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薛兆丰

序言

  • 事实上,形成利息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延迟消费会带来潜在的风险,这使得以期货换取现货的人,必须向出让现货以获取期货的人给予充分的补偿,否则没有人愿意延迟消费。这部分补偿,是真实利息的本源。

第一节 管制的愿望与结果

  • 按“价高者得”原则筛选出来的不是贫富,而是需求的大小。

免费才是最贵的

  •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刚性的需求,人们不可能不惜任何代价地追求某个目标。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不存在垂直的需求曲线。毕竟,人是善于权衡取舍和寻找替代方案的动物。
  • 越是大锅饭,就越缺乏精打细算。

北京信不信市场

  • 数量管制形成了专营权的垄断租金,使司机不得不缴纳较高的份子钱,乘客不得不缴纳较高的车资;而价格管制则导致了短缺,使即使租用了牌照的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意在高峰期投入营运。

火车票价还不够高

  • 只要票价过低,黄牛党就必然应运而生,而且驱之不去。不要责怪黄牛党,他们是应邀而来的。是过低的票价和过高的需求,邀请了他们。他们的确赚了钱,但他们赚的不是乘客的钱,而是铁路部门的钱。由于铁路部门的定价过低,所以黄牛党就分了一杯羹,但乘客付出的“总代价”不变。

康德未曾出远门

  • 很多人认为“短缺危机”的原因是商品供给不足。错了!商品从来未曾充足过,而危机却并不是总在发生。只有当商品的定价过低时,才会发生“短缺危机”。价格一旦调高,“短缺危机”就马上消失

火车票低价造成了举国浪费

  • 任何商品,因为人们的需求没有止境,所以只要价格过低,就会出现短缺。消除短缺的唯一办法,就是把价格提到足够高。

重税岂能压房价

  • 不管政府规定税赋是向哪一方征收的,都不影响买卖双方分担税负的比例。这被戏称为“法律无效定律”(the Law of the lrrele-vance of the Laws)

炒房有功

  • 重税岂能压房价”有两个要点:一,税收会打击供给,从而让商品价格上升;二,政府不论向买卖哪一方抽税,实际上都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

价格规律与市场状态无关

  • 谁都只能“不惜代价”做一件事情,而不可能“不惜代价”做多件事情。
  • 只要政府加重房地产交易税,就会导致房屋供应量减少,购买量减少,成交价上升,以及政府渔利这四个并行后果。同意的,是遵循了经济学;不同意的,是发明了经济学。

限购令混淆了房价上升的正负因素

  • 正面原因,是北京增值了。与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房价是果不是因,是各种经济力量博弈和互动后的终点,而不是起点。北京的房价涨了,是因为这地方值钱了,是这地方生产力提高了。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到这里来,是因为他们在这里比在原地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只有这么看,才能理解为什么虽然房价涨了,人们的生活负担增加了,但留下来的人却越来越多了。

打击投资是大错

  • 人与人之间对某种特定享受的效用,是不可以直接比较和相加的。

大规模保障房只会提高真实房价

  • 价格不仅是现状的如实反映,而且还能调动资源,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满足复杂的需求。

政府卖地推高房价了吗?

  • 价格决定成本,而不是成本决定价格。价格是由对最终成品的供求决定的,决定了以后,再倒过来决定生产原料的价格。房价是完全由供求决定的,房价被供求决定后,才倒过来决定土地的拍卖价格和开发商的利润。

电力紧张:为什么总是忘记价格

  • 只要看到“短缺”,我们就能断定:“短缺”是“价格”太低造成的。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电价上涨。

公营与私营的异同

  • 一是公营机构本身是否具有涨价的合法性,二是公营机构是否具有涨价所需的市场信息。
  • 如何协调千万人之间的行为,如何利用分散在千万人头脑中的信息,才是真正的经济学核心问题。

短缺商品应该如何分配

  • 短缺,是当一种固然是稀缺的资源,其价格被人为压低后,引发的拥堵、排队、囤积、浪费和规避管制等现象

第二节 价格与市场

  • 如果在我们享受灯光、电暖、安全、教育、阅读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别人为此有所付出,那才是无知;在抚弄那支光亮的钢笔时,并不愿意支付环境污染费,那才是不道德的。健康、生命、选票、免于污染、免于无知,本来都是神圣的人权,但在真实生活中,却是在有价地交换着的。我们不应该对这个基本事实佯装不知,并对不可能实现的道德准则高谈阔论,而是应该视人性为给定的前提条件,并探究在人性始终发挥作用的情况下,社会应该采用何种规则,才能取得比较可取的结果。事实上,正是这些交易,促成了分工,矫正了不公,增进了和平、财富和幸福。

市场经济与歧视

  • 疾。但是,高等法院判决:假如一个人的身体缺陷,能够通过戴眼镜或吃药得到纠正,就不属残疾,原告均不在“残疾人法”的保护范围
  • 只有当歧视者愿意放弃一定的利益,例如收入、利润、工资或者享受,以便满足他个人的偏好时,才是歧视。

