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

熊向晖

听父亲讲那过去的故事

  • 小时候看谍战片,觉得中共的地下工作者都是风流倜傥,舞姿翩翩。
  • 父亲说,谁规定的做地下工作就得会跳舞啊?我愣了,然后问,那你怎么跟人家交流呢?他说,打麻将啊——父亲打麻将倒真是高手。
  • 他们和父亲分属两个营垒,立场和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为什么他们不是怒目相向,而是相谈甚欢呢?
  • 虽然当时包括胡宗南和父亲在内的不少人已经知道蒋纬国其实是戴季陶的儿子,但是胡先生看着照片还是有意说,像极了,“活脱脱一个委座”。
  • 撇开意识形态不说,在学术上,毛泽东开创了战争的新形态,特别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用毛泽东的战争理论和战略思想打仗,而美国皆战败。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由此得到了全世界军事理论界的承认。他们不认同毛泽东的意识形态,但是承认毛泽东对世界军事战略学的贡献。
  • 熊参加共党在先,并非受到胡的重用后再投共。他是为‘共党’工作,自当对‘共党’忠诚,正是各为其主之义。
  • 共产主义既然要吸纳一切文化的精华,共产党人当然要有博大的胸襟。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了标榜自己的政治正确而整天挂着一副“阶级斗争”脸,对不同观点、不同意见、不同派别完全不能相容的,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和浓浓的人情,并不矛盾。
  • 父亲那一辈的“闲棋冷子”们以怎样的坚韧和才智在敌营站稳脚跟的经过。
  • 谢和赓老伯也是周恩来布置的闲棋冷子,但他和父亲当时却都不知道对方的秘密身份。
  • 胡先生问白崇禧,我们与共产党斗,能不能斗得过共产党?白崇禧说:我们是搞上层,共产党搞下层;上层我们占优势,下层共产党占优势;上层人少,下层人多。
  • 父亲在胡先生那里的根已经扎得很深了。这样建立起来的信任度,不是轻易能够动摇的。
  • 扫伪打假,正本清源,是非常重要的事。

一 抗日战争初期

  • 上级指定你不要暴露党员面目,报名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插图]部“服务”
  • 我不认识的两个青年在谈论:“周恩来演讲,一定要去听。据说蒋委员长最伤心的是国民党没有周恩来那样的人才。”“周恩来是文武全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蒋委员长对他又怕又恨又佩服。”
  • 掌声更热烈。他提出今天青年的努力方向:“第一,到军队里去”,“第二,到战地服务去”,“第三,到乡村中去”,“第四,到被敌人占领了的地方去”。
  • 不是“学潮”,是学生爱国运动。我参加的爱国运动不是反政府,而是拥护政府反对日寇侵略,反对华北自治。爱国学生的要求远不及蒋委员长去年7月提出的“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 我家祖籍安徽,现住武昌,家父在湖北高等法院任庭长,家母操持家务,三个姐姐、一个哥哥念大学、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念中学。
  • 针对胡宗南的特点,恩来提出几条,要出身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年纪较轻,仪表不俗,公开的政治面目不左不右,言谈举止有爱国进步青年的气质,知识面较广,记忆力较强,看过一些介绍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的书籍和孙中山的著作,肯动脑子,比较细心,能随机应变。
  • 王中[插图]找我一次,要我补交党费。
  • 作为周恩来两年半前下的闲棋,布的冷子,我已不闲不冷。因为胡宗南已追随蒋介石进行反共,我的“特殊任务”也随之明确,那就是:搞情报。周恩来正是我党情报工作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二 第三次反共高潮

