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无拘无束的关系(套装共2册)
推荐序一
- 你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你的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因此,亲密关系是通往我们灵魂的桥梁。
- 当你出发去寻找真爱时,你就踏上了自我追寻的旅程。
推荐序二
- 亲密关系是一趟探寻生命真相的旅程
- 为什么一生不断地追求,自我提升,可是面对关系却依然时常陷入失落、自责、无力、恐惧?
- 夫妻,镜映内在的过程子女,成为生命的老师父母,成为力量的源头人际,成为自我的镜子
前言
- 这时你的伴侣将会依所需而扮演这三种角色之一:一面镜子,让你看见引发你关注的不舒服感;一名老师,在你探寻真实自我的时候,激励与启发你;一名“玩伴”,开启并陪伴你一段生命的旅程。
第一章 亲密关系的圣杯
- 我们需要的是能鼓励我们超越自我的伴侣;我们在追寻的是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予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这也就是“灵魂关系”。
- 如果关系出了问题,你并不需要寻求外力的帮助——你自己就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问题,并成长、体验到高层级的、真正的灵魂关系。
- 写下初遇时,你在伴侣身上发现的所有优点,相处至今新发现的优点也加上去。然后,另外拿一张纸,把你现在在对方身上看到的缺点写下。把两张表放在一起,第一张表上列的每一项得十分,第二张表上列的则扣十分,看看你的亲密关系是正分还是负分。
第二章 月晕现象
- 我用“月晕现象”这个词来代表不实的光彩,使人分心而看不到真正的光源。
- “坠入情网的,谁不是一见钟情?”
- 恐惧与无知是造成所谓的“亲密关系失败”的两大原因。
- 在动物界,求偶往往是利用一种以上的感官,使同物种的雄性与雌性相遇而繁衍后代。
- 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 如果我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或不让他们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爱他们。我只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满足,与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爱,而是为了满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第三章 幻灭
- 我是与一个幻觉结婚,药效退了之后,我觉得他糟透了。”
- 幻灭这个词,往往给人负面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愤怒、绝望甚至背叛等感觉。事实上,这个词的意思是——不再被错觉所迷惑。
-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 “曾有一个治疗师这么说:虽然痛苦不是真的,但当我想象自己坐到一根针,而它刺穿我的皮肤时,我并不喜欢自己幻想出来的感觉。”
- “老爸,我可没有看过你把不爱吃的食物放进自己的盘子里!
-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 我发誓,在学习无条件爱你的过程中,我会带给你难以想象的痛苦,导致你对我说出连纽约的出租车司机听了都会吓到的话,而且让你后悔遇见了我。而当你对我做出相同的事时,我会用一个三岁小孩的成熟度来响应,而且用急性子和坏脾气来当作我的两大武器。我永远也不会记得,我们只是两个尽力想做到最好的普通人。我会把你当作我唯一的快乐源泉。最后我才终于成长并了解到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
- 在我看来,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两方往往是期望与对方分享爱。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而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 我们本来应该用负责的态度来处理伤痛,却往往怪罪伴侣伤害我们。然后我们会尝试控制他们的行为,确保他们不会再犯。
- 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被动攻击。
- 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而如果我们选择攻击伴侣或抽离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必去感受痛苦,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疗伤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 如果你希望拥有健康、美好的亲密关系,你也许会考虑对自己的愤怒负责,充分地感受它,但不把怒气加在别人身上,这样你才能发现生气是为了逃避什么。如果你愿意面对自己所逃避的感觉——不论这令你多么不自在——你就能发掘埋藏在更深处的、平静而充满爱的感觉。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不管多大的痛苦,只要集中全部精神来面对它,我就能有效地减轻痛苦,并让它转变成正面的感觉。要做到这样,必须有决心,我把这样的决心叫作“爱意”。
