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

罗伯特·K·迈锡

第一部分 德意志公主

  • 他继承了容克阶层[插图]实实在在的品质——绝对地服从、自律、刚正、节俭、虔诚,并且对他人的是是非非、风流韵事以及印刷品上的各种消息都毫不动容
  • 那些喋喋不休轻松愉快的闲谈暴露出她的浅薄,而且一旦受到打击,她的魅力就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躁怒,随即她的火爆脾气就爆发了。
  • 索菲娅·奥古斯塔·弗雷德里卡
  • 倘若降临人世的是约翰娜满心期待的男孩,而且那个男孩能够长大成人,那么他将继承父亲的爵位,成为安哈尔特-泽布斯特亲王,那样一来俄罗斯的历史就会改头换面,而约翰娜·伊丽莎白为自己在历史上赢得的那一点位置也将不复存在。
  • 在父母对孩子有所偏爱的家庭里,大多数受到排斥或者忽视的孩子都会多多少少有些像索菲娅那样,为了避免受到伤害她不向他人流露自己的真实情感,她什么都得不到,同时家人对她也不抱什么期望。
  • 她也仍旧希望人们不单单只是钦慕她非凡的智慧,或者因为考虑到女皇的身份而对她毕恭毕敬,她始终都在谋求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正如弟弟从母亲那里得到,而她却不曾得到过的温暖一样
  • 芭贝特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学生之所以频频与人发生冲突是因为她经受着孤独的折磨,这个小女孩渴望受到鼓励和来自他人的温暖。
  • 这一辈子我始终都乐于向温柔和理性屈服,压迫只会让我奋起抵抗。”
  • 不应对孩子进行过度的责骂,应该培养起他们对他人的信任,这样在我们面前他们才不会把自己那些愚蠢的想法埋藏在心底。
  • 她总觉得自己能够在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中大放异彩。然而,无论走到哪里约翰娜总是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显赫的亲戚们的一个穷亲戚而已,一个出身良好,然而婚姻生活却前景黯淡的小丫头。
  • 我不知道小时候的自己是否是一个丑八怪,但是我清楚地记得人们经常跟我说我很丑陋,因此我必须竭力展现内在的美德和聪慧。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已经十分确信自己是个丑丫头了,所以我更关注如何具备内在的品质,尽量不去在意自己的容貌。
  • 菲娅,即日后的叶卡捷琳娜从来都不是一个卖弄风情的女人,她希望自己能够激发的不是别人的性欲,而是对她的热情、认同和理解,就像亨宁伯爵对她的态度一样。

第二章 召至俄罗斯

  • 首先,伊丽莎白钟爱的姐姐,彼得大帝的长女安娜嫁给了约翰娜的堂哥——荷尔斯泰因公爵查理·腓特烈。这门婚姻的产物就是可悲的小彼得·乌尔里希。在彼得出生三个月之后安娜便过世了。
  • 由于彼得·乌尔里希成了俄国皇位继承人,因此这位年幼的荷尔斯泰因亲王宣布放弃自己对瑞典王位的继承权。根据俄国与瑞典两国间的协定,伊丽莎白女皇有权为自己的外甥选择继任者。女皇选中了约翰娜的亲哥哥吕贝克亲王主教,即小彼得·乌尔里希的监护人阿道夫·腓特烈接替彼得,成为瑞典王位继承人。
  • 为了嫁给未来的沙皇,德意志公主将被要求放弃自己的新教信仰,皈依希腊正教会,众人担心的便是亲王将主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干涉。
  • 除了尊敬女皇陛下以外,最首要的就是你要像尊敬你的主人、你的父亲和你的主那样对大公(彼得,索菲娅未来的丈夫)心存敬意。但是,你也要竭尽所能地关心他,对他言听计从,以此赢得他对你的信任和爱。你的主和他的意旨喜好人世间所有的欢愉和珍宝,任何有违其意愿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 就在约翰娜读着各方来信、做出答复、发号施令,并挑选衣服的时候,索菲娅被大家忽视了。到手的钱被用来充实母亲的衣柜,女儿一个子儿都没有拿到。
  • 马车穿过城门,驶上了大路,索菲娅自始至终都不曾回头。接下来的五十多年里她再也没有回到过这个地方。

第三章 腓特烈二世与俄罗斯之行

  • 这位喜欢自省的国王热爱哲学、文学和艺术,同时又精于权术,奉行冷酷无情的治国方针。
  • 野心、胜算、建功立业的欲望——这三个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战争不可避免。
  • 腓特烈的侵略战争激起了玛丽亚·特蕾西亚对他终其一生的仇恨,让普鲁士与奥地利陷入了长达百年的敌对状态。
  • 别斯杜捷夫的终生抱负就是同欧洲的海上霸权英格兰与荷兰、中欧的大陆强国奥地利与波兰-萨克森结盟。
  • 腓特烈一心想要阻止伊丽莎白女皇同萨克森选帝侯联姻,因此他需要在某个地位显赫的公爵家里找到一位具有德意志血统的公主。伊丽莎白女皇选中了索菲娅,来自安哈尔特-泽布斯特家族这枚手边的小卒子令腓特烈称心如意。
  • 索菲娅十四岁,腓特烈三十一岁,这次的会面是这两位伟大君主的初次谋面,也是唯一的一次。最终,索菲娅和腓特烈都被冠以“大帝”的名号,这两个人决定了此后数十年间中欧与东欧的历史。
  • 一位皇后的愁绪、一位母亲的野心,再加上普鲁士国王的阴谋,在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个少女被送往了陌生的国度,这趟旅程险象环生
  • 穿行在库尔兰的时候,索菲娅目睹了1744年那颗硕大无朋的彗星在漆黑的夜空中熊熊燃烧的景象。在《回忆录》中她写道:“我从未见过如此辉煌的景象,看上去它距离大地那么近。

