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张宏杰

版权信息

  • 简读中国史: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作者:张宏杰出版社:岳麓书社

自序 为什么写“世界史坐标下的中国”

  • 读史关键在于方法,要善于总结和分析。记住一堆年号并不能使人明智。
  • 特别是现有的通史,很多都有同一个问题,那就是重史实而轻史识,只注意罗列知识点,并没有把这些知识点背后的逻辑线打通,也就是说,没有下功夫梳理历史背后的规 律。
  •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导读

  • 将中国的历史放置在世界坐标下,以最清晰、简明、有趣的文风呈现给大家。
  • 提起中国的历史,我们会有一种自豪骄傲感,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被中断过的文明。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都在历史长河中湮灭,只有华夏文明一直延续下来,走到了今天。
  • 想要帮助年轻读者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看清、明白我们民族的历史,以及这些历史发生背后的逻辑和动因
  • 《张宏杰:极简中国史》音频节目
  • 孔子看到了专制社会对社会基本道德的腐蚀,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儒家由此诞生。
  • “长时间、远距离、宽视野、全方位”的解读,是野心,更是诚意。

第一篇 中国文明的起源

  • 第一条脉络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

第二章 夏朝为什么出现在河南

  • 有人问,那么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和北京猿人到哪儿去了呢?很不幸,早就灭绝了,他们的基因对今天的中国人没有影响。
  • 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

第三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 第三章 中国文明起源的世界因素
  • 六畜之中,只有一半,也就是猪、狗、鸡,是中国的土产。其他三种,马、牛、羊,都是从中亚传进来的
  • 比如中国的十二生肖。其实不只中国有十二生肖,埃及、印度和希腊都有,只不过十二种动物不完全一样。比如印度的十二生肖,用狮子取代了中国的老虎,其余都一样。郭沫若认为,各民族的生肖都起源于巴比伦,是中亚地区居民模仿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而制定的。

第四章 中国文明的基本性格

  • 什么个性呢?主要体现在血缘家族和祖先崇拜这两方面。

第五章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 第五章 为什么希腊人“弑父”而中国人“杀子”
  • 中国人的庙供的是祖先,其他文明的庙供的是神。[插图]这是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一个根本区别。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 第六章 夏商周三代:血缘纽带的扩大
  • 商朝的统治就比夏朝更有力而且更稳定。所以从商朝开始,我们可以把中国叫作“封建社 会”。
  • 周文化是具有革命性、突破性、开创性的文化。它把人的命运主动权从鬼神的手中夺回,掌握在人的手中。

第二篇 秦始皇以前的中国

  • 第七章 贵族文化的黄金时代
  • 春秋战争里最大的特点,在于讲究承诺,遵守信义,不以阴谋狡诈取胜。
  • 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
  • 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其实就是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 神”。中世纪欧洲骑士打仗要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第一,不伤害俘虏;第二,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第三,不攻击非战斗人员,如妇女、儿童、老人。
  • 中国的贵族社会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基本结束了,而西方一直持续到近代早期,也就是说比中国晚结束了一千多年。这是构成中西历史风貌不同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八章 乱世的活力

  • 分封制不是完美的,它有着严重的缺点,最致命的一个是它依托血缘关系建立,因此其效能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的淡化而递减,最终会导致内部纷争。
  • 历史的规律说明,大思想家和大艺术家往往都诞生于乱世,乱世往往打开了新的思维空间。连中国人自己都说,“乱世出英雄”。

第九章 战国史就是变法史

  • 如果说“争霸”是春秋时代的主题,那么“变法”就是战国时代的主旋律。

第十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 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百姓自私自利而且愚蠢,所以最高统治者不能相信任何人,只相信三样东西:法、术、势。“以法刑人,以势压人,以术驭人。”

第十一章 秦国崛起的秘密

  • 在由余看来,诗书礼乐,正是中原国家混乱的原因。因为中原文化发展的规律是国家富强后统治者必然骄奢淫逸,下层则以礼义的标准来要求上层,导致国家上层和下层分裂,造成内乱。而草原民族文化则不然。草原地区物质文化不发达,贫富差距也不大,他们没有民主观念,没有权利意识,能吃苦,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上下一心,都很团结。
  • 这样,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商鞅通过变法,把整个秦国变成一家农场和一座军营,所有秦国人都成了战争机器中的零件和合格的螺丝钉

