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详解版)

袁了凡

前言

  •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第一篇 立命之学

  •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分为三个方面: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

慈云寺中缘结命中贵人

  • 古人认为,大凡是伟人或者是奇异有才的人,长相都是异于常人的。

高人推算皆灵验

  • 比如中国古代第一女神相——许负,她为周亚夫和邓通看相就看得十分精准。
  • 曾国藩曾说:“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

一生命运已注定

  • 什么是宿命论呢?宿命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无论是生老病死、贫贱富贵还是天灾人祸,一切都由上天预先安排,普通人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将其改变。既然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努力也就没什么用,了凡先生正是被这样的思想困扰:真的做什么都没有意义了吗?

暗自怀疑命运的安排

  • “听天由命”也不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应该有的态度。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是轻易不会信命的,了凡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 对于别人的评价或推断,不能盲目地信服,更不能持宿命论,听天由命,而是要有质疑的精神,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命数皆定无所求

  • 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⑦无求矣。

山中静坐拜云谷禅师

  • 了凡先生在京城待的一年里,每天什么也不做,既没有翻看任何书籍,也没有游山玩水,更没有四处结交朋友,一切都安于平静,终日在屋子里静坐。
  • 静坐并不单单是坐着,静坐其实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并且是儒、释、道三家共同的修养方法,儒家有所谓的“主静”,有“半日读书,半日静坐”;道家有“心斋”、“坐忘”;佛家讲究的是禅定,“戒、定、慧”是“三学”之一。
  • ,了凡先生这段时间虽然没有好好读书,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但是他内心空明,对于很多事看得更加通透,这也为了凡之后的思想变化提供了支持。
  • 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学道必以悟心为主。”意思就是说不必拘于禅定,而应终于心悟

静坐无妄念的缘由

  • 我待汝是豪杰④,原来只是凡夫⑤。
  • 妄念是凡夫心中不断升起和牵扯的念头。念不能断,烦恼便无穷无尽。如果能找到妄念产生的源头,凡夫也能看破一切,会心而笑,原本是空无一物,庸人自扰之。

所有定数皆变数

  • 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③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
  • 妄想自缠,如蚕作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 极其善良的人,他们是不会受到命运的束缚的。为什么?因为一个极其善良的人,自身的福德和功德会随着自己所做的善行的增多而逐渐地增加,而当自身的功德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受到上天赐给的福报,这样的话就已经算是改变了天生的命运
  •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命由己作,福亦己求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创命论思想,创命论思想认为“我命由我不由天”,没有人能够决定别人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是有自己去创造的,就算是人在出生的时候被上天赋予了一个命运,也是可以通过一个人自己的努力而实现改变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想要有一个好的命运,就需要自己去努力,自己去改变。
  • 人的命运虽然被天注定了,但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朝着人自身期待的方向前进的。但是前提是人自己要努力,不要想着依靠别人,也不要等待别人的施舍,只有自己去努力,去改变,命运才能真正地走上符合自己所想的道路。

了凡先生诉疑惑

  •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 人的一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无论精神世界还是物质世界都是饱满的。
  •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 对于任何人而言都是这样,无论任何东西,只要内心想追求,努力改变,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也能够造成变化,让你更加接近你的期待。

云谷禅师答疑解惑指迷津

  • 一切福田①,不离方寸②;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 每个人的福田,全在自己的内心。只要从心里去求福,就没有感应不到的。从自己心里去求,不只是道德仁义可以求得,身外的功名富贵也可以求到,这种内外双得,是有利于得到的。如果不能自己反省自己,而是盲目地追求身外的名利福寿,那就只能像孟子所说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了。最终内外都有损失,因此没有什么益处。
  • 真正的意思是说仁义道德,是内心追求的,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虽然是外在的东西,但是它的本质未尝不是内心所追求的,所以应该也是可以获得的。
  •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 《六祖坛经》和《金刚经》、《楞严经》一起,自古以来被大家公认为是三部佛教经典之作。
  • 想要得到某些东西或者是想要掌控自己的命运,就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坚定下去。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地走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

