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

茨威格

引言

  • 当提及人类星光闪耀的时刻,茨威格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整个欧洲历史上最具传奇5色彩的拿破仑与他的滑铁卢战役。

自序

  • 历史本身的设计就非常完美,无需任何后来的帮手。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作家都不得妄想超过它。

1 不朽的逃亡者

  •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沃亚首次发现太平洋
  • 巴尔沃亚站在巴拿马地峡的高山之巅向南眺望,看到了南太平洋的广阔水域,因此他把这片海称为“南海”,这是太平洋最古老的称呼。而当麦哲伦1520年穿越这片水域之时,竟然神奇地没有遭遇恶劣的天气和暴风,所以他们称其为“太平洋”。
  • 恩西索“学士”是学法律的人,像大多数法学家一样,缺乏浪漫情怀。
  • 弗朗西斯科·皮萨罗
  •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最富创造力的壮年之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 在这人类世界的尽头,对他来说,也只剩下一种逃亡的方式,那就是逃亡到伟大的行动中去,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 在这些西班牙征服者的性格和行为中的确存在一种独特的、难以解释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他们像那个时代的所有基督徒一样,虔诚、笃信,从灵魂深处狂热地向上帝祷告。另一方面,他们却会以上帝的名义干下史上最卑鄙无耻、最不人道的勾当。他们的勇气、坚忍和献身精神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壮丽的英雄业绩,但同时他们却又以最无耻的方式尔虞我诈,相互争斗。然而在这卑劣中他们却又对光荣与赞誉有着强烈的追求,对自身使命的历史高度有着令人钦佩的理解。
  • 他没有急急忙忙走到海水中去,而是俨若这海水的主人和主宰,坐在一棵树下休息,骄傲地等待上涨的海水把波浪轻轻拍到他的脚上,好像一条顺从的小狗用舌头舔舐他的脚。
  • 然而,命运即使对它最喜爱的宠儿也不是永远慷慨大度的。众神通常只会保佑无法永生的凡人完成唯一一项不朽的事业,除此之外,凡人不可奢求。

2 千年帝国的陷落

  • 他有一双神情忧郁的漂亮眼睛,尖尖的鹰钩鼻略显刻薄,他融合了三种不同的品格于一身:不知疲倦的工人、悍不畏死的士兵,还有寡廉鲜耻的外交家。
  • 理智与和解的时刻在历史上从来都是短暂与易逝的。
  • 三艘巨大的热那亚船只乘风破浪,徐徐驶来,跟在后面的第四艘船是一艘较小的拜占庭的运粮船,为了保护它,三艘大船将它夹在了中间。
  • 可是正在此时,却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风忽然停住。好像被一块磁石吸住了似的,四艘大船死死地停在了大海中间,距离能够进行援救的港口只有几箭之遥。
  • 如果说他们平时在君士坦丁堡竞技场[插图]里是怀着无比的乐趣来观看血腥搏斗的话,那么现在他们却是怀着无比的痛苦目睹着这场海上的大拼杀,
  • 可是就在这时,又发生了意外的事。这在拜占庭城上那群绝望、怒号、叫苦不迭的人看来,简直是出现了奇迹。突然之间,风声呼啸,起风了!四艘大船上干瘪的篷帆顿时鼓得又大又圆。风,人们渴望和祈求的风,终于又出现了。四艘西班牙大帆船的船头胜利
  • 穆罕默德也是个幻想家,不过,他属于另一种类型,一种相当稀有的类型。他十分擅长通过自己的意志把幻想变成现实。
  • 世间一切伟大壮举均完成于静默之间,世间一切明智之举必定经过深思熟虑
  • 如果西方世界最华丽的教堂——圣索非亚大教堂有变成异教徒的清真寺的危险,教皇会无动于衷吗?难道困于内部纷争、被层出不穷的无谓猜忌弄得四分五裂的欧洲还始终不明白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危险吗?
  • 历史上,这种悲剧性的时刻总是一再出现,正当亟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保卫欧洲文明的时候,各路诸侯与国家却放不下他们之间的小小纷争,哪怕是片刻搁置都不行。
  • 用热切的意志战胜了一切顾虑。
  • 然而历史犹如人生,业已失去的瞬间不会因为抱憾的心情而重返,仅仅一个小时所贻误的东西,用千年的时光也难以赎回。