  • 蒋介石密电胡宗南,电称:确悉,奸党连年整风,内争激烈,共产国际解散对奸党是沉重打击;命胡宗南乘此良机,闪击延安,一举攻占陕甘宁边区,限6月底完成部署,行动绝对保密。
  • 胡宗南问:你看怎么查?我说:请胡先生指定专人,将西安和参战部队知道这一机密的人,包括我在内,列出名单,秘密审查。表面上若无其事,不要打草惊蛇,免得泄密的人畏罪逃跑。但从现在起,就不要让涉嫌的人参与机密,特别不要让他们知道这一仗打不打,防止再泄露给共产党。
  • 不能坐待指示,应为委座分忧劳,我们要主动提建议。
  • 当时毛主席为拒阻胡宗南进攻边区,断然使用情报材料
  • 林彪是黄埔四期生,从苏联疗养回延安路过西安时见过胡宗南,态度甚卑,胡宗南瞧他不起
  • 我轻声用英语说:请小心,提防被灌醉。
  • 周恩来举杯起立。他微笑着说:王主任提到全国抗战,我很欣赏。全国抗战的基础是国共两党的合作。蒋委员长是国民党的总裁,为了表示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诚意,我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愿意为蒋委员长的健康干杯。各位都是国民党党员,也请各位为毛泽东主席的健康干杯! 胡宗南愣了。王超凡和其他作陪者不知所措。周恩来举目四顾,仍然微笑着说:看来各位有为难之处,我不强人所难,这杯敬酒免了罢。他放下酒杯,继续泰然自若地同胡宗南谈话。
  • 周恩来领我到七贤庄里院东侧一屋,关上门,再次紧握我手,说:这几年,你辛苦了。我禁不住流泪。他柔声说:要忍住。我懂得这一语双关。周恩来看看手表,说:有些事要问你,不能超过一刻钟。
  • 1939年蒋介石让胡宗南移驻西安,镇守大西北,给他十六字战略方针:“东御日寇,北制共匪,西防苏俄,内慑回马。
  • 胡宗南受蒋介石重用,有知遇之恩,基于本身利害,对蒋介石效忠、服从。蒋介石抗日,他拥护;蒋介石反共,他追随。
  • 他的两面性很明显,既想抗日,又要反共。根据形势和所负任务,他在军事上仍将把“东御日寇”放在第一位,“北制共匪”放在第二位。
  • 一次,他去西峡口会汤恩伯,只带两人,中途夜宿村塾,无意中发现我独自通宵警戒,给他难忘印象。经多年观察考验,他对我深信不疑。我至今有惊无险。如遇险,我能自持。
  • 对党要忠诚,对敌要狡猾;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不抓小,注意战略动向,主要着眼保卫党中央。
  • 等,转身返回内院,就是让人先办好这件事,为我在七贤庄逗留提供借口。我还意识到,把几本没有包装的杂志交给我,也是周恩来的精心安排。如果有人问我:你在七贤庄等的那一会儿,“八路”同你谈些什么?我可以说,他们忙着找书包、捆,让我看杂志。
  • 到日本投降止,国民党掀起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主要是1940年春,蒋介石命令第九十七军朱怀冰部袭击驻太行山的八路军总司令部;第二次,主要是1941年1月,蒋介石命令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突袭新四军,造成皖南事变;第三次,就是本文所述的1943年6月至7月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闪击陕甘宁边区未逞。

三 抗战胜利至全面内战爆发

  • 他还说,他在考虑再选几人赴美深造,多几个留美的博士、硕士,对他今后的事业有助益。
  • 当时我已26岁,只在大学念过一年半,为了早点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只好采用冒名顶替的办法。
  • 周恩来对“事故”的坦诚态度和周密处理
  • 我已经打电报报告中央,做了初步检讨,请求处分。
  • 临别时,周恩来说,1943年我在西安同你说过,胜利以后再见。今天我重复一遍,胜利以后再见。董老说,我看不是重复,那次说的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天说的胜利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我也说一句:胜利以后再见。

