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推荐序一
- 在一个由多元的组织所构成的社会中,使我们的各种组织机构负责任地、独立自治地、高绩效地运作,是自由和尊严的唯一保障。有绩效的、负责任的管理是对抗和替代极权专制的唯一选择。
- 知识工作者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独立自主,可以主动地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层面的改变,而传统的知识分子只能依附于当时的统治当局,在统治当局提供的平台上才能有所作为。
- 第一,管理最根本的问题,或者说管理的要害,就是管理者和每个知识工作者怎么看待与处理人和权力的关系。
推荐序二
- 当今这样一个强调产品迭代、崇尚标新立异、出版物良莠难分的时代,
- 简言之,要想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首先要从研读德鲁克先生的著作开始。
- 而衡量一个管理制度是否有效的标准就在于该制度能否将管理者个人特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 《公司的概念》(1946年),到研究非营利组织,如《非营利组织的管理》(1990年),再到后来研究社会组织,如《功能社会》(2002年)
- 从组织的使命、组织的目标以及工商企业与服务机构的异同,到组织绩效、富有效率的员工、员工成就、员工福利和知识工作者,再到组织的社会影响与社会责任、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管理者的工作、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内涵、管理人员的开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中层管理者和知识型组织、有效决策、管理沟通、管理控制、面向未来的管理、组织的架构与设计、企业的合理规模、多角化经营、多国公司、企业成长和创新型组织等。
- 一本著作一旦诞生,就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而专属于每个读者,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得到教育。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推荐序三
- 彼得·德鲁克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 不要告诉我你跟我有过一次精彩的会面,告诉我你下周一打算有哪些不同。
- 我们按照从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到组织如何介入社会这个次序来给学生开设课程。
- 通过培养改变世界的全球领导者,来提升世界各地的管理实践。
- 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AACSB)
- 第一课,他们必须学会对自己负责。
前言
- 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言传身教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在迅速成为社会的一项关键资源,而能够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个人获得成功的主要标志,对于刚刚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和处于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人们都是如此。
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 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 所谓效率,可以说是“把事情做对”(todo things right)的能力,而不是“做对的事情”(to get the right things done)的能力。
- 位居高职的管理者只不过是下达命令,要求下属执行而已,而且管理者的人数,也只占全部工作人数中一个极小的比例。
- 林肯时代的战争部[1]只有不到50个文职官员,其中绝大多数人既不是“管理者”,也不是决策者,仅是通信报务人员。
- 知识工作者本人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
-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工作的动力》;戴维C.麦克莱伦的《不断取得成就的社会》;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工作与人性》。
谁是管理者
- 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对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 大事总要比小事更容易分析,也更容易说明问题。
- 本书是为每一位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与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而写的。
- 《为成果而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
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 每一位管理者都要面对的现实是,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却又使他们很难达成有效性。
- 对于外部的情况,真正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趋势的转变。趋势的转变才是决定一个机构及其努力的成败关键。对这种转变,必须要有所觉察,转变是无法计量、无法界定、无法分类的。
对有效性的认识
- 我们不能一味拔高能力的标准来期望管理者的绩效,更不能期望万能的天才来达成绩效。我们只有通过改进工作的手段来充分发挥人的能力,而不应该寄望于人的能力突然提高。
- 所谓有效性,就是使能力和知识资源能够产生更多、更好成果的一种手段。
卓有成效可以学会吗
- 下列5项是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应该将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他们并非为工作而工作,而是为成果而工作。他们不会一接到工作就一头钻进去,更不会一开头就探究工作的技术和手段,他们会首先自问:“别人期望我做出什么成果?”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司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他们还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他们能做的事。他们不会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4)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他们会按照工作的轻重缓急设定优先次序,而且坚守优先次序。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甚至不做,两种事都做,反倒会一事无成。 (5)最后,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他们知道有效的决策事关处事的条理和秩序问题,也就是如何按正确的次序采取正确的步骤。他们知道一项有效的决策,总是在“不同意见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它绝不会是“一致意见”的产物。他们知道快速的决策多为错误的决策,真正不可或缺的决策数量并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性的决策。他们需要的是正确的战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战术。
第2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 这三个步骤,是管理者有效性的基础:·记录时间;·管理时间;·统一安排时间。
时间对管理者的压力
- 管理者经常受到种种压力,迫使他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在非生产性的和浪费时间的事务上。身为管理者,不管他是不是经理人,总有许多时间耗在毫无贡献的工作上。
- 每一位知识工作者,尤其是每一位管理者,要想有效就必须能将时间做整块的运用。如果将时间分割开来零星使用,纵然总时间相同,结果时间也肯定不够。
如何诊断自己的时间
- 要了解时间是怎样耗用的,从而据以管理时间,我们必须先记录时间。
- (2)第二个该问的问题是:“时间记录上的哪些活动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而又不影响效果?”
