说求职而不可让他们掌管国事。自从文王、武王、周公逝世以后,周室已经衰微,礼乐已经沦丧很久。如今孔子却穿了盛装,制定繁琐的礼节规矩,人们几代也学不完,一辈子也弄不清。你想用这些来改变齐国的礼俗,并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
  • 一是“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就是今天所说的不盲从,要独立思考;二是“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就是无论在什么场合,都一心为国

传记第二十四 司马穰苴 孙武

  • 将军受命之日就要忘记自己的家,到了兵营宣布号令以后就要忘记亲人,擂动战鼓军情紧急时就要忘记自己。
  • 孙武 字长卿,人称孙子,出生于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是春秋后期著名的军事家。
  • 先秦著名军事兵法家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竟然都是同宗之人,这倒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传记第二十五 老子 庄周

  • 你所说的人,他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作为君子,时机合适就出来做官乘高车大马,没有机会就隐居流徙。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宝货,让人以为他没有什么,君子道德高尚,其音容面貌却像愚笨者一样。去掉你的骄气与那么多的欲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子。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
  •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自然的缩影和化身,道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又回归于道。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使万物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无形既是万物运动的起点,又是万物运动的终点、归宿和本根。
  • 他认为人们应该终生探求知识,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传记第二十六 孔子

  •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人们敬称其为孔子、孔夫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一个聪明而又能深思明察的人却差点儿死掉,是因为他好议论别人。学问广博能言善辩的人遭到危险,是因为他喜欢揭人的短处。当子女的不能只想着自己,当人臣的也不能只想着自己。

传记第二十七 吴王阖闾 伍员 专诸

  • 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

传记第二十八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

  • 越王勾践(?—前465) 春秋末年越国君主。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

传记第三十 赵武 赵鞅 赵无

  • 历史上所谓的分晋三氏,指世为晋卿并最后瓜分晋国的赵、魏、韩三家。
  • 赵氏与秦人共祖,其先祖造父为周穆王驾车,破徐偃王有功,封于赵城,从此为赵氏。

传记第三十二 吴起 孙膑

  • 吴起一气之下,杀死嘲笑他的三十多人,东出卫国郭门,与母亲告别时,咬破自己的胳膊发誓说:“我吴起要是当不上卿相,就不再回卫国。
  • 吴起杀了妻子,以表明自己与齐誓不两立。
  • 埤垒广志,严正辑众,避而骄之,引而劳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必以为久

传记第三十三 秦孝公 商鞅

  • 治理社会从来没有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沿袭古代。商汤、武王不因循过去成为君王,夏、殷不改变旧礼却亡了国。做事情就是要顺应时势。推翻古法的未必可以排斥,拘于旧礼的未必值得称赞。
  • 第三,建立鼓励生育和耕织的制度。
  • 商鞅的思想,后人称之为法家,是一种以专制暴力为基础的统治术。

传记第三十四 齐威王 齐宣王

  • 周安王十六年(前386),正式策命田和为齐侯,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田氏代齐。
  • 田齐君主在战国时最突出的贡献,是创立稷下学宫

传记第三十五 张仪 楚怀王

  • 张仪(?—前309) 魏国贵族后代,战国时纵横家,连横派的代表。

传记第三十六 赵武灵王

  • 圣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变俗而动。

传记第三十七 孟轲 荀卿

  • 要贵义贱利,反求诸己,与人为善,实现人性的净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韩非、李斯都曾是他的弟子。

传记第三十八 墨翟 邹衍 韩非

  • 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的十大主张。
  • 邹衍(约前305—前240) 齐国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学问迂大而宏辩,人称为谈天衍,又称邹子。
  • 韩非(约前280—前233) 韩国公子,战国时思想家,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传记第四十一 苏秦 乐毅 田单

  • 于是苦读揣摩,夜半不息,瞌睡时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终于学问大进。
  • 燕军入齐,彻底暴露了苏秦为燕反间的面目,齐闵王盛怒之下将苏秦车裂而死。

传记第四十二 孟尝君田文 冯谖

  • 他一切从个人恩怨出发处理各种问题,甚至连自己的国家都竭力去攻破,使齐国再也没有与秦国抗衡的力量。这种人格,不足为训。

传记第四十四 赵奢 赵括 白起

  • 赵奢 号马服君,战国时赵国名将。
  • 长平之战,双方投入一百多万兵力,经过长达近三年的战争,以赵全军覆没告终。至此,原本兵力强大的赵国失去了与秦抗衡的能力,东方六国先后败在秦军手里,秦国独霸天下的形势形成。

传记第四十五 平原君赵胜 虞卿 鲁仲连

  • 虞卿说:“臣听说,小国与大国合纵,有好处则大国占便宜,有坏处则小国承担灾祸。
  • 虞卿因此绝意仕进,埋头著书,总结自春秋以来的兴亡得失,写成《节义》、《称号》、《揣摩》、《政谋》等八篇,合称《虞氏春秋》。

传记第四十九 吕不韦

  • 吕不韦(?—前235) 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战国后期著名政治家,担任秦相国十三年,为秦最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 吕不韦的悲剧,在于他贪恋权势,没能及时交权。

传记第五十一 李斯

  • 啊呀!吾听老师荀卿说过‘事物最忌太盛’。我本是上蔡的一个布衣,如今贵为丞相,富贵已到极顶了。物极则衰,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收场哩!