第四章 伊丽莎白女皇

  • 伊丽莎白是彼得大帝与农奴出身的妻子所生的第五个孩子,他们一共育有十二个孩子,六男六女,除了两个孩子之外其他孩子都没有活过七岁。两个幸存下来的孩子分别是伊丽莎白和比她年长一岁的姐姐,安娜
  • 伊丽莎白记得彼得始终非常遗憾于自己不曾接受过正规教育,她说:“我的父亲一而再再而三地说,倘若以前能得到读书学习的机会,那么他愿意牺牲掉自己的一根手指。这点缺陷令他抱憾终身。”
  • 但在凡尔赛的宫廷看来她身上仍旧存在着不名誉的污点——她的母亲是农奴,而且她本身或许还是一个私生子。法兰西可不希望王座上坐着一个杂种,甚至不希望这种出身
  • 1725年1月25日,五十二岁的彼得大帝突然驾崩了,安娜的婚礼延期举行,与此同时她的母亲以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名号继承了皇位。
  • 1722年2月彼得大帝颁布法令,宣布废除长子继承制。在俄国,按照惯例,最初是大公拥有皇位继承权,后来又改为长子继承制。彼得大帝指出这种不无危害的传统在宗教典籍中根本找不到理论依据,因此他宣布所有在位君主都有权指定自己的继承人。在这项法令颁布后,彼得大帝便为叶卡捷琳娜举行了加冕仪式,封其为女皇。
  • 叶卡捷琳娜一世过世后,皇位传给了彼得大帝年方十一岁的孙子,即后来继位的彼得二世。
  • 彼得不在身边的时候伊丽莎白就会找来其他男人陪着自己。她坦言说自己“只有在热恋中才会感到心满意足”。有传言称伊丽莎白一直在竭力地取悦年轻的皇帝。
  • 安娜是彼得大帝同父异母的哥哥、即与其共同主持朝政的沙皇伊凡五世的女儿。
  • 俄国枢密院向安娜拱手让出了皇位,但在接受馈赠的同时安娜必须接受一大堆条件——不得再婚,不得指定自己的继承人,枢密院将保留宣布对外战争或者讲和、征收税款的权力,皇室的开支、分封采邑、校级以上官员的任免等权力也都掌握在枢密院的手中。安娜接受了这些条件,1730年的春天,她在莫斯科登基了。随后,在近卫军的支持下,安娜撕毁了自己签署过的协议,废除枢密院,恢复了独裁统治。
  • 伊丽莎白常常去营房,在那里总是逗留好一阵子,她对将士们的言谈和习惯都越来越了解,而且她还对他们大加恭维,同他们一起回忆往日的时光,在牌桌上把钱输给他们,并给很多人的孩子当起了教母。没过多久,将士们就彻底为她所倾倒了,她征服了近卫军。除了美貌与慷慨之外,伊丽莎白的俄国血统也深为近卫军将士们所爱慕与信赖。
  • 伊丽莎白做出的回应就是放弃婚姻的念头,转而选择了自由。如果不能拥有来自皇室或者贵族家庭的丈夫,那么就选择近卫军的士兵,车夫,或者是俊朗的仆从吧。
  • 除了相貌出众之外,拉祖莫夫斯基还非常正派单纯,女王中意于他的厚道、温和和乖巧的秉性。他虽然接受过教育,但是教育并没有培养出他的野心,他从未插手过朝政。
  • 当着外人的面,她总是表现出一副率真欢乐的样子,看上去还有几分孩子气,但是我听说在私下里她的谈吐非常理性,很有说服力,让我相信她的那些举动不过是假象罢了。”
  • 无儿无女的安娜女皇将亲姐姐的女儿、具有德意志血统的外甥女——梅克伦堡的叶卡捷琳娜——接到了圣彼得堡,并让她皈依了东正教,并改名为安娜·利奥波多芙娜。
  • 伊丽莎白向全国人民宣布自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并对篡位者实施逮捕,篡位者被指控剥夺了伊丽莎白的继承权。1741年11月25日下午三点,伊丽莎白重新回到冬宫,在三十二岁这一年,彼得大帝的女儿成为俄国女皇。

第五章 公爵的诞生

  • 多年后,彼得在俄罗斯说过那是“他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一天”。
  • 彼得同时是北方战争中两位非凡的敌手在血缘上最为亲近的男性亲属,是彰显着人类力量的彼得大帝和当时最杰出的军人、战无不胜的查理十二世的孙子,然而他却是一个羸弱多病的孩子,长着一双鼓胀的眼睛,一副单薄的嘴唇,浑身上下看不到多少活力。
  • 布鲁默无休无止的施暴造就出一个可悲而扭曲的孩子。彼得变成了一个胆小怕事却冷酷无情,喜欢搞两面派的人,而且总是满嘴谎话,对他人充满敌意,喜欢夸夸其谈,同时又非常怯懦。他只把地位最低下的仆人当作朋友,因为他有权攻击这些人。他还残忍地虐待宠物。
  • 伊丽莎白自己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她甚至认为过于好学有害健康,她怀疑姐姐安娜之所以早逝就是因为太喜欢读书了。
  • 彼得学无所成的真正根源在于他对学习的热情和勇气早已遭到了破坏和扭曲。
  • 即便没有患病,彼得也仍旧被其他问题困扰着。他没有朋友,实际上他根本不认识任何一个同龄人,他的身边总是能看到布鲁默的身影。伊丽莎白女皇始终都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没能看透这个人的性格。疾病已经夺去了彼得的勇气,而布鲁默的粗暴更进一步地让这个男孩变得怯懦起来。
  • 最令伊丽莎白感到悲哀的是外甥厌恶俄罗斯的一切,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这种情绪。
  • 当初她将自家人拉下皇位,痛恨他们的德意志血统,而现在她却发现自己选中的继承人比那群亲戚更像德意志人。尽管她利用一切机会对彼得施以俄罗斯式的影响,然而彼得却顽固地保持着德意志式的观念、审美情趣、对事物的成见和人生观。