- “授权”这个名词,通常都被人误解,甚至是曲解了。这个名词的意义,应该是把可由别人做的事情交付给别人,这样才能做真正应由自己做的事——这才是有效性的一大改进。
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 (1)首先要做的是,找出由于缺乏制度或远见而产生时间浪费的因素。
- 预估数字不必过于确定,只要列出一个上下范围来就行了。
- (3)另一个常见的浪费时间的原因,是组织不健全。其表现就是会议太多。
- 原则上,一位管理者的时间,绝不能让开会占用太多。会议太多,表示职位结构不当,也表示单位设置不当。会议太多,表示本应由一个职位或一个单位做的工作,分散到几个职位或几个单位去了。同时表示职责混乱以及未能将信息传送给需要的人员。
- 该公司最需要的,是一项能源战略。他们需要的是一项决策:究竟该三个部门并重,让它们去互相竞争,还是该以某一部门为主要业务,而以另两个部门为辅助?或者该在三中选二—
- 这样的结果是,多年来三个部门都忙于永无止境的会议。而且,因为管辖这三个部门高层管理的并非同一人,所以他们的会议也侵入了公司的整个高层。到现在,情况总算已有好转。三个部门在组织上已改变了过去的形式,归并为一个组织单位,由一位经理人管辖。
- (4)最后一项浪费时间的因素,是信息功能不健全。
- 另一种同样常见的现象,是信息的表达方式不当,其后果有时更为严重。
- 以上所说的种种时间浪费的缺点,例如人数过多、组织不健全或信息系统失灵等,有时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改善的,但有时也要花费许多时间和耐心才能改善。不过,只要你肯付出努力,这种改善的效果是很大的,特别是可以帮你省出许多时间来。
统一安排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 管理者在做过了自己的时间记录和分析后,当然了解究竟有多少时间可用于重要事务了。换句话说,有多少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又有多少时间可以用在确有贡献的大事上。但是,对于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别存太大奢望。一位管理者无论怎样无情地删掉了浪费的部分,其自由时间仍不会太多。
- 一切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对时间的控制与管理不能一劳永逸。他们要持续不断地做时间记录,定期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还必须根据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的多少,给一些重要的活动定下必须完成的期限。
第3章 我能贡献什么
- 重视贡献是有效性的关键。所谓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水准、工作标准及其影响;②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上司、同事和下属;③各项管理手段的运用,例如会议或报告等。
管理者的承诺
- 一般机构对成效的要求往往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成果;树立新的价值观及对这些价值观的重新确认;培养与开发明天所需要的人才。
- 直接成果应该是最重要的。组织的生存需要直接成果,犹如人需要营养食物一样。但是除了直接成果,一个组织还必须有价值观的承诺与实现,这就像人体除了食物外还少不了维生素和矿物质。一个组织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想法,否则就难免解体、混乱和瘫痪。
- 对贡献的承诺,就是对有效性的承诺。没有这项承诺,管理者就等于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必将有损于其服务的组织,也必将有损于与其共事的同事。
- 现在,他升任为公司总经理了。他开始自问:“我能做哪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如果做得好,能使本公司有所改变呢?”经过一番思索,他得到了结论:如果能替本公司造就明日的经理人才,那就是最有意义的贡献。
- 一位管理者的职位越高,他在对外方面所需的贡献也越大。因为在一个组织里,通常只有职位最高的管理者,才能在对外方面自由把握尺度。
如何使专业人员的工作卓有成效
- 一个人如果想成为管理者,换句话说,如果愿以贡献为目标,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即他的知识能为别人所用。
- 如果制药工厂的生物化学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也会发现他的研究报告应该采用临床医师熟悉的语言,而不能采用生物化学的语言。
- 政府机构的科学家如果能重视贡献,也会懂得必须将科学发展的趋势及其可能的影响向政策决定人说明。
- 但是一位专家只要能肩负贡献的责任,就一定能使他所专精的知识配合整体。他尽管不一定能将几门知识整合为一,但他一定知道应该了解别人的需要、别人的方向、别人的限度和别人的理解,以使别人能够应用他的成果。纵然他不能领略广大知识领域的丰富和趣味,至少可以使他不至于沾染傲慢自大的习气。这种习气会毁灭知识,会损害知识的完美和效用。
正确的人际关系