第十二章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

  • 第十二章 中国统一与欧洲分裂
  • 希腊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状态,因为在他们看来,过大的国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实行。城邦领土的过度扩张,便意味着公民集团的扩大,意味着公民与国家间关系的疏远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丧失,这正是希腊人反对政治统一的根本原因。
  • 崇尚一元与崇尚多元,从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东西文明的本质区别之一。

第十三章 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

  • 第十三章 影响深远的周秦之变
  • 在周秦之变以前,中国社会秩序的最高原则是血缘原则:家大于国。

第十四章 孔子为什么经常梦到周公

  • 孔子为什么经常梦到周公
  • 文明的动力归根结底来自社会基层。当一个社会活跃着无数自治群体,每个人都参与社区事务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健康的。当一个社会把所有权力都由高高在上的政府垄断,这个社会注定会失去活力

第三篇 秦汉与罗马

  •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的秦朝
  • 利用这一制度,秦代结束了列国纷争,统一了度量衡,破除了封建壁垒
  • 秦始皇还有一个做法和后世的其他帝王不一样,就是他不立皇后。显然,他认为,天下没有任何女人能够与自己地位平等。
  • 不过中国的三权分立和西方的出发点不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为了制约最高权力,而中国的三权分立,是为了保护最高权力不受挑战。

第十六章 汉代对秦代的重大升级

  • 所以鲍鹏山解读商鞅的《商君书》称商鞅变法的结果是所有的人都输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在乎人民的幸福,只追求国家的强大”。结果是没有任何人从这个制度中受益。
  • 以后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逻辑,就是外儒内法:外表越来越儒家,本质却越来越法家。

第十七章 秦汉与罗马的神奇联系

  • 新文明总是在旧文明的边缘区成长起来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现象。秦国和罗马处在文明圈的边缘,这样他们一方面能够接收到文明中心的辐射,另一方面,他们身上旧文明的包袱又比较轻,所以在铁器时代到来时,他们就能够最先转型成功。
  • 秦汉帝国的皇帝制度,和罗马帝国的皇帝制度,法律基础是完全不同的。这是两个帝国的第一个不同。

第十八章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

  • 第十八章 为什么罗马帝国分裂后不再统一
  •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罗马帝国的崩溃是中国打击匈奴战争的结果。这可以认为是世界历史的“蝴蝶效应”。
  • 而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是固化,从甲骨文到楷书,很多字形还是基本一样的。所以中国境内虽然方言千差万别,相互可能听不懂,写出的字却能相互看得 懂。

第四篇 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循环

  • 第十九章 “按下葫芦起了瓢”
  • 中国历史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周秦之变之前。第二阶段是从秦始皇到晚清。第三阶段是从晚清近代化到现在。
  • 《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宋元明清帝王 休。”

第二十章 丞相名称背后的权力演变

  • 所以2000年间,皇帝与丞相之间一直在玩同一个游戏,皇帝总喜欢用自己身边的秘书班子来架空丞相,临时班子时间长了就演变成了正式的宰相。可是一旦演变成正式的宰相机构,皇帝又不信任了,又开始用自己的亲信组成新班子取而代之,这样不停地循环下去,乐此不疲。

第二十一章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 在二级和三级之间徘徊的地方政府
  • 因此汉人王朝的地方政府设计,就是在二级三级间不停地循环。只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即元和清,不存在这种周期性循环。因为他们不担心省级长官和地方势力结合。[插图]这是第一个规律。