第六章 初见伊丽莎白与彼得

  • 索菲娅在这个浑身上下挂满珠宝、皇权在握的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她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今日的伊丽莎白。
  • 我总是沉默不语地倾听着,这让我赢得了他的信任
  • 我面红耳赤地听着他倾吐自己的秘密,感谢他对我如此信任,可是在心里他的轻率和判断力的缺乏却令我大为震惊。

第七章 肺炎

  • 到俄国后没多久,索菲娅就意识到有两个潜在的因素决定着自己在这个国家的处境。首先,她必须取悦的不是彼得,而是伊丽莎白;其次,若想站稳脚跟她就必须学会这个国家的语言,而且还要尊奉这里的宗教信仰。
  • 仔细反省一下你自己,看一看究竟是对宗教的兴趣引导着你,还是——或许你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女皇对你的恩惠……影响着你的选择。我们凡人常常只能顾及眼前这一点利益。然而,上帝以他无限的公义审视着我们的内心,我们不可告人的动机,依此向我们施与他的仁慈。
  • 每天的规定课时不能满足她的需要,她恳求延长自己的学习时间。索菲娅开始半夜就爬起床,举着课本和蜡烛,光着脚在冰冷的石头地板上走来走去,不停地默诵着俄语单词。
  • 长年生活在伊丽莎白的控制下,索菲娅在享受着女皇的慷慨大度和善意的同时也在忍受着她的小肚鸡肠和非难,然而无论如何她始终无法忘记这个女人,在她生死叵测的那段日子里,正是这个女人俯身望着她,拢着她的头发,亲吻着她的额头。
  • 事实很有可能是,在濒临死亡的那一刻索菲娅非常幸运,或者说非常清醒地利用了最有效果的手段——“把西蒙·托多尔斯基叫来”,这个举动唤起了人们对她的同情,而这些人终有一天将成为她的同胞。
  • 饱受疾病折磨的几个星期里,在俄国人民心中,她终于变成了一个俄罗斯人。

第八章 被截获的信件

  • 他很直率、刚愎自用,甚至有点暴虐,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出色的心理学家,对人的判断力很准确,工作起来非常忘我,毫无私心,又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独裁统治忠诚的仆人。
  • 此外,在这个流光溢彩令人艳羡的皇宫里,有时候女皇只乐意将自己当作一个美丽的女人而已,这个女人只需要周围的人不停地讨好她,这种状况一旦出现就会持续上好一阵子。

第九章 皈依与订婚

  • 俄国人的名字通常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教名,其次是父名,最后是族名。对男性来说,父名部分由父亲的名字加上“之子”(俄语发音为“维奇”)构成,女性的父名部分则是父亲的名字加上“之女”(俄语发音为“伊芙娜”或“芙娜”)构成。

第十章 朝圣基辅与化装舞会

  • 公元800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将基督教引入俄罗斯,除了作为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外,基辅同时也是全俄罗斯最为神圣的地方。
  • 事实上,就在那段时间里,大公对我敞开了心扉,他从没有对其他任何人如此坦诚过。他意识到一旦我的母亲找不到借口冲他发火,那她就会对我大加斥责。这样一来,我在他心中的地位就提高了,他觉得我是一个值得他信赖的人。
  • 在同像伊丽莎白女皇这样自我膨胀的女人打交道的时候,宫廷里其他所有的女人都必须十分当心,切莫让自己在任何方面超过女皇。

第十一章 身染天花

  • 即便如此,女皇仍旧担心这些衣物还不足以御寒,于是她又将自己身上那件华贵的貂皮斗篷披在了叶卡捷琳娜的肩头。
  • 这些用俄文撰写的信件都先由叶卡捷琳娜的俄语教师起草,然后叶卡捷琳娜亲自誊抄一遍。无论伊丽莎白女皇是否清楚这些信件背后的故事,这些信都令她大为感动。
  • 他向我推荐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中的《西塞罗传》一篇,以及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
  • 她对自己的抱负所许下的诺言。她要嫁的不是一张脸,那张脸英俊与否都不重要,因为她要嫁的是一个帝国的继承人。
  • 然而,对于叶卡捷琳娜而言,若指望自己与彼得的感情能够渡过这场危机,继续发展下去,同彼得重逢的那一刻她就需要具备超乎寻常的能力——如同伊丽莎白女皇那样发自内心的爱,热情洋溢、无拘无束的爱,那种自然而然便会涌上心头的温柔。叶卡捷琳娜不具备这种能力。
  • 每当同外人在一起的时候,叶卡捷琳娜越漂亮、自然而开心,彼得就越清晰地感觉到丑陋的容貌让自己越发孤立了。叶卡捷琳娜翩翩起舞,俘获着众人的目光,而彼得则只会对人冷嘲热讽,越来越疏远大家。
  • 彼得既缺乏智慧,又不具有叶卡捷琳娜一样的远大抱负,他根本不可能像叶卡捷琳娜一样做戏给外人看。