人生两件要事遭疑问

  • 人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自己;只有去怀疑,才能具备改变命运的想法。

自我反思不应得功名

  • 这里所谓的福相其实是指为官者要有一定的德行,有宽广的胸怀,还要有一颗积极为百姓谋福利的心。
  • 了凡先生认为他自己没有福相具体是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就是“不耐烦剧”,也就是说了凡先生性情急躁;第二就是“不能容人”,这里是指了凡先生没有一颗宽容的心;第三就是“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也就是说了凡先生的性格刚烈,有时候会强词夺理,不能够以理服人,性情太过于耿直;第四就是“轻言妄谈”,这是说了凡先生不注重细节,言谈举止不谨慎。正是因为他性情急躁,说话做事经常没有耐心,自然没有容人之心。并且了凡先生言语过于耿直,往往不能令人心悦诚服地接受,说话没有威信,所以无法领导别人,没有当父母官者的风范。
  • 做人就不要害怕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有把缺点和不足展现出来才能充分地去改正,暴露得越早改正得也就越早。

讲述无子缘由

  •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 《汉书·东方朔传》有句名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思是说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 “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把错误的思想、行为修改过来,这就叫“修行”。所以修正行为最关键的,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错误行为。

人生福祸由心定

  • 上天不过就是让每个人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说到底,上天要是真的赏赐给一个人什么东西的话,那么这个人必须有满足得到这件东西的条件。也就是说想要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自身就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让上天有理由、有原因的把这个东西赐给你。这

改变命运的方法

  • 务要积德,务要包荒③,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
  • 一定要积善积德,一定要包涵宽容,一定要温和慈爱,一定要爱惜自己的精神。
  • 第一点是积德。本来,人的本性之中就具有圆满的德行,你只需要恢复你的本性,圆满的道德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 人生在世,只有容得下别人的过错,才能见得到别人的美好,才能提升自己。

忘掉过去,从头开始

  • 从前种种①,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②再生之身。
  • 做人不能老是沉浸在过去的事情当中无法自拔,而是要放眼未来,以前的事情,都和昨天一样一同成为了过去,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
  • 有句话叫作“活在当下”,人们生活的时间叫作现在,所以只有把现在做好了才能真正的算是有意义的生活,也只有认真地对待现在的生活,才是真正对得起自己这一生。

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

  •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①?
  • 一个人的身体应该分为两个部分,即血肉之身和义理之身。
  • 我们的确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只要平时多多地去行善积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自作孽,不可活

  • 其实现在的人们也是一样,不要成天怨天尤人,而是应该从自身做起,与人为善,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要经常自我反省

  • 诗云:“永言配命①,自求多福。”
  • 人应该常常想着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合乎天道,自己要多求福报。”
  • 因此,一个人是不是有一个好的命运,是不是有很多的福报,是看自己所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性质的。
  • 孔子认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 自我反省可以算作是人们的一种很好的自我修行方式,一种修炼自己的方式。
  • 人的命运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决定的,不要指望着别人的帮助,不要指望着父母亲属的提携,更不能指望着上天的眷顾,每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未来。

了凡先生怎么样改变命运

  • 第一就是要扩充自己的德性。
  •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
  • 只要相信善有善报,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

命运可以改变

  • 因为这部书中包含着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或者说是教人们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趋吉避凶。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其实这就是天道的规律。
  •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犯了错误;然后要在内心中进行反思。

功过需记录

  • 《抱朴子·内篇·对俗》中记载:“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两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则前善尽失,乃当复更起善数矣。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
  • 每天都能够去自我反省,明白自己的对错,明白天道的规律,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改变命运。
  • 佛教的咒语都是没有任何的功利性的,准提咒也是一样的,诵读它只是可以恢复清静的心态,达到心无妄念的境界。
  • 其实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专一去做,内心什么都不去想,都能够达到内心清净。

不会符菉鬼神笑

  • 人们在做任何的事情的时候都不要去胡思乱想
  • “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
  • 所以还是安安心心地做事情,心里不要想其他没用的事情,心无杂念,到最后总是会得到好的结果。