第二十二章 中原与草原的循环

  • 第一次是从春秋战国的长达500多年的漫长分裂时期,到秦朝获得统一,出现统一大帝国的第一阶段,建立了秦汉帝国。第二次是三国、两晋、南北朝300多年的分裂到隋朝获得了统一,出现统一大帝国的第二阶段,建立了隋唐帝国。第三次是五代十国宋金辽300多年的分裂到元统一,出现统一大帝国的第三个阶段,建立了元明清帝国。
  • 历史上除了有少数民族“汉化”,也有很多汉族的少数民族化的事实。
  • 正是因为已经鲜卑化,所以杨坚从自己的外孙——北周的末代小皇帝周静帝手中夺取政权时,得到大多数鲜卑贵族的明确支持。隋朝建立之后,从中央到地方,从文臣到将军,鲜卑贵族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理解隋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背景。

第二十三章 唐太宗是胡人还是汉人

  • 不光皇帝如此,唐代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都是鲜卑人。比如现在被我们贴在门上当“门神”的人物尉迟敬德,还有宇文士及、长孙无忌、元稹等22位宰相,还有刘禹锡等诗人,都是出自鲜卑族
  • 唐三彩多是胡人模样,唐朝人“以胖为美”,喜欢体态肥胖的壮实女人,这都是鲜卑人的标准,而不是“纤纤弱质”的汉人标准。
  • 几千年来,边疆民族如同注入湖泊中的活水一样,不断通过入侵给中原王朝输入活力。这是观察和思考中国历史时不可忘记的背景。

第五篇 秦以后王朝的周期性崩溃

  • 第二十四章 关于“封建”与“郡县”的2000年争论
  • 秦朝的寿命是15年,西汉是215年,新莽也就是王莽建立的新朝14年,东汉195年,曹操建立的曹魏是53年,西晋是52年,十六国(从西晋灭亡算到北魏统一北方)122年,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加起来142年,南朝东晋103年,宋、齐、梁、陈加起来169年,隋37年,唐289年,五代的五个朝代加起来53年,北宋167年,南宋152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7年。如果我们按传统算法,南北朝时期以东晋和南朝为正统,五代时以北方王朝为正统,则中国历史上改朝换代23次,从秦到清2132年,每个王朝平均存在92年。
  •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秦、隋、元前面,没有一个农民大起义来彻底打碎旧的社会结构。而接下来的长寿王朝,都是在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农民起义把原来的社会破坏得很彻底。这就是所谓“大乱达到大 治”
  •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专制的原则是恐怖,专制的目的是平静。”
  • 第一,世界史上极少出现中国这样频繁的“改朝换代”。

第二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大起大落

  • 读了这些数字,你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会有所谓“离乱人不如太平犬”的说法,明白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以及中国人为什么盼望和平统一。
  • 西欧人口下降出现在两个时段:第一次是200年~600年,第二次是1300年~1400年。为什么出现在这两个时段呢?第一个时段的人口下降是罗马帝国的衰败导致的,第二个时段则是黑死病导致的,此后人口变化又开始呈现为上行曲线。
  • 建封之时,一人纵以失德于上,而万国之中,各有政化,闻者得以兴起。郡县之世,一人失德,则波颓瓦解,而四海共罹其祸。”封建制下,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失德,只能影响天下的一小部分。郡县制下,最高统治者一个人的错误,需要全体臣民共同承担,因为你想躲都没地方躲。

第二十六章 为什么秦之后不停地治乱循环

  • 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农民起义,反映出的是农民与政府的矛盾,而不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

第二十七章 沉重的“轻徭薄赋”

  • 第一个原因,是财政供养人员太多。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鲜明的规律,那就是每一个王朝建立之初,官吏数量比较精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无不成倍增长。
  • 第二个原因是,官僚体系的存在虽然是为皇权服务的,但是一旦出现,它本身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具有自我保护、自我繁殖的特点。官僚机构总是倾向于尽一切可能实现权力寻租,倾向于机构不断扩张,表现在官员数量上只能增不能减,既得利益只能增加不能减少,这些特点导致的结果是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 除了以上这几个原因,导致民众负担急剧上升的通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皇帝的“多欲好动”。