为“歧视”正名

  • 经济分析中的“discrimination”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泛指一切“区别看待”的行为
  • 更直截了当地说,选择就是歧视。

同工同酬法的反效果

  • 毕竟,一旦实施新的规则,人们就必然会采取新的对策,事情总有下一个回合,而经济规律是挡不住的。立法只是画上了冒号。
  • 雇主越是唯利是图,劳动者就越少受到歧视;市场竞争越激烈,被歧视者的工资就越合理。
  • 二、工资差异可能是合理的
  • 在职场上,降价是弱者与强者竞争的杀手锏。

追问“原价”注定徒劳无功

  • 会计课里教的是“成本决定售价、售价影响供求”,而经济学的逻辑恰恰相反——是“供求决定售价,售价决定成本”。
  • 只要监管规则违抗经济规律,那么市场中的人们就会有无穷的智慧,找到规避的办法,结果是既让规则失效,又让市场蒙受无谓的损失。

从侃价策略说起

  • 他的答案是:“多找几家商店更好,因为卖家最拿‘另有门路’的买家没办法。与卖家竞争的,是其他的卖家;与买家竞争的,是其他的买家;而卖家并不和买家竞争。”

谁的谈判力更强

  • 出价太低的卖家或出价过高的买家,其谈判力强;出价太高的卖家或还价过低的买家,其谈判力弱。

从经济学原理看“投机倒把”

  • “投机者”或者“炒家”的工作是采集、甄别和传递信息,市场对他们的决策作出无情的判决。

第三节 贸易与互惠

  • 如果别人对我们施加贸易制裁,那么改善我们生活的最佳途径只能是:口头上扬言报复,行动上则进一步开放,绝不报复!

你毁你的独木桥,我修我的阳关道

  • 假如附近的村子为了妨碍我们去做买卖,故意捣毁了他们自己村口的道路,那么作为报复,我们是否应该毁坏自己村口的道路呢?很多人会说“不”。
  • 自由贸易理论是说,由于生产资料在不同国家的分布不同,而每一种产品都需要消耗不同比例的生产资料,所以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国家相对生产成本就不一样。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精力生产其相对成本比较低的产品,然后与别国进行贸易,那么所有这些国家的生活就都会比各自自力更生时好得多。

为什么有贸易争端

  • 任何国际贸易,都不仅使得交易双方双赢,还导致生产效率较低的第三方受损。这是理解国际贸易争端的基础。

谁是贸易争端的主角

  • 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贸易争端,背后的主角都是那些在竞争中失利的商人。只要他们利用政府的力量,平添了竞争对手的生产和贸易成本,那么不论他们宣称的目的如何高尚,付出代价的总是他们的对手和广大消费者。

谴责西雅图暴乱

  • 无论是人权分子、还是环保分子,都有其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自己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呼吁别人选择落后。

反倾销是怎么一回事

  • 倾销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低成本、大规模和高效率,也就是竞争力的提高。

美国积木式创新与中国机会

  • 兴趣主导的时代也已经过去,现在是市场和资本主导的时代。

第四节 反垄断的罪与罚

  • 历史表明,自然垄断总是很快被新形势摧毁,但由政府造成的垄断,则总是根深蒂固,积重难返。

谁创造了暴利

  • 对软件用户实行“价格歧视”,第一种办法是“对不同版本暗中打折”。软件商可以发行多种版本,包括企业版、家庭版、专业版、豪华版、经济版和升级版等等。这些版本的功能差异比较小,而价格的差异比较大。不是那些附加功能特别值钱,而是要利用这些附加功能,把顾客的“支付底线”暴露出来,然后对实在不愿意出高价的用户让利。

荒谬的制裁

  • 说来可笑,欧盟仗着反垄断法,扛着“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大旗,花着纳税人数以万计的银两,几经调查、听证、磋商、研究,最后得出的反垄断措施,竟然是让所谓的“垄断者”微软提供功能较差而价格不变的软件。
  • 惩罚垄断者究竟为什么这么难?答案是具有讽刺意味的:因为这些垄断者的行为,其实往往对消费者和社会有极大的好处。政府或跨国组织要惩罚对社会有益的垄断者,结果显然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打车软件倒贴用户是良性竞争

  • 打车软件是撮合出租车司机和乘客间交易的应用程序。国内许多城市出租车的车资定价长期普遍偏低,造成了出租车服务的持续短缺,催生了打车软件的研制和应用。
  • 具有“网络效应”的标准或平台,其对单个用户而言的价值,是随着其用户总数的增加而提高的。
  • 竞争的真正含义,不应该是强行拆开一个公司,让其内部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竞争,而应该是让各家公司根据自主确定的规模和范式展开竞争。