- 有效的人际关系,有下列4项基本要求,而着眼于贡献,正可满足这些条件: ·互相沟通; ·团队合作; ·自我发展; ·培养他人。
有效的会议
- 有效的管理者在会议开始时,会先说明会议的目的和要求达成的贡献。同时,他还要设法让会议紧紧围绕着主题。
第4章 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 为实现目标,必须用人所长——用其同事之所长、用其上级之所长和用其本身之所长。
要用人所长
- 管理者要运用人的长处,面临的第一关即在于择人。有效的管理者择人任事和升迁,都以一个人能做些什么为基础。所以,他的用人决策,不在于如何克服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
- “你为什么不将他革职呢?”据说当时李将军不禁一时愕然,无以为答,好一会儿他才说:“多么荒唐的问题!把他撤了,谁还能打胜仗?”
- 有效的管理者从来不问:“他能跟我合得来吗?”他们问的是:“他贡献了什么?”他们从来不问:“他不能做什么?”他们问的是:“他能把什么做好?”所以在用人时,他们用的都是在某一方面有所长的人,而不是在各方面都过得去的人。
- 。主要是因为管理者往往以为他们首要的任务不在于因人设事,而在于因事用人。所以,通常是先有了某一个职位,再物色人选来出任该职位。这样的步骤,往往引人走入歧途,物色的对象,往往只是一位“最不至于出差错”的人选——也就是“仅合乎最低要求”的人选。其结果,自然难免都是平平庸庸的人选了。
- 剧团经理明知道他的卖座女明星爱耍脾气,也会承受她的脾气,但他却不会因为她发脾气而更改已经宣布的节目单。
- 一个职位,如果先后由两人或三人担任都失败了,这就肯定是一个常人无法胜任的职位,这个职位就必须重新设计。
- :国际部副总裁不妨分设三位,一位管高度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国家)的业务,一位管发展中国家(澳大利亚、印度和拉丁美洲及近东的国家)的业务,另一位管其余不发达国家的业务。一些化学工业公司走的就是这条路。
- 他知道组织的好坏不是由天才来验证的。只有“让平凡人都能做出不平凡的事”的组织,才是好的组织。
- 某人在某一组织能有什么贡献,他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因素,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也是同样重要的因素。
- 每一个机构对其各级职员,尤其是对专业人员,必然各有不同的行为要求,以帮助他们做到卓有成效并有所贡献。
- 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时,会先考虑某人能做些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是什么。
- 任何一项人事任命都是一个赌注。但是,只要能抓住某人的长处,这至少是合理的赌注。
- 用人所长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一个组织工作是否有效的关键,也是知识工作者和社会不可或缺的素质。
如何管理上司
- 要使上司能发挥其所长,不能靠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
- 俗语说:“观人易,察己难。”观察别人,我们都是“专家”。因此,要使上司有效其实不难。问题只在于应了解上司的长处,知道上司能做些什么。只在于重视上司的长处,使其弱点不产生影响。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是促使管理者有效的最好方法。
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 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管理者的任务,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
- 塔兰特(Talent)系古罗马的钱币。该寓言说的是一位主人在外出前分别给他的三个仆人几个塔兰特。其中两个仆人拿着钱就去做生意,各赚了几个塔兰特。而另一个仆人却将主人给的钱埋在地里,以防遗失。等主人回来时,前面两个仆人得到了奖赏,后一个仆人却受到了惩罚。
第5章 要事优先
-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first things first),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do one thing at a time)。
- 世上确实有人能在同一时间内交替地做两件事,因此两项工作有先后错落的变化。但这只是表示他们能够对两件事,交替分配一段“最低的整块时间”而已
- 一次只做好一件工作,恰恰就是加快工作速度的最佳方法。越能集中我们的时间、努力和资源,我们所能完成的工作也就越多。
- 公司绝不能再花5年时间去做别人5年前就已经在做的事了。他当机立断,决定了自己的方向。结果不到5年,该公司就已在两项新计划上高居领先地位了。
- 制药公司能着眼于战略、价格、市场和全球性行业关系的,恐怕只此一家。
- 一个人如何能够完成这么多的大事,而且是这样艰巨的大事,“秘诀”尽在其中:每次只集中精力干好一件事。而结果是,他们所用的时间总比别人少得多。
摆脱昨天
- 管理者专心一志,第一项原则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
