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

朱永新

版权信息

  • 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作者:朱永新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6

序言

  • 未来的学习中心,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陪伴者,一部分教师将变成自由职业者,“能者为师”将使今天的教师资格证变成历史。
  • 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讨论和深化的过程。
  •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其实,我在本书中所说的“未来的学校将被学习中心取代”,不仅涉及基础教育,也涉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也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是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大学更有可能率先蜕变。
  • 本书需要影响的最重要的群体是普罗大众,而不是专家学者
  • 1600多年前,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在临终之前,跟大家发誓:如果我所说的,不是胡扯八道,火化之后,一定“舌不焦烂”。

第一章 今天的学校,会变成明天的“学习中心”

  • 知晓历史,方能洞察未来。

今天的学校生活,不是天经地义的

  • “成均”是乐师日常演奏唱歌的地方,贵族子弟都要在这里学习音乐。“庠”是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氏族中的老者可以不必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而是转为看管粮食或者饲养家畜,所以“庠”也是养老之所。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性事件。
  • 西方社会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对学校生活模式的批判。

对现代教育制度的非议

  • 人类的所有行为本质上都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行为能否得以维持,取决于其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效率为先的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很大

  • 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统一的入学时间和统一的上课时间,还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虽然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 自由选择课程,自由组织学习团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随时了解学习进度与知识掌握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一种新的学习空间、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已经呼之欲出。
  • 教育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

第二章 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 第二章 学习中心,长什么模样?
  • 这次聊天,提醒了我,我们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是靠形象进行思维。行业之外的人,更是如此。

学习中心,跟我们今天的学校一样吗?

  • 未来的学习中心不再是孤岛,而是彼此连接的环岛。未来的学生,不是像现在一样只在一所学校学习,而是在不同的学习中心学习。
  • 美国的深泉学院读完大一、大二。
  • 未来,学习中心将重新界定学生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年级、教室等概念将会进一步重构。
  • 这是以每一个优秀的教师或者以每一个卓越课程为中心,组成的一个个学习共同体。它的运行模式是:教师引导、学生自组织管理。
  •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在全社会统一配置教育资源,应该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基本模式。
  • 谈谈什么样的民办教育机构可以成为学习中心。我认为,具有两个条件就可以:一者,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二者,能育人。

学习中心,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 学习中心,为什么“长”成这个样子?
  • 校园还在,但是变成了学习中心,而且不是学生的唯一去处;老师还有,但是变成了指导者和陪伴者,能者为师的时代开始出现;课程还要有,但是除了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更多的是个性化的自选课程;等等。
  • 在未来学习中心,学习要回归生活,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指向幸福的生活,二是指向完整的生活。

第三章 学习中心,谁来学?

  • 在这一章,我重点讨论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教无类,另一个是混龄学习。

为什么有教无类一直说到今天,却没能实现?

  • 为什么有教无类一直说到今天,却没能实现?
  •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把所有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工作塞进中年,所有遗憾留给老年,这是极端错误和非常武断的做法。”

混龄学习,为什么是可能的,又为什么是好的?

  • 混龄学习是蒙氏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 在《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如果强行按照年龄将孩子分开,那么每个孩子都可能损失一些东西。年纪小的孩子失去了心中的榜样,失去了偶像,失去了也许会在人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导师;而更糟糕的是,年长一些的孩子被剥夺了锻炼领导才能以及承担责任的机会,他们的心智无法变得成熟。”也就是说,在未来学习中心,混龄学习不仅是可能的,更是必需的,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混龄学习的优势。
  • 因为政府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教育需求,政府只能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服务,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教育内容的提供,那么对大多数人而言,未来更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服务。
  • 在未来社会中,简单的体力劳动、机械的智力劳动,都将逐渐被人工智能取代,时代将会要求一个人具备更加丰沛的情感、独特的创造力。这是外在环境的要求。

第四章 学习中心,谁来教?

  • 能者为师,谁能教谁教。

智能机器人教师是不是一个梦想?

  • 未来的智能机器人会帮助教师更好地从教,未来的教育也会进入“人机共教”的新时代,但教师职业不会消失,也不会被智能机器人取代。

未来教师会不会失业?

  • 怀特海曾经说,在教育过程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学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脑袋里,而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来的教育会更具情感性和互动性,未来的教师也应该增强自己的亲和力,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能者为师的时代,即将到来

  • 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中曾经说:“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 经典作品研读、日常习作评点、国际佳片鉴赏、口语交际练习、吟怀旧老歌、诵英语诗文——所有这些构成我课程的元素,都是使人成为人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都是人,使人成为具有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和谐发展的人。”

第五章 学习中心,学什么?