反垄断法拓宽寻租之门

  • 。过去多年,我对反垄断法(主要是对美国一百多年的司法实践)不遗余力地介绍和批评,认为若在中国引入该法,无论怎样雕琢条文的枝节,它带来的负面影响都要比正面影响大得多。
  • 谈到微软和垄断,茅老师给我介绍如何用市场份额的平方和的平方根来确定垄断程度,然后根据成本计算合理利润,从而让政府来管制垄断。
  • 在他们看来,任何“价高量少质低”的经济问题,根源都在于黑心商人狼狈为奸;而实施反垄断法,就能把坏人抓出来,把问题解决好。
  • 在无数的场合,由于约束条件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恰恰是激烈竞争才导致成功企业的规模,而企业必须具备规模才可能带来效率。
  • 采用“本身原则”,立法者和执法者必须有充分理据在事前就断定,要管制的行为肯定有害,或在概率上肯定弊大于利。如果缺乏这样的确定性,就应该舍弃“本身原则”,转而采用“理性原则”,即一种行为是否被裁定为违法,不仅取决于当事人是否做了,还得酌情考虑其行为的原因、动机和后果。
  • 《反垄断法》为其规定的每一项违法行为,都随即附加了赦免条款。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原因之一,是立法者认为被提及的商业行为,既有促进竞争的时候,也有抑制竞争的时候,所以故意留下斟酌余地。换句话说,它是在有关规定中明确,司法过程将按“理性原则”进行。
  • 唯一应该反对的垄断,就是政府设置的准入障碍和经营特许
  • 对于“行政垄断”,《反垄断法》并不明确规定禁止其从事的行为,而是先默许其行为,然后对其行为的效果提出了要求
  • 不怕明确规定,就怕没有明确规定,这是许多企业的忧虑。
  • 在实施包含大量反垄断双语的《反垄断法》前,应该配备内容较详尽且标准较清楚的《执行指南》,才能缓解司法结局难以预测带来的副作用。
  • 我被反垄断法烦透了。假如价格涨了,它就说是‘垄断性定价’;价格跌了,它就说是‘掠夺性定价’;价格不变,它就说是‘合谋性定价’

反垄断只要一招

  • 在众多的成因中,我们只反对一种成因,那就是“人为准入障碍”,换言之,我们只反对通过行政手段设置的行业壁垒。
  • 问题是他们完全不明白,今天的“利润”会转化为明天的“成本”。如果以成本的高低来界定利润的合理性,那么企业只要把成本打高,把员工的亲戚朋友都送去度假,就能使利润变得“合理”了。
  • 我们反对且只反对其中一种成因,那就是政府的行政保护和进入壁垒。

第一节 利率的原理和应用

  • 不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影响了价格的变动,而是“人们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的变化”决定了价格的变动;不是说事物发展是没有规律的,而是说认识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利率由谁制定

  • 利率呢?利率也是价格中的一种,它是由无数人的“不耐”(impatience)共同决定的。由于不耐,也就是急躁,人们总想早点享受,于是出现了“现货”与“期货”的交换;也正是由于不耐,离今天越远的“期货”,其价值就越低。因此,若要达成“现货”与“期货”的交易,“期货”的数量就必须比“现货”的数量大,其中的差额便决定了利率的高低。

向费雪致敬

  • 当年我刚学得一点价格理论,就觉得自己锤子在手,目光所及都是钉。
  • 例如,很多人把货币的价格看成是利息,这是错的。金钱的价格不是利息,而是购买力。

低碳之争

  • 恰当的问题不是“是否应该停止污染”,而是“如何在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活之间取得平衡”。
  • 若选取的利率过高,那就表示人们完全不顾未来,把明天当世界末日,这样投资就显得一钱不值;若选取的利率过低,那就表示人们长生不老,完全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愿,那要等海枯石烂才见效的投资也显得值得了。
  • 假如碳排放导致全球变暖的威胁是真实的,那就不能仅仅依靠纯私有化和市场的方案来处理;但目前的状况是,在这一威胁尚未找到充分的科学证据支持以前,它就已经成为各派角逐一己利益的幌子了。

纯利率影响文化品位

  • 艺术家的品位深受其个人及其所处的社会的耐心的影响。
  • 因为国内的纯利率还是居高不下,所以只有急功近利才是合理的选择。无论是读者还是设计师,在文化的鉴赏力上都缺乏充分投资,对文艺产品的长远价值也缺乏信心,所以整个文化市场充斥的,仍然是稍纵即逝的讨巧,而不是久经考验的推敲。文化品位的转变,取决于纯利率的下降,而那需要几代人对耐心的积累。

第二节 保险的机制与实践

  • 保险公司的职能,可以归结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部分,即准确评估风险的或然率,对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为约束,并分摊个别投保者遭遇的损失。

保险机制的演进

  • 所谓保险机制,就是三个环环相扣的功能:准确评估风险的或然率,对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为约束,并分摊个别投保者遭遇的损失。任何同时具有上述三项功能的社会机制,都是有形或无形的保险机制。