第十二章 大婚

  • 我的心几乎感觉不到幸福,支撑我的就只有我的野心了。在灵魂深处始终存在着某样东西,它丝毫容不得我对自己迟早将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成为俄国女皇这个事实产生怀疑。
  • 顶着一头钻石和头衔的她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德意志女孩,她被人带到俄罗斯只是为了给俄国皇位继承人产下一子而已。
  • 对于叶卡捷琳娜的身体而言,自己的这场婚礼却只是一种折磨。美丽的皇冠“异常沉重”,负重之下叶卡捷琳娜的前额感到疼痛难忍,然而在仪式之后还有筵席和舞会等待着她。在教堂里的婚仪刚一结束,叶卡捷琳娜便恳请伊丽莎白女皇准许她将皇冠摘掉,但是女皇没有答应她的请求。
  • 那道伤疤永远地留在了我敏感的心上,我的决绝也从未消失过,不过我小心翼翼地守住了自己的秘密,没有告诉任何人我已经打定主意,从此后再也不会忘情地去爱一个不能对我的爱给以百分之百回报的男人。我生性如此,我的心原本就该而且毫无保留地属于只爱我一个人的丈夫。

第十三章 约翰娜返乡

  • 不过她的年俸也只有三万卢布,母亲留下的债务远远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致使她负债十七年之久,直到她自己加冕称帝之后这笔债务才得以消除。
  • 约翰娜的女儿生活在一位喜怒无常、权倾天下的帝王掌控下,每个夜晚在她身边躺着的都是那个举止越发古怪的年轻人
  • 在她逝世两年后,她的女儿登基称帝,成为俄国的女沙皇。

第二部分 痛苦的婚姻

  • 在我看来,似乎就因为别人的反复无常,人们就会无缘无故地遭到灭顶之灾,而且事先毫无征兆。”
  • 伊丽莎白女皇对这对年轻夫妇的态度一直在爱、关心、失望、耐心、沮丧和恼怒中剧烈地来回摇摆着。
  • 。据说,在她逝世后人们在她的衣橱里找到了总共一万五千套长袍和裙子。

第十五章 偷窥

  • 叶卡捷琳娜的头脑很清醒,“这样做对他倒是很有好处,对我却没有什么好处。”
  • 我永远地记住了‘妈妈,恳求您原谅我们吧’这句话可以用来打消女皇的怒气。日后,我将这句话用得非常得心应手。”
  • 这位女士是专门被派来管理叶卡捷琳娜及其日常生活的,她的到来标志着叶卡捷琳娜长达七年受到压制与折磨的悲惨生活开始了。

第十七章 “他不是国王!”

  • 一生中,唯一无私地爱着叶卡捷琳娜的就只有她的父亲,亲王一直默默地用自己含蓄的方式爱着女儿。如今这份爱消失了,消失前亲王连女儿的一句温存话都没能听到。

第十八章 床笫之间

  • 他只认识两种人,即给他下命令的人与服从他的人,他不知道有什么人与他分享共同的兴趣爱好,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成为朋友,并值得他信赖的人。
  • 彼此之间无数的误解和各自受到的耻辱令他们两个人日渐疏远了,潜藏在心底的仇恨像一片荒漠一样横亘在他们之间。

第二十一章 罢免风波

  • 女皇没有勇气为一个无辜的人谋求正义,她担心这种人会实施报复,所以在她执政期间,无论是有罪还是清白之人,除非遭到发配,否则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离开那座要塞
  • “这就是愚蠢轻率的结果——令人刻骨铭心。”
  • 除了那条狗,世间境遇最悲惨的就莫过于我自己了。

第二十二章 莫斯科与田园生活

  • 女皇派人给我送来一瓶含有柠檬汁、蛋清和法国白兰地的混合液。过了几天,晒伤的痕迹真的消失了,从那时起我就一直用着这种混合液了。

第二十六章 舞会,爱慕者,不忠的奴仆

  • 书籍是叶卡捷琳娜的避难所。
  • 在非官方的宫廷舞会上,她的着装会尽可能的俭朴,这可以讨得女皇的欢心,在这些场合女皇不喜欢看到还有比自己衣着更为华丽的女人。当女皇下令要求女人们全都女扮男装参加舞会时,叶卡捷琳娜就会穿上最奢华的男装,这样似乎也同样能够取悦女皇。
  • 说实话,我从不觉得自己是一个美人,可是我很迷人,我懂得如何取悦别人,我想这就是我的长处。
  •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叶卡捷琳娜在所有的人面前将乔戈洛科娃夫人痛斥了一番,她是希望自己的抱怨能传到女皇的耳朵里去。显然,她成功了,当伊丽莎白女皇最终见到女大公的时候,她对女大公的礼物表示了感谢。

第三部分 诱惑,母亲,对峙

  • 对萨尔蒂科夫的爱情左右着她,这个男人让她怀上了孩子,她害怕这个男人,总是担心失去他,于是她将自己先前的顾虑统统抛之脑后,满足了萨尔蒂科夫的请求。
  • 很久以前,别斯杜捷夫就已经意识到叶卡捷琳娜比她的丈夫更有头脑,她对俄国利益的支持就像彼得对俄国的冷漠与敌意一样强烈。与叶卡捷琳娜结成联盟意味着他的地位可以得到巩固,或许在将来还会带来更多的优势。叶卡捷琳娜率先表露出合作的意向,别斯杜捷夫立即就首肯了。
  • 在一旁旁观的大公对我说他不明白我怎么会管得住他的下人,就算抽打他们,他还是没能让他们乖乖听他的话,而我只是动了动嘴皮,他们竟然就变乖了。”