第二十八章 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

  • 第二部分是交税过程中的索贿受贿。
  • 汉武帝打击匈奴、安定边疆,这当然是有大功于后世的。然而,一个人做事的时候,必须对成本与收获有一个基本估计,对国家和社会的承受力有一个基本估计。不能一代人非要完成几代人的事。或者说,一顿非要吃下10顿饭的量。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 但是今天的历史研究已经清楚地证明,导致农民流亡的原因是政府的税费太重,农民无法承担,只好有地不种、弃地而逃。

第二十九章 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 但是与郡县制不同的是,封建制下农民的负担是比较恒定的,不会一天比一天加码,最后导致社会崩溃。
  •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血缘”和“周礼”的基础之上,而西方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
  • 另一方面却是小政府,政府收完税,并不负担老百姓的基本福利。用黄宗羲的话来说,这种制度就是“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任何好处也不想给下层的人剩下,所有的利益都要集中在上层。所以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乎没有真正的社会保障,只能多生孩子,“养儿防 老”。
  • 过度汲取和没有福利保障,是中国社会循环性崩溃的主要原因。
  • 因此百姓面对官府,永远是一种恐惧、躲避和驯服的表情,只有永远不断退却、无限度忍让这一种选择。一方过于蛮横,缺乏约束;一方过于懦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在这样一个没有自我纠错能力的社会里,当官进民退到逼近生存这一底线时,便只剩下造反这一种可能。
  • 从秦代开始,除了皇帝之外,其他所有人实际上都属于一个共同的阶层,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普遍奴隶制”。为了维系大一统的结构,中国又发明出了独特的“科举制”,这一制度直接启发了后来西方的文官选拔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欧洲的贵族制度、日本的武士制度比起来,中国社会实现了空前的流动性。

第六篇 欧洲与中国的交错

  • 那个时代官位虽然不是明确的世袭,却是在上流社会转来转去,财富也稳定地集中于一些大家族,与秦以前的贵族时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把从东汉后期一直到宋代以前的社会,叫“半贵族社会”。
  • 所谓“封驳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给事中”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则不给签字。
  • 日本历史学者内藤湖南因此提出著名的“唐宋变革论”:宋以前的中国,是“贵族—半贵族”社会,宋以后的中国变成了平民社会。

第三十一章 中国文明的顶峰和衰落

  • 回顾中国历史,从汉到宋,中国政治文明虽然发展极为曲折,但大体上出现了一个上升的曲线,并且在宋代达到顶峰。然而从元到清,中国政治文明严重退化,社会也出现全面的衰落。而正是大致在中国的元代,西方开始发力超越中国。

第三十二章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

  • 没有中世纪,就没有新欧洲
  • 中世纪最辉煌的成就,不是什么哥特式教堂,也不是什么经院哲学,而是畜力、水力、风力取代了人力,使欧洲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 但是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欧洲不论是物质文明还是政治文明都出现了迅速发展,发展的结果不是量变而是质变。而从13世纪起,中国的政治文明却基本是反向发展,因此,双方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十三章 “自治城市”:诞生资本主义的容器

  • 自治城市”:诞生资本主义的容器
  • 市民法律地位平等,这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核心条件。资本主义本质上是反特权、反等级制的,因为经济如水,只有去除种种堤坝和障碍,在平等和自由的条件下,经济要素才能流动起来。
  • 商人的财富和他的政治权力是同步增长的。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三十四章 古代中国对商人的防范

  • 如果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金钱万能,那么中国传统社会则是权力万能。
  • 这就造成了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在古代中国,如果想经商致富,就必须与权力结合起来,寻找权力的保护。“三代以下,未有不仕而能富者。”
  • 把日本的商人,特别是富裕农民与中国比较时,他们比由政府征收企业和课以重税的中国商人、农民具有更大的安定感,其结果培植了日本商人和富裕农民今天所谓的企业精神。他们肯于为产业和商业进行长期投资,反之中国商人和农民则醉心于通过高利贷和单纯的商业交易,取得短期的利润,同时大多把剩余利润用来购买土地,认为这才是唯一安全的长期投资方法。