心无妄念才能安身立命

  • 凡祈①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②处感格③。
  • 在祈祷的时候必须是心无妄念的,也就是心无杂念,什么都不能想,要专注、认真,这样的祈祷才会有效果。
  • 立命就是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为人们服务。
  •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心无妄念呢?其实很简单:第一,那就是祈祷的时候要真诚,用真诚的心去祈祷。第二就是内心要保持清净,不能在祈祷的时候在心里面想别的事情。就是说人在祈祷的时候,祈祷什么在心里面就要想什么,如果想多了的话就不灵验了。第三,那就是要有一颗恭敬的心,就是要对上天保持尊敬。

心无二念,世界就无差别

  • 在孟子看来,人应该保持本心,培养自己的本性,不产生任何的妄念,这样就会发现什么事情都没有什么区别,这样才是正确地对待天命。
  • 如果有妄念的话,就会在乎很多的东西,就要被这些东西所拖累,就要为了这些东西去奋斗甚至是做出一些不理智、不符合常理的行为。反过来,如果在内心里面没有妄念的话,那么面对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面对任何事情任何东西的时候都有一颗平常心,什么都不去妄想,那么自然就能符合天命,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的命运。
  • 人受到的外部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 所以说,不管是什么样的学说思想的差异,最终所追求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恢复人的先天本性,让人们恢复心无妄念的状态。
  •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改变命运需要修身

  • 而当一个人真正能够看破生死的时候,那么对于世间其他的东西就更不会有什么留恋和在意的了,在这个世间上什么都不在意的结果一定是心中再也没有妄念产生了,这样的人的一生一定是非常的顺利的。
  • 改变命运也是一样,人不可能说想改变命运就能够立刻改变命运,而是需要一个改变命运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积德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因此人们要勤勉谨慎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同时也要有一颗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的心,这样才能够等待到命运改变的时刻。
  • 只有真正地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真正地能够安心下来等待,才能真正等到斩草除根的机会和改变命运的结果。

心无杂念的念咒才能灵验

  • 所谓的无心,其实说的是自身不存在执着之心、妄念之心和分别之心等等,心里面什么都不要去想。比如说一个人去做一件事情,无心的境界应该就是认认真真地去做这件事情,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到这件事情上,不去想别的事情;而凡夫俗子则会在做事情的同时,会想着这件事情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或者说是会对自己产生什么样的帮助等等与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关系的东西,这其实就是有心和无心的区别。
  • 等到诵念准提咒达到了心无妄念的程度和无心的境界,那么这个咒语就灵验了。

悟道改名

  • 了凡,大概的意思就是了却凡尘,和世俗名利有一个彻底的了断,就是说不再从心里面对世间的各种东西或者是功名利禄产生任何的妄念。

修炼历程

  • 都是小心自己的行事,小心自己的言语,追求那种全部都正确没有错误的真谛。
  • 儒家追求慎独,《大学》中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说“故君子慎其独也”,都非常强调慎独思想。事实证明,凡是坚持慎独思想的人,都会受到人们普遍的拥护。
  • 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 因为了凡先生是真心实意地、诚心地想改变自己的命运。

命运开始改变

  • 你今生被人侮辱,被人毁谤,被人看不起,因为前世罪业的原因,你本应该受到不好的结果,堕落到恶道中去,但是因为你能够恬然容受这些毁谤、这些侮辱,那你的前世罪业就能消灭掉了。前世罪业消灭掉了,命运不就改了吗?因此,来自外界的侮辱与毁谤并不可怕,恬然容受,坦然面对,这正是积攒福德的好方法。同时,这也是一个帮助了凡先生改变命运的好方法。
  •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坚持下去,我们自然会变得越来越好。
  • 人的命运中真的是存在着这个变数,而变数就是自己的努力。