- 爱意则能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不致说出责怪或指责的话,而用理解、体谅的话来取代。这样我们便成长了。
- 我们必须不断提醒自己,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只不过是千百种角度的其中一种,而且没有哪个角度是完全正确的。争执中的双方各自的观点,跟问题的中心都是有段距离的。
- 在亲密关系中,反方会先察觉到问题的征兆,有时候在问题发生的几天之前就能感觉到。身为对情绪较敏感的人,反方能感觉到旧痛即将浮现,但不一定能了解它的真面目。
- 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而反方逃避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 整个的过程,就是从一开始的快乐,到否认问题存在,到大战爆发,解决问题之后,又回到快乐的状态,如此循环。但这个过程的关键是“进化”,也就是说,权力斗争激烈的大战阶段,其实能让我们的亲密关系向前推进,达到更高层次的快乐和亲密。
- 在绝大多数的文化中,反方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少受到承认,他们往往被当作“制造问题”的人;正方则被看作快乐、善良、可敬的那一类型。
- 在此隐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别人怎么待你,取决于你采取的立场。在权力斗争中,只要你采取了一个立场,你就会自然地让对方采取相反的立场,这也决定了对方会怎么响应你的行动。
- 只要两人察觉到了痛苦的存在,就可以选择平静地去体验它,用爱来支持彼此,一起度过。要做到这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沟通。
- 我们来看看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 卡尔·荣格赋予“投射”这个词一个新的意义: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 毕竟,妻子就像我的镜子一样,完美地反映出我内心的感觉。如果我感到痛苦,我就会发现她也感到痛苦。所以爱她就是爱我内心的痛苦,也就是爱我自己!
- 我看着妻子,发现我把她当作威胁我安全及幸福的敌人,而事实上真正的敌人是我的自毁倾向,即我的怀疑、无价值感、骄傲、孤独感、嫉妒、寂寞,以及对自己的憎恨。就是这些心魔在威胁我的快乐,而在那一刻,我了解到批判和恶行不可能是真理;只有能激发爱、喜悦和良好沟通的感觉与想法才是真理。
- 报复的倾向,在权力斗争刚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你会刻意伤害对方,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在报复的时候,你会得到一种冷冰冰的快感,但这种行为很快就会让人上瘾。其中一个原因是,要超脱自己的痛苦需要很大的努力,但借着报复来转移注意力却很简单。知道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心里就会舒服一点。
- 痛苦虽不能避免,要不要受苦却可以选择。
- 只要解除自己的武装,我就能了解,伴侣对我的攻击其实是求救信号。只有不快乐的、受了伤的人才会攻击别人。
第四章 内省
- 没有人会满足我们的需求,没有人会让我们快乐,也没有人该为我们所受的伤负责。在外四处寻找之后,我们终于了解到,我们所有生活经验的因和果只可能存在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心中。
- 亲密关系让你必须再次面对那种渺小的感觉,并驱使你了解真正的自己。
- 有时候亲密关系必须结束,因为它已变成一种虐待,或因为两人处在瓶颈状态已经太久了。也可能因为两个人已经达成共识,是该向前迈进的时候了,只不过,是各走各的。
- “既然要爱,就要爱他的全部。”
- 当你在幻灭阶段将自己磨炼成为沟通专家并能平静面对痛苦之后,你会变得更成熟、更自觉。
- 内省是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 第二条路是借由以下的方法来了解真正的自己:放弃期望,用沟通来达成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以及永远把自己与伴侣的快乐一并当作优先的选择。
- 但如果你把亲密关系当作学习无条件的爱的途径,那么你的决心就能让你渡过“不可能的难关”,而体验到更美好的快乐和亲密。
- 以下是“被墙困住的生活”所具有的一些症状:难以捉摸的倦怠感。无聊。精神、心理或生理上的疲倦。生病。困惑或失去重心。对大部分事物都失去兴趣,特别是对伴侣。有放纵自己从事不需动脑的娱乐或追求感官享受的倾向,甚至成瘾。上瘾的行为变本加厉。过度的幻想或做白日梦。性生活死气沉沉(包括性功能障碍)。令人沮丧的无价值感。排斥伴侣或觉得被伴侣排斥。外遇或三角关系。想逃离、放弃,甚至想死。沮丧,对生活失去热情,或觉得自己或亲密关系已经燃烧殆尽。忙碌——你很忙或伴侣很忙,这样能让你们很自然地避免花时间在一起。自我放逐,觉得不管你怎么做都不能改变什么。其中一方诉请离婚。其中一方想杀死对方。
- 处在受害者的位置,不管时间长短,都会让你害怕再次受到不平等待遇、被处罚以及其他形式的牺牲。毕竟,一个受害者除了被牺牲以外,还能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期望呢?