3 亨德尔的复活

  • 而判断一个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到底有多强烈,从他是否结婚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因为结婚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服从社会化的既定规则,接受整个社会对你的驯化。
  • 于是,他拿着短小的陶瓷烟斗,喷出的却不是一圈圈漂亮的蓝色烟雾,而是肥皂泡。他弄了一小罐肥皂水,自得其乐地从窗口向街上吹去一个又一个五颜六色的肥皂泡。路过的行人停下脚步,高兴地用手杖把这些彩色的小圆泡一个又一个地戳破,他们笑着挥手,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 主人的学徒兼助手克里斯多夫·史密斯[插图]从楼下走了上
  • 阉伶[插图]
  • 然而,正如地层底下蕴藏着那种神秘的滚烫泉水一样,在他僵硬的躯壳之中也有着一种不可捉摸的力量:这就是亨德尔的意志,那是他生命的原动力。这种力量并没有被那毁灭性的打击所动摇,它不愿让不朽的精神从此消失在那并非永生的肉体之中。
  • 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懂得欢乐;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 像一个赢得了胜利却又死在了战场上的英雄
  • 在整整三个星期中,他没有看到亨德尔的嘴边有过一丝笑容,只有那种紧张和怒气冲冲的神情;现在,那种积蓄起来的、出自他本性的率真的愉悦终于迸发出来了,这笑声犹如潮水击拍岩崖,仿佛滚滚怒涛溅起浪花
  • “不,我更相信是上帝给了我力量。”
  • 他在世间取得的胜利愈伟大,他在上帝面前表现得愈谦恭。

4 一夜天才

  • 1792年 法军上尉鲁热在几小时内完成《马赛曲》的创作 此曲后来成为法国国歌
  • 对于巴黎而言,莱茵河对岸的所谓敌人只是一个模模糊糊的概念,不过是用来表述激情的修辞手段,而对于阿尔萨斯人而言,敌人却是一个看得见、感觉得到的现实,因为从加固的桥头堡旁、从主教堂的塔楼上,都能一目了然地看到正在开来的普鲁士军队。
  • 普天下的母亲永远是一样的,她们暗地里怀疑:难道外国士兵不会杀害我的孩子吗?普天下的农民也都是一样的,他们关心自己的财产、土地、茅舍、家畜和庄稼。他们也在心里嘀咕:难道自己的庄稼不会遭到践踏吗?难道自己的家不会遭到暴徒的抢劫吗?难道在自己劳动的土地上不会血流成河吗?
  • 这不是一种属于他自己的亢奋和热情,而是一种神奇的魔力在这一瞬间聚集起来,迸发而出,把这个可怜的业余作曲家拽到离他自己相距千百倍远的地方,把他像一枚火箭似的——闪耀着极为短暂的光芒与火焰——射向群星。
  • 诗句?我什么时候写过诗句?歌曲?我亲笔写的歌曲?我什么时候为这首歌作过曲?哦——对啦!这不就是我的朋友迪特里希昨天要我写的那首莱茵军进行曲嘛!
  • 迪特里希坐在钢琴旁伴奏,鲁热唱着歌词。市长夫人被这早晨的意外音乐声吸引到房间里来了,她答应把这首新歌誊抄几份。作为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音乐家,她还答应为这首歌曲谱写伴奏曲,以便能在今晚家里举行的社交集会上,和其他的歌曲一起演唱给家中的朋友们听。为自己甜美的男高音而自豪的迪特里希市长现在开始仔细地琢磨起这首歌来。
  • 同代人往往很难一眼就看出一个人的伟大或一部作品的伟大
  • 然而,一件作品的固有力量是从来不会被长期埋没或禁锢的。一件艺术作品纵然可能会被时间遗忘,可能会遭到禁止和被彻底埋葬,但是,富有生命力的东西最终总会战胜没有生命力的东西。

5 决定世界的一分钟

  • 1815年 法军元帅格鲁希错判形势 导致拿破仑惨败滑铁卢战役
  • “这种命运攸关的时刻充满戏剧性,在个人的一生及历史的进程中都是难得出现的;这种时刻可能集中在某一天、某一时,甚至常常发生在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是超越时间的。”
  • 在交际舞会、调情嬉笑、玩弄权术和互相争吵之中,突然有一个消息如炮弹般炸裂开来:拿破仑,这头被困的雄狮从厄尔巴岛[插图]的牢笼中闯出来了;紧接着,其他的信使也骑着马飞奔而来:拿破仑占领了里昂;他赶走了国王;军队又都狂热地举着旗帜投奔到他那一边,他回到了巴黎;他住进了杜伊勒里王宫——莱比锡大会战[插图]和二十年生灵涂炭的战争[插图]全都白费了。
  • 来自北欧的暴雨下个不停。拿破仑的师团步履艰难地在黑暗中前进,个个浑身湿透。每个人的靴底上至少有两磅烂泥。没有任何蔽身之处,没有人家,没有房屋。连麦秆稻草也都是水淋淋的,无法在上面躺一下。于是只好让十个或十二个士兵互相背靠背地坐在地上,直着身子在滂沱大雨中睡觉。皇帝自己也没有休息。他心焦如焚,坐卧不安,因为在这什么也看不见的天气中,无法进行侦察。
  • 这时,皇帝才在自己的行军床上躺下,他要睡两个小时。
  • 这次战役是真正的悲剧典型,因为欧洲的命运全系在拿破仑这一个人的命运上,拿破仑的存在,犹如节日迷人的焰火,它像爆竹一样,在倏然坠地、永远熄灭之前,又再次冲上云霄。
  • 但是,格鲁希并未意识到拿破仑的命运掌握在他手中,
  • 然而格鲁希考虑的这一秒钟,却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命运。在瓦尔海姆[插图]那间农舍里逝去的这一秒钟决定了整个19世纪,而这一秒钟全取决于这个迂腐庸人的一张嘴巴。这一秒钟全掌握在这双神经质地揉皱了皇帝命令的手中——这是多么的不幸!倘若格鲁希在这刹那之间有勇气、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显而易见的信号,那么法国也就得救了。可惜这个毫无主见的家伙只会始终听命于写在纸上的条文,而从不会听从命运的召唤。
  • 他立即给格鲁希写了一封信,命令他不惜一切代价赶紧与自己靠拢,并阻止普军向威灵顿的战场集结。
  • 内伊元帅已决定把全部队伍都拉上去,决一死战,他的乘骑已有三匹被击毙,他是那样鲁莽勇敢,而格鲁希又是那样优柔寡断。
  • 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他这个最有胆识、最有远见的人物在二十年里所建立起来的全部丰功伟绩,却被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怯懦彻底毁掉了。
  • 由于当时大家还不知道拿破仑已经失败的消息,他立刻进行了大宗的证券投机买卖。此人就是罗斯柴尔德[插图]。他以这一机敏之举建立了另一个帝国,一个新的金融王朝。
  • 他,就是造成全部不幸的格鲁希。他还一直死抱着那道追击普军的命令。奇怪的是,他始终没有找到普军,这使他忐忑不安。近处传来的炮声越来越响,好像它们在大声呼救似的。大地震颤着,每一炮都像是打进自己的心里。
  • 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对天才人物提出要求,并且将他造就成不朽的形象。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灵,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6 年老与爱情