- 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时,一定要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这对控制组织的“膨胀”是非常必要的。“膨胀”如不加以控制,组织就会变得涣散、难以管理。社会组织恰如生物有机体,必须保持“瘦且有肌肉”的状态。
先后次序的考虑
- 在管理者面前,摆着许多值得去做的工作,但管理者的时间却非常有限。未来的机会也很多,但能抓得住机会的能人却太少。而且,管理者还难免会遇到不少问题和危机。
- 很多管理者不能做到集中精力于某项工作,其主要困难在于他们确定不了哪些事情可以缓一缓,就是说要能确定哪些事情可以暂时不去做,并且能把这一决定坚持到底。
- 由于被搁置实际上等于被取消,所以管理者都不敢轻易地延缓任何工作。他们明白,被延缓的工作虽不是他们最优先要做的事情,不过一旦被延缓,也是有风险的
- 以下是几条可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每条都与勇气密切相关: ·重将来而不重过去; ·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 ·选择自己的方向,而不盲从; ·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容易。
第6章 决策的要素
- 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他们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为例行性的,什么问题为战略性的,而不重视“解决问题”。
有关决策的案例研究
- 在美国商业史上,有一位不大为人所知的企业家,他也许是一位最有效的决策人。他就是20世纪初美国贝尔电话公司的总裁费尔先生。
- 费尔有了第一个重要观念:贝尔公司虽是民营企业,但是应该比任何政府机关都更加照顾社会大众的利益,而且更为积极。出于这样的考虑,费尔做出了第一项大决策:贝尔电话公司必须预测并满足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
- 但是费尔先生却决定把实现公众管制作为贝尔公司的目标。
- 贝尔研究所绝不是企业界所设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却是第一个以淘汰现有产品为己任的研究机构,尽管那些产品当时的收益都还不错。
- 他又做了第四项重大决策。那已是20世纪20年代初了,他开创了一个大众资本市场。
- 他们组成了控股公司,设法使公司普通股具有较佳的股息,但公司所需的营运资金,仍要按传统方式从保险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获取。费尔认为,把企业的资金来源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风险是很大的。
- 贝尔公司一直没有依赖华尔街,公司本身成为股票的承兑人和包销人。
- 费尔先生的四项重大决策都是有针对性的,都是为了解决公司和他当时所面临的问题。
- 使通用汽车公司采取分权组织制度,跟费尔所做的大决策相比,同样是了不起的大手笔。
- 他认为一个大型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向和一个管制中心;需要有责权的高层管理;也需要积极进取和干练的运营人员。他们应该有选择其经营方法的自由,应该有确切的责任和履行其责任的职权,应该有足以使他们发挥所长的范围,应该使他们的成就得到应得的鼓励。
- 他们解决问题,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的认识。他们先透彻地思考该决定的是什么,然后研究制定决策时应采用的原则。换句话说,他们的决策,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而是战略性的考虑。
- 福特坚信只有最严格的集权才能产生效率和成果,所以斯隆的分权计划,在福特看来,恐怕也是被认为是自寻死路。
决策的五个要素
- (1)要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如果问题是经常性的,那就只能通过一项建立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2)要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时必须满足的界限,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3)仔细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是什么以及这些方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4)决策方案要同时兼顾执行措施,让决策变成可以被贯彻的行动。(5)在执行的过程中重视反馈,以印证决策的正确性及有效性。
- 第二类问题虽然是在某一特殊情况下偶然发生,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一项经常性问题。
- 真正偶然性的例外事件实在少之又少。但是,一旦发生时,我们必须自问:这究竟是一次“真正的偶发事件”,还是另一种“经常事件”的首次出现?