第二十八章 继承人出世

  • “由于过分的照料,孩子差点就要窒息了。房间烧得非常热,摇篮里还铺着黑狐皮,孩子被裹在法兰绒的毯子里,身上盖着缎面的棉被,棉被上还压着一床黑狐皮衬里的玫红色天鹅绒被子。
  • 自保罗出生的那一刻起,伊丽莎白女皇的所作所为显得好像她才是孩子的母亲一样,而叶卡捷琳娜只是这个孩子来到人世的一个通道罢了。
  • 在这个冬天她读完了塔西佗的《编年史》,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以及伏尔泰的《风俗论》。
  • 伏尔泰认为应该由理性来统治世界,但是必须有具体的个体来充当理性在世间的代言人。这种认识将伏尔泰又引向了专制主义,他总结说专制政府的确有可能成为最好的政府——只要它是符合理性的。然而,为了实现理性化,它就必须接受启蒙思想;经过启蒙,它或许就可以实现有效开明的统治了。
  • 伏尔泰这位哲学家让叶卡捷琳娜学会了生存和欢笑,也教会了她如何治理国家。
  • 叶卡捷琳娜或许感到了安慰,但是她绝对没有受到蒙蔽。

第二十九章 反击

  • “要让那些陷我于痛苦中的人明白我是不可侵犯的,错待我的人绝不会有好下场”。
  • 妻子此前还从未如此凶悍地同他对峙过,她总是在迁就他,倾听着他的计划和抱怨,努力地维持着同他的友情。这个全新的女人沉着冷静,不屈不挠,目空一切,完全就是一个陌生人。
  • 我告诉他德行无关乎美貌、华服,或者是珠宝首饰,对于这些东西来说,一旦有一样褪色了,其他几样也就变得可笑起来,但是人的品格却是天长地久的东西。

第三十章 英国大使

  • 作为女人,伊丽莎白对每一句恭维都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但是作为女皇,她对任何一句话都充耳不闻。
  • 她知道金钱的说服力和收买人心的力量,对于这种赤裸裸收买人心的举动她丝毫也不感到羞愧,相反,由于渴望取悦他人,渴望自己被一张张笑脸簇拥着,她对外人一向出手大方。

第三十一章 外交地震

  • 18世纪中叶,英国的外交及军事策略存在着两个恒定的决定因素:其一就是同法国长期以来的敌对关系,即两个国家究竟处在交战状态,还是短暂的和平时期;其二便是防御北德意志选帝侯国的需要。

第三十二章 波尼亚托夫斯基

  • 良好的教育使我有能力掩藏起自己在智力上的不足,很多人对我的期望远远超过了我的实际能力。我的头脑允许我应付各种各样的谈话,但又不足以对任何特定的话题持久并深入讨论下去。我天生就热爱艺术,可是由于怠惰我没能按照自己的心愿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发展下去。我要么过度工作,要么彻底撒手不干。我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看到某项方案或提议时我可以立即判断出其中的缺陷,可是在实施计划方面我却非常需要他人的指点。
  • 叶卡捷琳娜终于懂得爱情除了让人感到激情,还应带给人满足感和安全感。

第三十三章 获刑的老鼠,离去的情人,危险的提议

  • 快乐的夜生活与波尼亚托夫斯基的爱,再加上别斯杜捷夫在政治上的支持,这一切无不是在培养着叶卡捷琳娜的自信。
  • 彼得对她的感情或许正来自于他的自卑,

第三十四章 挑战布洛克多夫,举办仲夏晚宴

  • 从这一天开始,一旦有事需要彼得表态,他便将蔡茨打发到叶卡捷琳娜那里去。后来,叶卡捷琳娜要求彼得给她签发一项授权书,将她有权独立做主的事情都一一列出来。彼得对妻子的态度非常感激

第三十七章 别斯杜捷夫的陨落

  • 当时我的心口上可谓是插着一把尖刀,但我还是精心打扮了一番,去参加了当天的弥撒。

第三十八章 博弈

  • “我始终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大起大落的命运,不会因为不当的自负而失去控制,也不会因此而一蹶不振”
  • 我常常告诉自己幸福与悲哀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当感到不幸时,你要克服它,对它做出反击,这样你的幸福才会摆脱一切外在环境的干扰。
  • 在我看来,面对让自己沉迷不已的事物时,直面它不见得就比逃避更为艰难。与此相悖的观点只会令人觉得是与人性本能极其不协调的大惊小怪罢了。人无法牢牢地把持自己的心,也做不到张弛自如。

第四十章 四角恋爱

  • 多年后,被曾经的情人、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扶上王位的波兰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

第四部分 “是时候了!”

  • 实际上,她根本不愿臣服于自己的儿子,她的野心在于亲自坐在皇位上。
  • 帕宁认识的是一位头脑冷静、处世老到的政治家;奥洛夫则看到了一位洋溢着青春热血的女人;达什科娃的面前则是一位启蒙思想家和倡导者。

第四十二章 彼得三世的短命王朝

  • 一个年近三十四岁的男人在亲手将他扶上皇位的这个女人的葬礼上自编自导自演了这么一出荒诞的滑稽剧,送葬队伍中的贵族、位列道路两侧的将士们以及所有围观的平民百姓,在场的所有的人都被他的举动震惊了。
  • 彼得惹恼并羞辱了东正教会,激怒并疏远了军队,现在又出卖了盟友,尽管如此,若想结成一股有效团结、共同对抗彼得的力量还需要一个明确的事由。结果,彼得主动提供了这样的由头——他企图让国力已经趋于枯竭的俄国卷入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即对丹麦的战争。
  • 俄军从普鲁士人手里辛辛苦苦争取到的胜利果实被剥夺了,不仅如此,沙皇还要求他们在另一场无关俄国利益的战争中抛洒热血。
  • 他建议彼得在动身前最好去莫斯科举行加冕典礼及祝圣仪式,把所有不可靠的人都收押起来,最后再调派忠诚于他的荷尔斯泰因军队驻守圣彼得堡。

第四十三章 “蠢货!”