  • 1823年74岁的德语诗人歌德写下爱情绝唱《玛丽恩巴德哀歌》
  • 歌德的第一次其实发生在意大利之行期间,那时歌德已经39岁了。对于歌德而言,女性象征着人类的美好与光明。这种对于女性的欣赏,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他在《浮士德》的最后,才会喊出振聋发聩的名句:“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 秋天的清晨,寒意袭人,瑟瑟冷风掠过已收完庄稼的田野,但在辽阔的大地上仍然是一片湛蓝的天空。
  • 当一个人痛苦得难以言语时,神灵让我倾诉我的烦恼。
  • 我觉得,他看上去完全是一个正在热恋中的人,而这热恋使他内心备尝青春的一切痛苦。”
  • 在这样两种感情范畴,即最后的“欲念”和最后的“戒欲”之间,在起点和完成之间,9月5日告别卡尔斯巴德、告别爱情的那一天就是那令人难忘的内心转变时刻,那一天是分水岭,他经过悲恸欲绝的哀诉而进入永远宁静的境界。

7 发现黄金国

  • 1848年瑞士人苏特尔引发美国西部“淘金潮”
  • 事实上,从1849年到1882年,大约有30万华人从广东福建等地涌入美国西部。他们很直白地将圣弗朗西斯科称为“金山”,后来因为澳大利亚墨尔本也发现了黄金并引发了新的“淘金潮”,也有华人劳工去那里逐梦。两地都聚居了大量的华人,为了将两者区别开来,于是人们就把圣弗朗西斯科称为“旧金山”(这个名字沿用至今),而把墨尔本称为“新金山”。这两个地点也是中国近代海外移民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城市。
  • 根本没有死亡,而是在墨西哥成了一名美国领事。不过,这场大火确实让老苏特尔失去了仅有的财产,他不得不和自己的妻子搬到华盛顿附近。他最后也不是死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而是华盛顿的一家宾馆里。
  • 1834年,一艘美国蒸汽轮船从勒阿弗尔[插图]驶向纽约。在数百名亡命者中有一个名叫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插图]的人。
  • 关于这片土地的详细情况,谁也说不清楚,但它那神话般的富饶却已变得家喻户晓。当时的加利福尼亚还是相当神秘的,人说在那一片土地上遍地流的是牛奶和蜂蜜[插图],人人可以随便取用。只不过那是一块遥远的地方,无比遥远,到那里去是有生命危险的。
  • 你看,事情很快就在那里达成了协议。在远离文明千里之遥的地方,一个人的能力会让他获得一种和在家里完全不同的报偿。
  • 他是被那种可怕的狂热所攫住的第一个人,不久这种狂热席卷了整个世界。
  • 这些挖金者简直像一群蝗虫。他们不承认任何法律,只相信拳头;他们不承认任何法令,只相信自己的左轮手枪。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殖民地上到处都是这样一群放荡不羁、冷酷无情的乌合之众。
  • 他眼睁睁地看着这种强取豪夺,木然无神。起初,他还想同他们争夺,他想同自己的仆人和伙伴们一起敛取这份财富,可是所有的人都离开了他。于是他只好从淘金区完全退出来
  • 1855年3月15日,审判的时候终于到了。廉洁公正的法官汤普森——这位加利福尼亚州专员裁定,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对这片土地的权益要求是完全合法和不可侵犯的。到这一天,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总算达到了目的。他成了世界上最最富有的人。
  • 苏特尔自己并不想要钱,他已十分憎恨金钱,是黄金使得他一贫如洗,是黄金杀害了他的三个孩子,是黄金毁了他的一生。他只是想得到自己的权利。他像一个偏狂症患者似的,怀着愤愤不平的激怒,为捍卫自己的权利而斗争。