- 我们常犯的错误,便是误将“经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
- 肯尼迪总统手下自然有不少高手,但他们只做了一件成功的工作,那就是古巴导弹事件的处理。如果他们没有这一项表现,肯尼迪政府真称得上是一事无成了。
- 另一种常犯的错误,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
- 肯尼迪总统对问题的属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之后,他的智慧和勇气才得以发挥力量。
- 第三种常见的错误,是对某些根本性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
- 最后一种错误,是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
- 一位有效的决策者碰到问题,总是先假定该问题为“经常性质”。他总是先假定该问题是一种表面现象,另有根本性的问题存在。他要找出真正的问题,不会只满足于解决表面现象。
- 决策的第二个要素,在于确实了解决策应遵循的规范。决策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最低限度应该达成什么目的?应该满足什么条件?用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所谓“边界条件”。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边界条件,必须足以达成目的。
- 有效的管理者明白,一项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肯定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合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
- 因此,起初以保守为基础的经济政策,现在一变而成为激烈的革新政策了。边界条件变了,罗斯福总统真是反应敏锐,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决策者,能断然放弃原定计划,以保证施政的有效。
- 决策的第三个要素,是研究“正确”的决策是什么,而不是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
- 决策行动还必须与执行人员的工作能力相适应。
- 尤其是为推行某一决策执行人员必须改变其行为习惯和态度时,化决策为行动更是最重要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行动责任必须明确指定,执行人员必须确有能力,而且绩效的衡量及标准和有关激励的制度,也都需要配合改变。否则,工作人员就会困于情绪的冲突之中。
- 决策的最后一个要素,是应在决策中建立一项信息反馈制度,以便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做实际的印证。
- 是军人,下达命令后必有人执行;现在他要坐在这间大办公室里了,只怕他发布命令之后,一件事也做不成。
- 若想了解赖以做出决策的前提是否仍然有效,或者是否已经过时,亲自检查才最为可靠。而且,这种前提迟早是要过时的,因为现实绝不会一成不变。
第7章 有效的决策
- 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他的见解。假如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经验丰富,而竟然没有见解,那就说明此人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头脑迟钝。
- 有效的决策人通常必先假定传统的衡量方法并非适当的衡量方法。
- 那么如何才能找出适当的衡量方法呢?一如本书前文所述,只有依靠“反馈”的制度。不过这里的所谓反馈,是决策前的反馈。
- 这样做,他们就能知道这项“安全运动”的重点,该放在“一旦发生事故时如何使损伤减至最低”方面,也就是说,应该改良车辆的设计。
- 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第一条原则。
- 当然,罗斯福这样做,他自有把握不会被任何人的意见所困。
- 而要做正确的决策,最好的办法就是仿效法院的判案方法,从两边的辩论中去求取事实真相,使全部有关的事实都能摆在法官面前。
反面意见的运用
- 第二,反面意见本身,正是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
- 实际上前后25年,德军参谋本部从来没有想到增拟另一套计划。参谋本部的力量,全部耗用在研究舒利芬计划的细节上了。等到舒利芬计划失败时,再也找不出第二条可行之路了。
- 罗斯福总统还有另一批后来被称为“智囊团”的人才,专门研究“替代方案”
- 最后第三个理由,是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象力。
- 近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8岁的儿童也能看出“4×6等于6×4”,可是“威尼斯盲人(a blind Venetian)却不等于软百叶窗帘(a Venetian blind)”。[1]这才是高级的想象力。
- 有效的管理者绝不认为某一行动方向为“对”,其他行动方向均为“错”。他也绝不坚持己见,以自己为“对”,以他人为“错”。有效的管理者第一步会先找出为什么各人有不同的意见。