改变还不够彻底

  • 人在行善积德的时候应该是以一颗真诚的心、纯粹的心和没有功利性的心去进行的,一旦有了其他的心思的话,那么善行将变得不纯粹,这样的话将来得到的回报也会大大地减少,或者说在心里面抱着其他的目地去行善的时候,所做的事情可能就根本都不能算作是善事了。
  • 有一个词叫作祸从口出,人的很多灾难祸患或许都是因为说一句或者几句话而引起的,有时候连自己得罪了什么人都不知道,或者是连自己得罪了人都不知道。
  • 讲话要言之有度、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有这样保证自己不犯错,不会有恶行。
  • 君子就应该慎独,就是说无论在人前人后、有监督还是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都应该自我检点、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继续改变命运

  • 佛教有“六度”,就是度过生死之海转世轮回的意思,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
  • 放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是动物处在被杀、或是受伤害的时候、或者是处于危险的时候,这时候出资去买,然后放生,才是大善事,这样才能功德无量。

行善作恶皆说明

  • 我们也可以多多地效仿了凡先生,把自己每天所做的好事、取得的进步,包括做出的错事全部都记录下来,这样用来提醒自己要断恶行善,只要能坚持下去,就能够提升自己。

万件善事其实很好做

  • 能够做到天人合一的程度,自然就会有天人感应的出现。

只要是真心,就不必在意善事的多少

  • 当人身居高位的时候,做的一件相对于自己是很小的事情,却有可能是一件十分大的善事,也有可能是一件十分严重的恶事。
  • 是为了以后升官积累功绩而去做的的话,那么这件事情就不可能抵得上一万件善事,因为做这件事情是有目的的,最终的目的又不是去帮助别人,这当然不能算作是做善事;
  • 行善是否是真心的,这一点是十分的重要的。

祸福都是自己求来的

  • 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⑥之论矣。
  • 人们每天做的事情,不论是善还是恶,都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一定的变化。
  • 想要有一个好的命运,那么就自己去努力,人们最终的命运一定是由自己所创造的。

对待人生的思维方法

  • 汝之命,未知若何①?即命当荣显②,常作落寞③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④逆⑤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⑥想。即人相爱敬⑦,常作恐惧⑧想。即家世望⑨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⑩优,常作浅陋想。
  • 不知道你的命运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即便你的命运是荣耀显贵的,也要常常当作落寞孤寂,失意潦倒的时候来想。即便处于顺境中,也常当作身处逆境来想。即便是现在有足够的食物,也要经常当作贫穷饥饿的时候来想。即使身边的人喜爱敬重你,还是要经常当作恐惧来想,谨言慎行。即使是家室世代名望很大,也要经常当作卑微想。即使自身的学问很优秀,也要经常当作浅陋来想。
  • 心态要平和,甘于平淡和落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做到这样的程度才能在富贵显达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且不会滋生出傲慢无礼的情绪;也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到自己所需要的福德;也只有时刻都保持着这种谦虚谨慎的心理,才能保证自己的命运一直都是荣耀显贵的,而不会招来祸端。
  • 第四就是“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 第五就是“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
  • 第六就是“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 古人说,种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决途径在努力行善,能够一心行善,福德才会绵远,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了凡先生对儿子的期待

  • 远思扬①祖宗之德,近思盖②父母之愆③;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④己之邪⑤。
  • 努力赚钱与钱无关,努力行善才与钱相关。
  • 不论在任何的情况下,人都没有权利去指责自己的父母,更不要说去宣扬自己父母的恶事了。
  • 佛家的一首回向偈中,有一句是“上报四重恩”,这四重恩中有一重便是国家恩。
  • 那么怎么样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就是要去行善,要积累功德,而帮助有困难的人其实就是行善积德的事情。
  • 人生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就是战胜自己的私心邪念。

反省改过才能进步

  • 务要日日知非①,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①;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 一个人们要改变命运的话每天必须做的事情,那就是每天都要自我反省。
  • 反省是心灵镜鉴的拂拭,是精神的洗濯。自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 人都是骄傲的动物,一旦在内心中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都正确,没有错误的行为的话,那么肯定就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了;永远都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那必然就会停滞不前。一个人如果总是坚持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接受别人的见解和意见,最终的结果肯定是不会再进步了。

天才也需要努力

  • 天下容貌清秀、才智杰出的人很多,但他们却不提升自己的品德,不拓宽自己的事业,只是因为“因循”两个字,整天闲散疏懒,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 其实想要改变命运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每天都反省,每天都改错,如此努力地坚持下去,相信总有一天是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总结