8 英雄的时刻

  • 849年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临刑前一分钟获得沙皇特赦
  • “他们要在自身中感觉到永恒和无限,把人间世界抛在一边。他们既不要学会生活,也不要征服生活。他们只需要感觉到生活是赤裸裸的,只需要感觉到生活是存在的极度兴奋。”
  • 只有在触到了死神苦涩的嘴唇之后, 他的心才感受到生的甜蜜。

9 跨越大洋的第一句话

  • 钱钟书先生曾经转引美国诗人庞德的一句话:“诗人乃是时代的触须。”他认为,哲学思想往往先露头角于文艺作品,形象思维导逻辑思维之先路,此言甚善。
  • 能创造奇迹的电的力量,由此和生命中最强大的动力元素——人类的意志结合了起来。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一个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
  •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科书总是觉得讲述个别英雄人物的胜利和国家的战争更重要,而不去记述真实的、整个人类的共同胜利。
  • 在电的童年阶段,所有因素都是未知项。
  • 人类的意志结合了起来。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一个使命也找到了它所需要的人。
  • 没有什么能更形象地说明这种笼罩在英国的、对所有技术和机器怀有的乐观主义,这种在史蒂文森[插图]、布鲁内尔[插图]以及其他伟大工程师时代鼓舞了英国的乐观主义。
  • 但是,人们勇敢尝试了!工厂的机器日夜运转以制造这种电缆,人们似魔鬼般的意志推动着所有齿轮向前。为了制作这条电缆,整座铁矿铜矿山都被开挖殆尽;为了制造如此长距离的古塔橡胶外壳,整片橡胶树林也都流汁奉献。为纺成这样一条电缆,耗费了36.7万英里长的金属线,这长度可以绕地球13圈,拉成一根线,也可以将地球和月亮连接起来——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比喻能更形象地描述这一任务的艰巨性。自巴别塔[插图]建立以来,人类在技术意义上还从未冒过比这更大的风险。
  • 爱尔兰后方的一片深海高原,金属线像沙漏里的沙一样,仍在船后有规律地下沉到水里,同时通过它发出和接收信号。
  • 可怕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技术失误就这样毁掉了数年的心血。
  • 直到1858年6月10日这一天,还是同样的两艘船,装载着旧电缆,怀着新的勇气,再次出航。
  • 古塔橡胶外壳也碎了或者裂开来。
  • 现在,前人的经验再次应验:最关键的事件几乎总是在不受关注的情况下成功。
  • 在英国,平时十分谨慎的《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社评:“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从未有任何事件能与这一事件相比——它是如此显著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 这是空前的胜利:自从思维开始存在于地球上以来,一个想法以自身的速度跨越了海洋。
  • 8月31日,整座城市只为一人欢呼,那就是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自从君主和领袖时代以来,几乎没有哪一个胜利者以此种方式受到过民众的赞美与欢呼。
  • 现在,人们从一种真实的激动情绪中被唤醒,私下里对菲尔德这个被赋予了万众期待的人感到失望。这一谣言几乎还未得到证实,那被过度赞誉的电报就失灵了,之前猛烈如风暴般的欢呼逆转成了恶意愤恨,喷向无罪的罪人——赛勒斯·韦斯特·菲尔德
  • 值得欢呼的是,人类成功超越了时间、空间,现在被永远地联结在了一起,不再反复被灾难性的幻想所迷惑,而去破坏这意义重大的联结,利用那些赋予了人类超自然力量的东西去自我摧毁。

