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矛盾论》导读(增订版)

刘敬东 张玲玲

总序 读经典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 在新世纪新阶段,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毋庸讳言,直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原始文本,是最好的学习途径
  • 相对来讲,前者的优势是研究精深、学术性强,其体例和风格主要适合专家学者,但相对于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深奥,往往会让读者产生畏难情绪;后者的优势是比较集中、简明扼要,但内容较为单薄,往往会使读者感觉不解渴。因此,我们这套丛书试图寻找更为合适的体例和风格,兼收上述两类导读著作的优点,从而起到积极的探索作用。

  • “两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是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总结,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里程碑。
  • 中华文化本性的通变和包容,使我们能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选择。
  • 因为人是有意识的社会性的存在,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认识,在认识引导下从事社会实践。认识可以解释世界,但人认识世界,为的是改变世界。而要改变世界,首先就要改变自己,通过自我改变来改变环境。
  • 要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战略性、系统性思维,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既看存在问题又看其发展趋势,既看局部又看全局,提出的观点、作出的结论要客观准确、经得起检验,在全面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
  • 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实践论[1]

  •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矛盾论[2]

  •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 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 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先分析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商品社会)里最简单的、最普通的、最基本的、最常见的、最平常的、碰到亿万次的关系——商品交换。这一分析在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之中(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细胞’之中)暴露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以及一切矛盾的胚芽)。
  • 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
  • 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是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 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这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根本矛盾着的阶级的性质和这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但是,两阶级的矛盾激化了
  •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 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
  • 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 他看出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制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
  •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一定场合则变为普遍性。
  • 由于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由于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
  •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 当着帝国主义不是用战争压迫而是用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温和的形式进行压迫的时候,半殖民地国家的统治阶级就会向帝国主义投降,二者结成同盟,共同压迫人民大众。
  •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 人数比资产阶级多得多、并和资产阶级同时生长、但被资产阶级统治着的无产阶级,是一个新的力量,它由初期的附属于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步地壮大起来,成为独立的和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阶级,以至最后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
  • 中国社会的性质就会起变化,由旧的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变为新的民主的社会。
  • 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 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
  • 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 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
  • 有无、得失之间,因一定条件而互相联结,二者具有同一性。
  • 巩固无产阶级的专政或人民的专政,正是准备着取消这种专政,走到消灭任何国家制度的更高阶段去的条件。建立和发展共产党,正是准备着消灭共产党和一切政党制度的条件。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
  •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 客观事物中矛盾着的诸方面的统一或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东西,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
  •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 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
  • 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具备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就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 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
  •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 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无论在奴隶社会也好,封建社会也好,资本主义社会也好,互相矛盾着的两阶级,长期地并存于一个社会中,它们互相斗争着,但要待两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才取外部对抗的形式,发展为革命。
  • 自然界中一切到了最后要采取外部冲突形式去解决旧矛盾产生新事物的现象,都有与此相仿佛的情形。
  • 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
  • 因此,党一方面必须对于错误思想进行严肃的斗争,另方面又必须充分地给犯错误的同志留有自己觉悟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火的斗争,显然是不适当的。但如果犯错误的人坚持错误,并扩大下去,这种矛盾也就存在着发展为对抗性的东西的可能性。
  • 列宁说:“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在社会主义下,对抗消灭了,矛盾存在着。”这就是说,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引论

  • 《实践论》 《矛盾论》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思想劳作和哲学创造,而且也是世界哲学史,特别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一道具有中国式实践哲学特色的独特理论景观。
  • 一《实践论》《矛盾论》: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
  • 在由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有机构成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中,实事求是无疑构成了三个组成部分的先决条件,发挥着主导作用,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线。
  •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通过创造性地阐释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原则,为引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了一个哲学逻辑,提供了一个理论形态,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秘密:坚持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这一矛盾问题的辩证法。
  • 创制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这个充满着巨大生命张力的解释框架和哲学范式,绘就现代中国革命究竟如何进行的理论图式和哲学模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领袖毛泽东的一个伟大创造。
  • 是如何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毛泽东思想是培育和武装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工具和精神武器,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摧毁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过程中之所以战无不胜、无可匹敌的核心价值观、思想秘密和精神武器
  • 毛泽东从哲学上论证和阐明的关于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理论框架和哲学范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过程中的最重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哲学创造。
  •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主观主义之表现形式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进行理论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同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尖锐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所有这一切关乎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的合理答案,我们都必须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语境中才有可能找到。
  • 作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所创制的现代中国革命的哲学逻辑,毛泽东提出的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矛盾的辩证法和基本原则,与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 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的重要论断
  • 列宁曾经指出:“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
  • 习近平强调,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 习近平创造性地坚持毛泽东关于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基本原则,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的有机的统一这一矛盾问题的精髓
  • 在理论上,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主张,形成了一个包括一条主线、一个梦想、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内涵丰富、结构完整的思想体系。
  • 教条主义者只知道“唯书”“唯外”“唯上”,生吞活剥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生搬硬套,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和实践逻辑,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损失
  • 其二,思想界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到唯物辩证法的论战。
  • 其四,《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三个来源汇流的成果。
  • 第二个来源,是中国传统哲学。
  • 第三个来源,是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