中国医疗保险的特点和症结

  • 一言以蔽之,这种医疗保险改革的四大特点是:独家、强制性、提前付款、指定消费。

“医疗税”并非“医疗险”

  • 假如政府只提供免费服务,而不强迫有条件付款的人付款,那逃避付款的人数就必定越来越多,整个计划将难以为继。
  • 保险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创造出若干可能的未来世界,不管投保人进入了哪个世界,他在这些世界里的财富状况都是一样的。换言之,成功设计的保险,可以让人们不在乎自己是否会遇到意外。购买保险的人,买到的是确定性,即不管他进入哪个可能世界,他的财富状况都是相同的;而他付出的代价是保费。不管他进入哪个可能世界,他的财富都比不购买保险时减少了,减少的就是他为了购买确定性而缴纳的保费。
  • 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曾经列举过四种效率递减的花钱模式:一,花自己的钱替自己办事;二,花自己的钱替别人办事;三,花别人的钱替自己办事;四,花别人的钱替别人办事。

何谓优质

  • “优质”的第二层经济学含义,是指这么一种状态,即厂商改善产品品质所需投入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它带来的“边际收益”。大白话是:不是“质量”越高越好,也不是“价格”越低越好,而是“性价比”越高越好。

缺奶、淡奶、浓奶和毒奶

  • 人们有许多美好愿望,但经济学分析有时很残酷,总不忘提醒大家“现实有约束,愿望得取舍”。这是经济学者理解世事的出发点。
  • 适当放宽生乳国标,加重对造假者的惩罚,均有助于减少造假和投毒的悲剧;至于从“淡奶”到“浓奶”的过渡,最好还是交给企业,让它们在诚实的竞争中,按消费者投钞票的意愿,水到渠成式地进步为宜。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解决之道

  •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这么一种情景:卖方可以控制产品的质量,要么提供高质产品以求高价,要么提供低质产品以求低价;买方无法确知卖方究竟提交哪种产品,所以只愿出一个中间价;卖方见只能赚取中间价,便拒绝提交高质产品,而只提交低质产品;买方于是进一步将出价压低……买卖双方经过多次博弈,以无法成交、双输离场告终。

共享经济不可挡

  • 未来会怎么样?未来是“共享经济”。过去也是因为信息不对称,许多资源难以共享,只能闲置,所以闲置不算是成本。今天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互联网实现共享。不是说所有权不重要,而是使用权变得碎片化了,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了。既然有这个选择,能增加效益,能提高收入,那么闲置的成本就变得很高,而共享经济就会变成无法阻挡的潮流。

第二节 劳动力的权利与福利

  • 是劳动力资源先出现了错配,才需要靠“失业”来调节;而不是先出现了“失业”,才导致了劳动力资源的错配。

出卖劳动是基本权利

  • 而一旦列举个人权利,那就难免挂一漏万,使人们产生误解,以为被遗漏的权利失去了保护。
  • 为了避免损失,雇主让雇员在两种合约之间作出选择,一是可以罢工但工资较低的合约,二是放弃罢工但工资较高的合约。后一种契约,俗称“黄犬合同”。

最低工资法不可取

  • 他们以为原材料的“成本”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价格”。但经济分析的观点则正好相反:“供求”先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再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工资是如何被决定的

  •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改进世界的办法,要么就是团结抗争,要么就是道德教化。由此观点出发,不少人甚至还会主张政府规定工人的最低收入水平,或者主张拒买血汗工厂的产品。
  • 在竞争之下,任何团队或企业,其内部各种要素所得的报酬,都将趋向于它们各自给团队或企业带来的边际贡献。

争取福利不宜越俎代庖

  • 社会责任8000”(SA8000)是一种国际上新兴的企业认证体系,它就企业对雇员提供的福利待遇,作了一系列规定,范围涉及雇用童工、健康安全、差别待遇、惩罚措施、工作时间和报酬标准等方面。
  • 关于争取福利的问题,我有两个基本观点。一,工人的福利高低,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供求状况,单靠良好愿望和高喊口号无济于事;二,工人向雇主争取福利,应该由工人自己量力而为,不宜由外人越俎代庖。

从经济学角度看剥削

  •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人际关系,或具体地看劳资关系,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个规律:每个人都是会形成对策的!劳动经济学,是一门根据经济规律考察劳资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其最核心的发现之一,是大规模地靠剥削来牟利并不可能。

罢工的性质

  • 只有通过(1)在关键时刻忽然停止工作、使得雇主临时无法找到别人替代,或(2)占着工作岗位不工作,并且设法阻止别人代替自己工作,来要挟雇主增加工资或福利的行为,才叫罢工。占着位置不干活并且不让别人代替自己干活,是罢工的基本特征。罢工就是集体敲竹杠,就是集体违约,而且必然包含暴力因素。
  • 任何人行使任何权利一般都意味着其他人要作出某种牺牲,但不能因此就禁止你的权利,而是找平衡点。
  • 经济学家阿尔钦说得准确:“竞争从来是在需求者和需求者之间展开的,或在供应者和供应者之间展开的。需求者和供应者之间不存在竞争。”
  • 纵观世界,那些工会势力强大,罢工此起彼伏的地区和行业,都是走向萎靡和衰败的。