10 向上帝逃亡

  • 1910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在生命最后时刻离家出走
  • 卡萨诺瓦注重对自身肉体享乐的记录,司汤达注重对自我心理状态的分析,而托尔斯泰则注重对自我道德精神的反省。
  • 您必须从书桌旁站起来,坦然、坚定、全心全意地站在革命的一边。
  • 没有什么道德秩序是可以通过暴力强行建立的,因为,每种暴力都必然会再次孕育新的暴力。一旦你们拿起武器,你们也就创造了新的专制主义。你们这不是在摧毁专制,而是使专制永存。
  • 就是这样……对,就是这样……因为我……太胆怯了、太懦弱了,或者说太不坦率了,我是一个低贱、微不足道而又罪孽深重的人……因为时至今日,上帝都没有赐予我力量,最终去做那些刻不容缓之事。
  • 但是,也许……也许我还是在承受……也许我也刚好在承受痛苦,因为我并不能做到足够坚强和诚实,在人们面前履行我的诺言。也许我在良心上所受的煎熬比肉体承受的痛苦更深。也许上帝正是为我铸造了这个十字架,并借这幢房子让我承受更严厉的折磨,而不是让我脚上戴着镣铐躺在监狱里……但是您说得对,这种痛苦是无用的,因为这只是我个人承受的痛苦,而我又自负了,想借此自我夸耀。
  • 那些用拳头撼动我们内心的人,恰恰是对我们行善之人。
  • 但是就算仅仅是一条生命,若导致其死亡的过错在于我,我都不能对此担负道义上的责任。
  • 对,吃饭,闲聊,吃饭,睡觉,休息,闲聊——我们就是这么懒散地生活着,而这时别的人却在工作,为上帝服务。
  • 列夫·托尔斯泰,当您认为仅仅通过爱就能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您就已经错了:对夫人和无忧无虑的人来讲,这可能会奏效。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讲,他们从小时候开始就挨饿,一辈子都在农奴主的统治下受罪,他们很疲惫,期盼着那来自基督天堂的兄弟之爱的到来,为此,他们等待了太久,所以他们还是更加相信自己的拳头。
  • 带着同样自由而又狂妄的目光,他们走向危险,走向死亡——固执地准备着,为了一种虚无,微笑着去死;为了一个空壳,为了空洞无意义的话语,为了一个并不真实的观点,只是出于对献身的热爱,就投注他们的生命,他们那宝贵的年轻生命。
  • 她焦躁地环视房间。就像这里摆放的一切一样,书放在地上,一切都这么混乱,布满灰尘,真的,要是有比较高级的客人来访,这一切真是太丢脸了!她走向扶椅,用手摸了摸。油布破烂到不行,真应该感到羞愧啊,不,这样都别想再获得威望了。
  • 作为一个有着清醒意识的男人,在我八十三岁的时候把我最重要的文件藏在我自己的房子里,因为我的一切都会被寻根究底地翻出,因为人们紧紧跟随着我,想探知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秘密!啊,在这幢房子里,我的生活是多么耻辱,如同在地狱中,是个谎言!
  • 一切不作为的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胆怯的灵魂。人们必须清楚而真诚,而这也是我最终想成为的样子
  • 真是可怕,总是要反反复复地自我伪装,总是要反反复复地自我隐藏。人们想对这个世界保持真诚,人们想对上帝保持真诚,人们想对自己保持真诚,但却不能对他的夫人和孩子们保持真诚!不,人们不能这样生活,人们不能这样生活!
  • 时间留给人们及时去做恰当的事。
  • 劳累带给人们的东西只有犹豫与不定。每一个行动都会带来解脱,甚至差的行动都比无所作为好得多。
  • 现在,你自己属于全世界,只有我们,你最亲近的家人,什么都不是。
  • 这是我们世俗的心;为了保持自我肯定,我们至少需要从一个人身上获得亲近的、鲜活的、可见可感的、近在咫尺的爱。
  • 我们不能理解的方面,正是我们需要用爱的力量去信任的方面。
  • 一个小时之前,她还向我许诺,会信任我,但现在,凌晨三点,她竟然偷偷地闯进了我的房间,乱翻我的文件……但这很好,这真的很好……那不是她的意愿,那是别人的意愿。我曾经多次祈求上帝,如果时机成熟了,但愿他能赐予我启示——现在我是被赋予祈求的那个人,因为现在,我有了权利,留下她一个人,这个背弃我灵魂的人。
  • 而我就是她的痛苦之源……但我别无选择,我再也承受不了了……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在这里窒息了。
  • 不,不,不需要了。我的天,我们不能再磨蹭了……我不想再等了……我等这一刻,等这一启示,已经等了二十六年了……快点,杜尚……可能还会有人耽误阻碍我们。
  • 啊,总是有谎言!总是有谎言,总是要用秘密将灵魂的姿态降低
  • 因为他的活法是对自己所说的话的一种侮辱。他们已经强迫他扮演伯爵的角色足够久了,用阿谀奉承扼杀了他的声音。现在,列夫·托尔斯泰终于可以自由地从自己的灵魂深处向人类发声,并且祈愿,通过他,世界可以了解在俄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究竟遭受了什么。是的,这真是好,这个神圣的人终于拯救了自己,这真是俄国的福音,是俄国痊愈的良方。
  • 他们,他们所有人,那些视他为绊脚石的人,他们所有人,东正教会最高当局、警察、军队,那些害怕他的所有的人。已经有些人就这么失踪了——而人们却说,他们去了国外。但是我们知道,他们所说的国外是什么意思……
  • 继续上路?……不,不,我觉得,我不会再继续旅行了……这是我最后一段旅程……我已经到达终点了。
  • 托尔斯泰 不,不,不需要别的床……太久了,我已经比别人拥有更好的东西太久了!现在的条件越差,于我而言越好!那些农民究竟是在何种条件下死去的呢?……但他们死得也很安详……
  • 这就像,当人们困倦的时候,却睡不着,因为人们还在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那些即将发生在人们身上的美好事情,而且人们不愿意在睡眠中丢弃这种想法……
  • 警长 但您的职责是,要事先询问。站长 我已经问过了我的良心。
  • 他这样的一位名人并不适合平淡而卑微的命运。如果他没有因我们这些人而受苦,他就不会成为列夫·托尔斯泰,成为人类如今所拥有的他。