- [插图]
- 但是你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纯粹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你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
- 它指出远比受苦的人本身还要重大的事物。你得到了离开“受害者监牢”,并且了解真正自己的机会。问题是,当到达内省的阶段时,你往往已经由于不断的角色转换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身心俱疲。到这个时候,你已经完全把内心的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上了。换句话说,你现在把亲密关系看作监牢。
-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 问题不能够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却不懂得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只依赖旧有的知识,人们永远没办法成长——唯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 左右为难”的情形,发生在你必须在两个可能当中选择一个的时候。问题就在于,不管选了哪一个,你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
- 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其实很简单。首先,要选择真理。还有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不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两难的境地往往会让你相信你就只有两个选择,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但如果你愿意两个都不选,而且决心追寻真理,你就可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发现无尽的可能性。
- 真正爱你的家人,则能让你自由地顺从你的心来做事。
- 如果你选择职业的动机只是为了归属感,而不是由于真正的兴趣,那么你在工作中得到的可能会是非常世俗的体验。
- 许多在“谨慎的双亲”照料下长大的案主发现,当他们年龄愈长,就愈害怕在金钱上、职场上及亲密关系上冒险。在不允许表达强烈情绪——不管正面或负面——的家庭中长大的男性与女性,长大成人后很难了解自己的感觉,当然更不可能将感觉表达出来。
- 当你与某件事物对抗的时候,这件事物在你的心里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 在你的亲密关系碰到墙壁,而必须仰赖史无前例的、有创意的、直觉的响应才能突破障碍的时候,你就会了解到上面这句话的意义。对家庭的死忠会让内省阶段的死气沉沉更加恶化。同时,因为对家庭的死忠会让人变得平庸,所以处于困境的人将无法想出能让亲密关系起死回生的办法。也许你能看出是什么造成你的困境,但却只会用熟悉的方法来应对。
- 而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的话,那你大概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
- 当你的亲密关系走到了内省的阶段,你会开始质疑你的“付出”有多少是出自真心,又有多少纯粹是出自义务感。你已经厌倦了牺牲的行为,而且不得不问自己,在跟伴侣相处的这段时间里,你到底有没有真正地做过你自己。如果你不想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会怪罪伴侣,觉得都是对方逼你的;但如果你能对自己诚实,就会了解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你小时候做出的牺牲的翻版。
- 真心诚意地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当然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才付出。这样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你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因为你知道,这样的付出对每个人都好(要记得,所谓的“每个人”也包括你自己)。如果你的动机是为了爱或为了了解爱,那么你就只会注重付出的过程,并且了解只有在真心付出的时候,你才会用开放的心去“接受”。
- ,如果你为了伴侣牺牲,那么你就会把对方看成是利用你的人,因为他们没有尽他们应尽的力量。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
- 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做出响应,而不是采取牺牲的方式。
- 牺牲完全是心态上的问题。只有爱能进入你的心,去改变只有给予却不懂得接受的模式(牺牲),以及只有获得却不懂得享受的模式(放纵),使得牺牲转变为真心的给予,而使放纵转为真心的接受。
- 为了确保自己不被离弃,我们做出很大的牺牲。我们牺牲了自己。
- 推开伴侣,只不过是反映了从前你想远离你所依附的人的情形而已。想要破除依附情结,你并不需要逃离自己的亲密关系。如果你有觉知,也有意愿和决心要取回你曾经抛弃的那一部分自己,就能得到力量让依附情结造成的伤口愈合。
- 我们对别人行为举止的诠释,都只不过是把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及信念投射出来罢了。
- 没错,就像你一样。只不过你不会公开批评别人,而是把批评藏在心里,因为你认为当个厚道的人,会让别人更喜欢你。所以你们都是失败者,只不过你嘴巴闭得紧,他则是比较口无遮拦。
- “在最高处的人是孤独的,可是谁在乎呢?在最低处也是孤独的啊!”