  • 教育,在实践中关系到两个基本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一个问题是学什么,另一个问题是怎么学。 站在老师的角度,问题就是教什么、怎么教。

学习内容,跟我们今天的课程体系一样吗?

  • 1859年,英国学者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 我们都在研究如何学习更有效,但是,如果我们高效率学习的内容都是意义不大的东西,这样的学习还有价值吗?
  • 我们的学生正在学习的东西都是天经地义的吗?
  • 课程的丰富性决定着生命的丰富性,课程的卓越性决定着生命的卓越性。
  • 教育并不是培养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拥有者,而是能够运用知识去探寻新知和创造的人,知识学习本身从目的变成了手段。STEAM(融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综合教育)、综合实践课程、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主题学习、学科整合课程等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 人们提出了减少课程内容的混乱堆砌,增加学习的乐趣,更顺畅地衔接3~18岁阶段的课程等建议
  • 以生命教育课程为基础,以智识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为必要补充。

学习内容,跟我们今天的学校有何不同?

  •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习内容的个人化。不再是一张课程表管所有的学生,不再是所有的人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同样的课程。也就是说,未来的学生不会与其他学生学习一样的内容,而是学习满足个人需要、根据个人定制的内容。每个人的课程表是完全不一样的。
  • 任何学生走进学校的大门时,首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你来这所学校想要实现什么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你需要学会什么?为了学会你想学会的东西,你需要怎么做?
  • 美国是最早明确提出STEM的国家,最初主要在高等教育领域,后来逐步延伸到基础教育领域。
  •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 STEM教育体系,包括教师培养、招聘和培训,学区建设,教育研究等。
  • 提出了六个愿景,力求在实践社区、活动设计、教育经验、学习空间、学习测量、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促进STEM教育的发展,
  • 第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 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应用,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与创新意识”,这是STEAM第一次出现在我国教育政策的文本当中。
  • 未来的人文课程,可能就是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的大人文。
  • 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远远比科学知识本身重要。

第六章 学习中心,怎么学?

  • 答案很简单,无非就是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人与团队相结合,时间和空间被打破。
  • 真的不是废话,我们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就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以知识为中心,大家看重的是文凭所代表的学历,而不是学习经历,更不是学习能力。

学习到底以什么为中心?

  •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知识为中心
  • 学会求知(learning to know),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创新进取和冒险精神。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 所谓的以学生为中心,首先体现在管理上。这所学校相信学生,敢于将个人事务全部交给学生自主管理。
  • 我看到的资料说,瑟谷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不管他们在什么工作岗位上工作,担任主管、修车工也好,做音乐家、艺术家也好,他们都非常独立,自我意识很清晰,人生目标很明确。
  • 在未来的社会,学力将比学历更重要。学历只证明着过去,学力才意味着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够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我们将会被时代淘汰。
  • 未来社会个人能力比学历与文凭更重要
  • 没有良好的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造;没有丰沛的学力,就不可能有蓬勃的创造力。

以学定教的个性化学习

  • 所谓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学情)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
  • 学生的学习内容太深、太难,广度不够而深度有余,生活常识不够而学术知识有余。造成了学校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失败者,大部分人是陪着少数人去读书的,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成就感,在学校中被摧毁了自信心。

未来的学习方式有什么不同?

  • 对于游戏蕴含的追求自由与创造、勇于挑战与闯关、遵守规则与约定、享受愉悦与幸福等特有的功能是没有异议的,这就是游戏精神的本质。
  • 项目式学习不一样。学校不教数学、物理、化学,不分生物、历史、地理这些学科,而是由老师带动学生寻找真实的、有意义的、连贯的项目中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项目,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内容,涉及数学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涉及化学的问题,用化学知识去思考。
  • 所谓混合学习,也就是说未来的学习主体是一个人机结合体。未来的学生将不是完全借助于自己的手和脑来进行学习,而是借助于外脑,借助于人工智能,借助于大数据,借助于计算机技术,所以认知外包的现象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也就是说,很多过去需要用传统学习方式来解决的问题,如查找资料、整理归纳等,就可以委托机器来完成。
  • 利用网络学习会成为未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图6.3是世界教育创新峰会组织在2015年做的一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线内容将取代传统学校教学,成为人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来源。
  • 我们一直提倡,要在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网络教育资源平台。这个平台应该采购全世界最好的学习资源,而不仅是中国最优秀的课程资源。这个平台上的教育资源由国家统一采购,免费为所有的学习者提供,同时也提供考试和评价等基本公共服务。
  • 所谓大数据,不仅是指数据的数量之大,更主要是指通过对维度交错、来源多元、类型多样的大规模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寻求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使人们可以脱离以往常依赖于小样本数据的推测或感性化的偏好性选择,转向基于理性证据的决策。
  •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简称《规划》),人工智能成为国家战略工程。
  • 《规划》对人工智能教育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如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开展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开发立体综合教学场、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提供精准推送的教育服务,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 未来学习中心的学生将从知识的消费者变为知识的创造者,研究型学习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第七章 学习中心,怎么评价学得好不好?