第三十五章 中国历史上的官营传统

  • 在中国历史上,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除了文化上的贱商因素外,还有官营工商业的传统。
  • 凡事一经官府介入,就肯定要设定目标,建立考核,在极端情况下,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强迫百姓购买。
  • 韦森总结说,自西汉以来,中国经济一直沿着一个封闭的圈子遵循:新王朝建立,减轻税负,放松管制,商品经济获得一定恢复和发展,出现繁荣。到了这个阶段,朝廷就害怕了,往往就要强制推行官营工商业制度,以“重本抑末”,导致工商业发展受到打击,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受到制约,财政也陷入困难,只好加重对农民的聚敛,于是农民起义,推翻王朝,从头再 来……

第三十六章 中国古代城市与欧洲自治城市

  • 西方中世纪的自治城市精神是“自由”,而中国古代城市精神是“控制”。
  • 李伯重说,中国不存在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出现这一说法,是一些中国学者基于“别人有,我们也有”的“争气”心态引起的对西方的比 附。[插图]

第三十七章 统一国家和全球化的开始

  • 但是和中国由秦国以郡县制统一结束封建制这单一的方式不同,欧洲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尝试,探索了多种道路,出现了西班牙式的极端专制、法国式的集权专制、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和荷兰式的松散联邦四种方式,这四种方式经过长期竞争,最终英国式的国家体制获得压倒式优势,并决定了今天世界的面貌。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现

  • 第三十八章 “公司式殖民”的出现
  • 1609年,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阿姆斯特丹。
  • 西班牙的海外开拓基本是以皇权和国家利益为驱动力的,英国则是以商业利润为动力驱动的。从时序上看,西班牙人的行动是军事征服在先,随后的经济利益只是战利品;而英国则是商业活动在先,军事力量是为经济利益服务的。

第三十九章 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 现代资本主义是一系列偶然汇集到一起的结果:一个软弱的君主政权和强大的议会,一部根深蒂固的习惯法以及常备军制度的长期缺乏,还有自治传统,这些都恰好汇集在了英国,构成了英国崛起的独特背景。

第七篇 两个世界的撞击

  • 在大英帝国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的时候,大清帝国正处于乾隆时代,那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的顶峰。
  • 1793年,东方世界和西方世界通过这件事迎头相撞。我们学历史的时候,课本都是以1840年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我则认为起点应该是这次英国使臣访华。
  • 当时英国政治的信条已经是“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它是国家的义务”。而清王朝的信条则与此相反,“国家的需要压倒一切”。
  • 巴罗说:“就现政权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第四十一章 乾隆皇帝与鸦片战争

  • 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人来到久已神往的东方海面。全球化过程从此开始,任何国家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而恰恰从此时开始,中国开始转向闭关锁国。在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看来,海外贸易除了进口些用不着的奢侈品,以及带来危险的海外势力外,不能给国家带来任何好处。所以他下诏厉行海禁,“ 片板不许下海”。虽然明朝中后期部分开放海禁,但仍然禁令重重。嘉靖年间,明世宗规定:不许制造双桅以上大船,并将一切违禁大船,尽数毁之。这一禁令影响持续了300余年,直到1820年,中国驶往东南亚的海船仍限制在两桅。
  • 乾隆不知道,他错过了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间没有沉没。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船将不会立刻沉没。它将像一个残骸那样到处漂流,然后在海岸上撞得粉碎。
  • 正是在乾隆年间兴起的鸦片走私,让中国贸易从以前的顺差一下子变成了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几十年后财政濒临破产,导致道光皇帝不得不禁烟。
  • 他告诉英国人,对中国必须采取强硬手段,想通过和平手段让中国人尊敬英国是不可能的。这是他在与乾隆打交道的过程中学到的。
  • 马克思用这样的语言概括鸦片战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第四十二章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

  • 这一是因为清代后勤体制落后,二是因为官员从中大量贪污,三是清朝财政体制、会计体制乃至税收体制有很多弊端。
  • 强政权与弱治理并存的矛盾体

第四十三章 “借钱”的能力与英国崛起

  • 拿破仑是在用自己的本金和英国的利息来进行战争,焉有不败之理?