11 壮志未酬

  • 1912年 英国探险队第二个到达南极点 归途中相继殒命
  • 领队劳伦斯·奥兹,他为了不拖累其他三位同伴,主动求死,他在离开帐篷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成为传奇:“我想出去走走,可能要在外面待一会儿。”(I am just going outside and may be some time.)在英国,这样一句深具绅士精神的话语,足以让人不朽。
  • 地球被撕裂的和受尽折磨的躯体上的两个极小的点,被它从自己造物的贪婪中拯救出来。南极和北极,穿成了地球身体的脊柱,这两个几乎空洞的、无实质意义的点,围绕着地球的轴线旋转了千年,这轴线保存着地球的纯洁,避免其被玷污。为守住这最后的秘密,它将冰块堆积到一起,创造了永久的冬季,以挡住贪婪者的来路。严寒和风暴将这块土地围住,粗暴地把守着入口,恐惧和危险以死亡的威胁警告着那些冒险者,只有太阳能匆匆瞥一眼这一封闭领域,从来没有人类的目光曾到达过这里。
  • 最后一次,它战胜了由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的激情。地球羞赧单纯而拘谨地抵抗着世界的好奇心。
  • 他们悲伤地看着海岸线越来越远,所有人都知道,所有人——他们将与温暖和阳光离别数年,对有些人来讲,可能是永别。但船头飘扬着英国的旗帜,他们在心里安慰自己:他们正带着这面象征世界的旗帜驶向这块被征服的地球上唯一一块无主之地。
  • 后来人们在他们的记录中感动地读到,这些严肃的人是如何欢乐地围在圣诞树旁庆祝,曾如何出版过一份命名为《南极时报》的风趣小报,一些小事——如一头鲸鱼浮出水面、一匹小马摔了一跤——是如何成为头条新闻,而另一方面,那些非同寻常的事——如闪耀的极光、可怕的严寒、强烈的寂寞感——却成了他们已经习惯的日常小事。
  • 自那天开始,一层恐惧的阴影就笼罩在这座被寒冰包围的孤零零的房子周围,使他坐卧不安。
  • 太阳升起来了,几个月以来,太阳第一次在这漫长冬夜里露了一个小时的脸。虽然太阳光线还十分微弱惨淡,几乎无法使这冰凉的空气恢复生气,太阳的光波也几乎无法在仪器上引起摇摆的信号,但仅仅看到太阳的这一眼,就足以唤起大家的喜悦之情。
  • 前进过程中,每隔两天都会建立一座仓库,以便为回程准备好新的衣服、食品和最重要的煤油——这无尽寒冷中液化了的热量。整个探险队一起出动,之后每个小组分批次返回,以便给最后的小组——被挑选去征服南极点的人——留下最充足的装备、最强壮的牵引牲畜和最好的雪橇。
  • 白天,他们再次上路,在数千年来第一次嗅到人类呼吸的冰冷空气里穿行,日子单调而绝望。
  • 在这布满鲜血的地方,探险队的一部分离开队伍,开始往回走,另一部分则做准备进行最后一搏,向翻越冰川的道路进发,只有怀着一腔炽热激情的人类意志才能摧毁这堵环绕在极点周围的冰墙。
  • 人类之手也许已经在这里竖起了一块标记。
  • 来的时候,他们胸怀无限希望,这希望是人类好奇和渴求的化身,给予了他们无限动力。而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时,更是获得了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只为自己不再受损伤的皮肤、他们终有一死的肉体和了无声誉的归乡做斗争,而这返乡归程,让他们的内心更加恐惧,而非渴望。
  • 能证明其英雄气概的,当数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他仍坚持着自己的科学研究,除了必需的载重外,他的雪橇还负重了16公斤的岩石。
  • 奥兹突然站了起来,“我想出去走走,”他对朋友们说,“我可能要在外面待一会儿。”其他人不禁战栗起来,他们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出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没有人敢说一句话来阻止他,没有人有勇气伸出手向他道别,因为他们所有人都怀着敬畏的心感觉到,劳伦斯·奥兹,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位英雄一样朝死神走去。
  • 他在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崇高的成就之一的最后时刻,做了如下自白:“你知道的,我必须逼迫我自己积极进取——因为我总是有懒惰的倾向。”
  • 在卓越的对抗中,壮烈的死亡可以生出新的生命,一次毁灭也可以生出攀登高峰的奋起意志。因为在偶然的成就和轻易获得的成功中,只有雄心壮志才能点燃火热的心,一个人虽然在与不可战胜的、占据优势的命运的斗争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这些在所有时代都最最伟大的悲剧,作家可能只会偶尔创作,但现实生活却早已将其演绎了千百遍。