  • 彼得三世为期六个月的统治结束了。多年后,腓特烈大帝曾提及此事:“他就像一个被打发去睡觉的孩子一样接受了被罢黜的命运。”

第五部分 俄国女皇

  • 她头脑聪慧,博览群书,善于识人,在政变期间她表现得坚毅果敢,一登上皇位她又展现出开明、宽宏大量的一面,面对政治她充满理性,同时又不乏实用性,在她的幽默感和那张巧嘴的帮助下皇室的威仪变得柔和起来,实际上,与同时代的各位君主相比,叶卡捷琳娜对幽默的态度非常宽容,但是在她的世界中依然存在着不可逾越的界限,哪怕是对她至亲的朋友来说也是如此。
  • 彼得同时还对继承权的问题做出了更改,他颁布法令,取消了男性为唯一且固定的皇位继承人的规定,改为在位君主有权自主任命自己的继承人。
  • 叶卡捷琳娜赢得了敌人对她的忠心,他们乐于为她效劳,然而取悦某些朋友却并没有如此简单。
  • 叶卡捷琳娜·达什科娃的野心膨胀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狂暴的她已经失去了恭顺、礼貌和起码的常识。

第四十六章 政府与教会

  • 叶卡捷琳娜没有接受这个提议,她希望对俄国面临的所有问题和影响自己做出决定的每一个因素都有所了解,她宣布:“每日清晨须向我呈交所有报告。”
  • 叶卡捷琳娜一生始终坚信,绝对君权远比几个终身性的政府官员组成的政府更适合俄国的政治现实。
  • 为了不冒犯到帕宁,叶卡捷琳娜小心翼翼地采取了迂回的手段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她对帕宁的提案先是摆出一副感兴趣的姿态,然后便将其搁置一旁,从此再也没有过问过此事。
  • 解决经济危机、安抚军队、重新制定外交政策、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除了这些工作,叶卡捷琳娜还需要妥善处理教会的问题。
  • 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彼得大帝就将目光投向了臣民的现实幸福,而非精神上的救赎,他无视教会对来世的担忧,反而一心希望教会能发挥一定的社会价值,即为国家培养大量诚实可靠的臣民。
  • 在位期间她从未低估过宗教的意义,她知道君主与皇权都是日常祷告中的一部分,教会人员对宗教的认识与民众对信仰的虔诚都是她必须留心的一股力量。无论个人对宗教怀有怎样的认识,君主都必须想方设法对其加以利用。当被问及在否定上帝的同时如何还能参加圣餐礼时,伏尔泰回答说自己是在“根据国家的传统分享圣餐”。
  • 大贵族阶层历来属于世俗力量;地方土地拥有者渴望进一步得到教会名下的田产与劳动力;同国家财政现状做着艰苦斗争的政府官员也赞成叶卡捷琳娜的意见,即将教会的财富与收入用作俗事之用。
  • 叶卡捷琳娜终于确立了国家高于教会的格局
  • 对于这场席卷俄国宗教、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的变革,在俄国国内听不到丝毫反对的声音。

第四十七章 农奴制

  • 要想改变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不公正仅靠一些思想理论是不够的,无论这些学说落在纸上时看起来有多么优美,多么打动人心。
  • 1762年,大约两千万的俄国人口中存在着严格的等级结构——君主、贵族、教会、商人、市民,位于这个阶梯底层的是多达一千万人口的农民。
  • 这次的改革让叶卡捷琳娜意识到要想打破农奴所有者与农奴之间形成的传统、偏见和无知,只有智慧与善意是不够的。
  • 在1762年的俄国,财富是以农奴的数量为计量单位的而非土地的面积
  • 这就是他们在美洲开辟的殖民地,这里很快就变成了美利坚合众国,其领导人往往张口便是启蒙思想,然而这里却充分证明了英国从上到下的伪善。弗吉尼亚那些致力于美国独立事业的绅士老爷与大地主基本上都是奴隶主,直到1799年逝世时乔治·华盛顿仍然在弗农山庄蓄养着奴隶;托马斯·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写下“人人生而平等”,所有人都拥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他始终不曾放弃拥有奴隶的“权利”,并同自己的女奴莎丽·海明斯一起生活了三十八年,育有七个孩子。在美国的总统中,华盛顿与杰弗逊绝非孤立的个案,在历史上前后共有十二名总统蓄有家奴,其中八位甚至在当政期间都没有释放自己的奴隶。
  • 贵族要将自己的农奴乐师、画家、雕塑工送到国外,跟随法国或者意大利的大师们进行深造,农奴甚至还有可能会成为工程师、数学家、天文学家与建筑师。
  • 尼古拉与普拉斯科维娅的爱情故事成了传奇。据说在1855年,叶卡捷琳娜的曾孙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同迪米特里漫步于库斯科沃庄园中,在听完普拉斯科维娅的故事后沙皇立即签署了一道法令,正是以这道法令为基础,1861年俄国的农奴得到了解放。两年后,即1863年,亚伯拉罕·林肯才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让美国的黑奴得到了自由。

第四十八章 “奥洛夫夫人绝对成不了俄国女皇”