第三节 收入与公平

  • 1960年代,法律经济学创始人戴瑞德(Aaron Director,1901—2004)曾经发现一个规律,即任何政府针对穷人的补贴措施,最终都会让中产阶级得益,而由极穷者和极富者付账。

中国的基尼国际警戒线

  • 目前各种基尼指数的计算方法,都是以人群的“即时收入”为基准的。但事实上,收入的差异应该从“终身收入”的基准去考察。
  • 中国在发展,大部分人的处境都在改善,收入中位者的处境在改善,即使贫富更加悬殊,也比三十年前人人都穷当当强。

基尼系数信不过,劫富济贫有问题

  • 知道“数据”,并不等于知道“情况”。
  • 我们必须首先去探究造成贫富分化的成因,再有的放矢地去调整那些成因,而不是只拿基尼系数说事,自欺欺人地以为改造社会的指南针已经捧在手上。
  • 归根结蒂,收入不平是一个综合的结果,原因有多种,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公的。我们应该直接去反对不公,而不是笼统地反对不平。置不公于不顾,而去反对不平,只会造成更多的不公和不平。

从明星现象看收入不均

  • 当然应该肃清贪污腐化,但前提是政府必须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 他是自己形象的垄断者,垄断者是要限制产量,才能取得利润最大化的。先吊起来,恐怕能卖个更好的价钱。
  • 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赢者通吃”现象的根源,在于竞争者们提供的服务是“共用品”。所谓“共用品”,就是可以让许多人共同享受,而不会互相排斥的“物品”(包括服务)。凡是提供“共用品”的行业,其内部的收入分配,就往往会出现严重不均。

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英国哲学家边沁(J.Bentham,1748—1832)认为,“幸福”(happiness)或“功利”(utility)是可以衡量的。他进而推断,改进社会的原则应该是谋求“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人们的幸福不仅建立在自己是否幸福上,还往往建立在与别人的攀比上。

从赌性不同看公平之困难

  • 有些人喜欢冒险,哪怕赢的机会再弱,但只要赢一次,就能欣喜若狂,经济学家把他们称为“风险爱好者”;另一种人厌恶风险,哪怕输的机会再小,但只要输一次,就痛不欲生,他们是“风险厌恶者”;还有一种人对输赢的态度一样,只要两者机会相等,就不再计较,他们被称为“风险漠视者”。

第一节 汇率与通胀

  • 汇率基本上是由所谓‘购买力平价’决定的。简单地说,一只鸡蛋的价值,在中国和美国两地的价值应该是一样的,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就是为了保持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与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等而确定的。”
  • 汇率是由甲国人民对乙国资源的需求,以及乙国人民对甲国资源的需求共同决定的。如果一国人民对另一国资源完全没有需求,那么两国就不存在汇率;如果甲国人民对乙国资源的需求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甲国的货币就会相对乙国货币贬值。

稳住了汇率,引入了通胀

  • 当1美元只值6块人民币的时候,你非要给人家8块不可,那么你就是在送价值2块的礼了;既然多买多送,那么美元就会源源不断流入中国。这些美元可能是以前存的,也可能是新近印的。中国的外汇储备直线上升,部分原因是这样造成的。来者不拒,结果是稳住了汇率,也引入了通胀。

压低人民币汇率等于供养美国

  • 有三个因素可以解释欠条激增的现象:一是我们对外国人贡献大,所以换来的欠条多;二是我们对外国人的需求与索取少,所以兑出去的欠条少;三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所以持美元的人都纷纷跑来换取人民币占便宜。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外汇就涌进来了,而人民币流通量也由此激增,形成了通货膨胀。

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 在争夺人民币的过程中,用人民币换取美元的比率就会被抬高,也就是大家说的“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 可供选择的外汇策略并不多,原则上只有三种,即“联系汇率”“自主汇率”和“管制汇率”。
  • 中央银行根据消费物价指数(CPI)来诊断通货膨胀的程度,从而控制货币流通量,就是一种国际上非常常见的以一揽子物品挂钩的发钞制度。
  • 把CPI简化成期货商品,很容易把由于外因冲击而造成的局部价格变化,误报为由于货币发行量过多而造成的全局价格变化。
  • 时滞讲的是从央行采取行动,到物价发生变化的时滞。这个时滞,可能是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这才是真正的时滞,是央行无法时刻精确控制货币量的困难所在。
  • 不管怎样,只要人民币与一揽子物品挂钩,那么不管这一揽子物品是指CPI还是指为数甚少的几十种期货商品,那么中央银行就是在实施“自主汇率”的货币制度,那么人民币兑美元就会出现汇率的波动。今天的中国,找一揽子不升值的商品还真不容易。
  • 通胀必然是多印钞票和过度放贷引起的。加息只能说明通胀,但绝不能抑制通胀。要压制通胀,只有一条路,就是少印钞票和收紧银根。那是痛苦的过程,但其他手段无济于事。