  • 命运的改变需要自身的努力,命由我造,福自己求
  • 人的命运其实都是由自己来创造。不论是身处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去怨天尤人,而是应该去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走出自己的人生,获得良好的命运。

第二篇 改过之法

  • 一个人的举止德行,决定了他的命运。一个人做事情符合天道规律,那么这个人就会有福气,就是吉;而如果一个人做事情不符合天道,那么就会有祸患,就是凶。所以说,人们平常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符合天道,种下好的因,将来才能得到好的果。

吉凶祸福有预兆

  •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 一个人的内心善良的话,只要这个人的念头刚产生,那么即便没有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来,福也能感应到你的善良,自然就会迫不及待地找上门来。
  •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改错才能得福

  • 如今想获得福报而远离灾祸,先不谈做善事,必须先改掉自己所犯的过错。
  • 至诚合天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做事情都符合天道的规律,没有任何的妄念和分别,同时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在内心中用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这是人们做事情的时候的一个基本原则。
  • 事实上,能够积极改错,这已经是行善了,而且是大善,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说,想要获得福气又觉得自身犯过的错误太多的话,就赶紧去改错,这样的话福气才能早早降临到你的身上。

要有羞耻心

  •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①心。
  • 改错需要有一套明确的方法,同时也需要一个完整的过
  • 儒家学说中有四维八德的说法,其中四维包括礼、义、廉、耻,八德包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 所以说,有羞耻心是一个人改变命运的开端。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心,就妄想着去做善事积累功德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一事无成的原因

  • 一个人有羞耻心,便可以成为圣贤,若没有羞耻心,那么就跟禽兽没什么区别。这就是改正过失的重要秘诀
  • 尘情其实指的就是五欲六尘:五欲是指财、色、名、食、睡,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

要有敬畏之心

  • 如果让天地鬼神知道了人们所做的恶事或者所犯的错误之后,它们是一定会采取一些动作来惩罚人们的,并且惩罚的力度和人所犯的错误是成正比的

掩饰就是自欺欺人

  • 慎独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儒家修行的最高境界。
  • 慎独其实是一种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意思是指人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独自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能够凭借自身的高度自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坚持一定的道德规范,而不会做出任何违反道德信念和做人的原则的事情,这其实也是评价一个人自身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 人们做了亏心事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总是有一种很不踏实的感觉,甚至有时候会有一种心惊胆战的感觉,总是会感觉到自己做的错事或者是恶事被别人发现了,甚至晚上连睡觉都有可能睡不好,这其实就是人正在遭受自己的良心的谴责。

要懂得悔改

  • 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⑤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不知悔改后果严重

  • 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要有勇猛的心

  • 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①退缩;吾须奋然振作②,不用迟疑,不烦③等待。

拥有三心,定能改过

  • 三心就是羞耻心、敬畏心和勇猛心。了凡先生认为,只要是拥有三心,那么所有的错误都能改正。

从事情上改过

  • 因为从事情上改正自身的错误都是强迫的,也就是说有时候并不是自己心甘情愿的。

从道理上戒怒

  •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①;悖②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
  • 譬如以前喜欢生气,就要想着: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从情理上来说,这都是可以原谅和同情的;倘若别人有悖于常理,不小心冒犯了我,那是他自己的过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这本来就没有什么好生气的。
  • 了凡先生认为,导致人们发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人有不及”;第二个就是“悖理相干”。
  • “悖理相干”的意思是说因为别人做事违背了情理而导致发怒。

控制脾气

  • 吾悉②以自反,则谤毁③之来,皆磨炼玉成④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
  •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凡是别人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的时候,不要去找别人的毛病,而是要从自己的身上去找问题
  • 所以说,即使受到别人的批评,也要保持一个谦逊的心态,虚心去接受,不要去管人家说的到底是对还是错,只要我们不去生气发怒,虚心去接受,到最后对自己肯定是有帮助的。
  • 普通的人之所以好怒易生气,其实是自身的德行修为不够再加上自己不够谦逊的原因