- 害怕落后的这种恐惧,会导致不足感——你会相信自己不够好,所以不能像别人一样成功,而这种不足感,正是竞争的根源。
- 真理是安静的,所以只有平静的心才能听到。
- “有很多事值得人为它而死,但爱是唯一值得让人为它而活的事。”
- 每当要做出一项重大决定时,你都会遭到怀疑声音的围攻。这些声音会用恐惧、紧张或恐慌等感觉来折磨你,试图让你相信你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你想做的事。
- 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换句话说,如果你这样说:“我无法相信伴侣的爱,我想他/她早晚会伤害到我。”那么其实你真正表达的意思是你不能相信自己。你所谓对伴侣的“信任”,其实是一种期望——你希望对方的行为不会对你造成威胁,或使你的旧伤复发。事实上,你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伤痛或爱你自己的。
- ①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出问题的框架。 ②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③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④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⑤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⑥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第五章 启示
- 当你穿越了怀疑的迷雾,不再盲目而能看到自己的本质时,你就会得到“启示”。
- “你不必整天站在码头上等你的船进港,但是当它进港的时候,你要准备好迎接它。”
- 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 生命的天性,就是要让你不断地去发现真正的自己,以及你心中存在着的感觉。
- 当我拥抱爱人的时候,我就感到好像自己也得到了拥抱。
- 了解到在每件事的背后都有爱的存在,没有例外。
- 你要做的不是让一方胜而让另一方败的决定,而是要以明辨的态度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或不采取何种行动——才会对每个人都好。
- 在灵魂之路上走得愈久的人,就愈不会被绚丽的外表或教条所影响。
- 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些什么,而是你是什么样的人
- 因为灵魂关系的关键,正是“允许”。当然这不是要你整天呆坐着无所事事,而是要让你明白,你所做的事,应该是听从你的心的引导而做的事。如果你能明白“允许”的道理,那么你所做的事就是出自灵感、创造性的想法,以及启示。
- 想要以“允许”的态度来过日子,你必须先有能力辨别是什么力量在影响你的决定。个人的感觉、欲望与冲动往往会干扰你,让你无法接触到自己的灵魂,所以,培养自由选择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我把这种能力叫作“无私的明辨”。
- 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结语 新的起点
-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际关系就是我们的修道院,而贞洁、安贫、服从等誓言也已被取代,现代人只需让自己成为成熟、能明辨是非的个体就足够了。
- 在灵魂关系的层次,你将会遇到第一位真正的导师——那就是你的灵魂。除非你让灵魂来做你的导师,否则你将很难找到其他的导师。
- 身为一个坚定的独身主义者,我必须依赖她来教导我亲密关系的基本原则。我是个很差劲的学生,不但骄傲、顽固、迟钝,又不肯改变。而在认识她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要结婚。
- 经常摔倒的人会比较了解大地
-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推荐序一 与自己的灵魂亲密接触
- 你的伴侣不是你快乐的来源或痛苦的起因,你自己才是。
- 我们都误以为快乐和爱的来源应该是在外面,这是所有痛苦烦恼的源头。生理需求确实存在,但快乐和爱,永远都是我们内在本自具足的。
- 误以为自己是不完整的,是一切问题的起因。
序言
- 虽然人们的身体和心智成长了,但情绪的成长却似乎不能与日俱进,或者跟不上身体的发育。
- 如果配偶还有一件事干得挺像样的话,就是让你觉察到自己的脆弱——你的弱点、不安全感、恐惧,以及情绪不舒服的方方面面。
- 接受感觉并直接体验藏在感觉背后的东西,就是过程,你的关系给你提供的机会,就是走过程。
- 我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那个人。
第一章 只要……我就心满意足了
- 我的伴侣不是我快乐的来源;我才是。
- 人们在脆弱状态时,常常会觉得“为什么”是种挑衅,缺乏慈悲和理解。
- 你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爱和快乐。
- 当你琢磨无条件的快乐的意义时,你会看到你一直努力想从伴侣那里获得的,是一种无常的体验,比如安慰、感情、保证、鼓励、宽慰,或身体的愉悦,而我们把每一项都称为“爱”。
- 当你认为,你的伴侣掌握着让你快乐和完满的钥匙时,你的价值感就体现在对方的行动(或不作为)和语言(或沉默)中。
- 在诸多人类追求的背后,不满是驱动力。在所有不满的背后,需求本就无法满足;与需求联手的,是“人是不完整的”信念。
- 关键是要帮助你看到你并非不完整,而且你也不需要你已经拥有的东西。
- 需求一旦涉入,便无中立可言。当你透过需求的眼睛看世界时,每件事都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 ◎向伴侣索取自认应得的爱与幸福的权利
- 如果不是为了让自己快乐,那还在一起干吗呢?