四 解放战争开始阶段

  • 临走时,他嘱咐我一定要把门锁好,不许任何人进来。我依言办理。打开公文包,里面装着两份绝密文件,一是蒋介石核准的攻略延安方案;一是陕北共军兵力配置情况,——不用说,我照抄不误。
  • 由我随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精忠说岳传》等小说。我问,带这些干什么?他说,他下达作战命令后,由军、师、旅长执行,由幕僚人员监核,他只需等着看捷报,在此期间,他翻翻小说,闲情逸致,显出大将风度。
  • “历史事变的发展表现得如此出人意料,敌人占领延安,将标志着蒋介石灭亡,人民解放军的放弃延安,将标志着中国人民的胜利。”

五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

  • 特别是王石坚被捕,我在西安的住处被搜查,而我和筱华竟都安然无事,个中原因,实在猜不透。
  • 罗青长说:进城后,查获敌伪大批档案,找到王石坚被捕经过和全部审讯记录。王石坚没有招供你们三人的真实身份,只说利用你们。李部长已总结了这一事件的教训。
  • 周恩来说:西安的情报工作做得很成功,你做了努力。罗青长说:还有陈忠经、申健,一共三个人。周恩来说:在我们党的情报工作中,李克农、钱壮飞、胡底可以说是“前三杰”,你们三人,可以说是“后三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都为保卫党中央做了贡献。毛主席曾设想,如果发勋章,也要发给你们。
  • 总理说:我们是依靠政治,不搞下流手段,同国民党的特务工作有本质不同
  • 我国最有名的军事家郭寄峤上将曾告我:胡在西昌即将失守时,蒋坚决不准胡来台,郭时任副参谋总长,一再坚请、甚至直言“送一名大将给敌人做俘虏,既违反战争利益,也违反指挥道德”。由于郭的坚持,在蒋的默许之下,胡得于最后一分钟乘机飞台。
  • 熊的最突出之处,是他的气质之纯,为我平生所仅见,我绝对不相信,也不会想到他是做情报工作的人。胡之选其为随从人员,是非常应该的决定,如我是胡,也会做同样的选择。怪只怪周恩来善于择人,造成胡的毕生大憾。
  • 胡最不应该的是在熊已将动身赴美,又特派专人要熊留下:“打下延安再走!”我要说一句对老长官不敬的话:“真是鬼摸了头!”
  • 你忠于共产党,胡送你赴美读书,我忠于国民党,胡却说我是共产党。
  • 熊虽非三头六臂,但其精于心计、善于伪装与随机应变,绝非常人所能及。

一 周恩来、李克农与1954年日内瓦会议

  • 对会议所要讨论的及代表团可能涉及的政治性问题,设想各种情况,分别拟出详细的预案,报送总理审定。
  • 李克农组织外交部、对外联络部、军委联络部、军委情报部、外贸部等10个单位编写有关资料,如:朝鲜问题、印度支那问题、中国的基本情况和内外政策等,共12大本,170多万字。
  • 为防窃听,李克农派人利用别墅的马厩搞了一个内部会议室,这是人们料想不到的。
  • 他用自己的名义编写《每日简报》,电告外交部并抄送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深受好评。
  • 一个剧作家曾说,英国和美国除语言共同外,别无共同之处。
  • 总理指示接待记者时要有问有答,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结交朋友。
  • 李克农说:总理的指示精神,就是“用宣传换情况”。讲出去的是宣传,换过来的是我们所要了解的情况。他要我着重接待了解内情的政治、外交记者、专栏作家
  • 总理说:新闻记者都要保护自己的新闻来源,这件事自己查不清楚去问人家,在兄弟党记者面前丢中国人的脸。
  • 共产党员应该受气不说,有苦不叫,功则归人,过则归己。
  • ⑥在谈判中要坚定,但不要顽固;要灵活,但不上当;要主动,但不能急躁。外交工作要有坚持性和耐性,不能图爽快,图爽快往往会吃亏,但也要随机应变。⑦要应用各种形式互相配合,善于运用大会、小会、会外接触等办法。
  • 1971年,我曾向总理讲起这一段往事,总理说:李克农没有讲过。总理认为,当时李克农不让讲,是由于避免因此向苏方交涉,影响两党两国的友好关系,宁可把此事当作对他个人的无礼而隐忍。总理说,这是李克农照顾大局的表现。
  • 资本主义国家,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针锋相对,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总是采取后发制人的办法,你来一手,我也来一手。
  • 由于共产党中国的存在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实而拒绝承认这一事实,就跟谚语所说鸵鸟把头埋在沙土中的行径差不多。