从心改过是最高明的方法

  • 想要摒除妄念,必须处处留神,一旦心中产生妄念,就应该马上觉察。

第三篇 积善之方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为囚犯下跪求情

  • 百姓犯罪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统治出现了问题。

林母好善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行善的分类

  • 如果只是做善事而不追求做善事的真理,那就是自己认为是在做善事,但实际上对别人来说是造孽,白白浪费了一片苦心,没有任何的好处。

善恶划分的标准

  • 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
  • “无为而为者真。”心中放下一切,对一切法都不再执着,在这个时候,生起大悲心,生起无量的善心,这就叫无为而为。

谨愿之士和狂狷之士

  • 王阳明则认为“乡愿”往往会以忠信廉洁来博取君子的信任,又以同流合污不得罪小人,但是内心和精神,其实早已被损坏了。

端正之善与扭曲之善

  • 在判断善恶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妄下结论,仔细默默地分析思考,慢慢地进行善恶的判断,这样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正确的判断善恶的标准,逐渐地向圣人的标准去靠拢。
  • 纯粹抱着一颗济世救人之心的,就是端正的善;一旦有一点迎合世俗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纯粹是热爱世人的心,就是端正的善;哪怕有丝毫愤世嫉俗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纯粹是敬畏世人的心,就是端正的善;哪怕有一丝玩世不恭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这就是所谓的三端和三曲。
  • 宠辱不惊,施恩不求报,才是真正的善人。
  • 真正地做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

阳善与阴德

  • 什么是阳善和阴德?凡是做了善事而被人所知道的,就是阳善;做善事却不被人所知道的,就是阴德。积阴德,上天会报答的;有阳善,会在世间享有盛名。

名声的好处与危害

  • 名声应该是在追求人生道路的过程中顺便去获得的,而不是去努力追求得来的。

恶心做善事

  • 所以说,做事情之前一定要多多地思考,尽量能够在做完事情之后,让事情的结果向好的方面发展。

千金为半,二文为满

  • 布施是抑制个人物质的贪欲,从而获得心的进长。

心中有善

  • 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人的善行是不是能够达到圆满全在于自己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所有的事情的最终结果都与做事情的人自身的态度有着紧密的关系。

善的大小

  • 一个念头不正那就是恶行,不一定非要等做出来才是
  • 所谓的慎独,就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
  •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随缘行善

  •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③;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 所谓的随缘,是跟随缘分,但不放任,看到了,听到了,就去做,这叫随缘。

与人为善

  •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不要期待着可以用言语去改变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去认认真真地做事情,到最后自然会感染身边的人,也自然能够得到更多的人的认可。

生存的方法

  • 第二,就是要收敛自己的才智,不能锋芒毕露。
  • 第三,就是看见别人的过错,也要包容并且帮其改正。
  • 《弟子规》里面说:“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 第四,看见别人有一点的长处都要去学习,有一点的善行都要记住,一定要舍弃自己的短处去学习并改正,并且帮助他们传扬出去。
  • 第五点就是凡是在日常生活中,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不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而是要为社会树立榜样。

环境改变人生

  •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劝人为善

  • 劝人为善就是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见别人碰到问题就应该在方便的时候提醒对方,解开他的迷惑

舍财作福

  • 所谓的六根是指自身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和意识;而六尘是指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

丁宾谦逊得高中

  • 骄傲自满的人一般都会有莫名其妙的、十分强大的自信心,同时还非常看不起别人,当然这样的人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看不起别人,对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谦虚沉稳能发达

  • 那些恃才傲物、骄傲自满、锋芒毕露的人其实是最没有智慧的一群人,即使他们那样的人再怎么聪明也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那样的人很可能连自己的生命都保护不了。

张畏岩乡试不中致发怒

  • 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某种特定的结果,只有这种情况下才能有一个最美好的结果。

谦虚行善皆由心

  •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例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有志者事竟成

  •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 人,可以没有兴趣,但是不可以没有志向。一个人没有兴趣,那只能说这个人是一个无趣的人;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那么这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毫无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