第二节 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和命题

  • 一份资产究竟归谁所有,不能只看文字上的规定,而必须考察其“使用权”“收入支配权”和“转让权”,看这三权究竟归谁掌控。谁掌控,谁才是物主。

征地还是征税

  • 由于地产调控和经济增速放缓,杭州上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大减,预计无法完成财政收入的年度目标;若真如是,杭州就“可能率先成为首个无法完成年度财政预算目标的省会城市”。
  • 政府之所以暂时能够对目前已经退休的人士提供养老金,并不是因为它善于保值增值,而只是它目前还能从年轻的缴款人那里取得资金,用新钱还旧债。一旦人口结构逐渐改变,缴款的年轻人逐渐减少,取款的老人逐渐增加,养老金就难以为继。这是古今中外所有政府操办的养老保险的“总路线”。

征地的权衡

  • 美国政府征用私人土地,必须同时符合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被征用的土地必须用于公共用途,二是征用时政府必须给予私有产权所有者以公正的赔偿。
  • 人民授权一群人来管理,就必须确保这群人不能反过来滥用权力去侵害那些授权者的权利;而这就是基本的“社会契约理论”的核心。
  • 中国各地的土地征用过程,引发了大量的纠纷和冲突。根源在哪里?根源就在于土地使用者——乃至实际拥有者——无权转让土地的使用权。

合理集资与庞氏骗局

  • 司法的重点应该从“帮助受害人报复”向“遏制未来犯罪”过渡。
  • 庞氏骗局就是靠投资者或后继投资者的钱来还钱,而不是靠实际盈利来还钱的运作。
  • 一般地,那些在庞氏骗局中受骗上当的人,容易产生让骗局维持下去的愿望,因为只要骗局维持下去,他们就有可能继续赚取不切实际的高额利息,并在他们自认为适当的时候完全退出骗局,从而把亏损转嫁给后进入者。
  • 由于民间集资若得不到法律保障,会诱发更多更严重的欺诈行为,因此我们更应该呼吁尽快让民间集资合法化。

金融改革不容忍庞氏诈骗

  • 只有“刻意、反复、系统地谎报其经营所得和还款来源”,才是庞氏骗局的根本特征。
  • 高息并不是判断庞氏骗局的充分条件,“高息来自新增债务而非经营利润”才是判断的关键。
  • 以欺诈所得购买的物业发生增值,并不改变此前欺诈的事实。
  • 只要虚构盈利能力,炮制经商天才的光环,允诺诱人利率,并靠新债来偿还,就能一夜暴富,过上奢华生活。

民间金融改革的难点

  • 民间金融改革的政策和措施的成败,不在于简单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而在于帮助民营机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困难,建立有效的“信用身份识别平台”,为大规模的小额融资服务提供可靠的依据。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哲学

  • 互联网金融存在五大风险。其一,是欺诈风险,即金融服务提供商挪用存款或卷款潜逃等风险。
  • 其二,是技术风险,即信息安全、操作流程、金融犯罪以及流动性支撑等环节所存在的风险。
  • 中央银行的责任,恰恰就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控制货币流通量的技术。是中央银行要跟上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而不是市场和技术要迁就中央银行的能力。
  • 其五,是利益重新分配的风险。

经济发展岂是任务

  • 而对于整体经济,或者说目标极其复杂的系统,全局计划是不适用的。
  • 造成损失的是当初的决策,而不是现在的调整,现在的调整只是在为将来的收益做铺垫。记住,虽然调节是好的,但经济发展将会放缓。
  • 因为追求政绩是政府的天性,所以治本之道是,把国民收入或经济增长指标,有意识地从每届政府年复一年的任务中永久剔除出去。

第三节 民主与自由

  • 选民关注的事情越广泛,或者选举进行得越频繁,那么市场和效率就会受到越大的伤害。
  • 钞票竞逐的结果就是价格,它既传达了资源的稀缺性,又反映了生产的代价,是调配资源和刺激生产的关键信号。
  • 亚当·斯密说,当人人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公共的利益就会自动得到增进。

资源争用不应靠民主解决

  • 只要通过“市场”可以解决,就没有理由转交给“民主”来解决。换句话说,只要涉及具有明确产权的交换或争用,就应该通过“投钞票”而不是“投选票”来决定。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K.Arrow)证明:只要巧妙地设计候选方案,就可以有效操控投票结果。
  • 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打破对政府和投票的迷信