传记第五十四 陈胜 吴广

  • 当然,陈胜起义中也暴露出农民自私、狭隘、散漫的致命弱点。而这,正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终都要失败的基本原因。

传记第五十五 项羽

  • 项羽(前232—前202)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秦末农民战争著名领袖。
  • 韩生建议项羽都关中为霸,项羽回答道:“富贵不归故乡,犹如穿绣花衣夜行,有谁知道!”抢了秦宫的珍宝、妇女,准备向东撤退。

传记第五十七 魏豹 田横

  • 善相者许负为魏豹宫妃薄姬相面,言其当生天子。
  • 薄姬入汉王宫中织室为婢,后得刘邦所幸,生子刘恒,竟终于继承帝位,为汉文帝。

  • 尧、舜当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权组织形成的关键时刻,已经有了相对成形的职官体制。
  • 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 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

志第二 经济

  • 周朝对各地进贡物品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包括祀贡、嫔贡、器贡、币贡、材贡、货贡、服贡、斿贡、物贡,合称九贡。

志第三 文化

  • 文字是记录思想和语言的符号,文明的载体。
  • 中华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
  • 编年史体产生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前,它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使历史记载系统可靠,是一项重大的发明。
  • 不同时代,人们对上帝的态度是有区别的,殷人是敬天残民,周人是敬天保民,春秋时是重民轻天,战国时是应天常、尽人事。
  • 春秋时,九九乘法口诀已成为士人的普通知识,有了分数的概念

志第四 社会生活

  • 社会生活,指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礼俗和其他生活情况。
  • 天子的正妻称后,诸侯的正妻称夫人,卿大夫的正妻称孺人,士的正妻称妇人,庶人之妻称妻。

纪事

  • 陆贾依据战国以来道家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和儒家主张施“仁政”的理论,提出了一套“无为而治”的治国理论
  • 重视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是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
  • 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前后十二位丞相,有三人免职,二人获罪自杀,四人下狱处死,仅三人善终相位。
  • 西汉王朝从汉王元年(前206)始,至初始元年(8)止,共二百一十四年。

传记

  • 不治产业,并“好酒及色”
  • 刘邦在沛县主吏萧何、狱掾曹参及樊哙、周勃等人拥戴下聚众响应,自立为沛公,投身反秦行列。
  • 刘邦年轻时鄙视儒生,自己也不读书。立国后陆贾向他指出马背上得天下,不能马背上治天下的道理后,他要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的教训和治国之道。陆贾后来为他撰写了《新语》十二篇,受到他的称赞,并从此开始重视《诗》、《书》。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她实际统治西汉王朝十六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实际统治者。

传记第二 萧何 张良 曹参

  • 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
  • 公元前185年,张良去世,谥号文成侯。现关中有张良庙。
  • 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传记第十五 汉武帝

  • 以“六条问事”作为律令加强对郡守和豪族的监察。“六条问事”是武帝时创建的我国第一个行政监察法,被后人称赞为“百代不易之良法”。
  •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专制帝王,又是一个生活奢侈、迷信鬼神方士的凡夫俗子。

传记第十七 东方朔 司马相如

  •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凤兮凤兮从凰栖,得托子尾永为妃。交情通体必和谐,中夜相从别有谁!

传记第二十二 苏武 张骞 李广利

  • 汉武帝得到大宛汗血马,兴奋异常,作《西极天马歌》: 
 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

传记第四十一 王政君 王莽

  • 五均六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并且比较完善的市场管理法规

  • 太常为诸卿之首,掌国家宗教祭祀及礼仪、文化教育。
  • 大鸿胪,秦名典客,景帝时改名大行令,武帝时又改名大鸿胪,是掌管诸王列侯与边地少数部族封拜、朝聘、宴飨、郊迎的官员,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

志第四 社会生活

  • 汉代是我国许多传统节日的定型时期,如除夕和元旦、元宵节、上巳、端午、七夕和重阳等重大节日都在此时形成。

传记第十九 郑众 蔡伦 孙程

  • 东汉宦官掌权,郑众开其先河。

传记第二十三 许慎 郑玄

  • 许慎传世的名著为《说文解字》,该书完成于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辨字义的字书。

传记

  • 张鲁是五斗米道的创教者张陵(即张道陵)的孙子。

传记第八 魏文帝 曹植

  • 刘宋著名文学家谢灵运认为假如建安学者的才气共有一石,曹植一人便占八斗,“才高八斗”之典便自此出。

传记

  • 他每夜不知所适,便时常乘坐羊车,任其所行,走到哪里,就在那里宴寝。结果弄得宫人们为求得到宠幸,争相以竹叶插户,用盐汁洒地,竭力招引武帝所乘的羊车。

纪事

  • 而其实质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

纪事

  • 因其曾任归德军节度使的地方是宋州(河南商丘),故国号为宋,改元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