- 我们绝大多数人,不论是否身为管理者,大概都没有像上面这则故事那样做,我们大多仅是从问题的一面着手,也以为问题仅此一面。
- 如果双方都能努力了解对方的立场,自然都能更为坚强,钢铁业界的劳资关系也自然会好得多。
- 最后,有效的管理者还得再问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一项决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有时候什么都不做也是一种决策。
- 如果利益远大于成本及风险,就该行动; ·行动或不行动,切忌只做一半或折中。
- 组织雇用管理者并不是要他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管理者的责任是要把该做的事做好,具体地说,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决策。
决策与电脑
- 今天所见大部分的现场调节性的“决策”,估计仍必须由管理者承担不可。而且,电脑的问世,使今天许多只是“奉命行事”的被动的管理者,也必将转变为真正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 但是人有智慧和洞察力,因此能够根据现场的情况灵活反应。换言之,即使资料不足或根本没有资料,人也能推断全貌。
- 电脑能做的只是“听命”,只是按照输入的程序行事。与普通的计算器和收银机相比,电脑并不能多做什么“决策”。电脑能做的,只是计算而已。
- 所谓库存决策,原来不过是各项风险的平衡:例如交货是否令客户失望的风险,生产程序是否稳定的成本和风险,存货积压资金的多寡以及存货变质、过时、损坏的成本和风险等。
- 这些决策都是“不确定性情况下的决策”,而所谓“不确定性”,却往往无法明确界定,因此也往往无法输进电脑。
- 则这类决策必须是能够预先安排的决策,这类决策必须是不能随机应变的决策,这类决策必须是不能一步一步地摸索而得的决策——每一步摸索,用物理学上的术语来说都是“虚拟的”,而不是“真正的”的决策。这类决策都必须是硬性原则的决策。
- 今天组织中的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必须是一位决策者,至少也得在决策过程中担任一个积极的角色、智慧的角色和自主性的角色。
- 所谓PERT,是对一项极为复杂的计划,提供一幅工作进行的“地图”,例如航天飞机的研制和建造等。其目的在于事先列举出该项计划需要执行些什么,其执行的顺序如何以及其每一工作项目的完成期限如何,以便控制整个计划的推进。
- 电脑所能做的,只是针对某一不确定性的未来事件告诉我们,按照我们预设的假定将有什么结论,或者是按照某一既有的行动,告诉我们其背后所依据的是什么假定。电脑所能做的,仍只是计算而已。
- 电脑使用得当,能使管理者把原用于组织内部事务的许多时间匀出来。因此他可以有较多时间用在外界,换言之,用在能够产生成果的地方。
- 因为电脑能力有限,所以才使我们更需做决策,也才使中层主管不能不从决策的执行者转变为管理者和决策者。
- 大型组织的基本弱点之一,是中层人士很少有决策训练的机会,以致难以担任高层的决策职位。执行层的经理人,越早学会风险及不定情况下的判断和决策,这一弱点就能越早消除。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直是只知适应而不知思考,一直是只凭感觉而不凭知识和分析,那么执行层的主管人员将永远难以进步,等到将来他们升迁到了高层职位,开始面对战略性的决策时,必会感到非常生疏。
- 那只是因为电脑能够计算,所以从此组织中的上下人员,不能不学会管理之道了,也不能不学会有效的决策之道了。
第8章 结论:管理者必须卓有成效
-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 (1)要做到卓有成效,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
- 在这种知识的组织中,以知识工作者为主,其组成分子不分男女,都必须担当管理者的工作,也必须肩负整体成果的责任,并且由于他们的知识和工作的特殊,他们所做的决策将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绩效和成果。
- 组织及管理者都必须力求有效,都必须培养有效性的习惯。他们必须学会掌握良机,学会消除问题。他们必须能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懂得衡量工作的优先,做重点的努力,而不能凡事均浅尝辄止。
- 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经济上最迫切需要的,莫过于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 管理者的水平、管理者的标准和管理者对自身的要求,都对其周围的其他知识工作者的激励、方向和奉献,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 知识工作者并不是不能安贫乐道,问题是知识工作者常会厌烦、失意、消沉。用时髦的名词来说,就是他们会产生所谓的“疏离感”。
- 今天的社会有两种需要: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只有管理者的有效性,才能使这两种社会需要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