《实践论》解读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 毛泽东为了同唯心论和旧唯物论划清界限,把实践明确地规定为“社会实践”、“变革现实”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 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首先是人的感性认识阶段,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最后再把理性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人类这一认识过程的反复进行和前进发展,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首先,只有正确反映外界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是真理,而人的认识正确与否,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其次,人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后,真理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有机地、辩证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认识。
  •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第一,实践的发展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三 关于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 第一,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
  • 第二,理性认识形成后,它是否正确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个问题也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只有把理性认识应用到实践中,看它是否能使实践达到预定的目标。
  • 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中,用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我们不妨把它称作认识过程的第三个阶段。
  • 人们的认识过程发生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之后
  • 之所以说“完成了”,是就变革某一对象的发展阶段内的某一过程获得成功的情形而言的。
  •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 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 感性认识是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通过人在实践中与认识对象的直接相互作用在头脑中形成感觉、知觉、表象的认识过程。
  •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 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 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是掌握尽可能全面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加工。
  • 四 关于真理及其发展的辩证法
  •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 任何真理都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的、有机的统一。
  •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 五《实践论》:作为实践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 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 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或存在形态
  •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矛盾论》解读

  • 矛盾的特殊性为重点的有着巨大解释力与穿透力的分析框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批判和破除教条主义这一中国革命之严重障碍的最有力的哲学工具,
  • 它是毛泽东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近现代中国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和中国共产党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
  • 他指出不仅要研究客观事物的矛盾的普遍性,尤其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特殊性,对于不同性质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 1.建构了别具匠心的关于矛盾学说的科学体系
  •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 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
  •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运动的,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
  • 因为所谓认识世界,从根本上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事物的矛盾;所谓改造世界,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促成事物的转化,达到革命的目的。
  • 3.以矛盾的普遍性为基础,重点而详细地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
  •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详尽地阐明了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每一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每一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每一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个方面这五种矛盾特殊性的基本形式。
  • 只有研究矛盾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因为“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
  • 毛泽东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系统论述是他对唯物辩证法的最重要贡献,这一理论成果是他同主观主义的教条主义进行卓绝斗争的经验总结和理论结晶
  • 4.提出了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
  •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 系统地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
  • 6.详细地阐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 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作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
  • 矛盾同一性的科学含义概括为两种情形:“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 矛盾的两个方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 辩证法的观点是,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形而上学的观点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和静止的,否认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自身的矛盾性。
  • 这段话从三个层次,渐次分析了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第三,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
  • 所谓“联系”,从哲学上讲,是指一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资本主义的剥削,资本主义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思想等,就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里,甚至在原始社会里,都可以找得出来,而且会要永远不变地存在下去
  •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源泉。
  • 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学说
  • 形而上学把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看成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这种观点不仅最终会否定联系和发展,而且会导致唯心主义或神学的创世说。辩证法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128],认为发展是事物矛盾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从而正确地反映了世界自己运动发展的生动图景。
  •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一把“钥匙”。
  • 最后,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所谓分析矛盾,就是认识世界;所谓解决矛盾,就是改造世界。
  • 每一事物都处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之中,它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内因指事物内部的矛盾,它是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第一位的原因
  • 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
  • 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更不是盲目排外。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建设社会主义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又不能将自己孤立在世界之外,拒绝外援和学习外国的长处,这就要实行对外开放。
  • 辩证法的矛盾,就是特指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 一切事物皆由差别比较而现”,
  • 在整个世界中,事事、时时都存在矛盾,矛盾即是事物,即是运动,即是过程。
  • 劳资之间,从两阶级发生的时候起,就是互相矛盾的,仅仅还没有激化而已。
  • 矛盾的特殊性是表示事物矛盾的差别性和个性的哲学范畴,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 产生矛盾特殊性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矛盾的复杂性。
  •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下大气力深刻认识现代中国革命的矛盾的特殊性,而不仅仅去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和词句,才能真正把握中国革命的本质,找到中国革命发展的根据。
  • 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即遵循着“客观——主观——客观”和“实践——认识——实践”的总秩序进行和发展的,这与“特殊——一般——特殊”的过程是同步进行并完全一致的。
  • 教条主义者是懒汉,他们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他们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把它变成为人们所不能够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认了并且颠倒了这个人类认识真理的正常秩序。他们也不懂得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的互相联结——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他们完全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 (3)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去解决
  • 所谓不同质的矛盾,就是区别不同的事物,区别不同发展阶段的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或差异性。既然不同质的矛盾是不同事物的内在根据,它就必须要求以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
  • 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中的过程的特殊本质,是由贯穿于过程始终的根本矛盾所决定的。
  • 根本矛盾没有解决,过程不会结束;根本矛盾解决了,此一过程才被另一过程所取代。
  • 所谓“左”,是指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其中有些是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理想,放到今天来做;所谓右,则是指人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前进,看不到矛盾已将客观过程向前推进,认识仍然停留在旧的阶段。
  • 客观性的要求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
  • 表面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简单地按事物的外部标志、外部特征进行分类,而不是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内在本质进行分析和综合,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罗列现象,爱搞形式主义。
  • 因此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的意义。但另一方面,列宁主义的故乡是俄国,它又是沙俄帝国主义矛盾特殊性的产物,因此俄国成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故乡。可见,在这一特殊性中就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 只有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又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并且遵循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人类正常的认识途径,才能准确地、深刻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
  •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的原理表明,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一切都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此不能把适合一定场合、一定条件下的真理无限夸大,变为一种到处可以套用的公式或教条。
  • 具体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
  • 世界上没有绝对地平衡发展的东西,我们必须反对平衡论,或均衡论。
  • 在一定条件下主次地位会相互易位、相互转化
  • 对立面的转化是通过事物内在的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通过自身否定而实现了“自己运动”、自我发展。它不仅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而且是联系的环节,是既克服又保留,即“扬弃”
  • 表面看来纯属偶然的事件,其实蕴涵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 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互相分离、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倾向
  • ②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作用不仅表现在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方面,也表现在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表现于在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中得到各自的发展上
  •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具体形式也会各具特殊性,这都需要做具体分析,切忌抽象地、千篇一律地一概而论。
  • 所谓非对抗性矛盾,特指自然界和社会领域中不具有对抗性质的矛盾,解决这类矛盾不采取外部对抗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