  • 政府从来不会无端端推出公共服务,让某些人无端端地得益。任何公共服务,提供什么、怎么提供、在哪里提供、从哪里拨款,都是精明算计和激烈争夺的结果。
  • “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恰恰相反的结论:政府不可能提供绝对公平,也未必比市场更有效率,而投票因其过程充满“猫腻”,所以其结果也绝不是正与邪、黑与白那么简单。

理性胡闹

  • 人的思想五花八门,而人的行动却大同小异;因为前者不承受代价,后者承受代价。

个人选择与公共选择

  • 经济学假定人是理性的,即人们能在(1)信息不完备和(2)约束条件的变动下,作出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 不管人的主观上是否有意识地追求最大化,客观上只有那些成功地达到了最大化的人或集体才能在竞争中存活。
  • 价格有三个作用,一是传递信息,二是激励最有效的生产,三是分配产品。
  • 人们在市场上作个人选择,由于必须自己付出全部代价,也必须自己承受全部结果,所以他们不得不格外谨慎和克制。然而,人们在公共领域作选择,则由于既不需要付出足够的代价,也完全无力影响公共政策的选择,所以会理性地把“放纵情绪和标榜自我”作为他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主要追求。

欧债危机与宪政选择

  • 弗里德曼认为,不相信世界上有免费午餐的,就是好经济学者。
  • 自由和民主,不仅有区别,而且往往有冲突。简单地说,“自由”就是个人的人身、言论、劳动和产业得到法治保护,他们有权与他人缔结契约和进行贸易;而“民主”则是按多数原则,集体商议如何行使国家暴力,来干预人与人之间本来可以缔结的契约、本来可以进行的贸易以及本来可以保有的产业。

民主不是自由

  • 在《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里没有“民主”二字。
  • 很难不让人们享有平等的权利;然而,一旦承认这种平等的权利和权力,革命就会接踵而来。在欧洲,身无分文的人是袋有铜板的人的两倍,一旦让他们享有平等的权力,那些铜板很快就会被分掉。
  • 怎样断定谁可以伤害谁?在独裁体制,由独裁者决定。在民主社会,由暴民们决定。在自由社会,由私有产权决定。
  • 我的看法:除非每一个参与者都先有了自己的被明确界定和受到高度尊重的产权,然后又自愿把它们交给“多数人原则”处置,否则在其他任何情况下的民主,都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为自由而进言

  • 康德曾经说过:“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 而只要有选择,就必然有歧视。换言之,选择和歧视,指同一件事,是两个共生共栖的概念。
  • 任何有两个以上的人要的商品,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任何管制都只能改变人们竞争的方式,而无法消除竞争本身。
  • 司法独立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司法不应受行政权力的干预,这一点是知易行难;二是指司法不应受公众舆论的牵制,这一点则是知难行更难。

第一节 经济学的态度和观念

  • 经济学往往会令你与友侪产生不可逆的观念隔阂,你事前要有思想准备,事后要有敷衍对策,由此产生的代价,经济学概不负责。
  • 经济学是研究“事与愿违”规律的学科。是的,很多政策建议,其用意是善良的,但经济学的作用,恰恰是指出这些善良建议所带来的恶果。

斯密的道德观和市场观

  • 斯密指出,有些人会为了崇高的目标,作出巨大的个人牺牲,但他们并不是在爱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而是因为他们在爱自己的优点。

行善的困难

  • 其四,永久的和官办的慈善体系会自动地制造贫困。人是会对政策和制度做自适应的。只要慈善体系对穷人给予无条件的捐助,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变成接受捐助的穷人。

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

  • 经济学者能观察到的,永远是且只是两点:一,企业家必须造福他人,造福他人才能挣钱,二,企业家必须挣钱,挣钱才能生存。
  • 为实现理想去办企业,很常见;但这个企业能生存下来,就不是因为有理想,而是因为有钱赚了。
  • 成功人士可以不再回报社会。成功人士开工厂,办商店,雇工人,搞发明,投机套利,承担风险,传递信息……他们并没有亏欠社会;相反,他们已经对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当然,商学院的同学不妨依然打着“回报社会”的旗号去做生意。经济学只是说,当你向别人宣传时,自己别当真。

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实干家

  • 只要存在选择,就存在成本。我们无法摆脱成本,而只能努力让收益大于成本。
  • 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都在思想和言论上偏向自然,而在行动和选择上偏向人类,所以都是环保思想家和经济实干家。

第二节 经济学的误用和纠正

  • 整座经济学大厦中,最重要的基石是“需求第一定律”。它是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代价越大,需求量越小;或者说,代价越小,需求量越大。
  • 价格上升时消费也增加了,那么别的经济学家就会设想,那是价格以外的什么因素导致了需求的增加。

“价值”观的谬误

  • 相比之下,经济学并不谈“价值”,它倒是强调了“个人估值”(personal worth)的概念。经济学指出:一个人对某件物品的“个人估值”,就是这个人为了换取或保有这件物品所愿意付出的其他物品。