12 封闭的列车

  • 1917年列宁从流亡地瑞士重返俄国
  • 从列宁方面来说,作为政治人物,列宁深知,政治的首要目的是保全自己,获得权力。所以他力排众议,极力主张接受德国的帮助,并且顺利地达到了自己重返俄国的目的。他对于德国政府其实并不信任。所以在他站稳脚跟之后,他开始帮助来自德国的同志们,资助他们筹备起义,去颠覆德国的君主。这也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吧。
  • 那时,新闻机构只关注那些经常发表言论的人,而他们不知道,恰恰总是那些读了很多东西、学了很多东西的孤独的人,往往是世界革命化进程中最危险的人。
  • 对他来讲,这些死者并不是无谓的牺牲品,而是为了一个新的自由、公正、永久和平的国度献身的殉道者
  • 这只是一场由英国和法国外交官策划的反对沙皇的宫廷政变,目的是为了阻止沙皇同德国结盟,这并不是一场由争取和平与权利的人民发动的革命。这不是他们生而为之奋斗,并准备好为之牺牲的革命,而是那些好战的政党、帝国主义分子和将军们为了自己的计划不被打乱而策划的一场阴谋。
  • 这个人毕生所思考的就是俄国革命的总体构想,并不断修改,最终形成体系。而现在,由于他被困在瑞士,他所构想的革命被其他一些人篡改和搞糟,这些人借着人民解放的神圣构想,为外国人服务,为外国人牟利。
  • 当其他人或挖苦、或冒失、或观望,不敢真正下定决心采取这按照现有法律和观念被视为背叛的行动之时,列宁想的只有达成最后的目标。他内心已经做好了决定,并表示将由他个人承担一切责任——同德国政府谈判。
  • 像是能够预知自己日后即将到来的威望,矮小而名不见经传的列宁根本没有向德国政府提出什么请求,而是向他们提出了条件,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这些俄国的旅客才准备接受德国政府提供的便利:即他们所在的车厢要享有治外法权;进出口处不得检查护照和个人;俄国旅客按正常票价承担自己的旅费;不得以任何方式让旅客离开车厢。
  • 在崭新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没有哪一枚炮弹会比这列火车射得更远,对人类命运更有决定意义。因为此刻,这列火车载着20世纪最危险也最坚定的革命者,从瑞士边境出发,疾驰着穿越整个德国,最后到达彼得堡,在那里摧毁这个时代的秩序。
  • 车厢地板上的一条粉笔线作为分界线,将俄国人的领土和两名德国军官的包厢隔离开来,这两名军官负责护送这批“活的炸药”。
  • “震惊世界的十日[插图]”开始了。炮弹射出,击中和毁灭了一个帝国、一个世界。

13 演讲台上的头颅

  • 公元前43年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未能挽救共和政体
  • 他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人民不是偶然会集一处的人群,而是为数众多的人们依据公认的法律和共同的利益聚合起来的共同体”。
  • 一个人永远无法长期捍卫民众的自由,而总是只能捍卫自己内心的自由。
  • 虽然从人道上来讲,他对此人之死感到十分悲痛,但这一恶行却恰恰推动了最神圣的事业的胜利。
  • 正是此刻,密谋者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了。他们只能策划一次密谋,只能完成一次谋杀行动。他们只有力量将匕首插进一个毫无防备能力的人的尸体内五寸深;然后他们的果敢就用尽了。
  • 但在历史上,悲剧总是不间断地上演,一个足智多谋的人,由于内心倍感责任重大,往往很难在决定性的时刻成为一个行动果敢的人。
  • 从来没有比在他无所事事时更忙,也从未比他独自一人时,感觉更不寂寞”。
  • 他觉得,言语上的自己比行动中的自己更强大,独处时的自己比在党派中的自己更聪明,像是有所预感,这将是他留给世界的遗言。
  • 有三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正和安东尼对峙:屋大维的军队、雷必达[插图]的军队、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的军队。
  • 即使是那个最谨小慎微的人,那个总是在寻找平衡,在超越党派或在党派之间犹豫不决、来回摇摆的西塞罗,也不得不做出最终抉择。
  • 像一只被追赶得精疲力竭的动物一样,当它意识到自己快被狂吠的猎犬赶上时,突然转过身,撞向追赶的猎犬,以快点结束这场生死角逐,西塞罗也怀着一种真实的死亡的勇气,再次投身战斗,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 但一个人如果想召唤起别人的勇气,那么他自己就要先作为模范展现这种勇气,这样才有说服力
  • 但对那些权力欲极强的人来讲,重要的只有权力,而非思想;重要的只有战利品,而非尊严。
  • 一个年老之人,既不应该寻求死亡,也不应该推托死亡;不管死亡什么时候到来,人们都应该顺其自然地迎接它。对于坚忍不拔的人来说,不存在可耻的死亡。
  • 一个受了西塞罗一生恩惠的管家为了得到报酬,将西塞罗的藏身处泄露给了前来行刺的人。
  • 马尔库斯·图利乌斯·西塞罗——罗马自由的最后一位捍卫者,就这样死了。在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内的他,比起以往生命中度过的万千小时,都更英勇、更具男子气概、更果决。
  • 这位伟大的演说家曾在演讲台上反对暴力、反对强权、反对无视法律,但当时他所做的任何一项控诉,都没有如今这默默无声、被残杀的头颅更深刻地揭露——暴力永远无理。