二 周总理对我的几次批评

  • 组织性纪律性是重要的,但不是事事都要请示,那叫不负责任。重大的、没有先例的问题应当事先请示,有时来不及请示,就需要当机立断,但要断得正确。要做到这一点,不只靠水平和经验,关键在于事前进行周密的考虑和认真的准备。
  • 总理对接待外国记者的工作,作了五条原则指示:(1)来者不拒,区别对待;(2)谨慎而不拘谨,保密而不神秘,主动而不盲动;(3)记者提问,不要滥用“无可奉告”,凡是已经决定的,已经公布的,经过授权的事,都可以讲,但要言简意赅,一时回答不了的,记下来,研究后再回答;(4)对于挑衅,据理反驳,但不要疾言厉色;(5)接待中,要有答有问,有意识地了解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结交朋友。
  • 可以为友好的记者举行小型宴会,为一般的记者举行大型冷餐招待会,请他们吸中国烟、喝中国酒、吃中国菜,边吃边谈,让人感到无拘无束,轻松活泼。这不是吃吃喝喝,是为了便于你们宣传“自己”,了解对方,结交朋友。
  • 严肃和热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可是在周恩来和他的助手们身上,这两种性格融洽地结合在一起,这真是奇迹。
  • 总理说:只要你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放映前用英语作三分钟的说明,概括地介绍一下剧情,用词要有点诗意,带点悲剧气氛,把观众的思路引入电影,不再做其他解释。你就这样试试,我保证不会失败。不信,可以打赌。如果失败了,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钱。
  • 我说:这使我进一步懂得对外宣传的重要。总理说:问题在于宣传什么,怎么宣传。
  • 你搞了这些年外交工作,还不晓得求同存异?弄得人家无话可说,就算你胜利了?鲁迅讲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引申一下,讽刺和挖苦绝不是我们的外交。
  • 从长远看来,世界和平的关键在中国,中国作为一大强国的兴起是必然的,这符合人类总的利益,有助于缔造一切国家的普通人民深切期望的和平世界
  • 总理说:针锋相对要看全局。美国对我们封锁禁运,英国却邀请我们外贸部副部长访英,这就有区别,有矛盾,先要抓住这一点。印度是英联邦的重要成员。中印发生武装冲突,英国要是按原计划邀卢绪章访英,就不好向印度交代。他们的态度有反复,说明内部有争论。他们决定无限期推迟,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印冲突会持续多久。它只是推迟,留有余地。你为什么要取消,把文章做绝?
  • 总理说:我记得你是1919年出生的,已经不是少年了,有时还那么“气盛”。外交工作不能意气用事,要有全局观点,从多方面考虑。我这样讲讲,是希望你成熟一些,但不要因此就不勇于提出建议。
  • 我向总理汇报,并说:既然美国政府已做了准备,我们不必花那么多钱为美国记者租用电视、通信设施。总理立即批评我,他说:让你商谈租用,你一听100万美元就想缩头。这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这是涉及我们主权的问题,在主权问题上绝不能有丝毫含糊。你告诉齐格勒:第一,请他负责为中国政府租用卫星终端站,租用期是北京时间1972年2月21日上午1时至2月28日24时。第二,在租用期间,卫星终端站的所有权属于中国政府。美国方面事先向中国政府申请使用权,中国政府将予同意。中国政府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第三,租用费和使用费都要合理,要齐格勒提出具体数目。我们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国际上的一般价格,不做“冤大头”。