第四十四章 被约束的权力更强大

  • 因为借的力量其实比抢的力量强大,或者说契约的力量大于枪杆子的力量。

第八篇 打开国门后的世界

  • 近代世界转型最顺利的国家:日本
  • 日本人能够迅速走上西化道路,正是因为与欧洲的相似:它和欧洲一样,都是从封建制的基础上,而不是从中国式郡县制的基础上开始转型的。

第四十六章 朝贡体系与中国的面子外交

  • 朝贡体系与中国的面子外交
  • 朝贡体系在文化上具有传播功能,在政治上具有协调功能,在经济上则很多时候是一个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第四十七章 要吞并大英帝国的缅甸

  • 泰国小心而理智,努力收集外部信息,与殖民势力巧妙周旋,最后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 和中国一样,缅甸的外交史上,礼仪之争也漫长而激烈。中国和外国的争执是三跪九叩,而缅甸人争执的主要焦点是鞋子问题。鞋子在东南亚国家通常被视为不洁之物,缅甸人要求英国人见缅甸国王时必须先脱鞋,然后跪拜。然而1830年来到缅甸的白尼却拒绝这样做。

第四十八章 海上来的蛮夷和陆上来的不一样

  • 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英属殖民地今天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而同样以欧洲移民为主体的西班牙(包括葡萄牙)殖民地今天则大都是发展中国家。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数百年旧式殖民统治,决定了拉丁美洲今天的落后面貌。

第四十九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

  • 我们前面多次说过,在秦代大一统之后,中国读书人心目中就高悬起一个政治理想,叫“三代之治”。历代儒生都梦想着回到三代,他们认为,三代之治是天下为公,而秦之后却变成了天下为私。
  • 英国文明和富强的基础,不是船坚炮利,也不是工厂发达,而是议会制度。
  • 传统中国社会中,最不人道的表现,除了太监、小脚,可能就是监狱制度 了。
  • 晚清中国知识分子把西方理想化的部分动机,和伏尔泰们当初把中国理想化、在欧洲掀起“中国热”的动机,也有类似之处,那就是借他处之长,来攻此地之短。他们在内心深处也许并不是百分之百地相信异邦文化如此完美,他们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以此来触动自己的同胞,推动自己的父母之邦变得更好。

第五十章 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 晚清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医疗条件进步,导致人口模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 在普通读者心目中,民国最乱的是北洋时期,也就是“军阀混战”时期。然而事实上,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民营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比甲午战争之后增长还要快。正是在此期间,中国在现代铁路建设、交通、教育等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这是因为大一统崩溃,没有了对民营资本的政治约束,中国实现了一次自下而上、由民间力量主导的金融与财政革命。现在大家经常说南京政府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黄金十年”,不过是北洋时期经济成果的延伸与壮 大。
  • 因此工业革命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民生事业进步,让人类社会进入有史以来最安全、最清洁的时代。工业革命之前,人的平均寿命预期不到30岁。而工业革命完成之后,人的平均寿命预期超过60岁。

结语 中国历史的独特性

  • 中国文明并不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文明。以有文字和建筑能证明国家的出现而论,中国比苏美尔要晚近2000年,比埃及也要晚了1500年。
  • 第二,中国传统王朝的优势是能够集中力量,但是集中后的力量,用于提供公众服务的并不多。
  • 能够提供这种土壤的有两种文化,一种是清教文化,另一种是儒家文化。这两种文化的共同特点是积极进取,推崇勤奋节俭的生活方式。

后记

  • 我说您慢走吧,外头太阳大,您打点伞。
  • 我一直认为,要想看清中国史,必须了解世界史。
  • 当然,我在此要郑重声明,这本书不是什么学术作品,而是一本面对大众读者的普及读物。如同我以前的作品一样,只是“野狐禅”。我的写作一贯无知者无畏,片面而零散,充满一己之见,因此肯定有很多粗疏和错漏,不靠谱,不足为训。
  • 当然,我要说,这本书如果有那么一点点价值,那主要是得益于我的广泛阅读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借鉴。如果说有什么错误,那当然完全是我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