- 简而言之,如果你不快乐,你认为原因是你内在没有快乐。你因此推断,你必须拿出方案和方法,在外面找到快乐并把它吸引到你的内在。
-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需要某样东西才能快乐。事实上,只有快乐才能让你快乐!”
- 真正的快乐是无法被赚取、收买或强求的。也可以说,它就在那儿。你所努力争取的只是一个关于快乐的想法,一个以你感觉良好为基础的想法。
- 事实上,快乐、爱、平和与喜悦是不会被条件所束缚的。真正的快乐总是在的。而且,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你就是快乐”也是真的,因为每当你觉察到当下,你就在那里!目标都在未来,快乐就在当下。
- 关系与爱无关,而与重要性有关。
- ●当你处于任何一种在情感上有承诺的关系中时,你的伴侣就成了满足你对重要性和归属感的需求的源头。 ●你有特定的,甚至是可以预测的行为形式,就是为了来满足这些需求的。 ●通常,你在进行这些行为时,自己没有任何的觉知。 ●强迫性的行为是幼稚的——它们形成于幼年时期,之后又加上了成人式的复杂伪装。 ●把觉知带入行为,终将点亮一束光芒,让你看清:你的需求是无法满足的,为了永久满足需求而做出的努力也是徒劳无功的——无论满足的手段是通过伴侣,或世间的其他任何人、任何事,不管是金钱、成就、上师、朋友、粉丝或你愿意相信的任何东西——都是无用的。
第二章 傲慢、偏见与过程
- 因为生而为人,就有大量的不舒服。
- 我们倾向于受苦,还倾向于指责某人某事造成了我们的痛苦和受苦。
- 指责本身就是真正的受苦,宽恕不过是加深了苦难
- 咄咄逼人的攻击,可以视为愤怒最坦白的表达,而默不作声的撤退,可以视为愤怒最残忍的表达。
- 他们感受不到,是因为愤怒专门就是保护人的,让人免于不适感的困扰,并持续关注故事,即:哪里出错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必须要去改变什么人或什么事来解决危机。
- 大部分愤怒满满的冲突都是因为误解而产生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或行为的动机,做出了错误的假设,或胡思乱想。
- 微不足道感是古老的痛苦,曾试图浮出水面,现在暂时进入了休眠,或驱使约翰从孩子或工作中寻求自己的重要感。
- 因为在每个让我们恼火或焦虑的关系问题背后,你都会发现三种人类体验,其中一种会比另外两种更明显:被遗弃——不配得——心碎与被遗弃有关的体验包括感到恐惧、孤单、迷失、孤立、被排斥、没有归属感、没人要、凄凉,等等。当不配得的体验浮现时,人们表达的感觉往往有内疚、失败、不够格、微不足道、不重要、无价值、愚蠢、自己是累赘,或觉得自己没用,等等。心碎是种深切悲伤的体验,相关的感觉有彻底失望、失落、绝望、无助、无望、遭人背叛,等等。