  • 学习,永远离不开评价。
  •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 当然,学分银行的观点是思路性的,而非图纸性的。在思考未来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思路背后的逻辑。

教育评价制度有哪些问题?

  •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收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 现在的选拔性考试,包括高考在内,只以学生的学科成绩来“总结学生的过去”“评价学生的现在”“预测学生的未来”,方法原始而落后。在这样的考试导向下,日常教学极容易走向“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生搬硬套”。这种选拔“学科成绩”而不是选拔“学生本身”的考试思想与技术,已经耽误了一代人的充分又美好的发展,必须抛弃。
  •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为什么提倡“学分银行”制度?

  • 在这样的学习和建构中,课程、学分、学历、学校等不是最重要的,唯一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什么,我分享了什么,我建构了什么,我创造了什么”。
  • 一是建立终身学习档案。

第八章 学习中心,父母应该做什么?

  • 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而家庭不仅是人生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儿童最初的学校。儿童成长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儿童的行为习惯、认知风格、个性品质,大多数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家庭会成为未来学习中心吗?

  • 自从家庭和私有制出现之后,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家庭都是人类最古老、最权威、最有效的教育场所,是儿童成长最安全、最温暖、最个性化的精神摇篮。我们甚至可以说,家庭,自古以来就是孩子的“学习中心”。
  • 与此同时,家庭开始自觉地、心甘情愿地把本来属于它的教育权全部拱手相让给学校。家庭的教育“领地”就这样一点点“失守”。人们甚至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
  • 家庭再次成为“学习中心”
  • 先是《科尔曼报告》发现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决定孩子学业成就,后是休厄尔等人研究发现父母参与和期望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中介变量。
  • 基于工业化大生产的学校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内在的缺陷,不能够适应学习的终身化、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等方面的要求。
  • 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家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型的学习中心,一些有教育理想和情怀的父母,可能会为自己的孩子或者志同道合者的孩子举办学习中心,由自己或者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士从事教育教学。父母把曾经“让渡”出去的教育权,收回自己的手中。“我的孩子我做主”,家庭教育的“王者归来”之势已经初露端倪。

学习中心,父母如何参与?

  • 未来的父母不再对学校顶礼膜拜,不再相信学校的绝对权威,而会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 父母是未来学习中心的参与者
  • 如威海高新区新教育实验区的沈阳路小学实施“家长义工活动实施方案”以来,先后成立了“新父母安全护卫队”“新父母公益队”“新父母监督员”“家长义工流动岗”“新父母授课志愿团”等,每逢学校举行重大活动,总能看到父母义工忙碌的身影。他们既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更是最美丽的教育风景。
  • 2019年初,194位博士父母为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一年上了60多节博士课程的新闻轰动了全国。
  • 在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父母成为施教者”这一理念更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 教育,不是简单地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成长,不仅是孩子的事情,更是父母的事情。没有父母的学习,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父母成为学习者,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更是未来学习中心最显著的特征。

第九章 学习中心,需要政府干什么?

  • 学习,会越来越自由,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多元化。
  • 在不久的将来,未来学习中心会有“井喷式”的成长,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心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在学习中心体系建立之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混乱”与“迷茫”。这个时候,尤其非常需要政府的有效治理,更需要政府的审时度势。
  • 要全面实施“管、办、评”分离,建立现代教育体制吗?

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划定底线,降低学习难度

  • 扬长教育则会让一个人不断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变得更有自信。

当裁判员,当采购员

  • 认定合格的学习中心,采购培训机构的公共服务
  • 2017年8月,可汗学院正式入驻优酷教育频道,并且上传了根据K-12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制作的教学视频。

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 未来的评价主要不是为了鉴别,而是为了改进。
  • 教育行政部门集管理权、办学权、评价权于一身,“管、办、评”一体化,使教育体制呆板单一、缺乏竞争、没有活力。
  • 在未来,教育行政部门将把公立学习中心的举办权交出去,交给各级政府,交给民间力量,会出现大量由社会教育机构乃至个人举办的中国特色的“学习中心”;同时把评价学习中心的权力交出去,交给第三方机构。这样,就真正实行了“管、办、评”分离,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集中精力从事教育管理与服务。

尾声

  • 《去学校化社会》《让学校重生》《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互联时代的教育革命》《大学的终结:泛在大学与高等教育革命》
  • 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