三 “克什米尔公主号”案件真相

  • 总理这才发现:12日外交部的声明并未如实表达10日上午张越同艾惕思的谈话,而张越的这一谈话又与9日晚昆明长途电话传达的总理的紧急指示不符。
  • 一是没有及时查询张越同艾惕思的谈话记录;二是没有事先了解外交部声明的内容。
  • 在印尼期间,周总理每天平均睡眠不过3小时,但他仍然为“克什米尔公主号”案件操劳。
  • 我想,总理让高氏传话,这一着的确高明。这样一来,印度政府也会了解实际情况,使香港当局无法赖账。
  • 周总理始终把这一斗争局限于外交交涉的范围,无损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战略决策。

四 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

  • 打开中美关系是毛泽东主席的重大战略决策,影响深远。这一决策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它的前奏是1969年在陈毅主持下,四位老帅(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对国际形势的研判和建议。
  • 主席的一贯思想是,主观认识应力求符合客观实际,客观实际不断发展变化,主观认识也应随着发展变化,对原来的看法和结论要及时做出部分的甚至全部的修改。
  • 陈总说:我们四人带了各自的秘书开了一次会,我报告了总理,总理批评了我。总理说:为什么要带秘书?以后开会讨论,只限于你们四位,不许其他人参加。总理就讲这么几句,我一听就明白他的心意。总理是担心我们四个人聚在一起,难保不放炮,传出去又要惹祸。我们的秘书不外传,晓得哪天再有风吹草动,别个派红卫兵把他们揪走,勒令他们揭发检举,不得下台。不让他们参加,免得他们遭灾
  • 日本羽翼渐丰,佐藤之流叫嚣反华,实际是想利用反华发战争财,并借此向美、苏讨还失地,向南进行扩张,取得亚洲“领袖”地位,和美、苏争短长。日本不愿当反华炮灰,美帝就更不会亲自上阵。
  • 美要利用中苏矛盾,苏要利用中美矛盾,我应有意识地利用美苏矛盾。
  • 打开中美关系是毛泽东主席的重大战略决策,它的前奏是1969年在陈毅同志主持下,四位老帅对国际形势的研判和建议。

五 斯诺最后一次访华的几件史实

  • 他最后说,赫鲁晓夫垮台也许就是因为他完全没有个人崇拜[插图]。

六 “乒乓外交”史话

  • 周总理于1958年提出中日政治关系三原则,即不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不参与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不阻挠两国关系正常化。
  • 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但是我们第一要把美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相区别,第二要把美国政府中决定政策的人们和下面的普通工作人员相区别。

七 1972年毛泽东同尼克松的谈话

  • 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根本未提台湾,只提到“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就是说蒋介石委员长”,提到“彼此叫匪,互相对骂”。基辛格认为,这是向尼克松“传话”——“中国人最终是会找到自己的解决办法的”(指不许美国及任何外国干预)。这就从“哲学”方面阐明了中美关系中的根本问题。
  • 尼克松写道:“他的思绪显然像闪电一样敏捷。”基辛格写道:“我从没有遇见过一个人像他具有如此高度集中的、不加掩饰的意志力。”“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
  •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八 1976:毛泽东主席与尼克松先生

  • 美国自建国以来,从华盛顿到尼克松,共有37位总统,而辞职的、被赦免的总统只有尼克松一人。
  • 他是一个非常了解整个世界,而不是仅仅了解他所在的那一部分世界的人。他有巨大的能力来分析问题,并且做出符合他自己的国家的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最大利益的实际而正确的决定。”
  • 我们从事最高级重要会谈的人都知道,理亏的人总要大声嚷嚷,而有理的人可以语气温和,无须多说。
  • 尼克松说:我在想,如何才能正确地纪念周总理。我相信,他不会喜欢建立一个大塑像或者造一所纪念大楼,他要的是无形的建筑,这就是:建立一个不是以天真、温情的态度对待和平的国际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力量、安全、尊重大小国家独立的基础上。我们所有认识尊敬和热爱周总理的人,都要帮助建立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安全的和平。
  • 历史上伟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精神和思想的活力。
  •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十 毛泽东“没有想到”的胜利