知数据不知情况

  • 同一个数据,既可表明一种情况,也可表明与之相反的情况。如果只知数据,不去了解情况,就会得出荒谬的臆测。
  • 须知道,在没有电话的年代,异地通话的费用,不是零,而是无穷大!发明了电话,通信的费用是从无穷大急跌下来,而不是从零暴涨上去。
  • 我们只有先了解情况,才能据此理解数据的含义;反过来,我们则没有本事单纯从数据出发,去推知真实世界的情况。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 巴斯夏(Claude Frédéric Bastiat,1801—1850)在1850年发表的名文《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
  • 正确的立场应该是,既不反对政府救灾,也不反对私人行善,但反对“禁止提价”。

第三节 经济学巨匠的成就和纪念

  • 科斯理论的这两个思想渊源,有三个重要的含义:一,在解决生产资源分配时,要紧的永远是边际的数值,而不是平均或总计的数值;二,在协调资源的争用时,要紧的是要存在私有产权;三,只要存在私有产权,产权所有者的个数就并不重要,也就是说,不管生产要素由多少人拥有,只要他们能保持充分的理智,他们就会达致相同的生产资源分配方案。

如何纪念科斯

  • 科斯被公认为新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并于1991年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 他当时要到美国探究的问题,是“为什么人们要建立企业,而不是在市场进行交易”。
  • “中国学者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口众多,所以学者的影响范围大;二是中国的经济学尚未完全定型,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可能走上更可取的道路。”
  • 真正的学者,从来不会为了成功而工作,而只会任凭直觉和兴趣的牵引而工作,但没有宽容的学术环境,他们就会失去许多机会。
  • 科斯的洞见是:任何伤害都是双向的,禁止了甲对乙作出伤害,那么乙对甲就形成了伤害。

官员不是天使

  • 母亲则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得直到布坎南读大学,还有能力给他辅导功课
  • 奈特的讲课,既没有教条主义气息,也不试图改变任何人,甚至没有什么条理,但恰恰是这种宽松自然又无所顾忌的研究态度,在仅仅六周之内,就让布坎南学会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世界,并把他从民粹主义者变成了市场秩序的支持者。
  • 布坎南的经济学方法论,牢固地建立在“主观价值论”上,即认为事物的价值完全依赖于每个个人的主观判断。
  • 而布坎南和塔洛克提供的框架,则是把经济学看问题的视角引入到政治领域,从而让人一下子看到,官官与官民之间,均是以交易关系为连接的网络,这样政治学研究就实现了从“分配范式”到“交易范式”的转变。在一个理解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学生眼里,政府扶持、关税保护、市场管制等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再也不是什么民族大义,而只是个体利益罢了。
  • 布坎南对公平的追求是如此执著,对不劳而获是如此厌恶,乃至他到晚年还坚持主张政府征收高额遗产税。他认为,像盖茨和乔布斯这样的人赚多少钱都是正当的,但是他人无端接受其巨额遗赠则是不合理的。布坎南的这一观点,一直坚持到晚年,这令许多把布坎南视为自由市场的坚定支持者的人感到难以理解。
  • 恪守经济学教训,解构了政府黑盒和官员动机,捍卫个人自由,并通过宪政经济学研究不懈地追求平等,是布坎南教授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遗产。

因纯真而深刻

  • 他是一位用机智幽默来制造快乐的朋友,用优雅素养来包裹尖锐批评的智者,用日常语言来消除学术神秘的教师,和用纯真发问来重塑经济学根基的天才。
  • 当时有两位大经济学家(Richard Lester和Fritz Machlup)在争论,企业家究竟有没有在计算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阿尔钦回答:计算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主宰企业家存活的客观规律;由于存在不确定性,所以人们在逻辑上不可能求得最大化;人们只是在争取存活;即使(或虽然)人人都是傻瓜,物竞天择的规律也仍然时刻在发挥作用。
  • 选择意味着歧视,歧视意味着选择,选择和歧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认钱”的社会,会增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之间的平等;而一个“认人”的社会,基于个性特征(如肤色、性别、信仰、行政级别等)的歧视就势必更加严重。因此,恰恰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或鼓励追求金钱的资本主义,才使得那些不受欢迎的人——性格怪诞、笃信异教、坚持己见或有各种污点和前科的人——更容易生存下来,而这才增进了自由。
  • 重要的是,由此看去,人世间的诸多合约安排和社会建制,便不再是随机选择或历史偶然,而是符合经济规律的竞争结果。
  • 失业都是在适度控制信息成本条件下的自愿的选择

纪念贝克尔

  • 任何最大化的行为,都只能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追求某一个指标的最大化。
  • 只要有人群,就存在对事物的不同估值,就会出现交易;只要有选择,就必然有机会成本;只要存在时间,就存在耐用品,就会刺激投资,这样经济学就必然能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