  • 她只是在外人面前夸大了格里高利的优点,但在内心她很清楚他有几斤几两,她知道这个男人没有头脑,也缺乏教养,根本没有能力商讨国家大事。
  • 总理大臣登门拜访的时候看到拉祖莫夫斯基守在火炉边翻看着《圣经》,一言不发地听完了客人的陈述后老人摇了摇头,已经跻身为俄国巨富的他对头衔和金钱毫无兴趣。他站起身,走到一个上了锁的象牙橱柜跟前,打开橱柜后从里面拿出一卷绑着粉红缎带的羊皮纸。在胸口画了十字之后,他拿着纸卷碰了碰自己的嘴唇,然后解开上面的缎带,将纸卷一把扔进了火中。“告诉女皇陛下,我只是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晚年时的一个下人罢了。”老人说道。
  • 格里高利得势过于迅速,成功让他感到自豪,自豪又发展成了傲慢,傲慢最终又滋养出嫉妒。

第四十九章 伊凡六世之死

  • 上帝之道妙不可言,高深莫测。通过这桩可耻之事的了结,天意清楚地显示出上帝对我的眷顾

第五十章 叶卡捷琳娜与启蒙运动

  • 伏尔泰提出过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着君主制?开诚布公地说就是因为很少有人配得上自治……几乎所有的丰功伟绩都是个体靠着自己的天赋与意志单枪匹马地同大多数人的偏见所做的斗争……我不喜欢由乌合之众组成的政府。”
  • 狄德罗一心扑在为叶卡捷琳娜招募艺术与建筑人才的工作中,他的府邸变成了为叶卡捷琳娜招贤纳士的办公室,作家、画家、科学家、建筑师和工程师纷至沓来,恳求能在圣彼得堡谋到一官半职。
  • 他赞成智力不相匹配的夫妇应解除婚约,并敦促叶卡捷琳娜在女子学校中设置解剖课程,好让少女们成长为更合格的妻子与母亲,帮助她们挫败花花公子设下的骗局。
  • 我非常了解您所有这些无与伦比的理念,它们在书本中看起来妙不可言,可是一旦放之实践则不堪一击。对于您提出的改革方案,您忘记了我们俩处境有所不同,您的工作对象是平滑而富有弹性、能接受一切的白纸,您的想象力或者您手中的笔不会遇到任何障碍,可是我这个可怜的女皇却要在活生生的人身上书写历史,这种‘纸’可要敏感而棘手得多。”
  • 高贵的理想主义哲学家并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或执政者

第五十一章 《训令》

  • 这一决定得到落实后就形成了《训令》,其全名为《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陛下对新法典起草预备委员会所做的训令》,叶卡捷琳娜将其视为自己这一生最为卓越的智慧产物,同时也是她对俄国最为重大的贡献。
  •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理念,指出在一个良序社会中法律和自由相辅相成,没有后者,前者也将不复存在
  • ‘自由’指的是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人有权随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审查制度“只会制造无知、束缚天才日渐旺盛的创作能力,并摧毁创作的欲望”。
  • 在有些案件的审理中法官应当与被告人来自同一阶层,即与被告人保持平等地位,这样被告人就不会认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会先入为主地站在他的对立面上
  • 恳请您切记我时常需要迁就当前的现实,但我并未放弃追求更为值得称赞的未来。”

第五十二章 “一切自由阶层”

  • 自由是做法律所允许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 代表大会还是产生了一个非凡的结果——俄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将一大批人民代表召集到一起,让他们畅所欲言,无须担心自己以及自己代表的人民会因此而受到严惩。
  • 。全国代表的选举、代表集合、二百零三场代表大会,这一切都为人民参政议政开了先河,在俄罗斯这个古老的帝国人民第一次被赋予了表达政治观点的权利。
  • 需要指出的是,在叶卡捷琳娜编写《训令》并召集立法委员会九年之后,托马斯·杰弗逊才撰写出美国的《独立宣言》,并经由大陆会议投票得到批准通过,在二十二年之后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才召集了三级会议

第五十三章 “我们制造出的新国王”

  • 但是,能力、经验和财富并非是叶卡捷琳娜挑选新国王的标准,她想要的是一个羸弱、顺从、经济窘迫的人,而且波兰国内正好有这样一位完全符合要求的人选。这个人就是亚当·卡齐米日·恰尔托雷斯基的外甥、叶卡捷琳娜昔日的情人,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 波尼亚托夫斯基成为奥古斯都·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波兰的末代国王。叶卡捷琳娜往昔的情人,曾经梦想着娶她为妻的男人变成了她的诸侯。为了庆祝胜利,如释重负的俄国女皇从圣彼得堡致信帕宁:“对于我们制造出的新国王我谨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第五十四章 对波兰的第一次瓜分与第一次俄土战争

  • 在波兰,罗马天主教占据着统治地位,信奉其他宗教的少数人口与罗马天主教教徒之间冲突不断,所谓“持不同政见者”问题即是波兰描述国内宗教冲突时所使用的官方术语。
  • 当年彼得大帝在遥远的波罗的海首次打开了俄国通往世界的通道,在叶卡捷琳娜看来如今她取得的这一系列胜利已经足以同她的先辈彼得大帝所创造的辉煌相媲美。

第五十五章 医生、天花和瘟疫

  • 1763年,登基第二年,叶卡捷琳娜便开办了首所俄国医学院,以培养俄国自己的内、外科医生与药剂师。

第五十六章 “彼得三世”归来

  • 动乱让她看到了广大农村地区一触即发的不满情绪,她意识到作为女皇自己的首要职责应该是巩固皇权,为了这个目标她调动了军队而不是哲学家。
  • 女皇曾试图改变这种状况,但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对此根本无能为力,朝廷这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她本人对贵族的依赖以及俄国辽阔的疆域都给改革带来了阻力,无奈之下她最终只能选择维持现状。