14 威尔逊的失败

  •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未能实现一战后和平计划
  • 他的基本政治理念就是:人性可以改造,战争可以避免,利益可以调和,建立国际组织并保卫世界和平。
  • 他,威尔逊,将要在战胜者和战败者之间缔结和平,一种公正的和平;他,威尔逊,将像另一个摩西一样,将迷惘的民众带到新的同盟谈判桌旁。
  • 利益不会让人们团结,而只会挑拨人们
  • 他就那样笔直地站着,这个身材魁梧的人,面容严肃,眼睛在眼镜后面放射出敏锐而清晰的目光,美国人的、显得精力充沛的下巴向前伸着,但丰满的双唇却紧闭着。
  • “如果我们的想法能够和睦一致,就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奋斗;如果我们不得不互相争执,也要为建立世界新秩序而奋斗。”
  • 所期待的,不是安排好的、有组织的欢迎,也不是预先设计好的欢呼,而是所有民众内心燃烧的激情。威尔逊所乘的火车经过之处,每一个村庄、每一个村落、每一幢房子,都有旗帜飘扬着向他招手——这旗帜正是希望的火焰啊!民众们向他伸出了双手,欢呼声包围了他,当他乘坐的车经过香榭丽舍大街驶进巴黎时,夹道欢迎他的人群更是涌动如潮。
  • 只有鲜活的意志才能战胜刻板的法律
  • “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缔结后不允许有任何形式的秘密的国际协定。”因为,秘密协定这一瘟疫比真的瘟疫还要严重,它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这种瘟疫必须通过威尔逊的“公开外交”这一免疫血清最终清除。
  • 所有国家领导人的任务应该是,也可能是:创造新的、未来的事物[插图],也就是实现国家的联合,实现永久的和平。
  • 将边境和赔款事宜做好安排;把那些一直持有武器的男人送回到他们的妻子和孩子身边;稳定货币,让贸易和交通重新恢复秩序;然后才能让海市蜃楼般的威尔逊计划在一个业已巩固的大地上散发光辉
  • 但作为一个同样有经验的实战家,威尔逊清楚地知道,对方会怎样通过拖延时间的方式来让一个性命攸关的计划渐渐疲软,最后流产。
  • 他事先并没有为自己的梦想制定轮廓清晰的架构。所以,他提出的这项盟约计划,也并没有最终的完整表述,而只是一个初稿,必须在无数会议上讨论、修改、完善、增删。
  • 但正是因为威尔逊过早地以胜利的姿态离开了战场,才最终断送了自己的胜利。
  • 欧洲并不满意,因为威尔逊走得不够远;美国也不满意,因为威尔逊走得太远了。欧洲认为,威尔逊似乎还远远没有将相互抵抗的利益结合成更伟大、更普遍的人类共同利益;在美国,新一届总统大选在即,他的政治对手进行宣传鼓动,说威尔逊毫无道理地在政治上将美国这个新大陆同反复无常、动荡不安的欧洲大陆太过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 由于更加失望,他变得更老了,也更疲惫了,就在这几周的时间里,
  • 实施原则比表述原则要难得多
  • 热情不是人们可以掩藏多年的东西。
  • 在某些时候,威尔逊感觉自己的力量已经用尽了。
  • 一个人,一旦做出一次妥协,他就不会再停止了。妥协必会导致新的妥协。

译后记

  • 1942年2月23日,因为对于欧洲局势的悲观以及对于流亡生活的失望,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一同在里约热内卢服毒自尽。
  • 他的《三大师》叙述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英国作家狄更斯和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生平;《与魔鬼作斗争》叙述了德国文化史上三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天才人物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和尼采的生平;《三作家》则叙述了法国作家司汤达、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以及意大利作家卡萨诺瓦的生平。同时他撰写了《伊拉斯谟传》《福歇传》《麦哲伦传》《断头王后》等历史人物传记。他善于利用心理分析理论,揭示人物内心的世界,刻画性格特征,笔触细腻,语言优美,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 其涉及的主题有地理发现类3篇、政治战争类5篇、文学艺术类5篇,技术发明类1篇。
  • 我们做翻译的时候总是会不停地问自己问题,问问自己:是不是都看懂了?因为我们作为翻译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翻出来的东西,不敢说最漂亮,但至少是更符合事实的。
  • 但是正如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所言:“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群星画廊

  • 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耑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耑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茨威格
  • 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只愿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