- 你的伴侣从来都不是你不快乐的原因,他们反而可以有力地支持你去面对自己的人性——“你只是血肉之躯”的信念,这是你自我概念的关键部分;他们还给了你机会,让你看清超越人性虚幻外相的美妙真相。
- 当生命想让你成长时,它会给你送来一个刺激物。
- 接纳经常会跟容忍甚至是无奈搞混,而实际上接纳是完全和平的体验,是不起反应的。
- 真实的觉知,是体验到有意识的、非个人化的注意或观察。
- 1.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倾听伴侣在说什么。 2.在五到十秒内,将你的注意力转向内在,留意你的感觉,并感觉与伴侣的表述是如何呼应的。也许你感到了防卫、愤怒、悲伤或其他的感觉或情绪。 3.再度让你的注意力向外,放到伴侣的表述上,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 4.向内,并留意你当下的体验。每次你向内时,更多地注意你脆弱的感觉,更少地注意你的防卫性反应。 5.如果你讲话,尽量避免说防卫性或攻击性的话,而是让话语出自尽可能深的地方。讲话时,留意你内在正在体验什么。 6.当你和伴侣讲话时,保持回路,注意到对方的沟通,同时持续留意你自己的内在体验。
- 欣赏是敬畏+爱+感恩的奇妙体验,而且只能在意识之中、在超越时间的那个当下,才能真正体验到。
- 人们把感觉和情绪混到一起是很常见的,但把两者区分开来对你是有帮助的。
- 痛苦是根据你的生命设计以及你意识成长的阶段出现的,而且与你的人生目的息息相关。没有一项痛苦是随机或偶然发生的。情境和人并不会在我们之内造成痛苦。相反,痛苦出现了,我们将我们所处的情境阐释为痛苦的起因。实际上,所有的情境都是中性的、无原因的,所以是你自己的防卫机制启动了,让你将情境阐释为错误或不幸。这种阐释称为评判,一旦你评判了,你便巩固了自己对情境以及痛苦体验两者的排斥。
- 信念是真相的替代品。当你无法真正知道时,你会用信念取代真相,信念是心智建构出来的产物,是某种可以思考的东西。但要了知真相只能去体验。
- 如果我受伤了,这是完美生命设计的一部分,而且,没有人要为伤害或者设计负责。
- 当你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时候,你的直觉会指引你越过个人的围墙,你会开始瞥见真相。
- 一旦你以接纳去回应痛苦,刺激便不再需要,会和受苦一并消失;随着接纳和觉知在你内在扩展,受苦会逐渐消退。一旦将过程纳入了你的生命,你不但会看见你伴侣永不可能是你不快乐的起因,也会看见你也不是你伴侣不快乐的起因。从今往后,你们会在互助的精神下,共同成长。
第三章 改变?别麻烦了!