  •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 在谈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时,主席说:这是针对教条主义者讲的,至今我认为这句话还是对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不要偏。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人的认识总是赶不上这种变化,认识总是落后于实际。要求把一切都调查清楚再说话、再办事,那就永远不能说话,永远不能办事。了解了主要情况、本质情况,就可以做出判断,就应该下决心。

十二 毛泽东主席与“小国弱国人民会议”

  •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 我说,要发表简短消息。我有些“官僚”,没有看稿子。第二天报上登出来,虽然简短,内容有些不妥,写了人家唱“东方红”。写这干什么?大国沙文主义!今天再发表一次消息,写上非洲朋友讲话的要点,写上我讲话的要点,要表明我们的反帝立场。不要长,要快,半个钟头够了吧?
  • 主席说:排名单要能讲出道理。搞不好,人家会有意见。这个排法我赞成。我说:主席真细致。主席说:在济南做了一次“官僚”,现在“辞职”了。

十三 毛泽东向蒙哥马利谈“继承人”

  • 22日下午,刘少奇主席会见蒙哥马利——原定的日程没有这一次会见,是周总理听我汇报后,临时和刘少奇同志商量安排的。
  • 这位元帅是好意。我要告诉他,我随时准备见马克思。没有我,中国照样前进,地球照样转。

十四 关于九一三事件的一段往事

  • 毛主席又吸了口雪茄,沉思了片刻,用左手拍了一下茶几,突然提高了声调,说:他们的检讨是假的,庐山的事情还没有完,还根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中有“鬼”。他们还有后台。
  • 共产党员一要动手,二是动口。动手动口,就是要动脑筋。现在一些大官、小官,自己不动手、不动口、不动脑筋,什么事都靠秘书,听说连科长都有秘书,搞“秘书专政”。有的人让自己的老婆当自己的办公室主任,这不是共产党的作风,是国民党的作风。
  • 熊向晖想起7月9日毛主席的谈话,才感到那次表面上看来是莫名其妙的“寒暄”,其实是有深意的。

十八 从第二次亚非会议搁浅看周恩来光明磊落的外交风格

  • 坦桑尼亚是小国、弱国,但小国、弱国的领导人未必小、未必弱。对亚非会议,尼雷尔的视野硬是比我们大,他的见解硬是比我们强。
  • 1954年,海南岛驻军由于判断失误,打落一架英国民航飞机,死了一些人。我们用政府的名义公开道歉,给了赔偿。这并没有使中国丢脸,人家反而赞扬中国。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信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的外交风格应该光明磊落。

十九 周恩来总理的一件批示

  • 主席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周总理身上就体现了一种精神。我找不出适当的语言来描述这种精神,或者就可以称作“周恩来精神”吧,这是我们应该永远倡导和学习的一种精神。

二十 三个“最后一次”

  • 总理说,本来打算不见黄春谷,看到他写给我的问候信,叫我“翔宇吾弟”,是老同学的口气,不落俗套,我很欣赏,决定还是见见他,既然见他,也就见见他的夫人。如果他在信里叫我“总理”,写些恭维话,我就不见了。
  • 我认为,“托、托、托、托”不是总理“托”给哪一个人的,而是“托”给所有的中国人的。台湾当局和台湾同胞也该不负这一重“托”——这是周恩来总理为了所有炎黄子孙千秋万代的利益所做的重“托”。

二十二 邓颖超向杨振宁谈周恩来

  •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志之一是,劳动不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