第五十七章 “普加乔夫侯爵”的末日

  • 从此再也不会有人提起废除农奴制的话题,叶卡捷琳娜曾经鼓励地主对农奴和农民仁慈以待,经过这场内乱之后女皇深信在一个绝大部分百姓目不识丁的国家,除非人民能接受教育,否则不应将启蒙精神贯彻在治国方略中。

第六部分 波将金与男宠

  • 叶卡捷琳娜需要一个即便无法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帮她出谋划策,但至少能与她交流并给她支持和慰藉的人,所有的人都清楚瓦西里奇科夫对此完全无能为力。

第六十一章 叶卡捷琳娜与波将金:分手

  • 她原本以为波将金会成为她的避风港,让她躲避皇权带来的压力和孤独,结果爱情却变成了负担。

第六十二章 新情人

  • 叶卡捷琳娜与波将金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两个人从此可以自由选择性伴侣,但同时他们之间的爱并没有消失,而且依旧保持着紧密的政治合作关系。
  • 在18世纪,俄国及其他欧洲宫廷与贵族阶层过着绚丽而封闭的生活,这种生活让亲属之间很容易相互产生肉体上的吸引,同时也很难让人对此提出非议。

第六十三章 男宠

  • 终其一生,叶卡捷琳娜统共有过十二个情人,登基前先后与上述三位交往过,自三十三岁起她在位三十四年,在此期间又拥有过九个情人。
  • 孤身一人的她需要伴侣,需要有人陪她聊天、欢笑,给予她来自同类的温存,但同时又不会危及她的权力。然而,在这件事情上存在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对权力的渴望和吸引爱情的权力,要想调和这两者并非易事。
  • 叶卡捷琳娜慷慨地赐予这些年轻人礼物和头衔,不过鲜有人能在这个金鸟笼里逗留两年以上。离去时,几乎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大笔赏赐,从未有人对叶卡捷琳娜心存怨恨。
  • 叶卡捷琳娜素来慷慨大度,但这背后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
  • 如果她像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一样拥有一位堪称明君的父亲,或者能如伊丽莎白那样将处子之身和禁欲的一生当作奖品一样诱惑,并操纵着有权有势的男人们,那么欧洲君主制时代这两位卓越女性统治者的人生或许就不会如此大相径庭了。

第六十六章 波将金:建设者与外交官

  • 1778年的春天英国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挫败。由于七年战争英国夺走了大量的法属北美殖民地,为了一雪前耻法国承认了反叛的美洲殖民地具有合法的独立地位。

第六十七章 克里米亚之行与“波将金村”

  • 日复一日,“波将金村”便用来专指用以掩盖负面状况的假话或赝品。
  • 那些人根本就不了解我,他们不知道对我来说阻挠就等于鼓励,他们描述的各种困难就是额外的刺激。

第六十九章 艺术、建筑与青铜骑士

  • 当今馆藏一流的艺术博物馆——俄国圣彼得堡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其基础是叶卡捷琳娜在登基一年后所奠定的。
  • 她喜欢占有,嗜好囤积——“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爱,而是贪婪。我就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
  • 为了表明伟大的改革家沙皇彼得大帝对自己的影响,叶卡捷琳娜特意嘱托雕塑家艾蒂安·莫里斯·法尔孔奈创作了彼得大帝骑马像,这组塑像是她在位期间俄国境内所完成的最著名的艺术单品。在彼得大帝当年亲自着手兴建的那座城市里,这件独一无二的杰作自1782年揭幕以来便一直矗立在坐落在涅瓦河岸的城中央,距今已有两百多年。
  • 无论是从视野和意志力,还是从君主制时代的俄国所实现的成就来看,叶卡捷琳娜都完全可以同彼得大帝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唯一可与其相匹敌的君王。

第七十章 “他们能把国王吊死在灯杆上!”

  • 化学家安托万·拉瓦锡在行刑前要求刽子手给他宽限一点时间,好让他完成手头的实验。“革命不需要科学家。”对方回答道。
  • 人们认为死刑的目的在于结束生命,而非对人施加折磨,出于这种考虑断头台应运而生。
  • 在法国,作为行刑工具,断头台一直被用到了1977年,四年后法国废除了死刑

第七十一章 持不同政见者和对波兰的最后一次瓜分

  • 列强对波兰的第三次瓜分意味着波兰这个国家从此彻底消亡了,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条约》签署生效为止,战后俄国、德国和奥地利三大帝国的垮台使得地理意义上的波兰复活了,而此间长达一百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容纳波兰人民和波兰文化。

第七十二章 日暮沉沉

  • 夫人,您必须保持愉快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熬过这一生。这完全是我的经验之谈,毕竟我得忍受那么多事情,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笑一笑,正是因为这样我才能熬到现在。”

第七十三章 大帝离世

  • 她回答道:“这可不像你想象得那么简单。首先,除非我的命令存在可行性,否则就无法得到执行。你也清楚我在颁布新法的过程中是多么地谨小慎微。我要研究现实情况,我要听取他人的建议,我要征询开明人士的意见,这样我才能认识到新的法律究竟会起到怎样的效果。事先确定新法将得到广泛的认可后我才会发布命令,然后欣喜地看到我的命令得到你所谓的盲目执行。这才是无限权力的基础。但是,相信我,倘若我的命令不符合人民的意见,那他们是不会盲目地遵从这些命令的。”
  • 叶卡捷琳娜是君主制时代一个无与伦比的人物,唯一有资格与她相提并论的欧洲女性君主就只有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在俄国的历史上,无论在能力上还是成就上,她与彼得大帝都令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年里的其他十四位沙皇和女皇无法企及。
  • 当十四岁的她穿越茫茫雪原赶赴俄国的时候,世间无人能够想象到这段旅程竟会如此漫长而卓越,即便是她自己也未曾预料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