- 1.放下期望。 2.为自己的感觉负责,对自己的感觉做出回应。 3.沟通时,带着百分之百的诚实、百分之百的负责,还有百分之百认错的意愿(我把这称作百分之三百的关系)。
- 反而每个人都相信,至少是某种程度上相信,他们需要外在的某人或某事来让自己变完整。
- 即使我们参加的初衷是为了疗愈自身,但我们往往有个潜在的动机:要让自己有能力来改善生活状况、我们的关系,或我们的世界。
- 通常,人们想要改进的愿望是以评判为基础的:你现在所拥有的不够好,不令人满意,不完满,或干脆就是错的。评判会存在是由于本然遭到排斥,因为本然似乎无法满足对特殊性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伴侣必须符合美好的理想——这些理想就是出自排斥和评判。
- 似乎真正的接纳是不可能的,相形之下,让伴侣改变并达到你的理想的目标,虽然具有挑战性,但可行性要大得多
- 不过,评判以及对改变的期望事实上让你丧失了机会,让你无法看见,和你生活在一起的这个人实际上是多么不可思议的存在。
- 当你在关系中迈一步时,伴侣也会迈一步。迈步的时机可能不一样,你伴侣迈出的那步也许晚两分钟、两天、两周,有时甚至是两个月,但似乎与时机更加相关的是你的评判,而非伴侣的实际成长。
- 实际上,正是强迫症背后的评判在维持着你狭隘的观念。
- 我越是强迫性地进行孤注一掷的行为,我获得想要结果的时间就越长。
- 无论你表现如何,都不过是在表达接纳或排斥。我注意到,接纳营造了一种顺流和轻松的感觉,而排斥导致了折磨、挣扎,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某种猝动
- 成长=更多的接纳、觉知和欣赏 改变你的伴侣或自身=更多的排斥、迫求和操纵
第四章 故事时间
- 如果人类能不再把问题当成个人化的,我们就能后退一步,看到许多我们所谓的危机其实是多么微不足道,甚至是幽默的。
- 它强化了我关于自身的信念——我是个有局限的、无力的人。接下来,我走到受害者那里拥抱了它,也同时不折不扣地接纳了我的脆弱性——我的人性——包括它过去和现在的样子。
第五章 爱
- 我们对于特殊性的需要是那么不由自主、难以自拔,于是也很容易将需要与爱混为一谈
- 人们因为嫉妒而杀戮,而嫉妒归根结底,不就是需要感觉特殊吗?
- 我们因为需要感觉特殊而创造出了各种关系。
- 无论你采用的是什么,你必须有某人或某事,让你保持在那个最特殊的人的高位上。金字塔必须支撑你对自己的认识:你是个极其有用、有力量、不可替代或魅力难以抗拒的人。
- 哪怕你认清了自己一直在渴求最大限度的重要性,而且明白了这如何折磨了你一辈子,但要停止对特殊性的渴望似乎是不可能的。
- 你便来到了本书的核心:了知你是谁,了知你是什么。你不特殊,不重要,也没有价值。这些都是人类概念,而你不是人。
- 你是一个灵性的存在,正在经验着做人的体验
- 你觉得自己越特殊,你认为自己感受到的爱就越多。但这不是爱,因为特殊性是有条件的,最终是排他的。你可能认为,在别人看来,夫妻双方是同等特殊的,但在这个关系中,两人总是在竞争,看谁是更特殊的。
- 需求的本质就是永不满足。
- 只要一个词引发压力,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压力,就可以看出“应该”的影子了。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压力,这个词的言下之意,似乎往往涉及自我改进,或自我保护。
第六章 一直在你身边
- 一旦涉及谁更需要谁,夫妻俩就分化了:谁会更多表达对另一方的需求,就会显得依赖,而谁会掩饰需求,就会扮演独立的角色
- 情绪成熟度的一个指标是对压力的反应,出现有压力的情况时,不太成熟的人会离中心更远,摆出更强的防御姿态。
- 如果你转移位置,你会目睹伴侣也在转移,同样,如果你靠近中心,对方也会跟着你靠近中心。
- 这不是担子,这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 你的每个看法——不光是对伴侣的,还有对世上的每个人和每件事的——都取决于你自己和你正在体验着什么。你很容易看清这点——只要你更多地照镜子问自己:“我今天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 没有什么是偶然的,也没有什么意外;每件事都是完美按设计进行的,这意味着你所体验的任何伤害、烦恼或焦虑,都不是你伴侣的责任,因为在你人生的这出戏中,每个演员都只是在按剧本演出而已。记住这个,能让你更容易脱离任何情绪反应或权力争斗,而转向内在,看那里等着你的是什么。
- 每个人物的行为与其他所有的人物的行为息息相关,发生的所有互动都有一种必然的感觉。当然,你的伴侣会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说那句话,做那件事!那些话和行为的目的就是你的镜子、老师或玩伴,给你提供机会去体验接纳、觉知和欣赏——让你得以了知!
- 当个人化反应这个干扰去掉了,冲突一般就自行解决了。
- 随着一个人意识的成长,接纳、觉知和欣赏会自然增长
第七章 从粘连中解放
- 成长是因为一个人从当前的状态中觉醒,并在接纳、觉知和欣赏方面有扩展。
- 坚持自己是对的,仅仅带来了短暂的满足感,以及同样短暂的轻松感,还有奇怪的内疚感——为了坚持自己是对的,我不惜伤害他人的感情。
- 自以为是其实与指鹿为马并没什么两样;可以说,自以为是就是信念的盔甲。
- 信念随时准备保护小我,抵御真相。
- 当人们觉得争论和分歧都是针对自己时,他们会加剧分离的痛苦体验;而当问题没那么个人化时,双方会更加和谐,联结感会更强。
- 站在一起,但又分立。让宇宙之风在他们之间吹拂,他们一直心连着心,又给予了彼此能赠予亲密伴侣的最大礼物:自由。
- 粘连是两人之间人为的结合,其基础是对归属感和重要性的互相需求。
- 在亲密关系中,一个人可能花大量时间在配偶身上,心思都放在对方的事中,而这些事其实跟自己毫无关系。
- 你的伴侣怎么做、怎么感受那是你伴侣自己的事。你对伴侣的感受和反应,才是你自己的事。在你面前,你伴侣显现出什么样子是你的事,因为这反映出了你的内在体验;但你无法触及对方的内在,无法在那里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好让自己好受些。随他(她)去吧,管好你自己。
- 这值得再重复说明一次,你伴侣做什么是你伴侣的事,你对伴侣如何反应是你自己的事。你要么接受,要么排斥,但这才是你的事,与他人无关。
- 自我区分是当个人留在自己船上的同时,仍然与伴侣分享共同旅程的过程。每个人都给予对方追随自身偏好的自由,而且在两个人偏好相同时陪伴彼此。
- 关心伴侣的感受与时刻惦记着伴侣的感受,这两者有巨大的区别
第八章 听,听……倾听
- 实现百分之三百的关系有一种沟通标准,要求百分之百的诚实、百分之百的负责,还有百分之百认错的意愿
- 随着你放下不断操纵他人的企图,更向往去体验你真正是什么,你便开始看到,沟通是帮你实现这个目的的好工具。
- 如果你和伴侣两人身处同一空间,肢体语言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次语言(语气、声调,或其他的音效),最后才是话语。公认的比例是:肢体语言(58%),次语言(35%),话语(7%)。
- 冲突时的大部分口角都是由误解构成的。
- 倾听,而非听而不闻,是沟通最重要的方面。
- 每个面子的设计都是独特的,而意图却是一模一样的——让一个人控制和操纵他人,同时藏好自己真正的脆弱性。
- 所以你们两人在关系中花了大量时间来(1)保护自己免受伤害;(2)控制对方让自己觉得舒适;(3)操纵彼此,让对方满足自己对特殊感的需求。
- 这类沟通以两个焦点开始:(1)留意你是出自哪里讲话和倾听的;(2)自觉地改变你的措辞来反映意识。
- 你的整个防卫系统就是由无意识的排斥建成的。中断系统模式,你就能敞开迎接另一种可能——有意识的接纳。
第九章 补充材料
- 通常,在有了某种成就或收获后,我会有两种感觉:一种是暂时松口气的满足感,一种是空虚的失望。
- 你的大半辈子都在寻找人、事、物,以满足你内在那永无止境的人类饥渴(找钱让你觉得安全;找工作让你觉得自己很能干、很有用;谋求权威地位让你觉得很强大;采用灵性或宗教哲理,安抚自己,给自己一种正义凛然的力量感;追求朋友和家庭的联系,给你一种归属感……寻觅那个唯一真爱,让你有特殊感)。
后记
- 它讲的是,你的关系是完美设计出来的,旨在帮你体验到纯粹而持久的快乐。随着这份快乐把你填得越来越满,快乐将融入你关系的方方面面。
- “当你不再请求生命‘让你快乐’时——当你感知到,至少偶尔感知到这内在的寂静时——生命就能怡然自得,一刻接一刻地,自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