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书单

高海萍 张云燕

少读《四书五经》

  • 三字经》、《百家姓》以及一些其他的童蒙诗书,如《千字文》、《六言杂字》、《神童诗》等。
  • 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之位
  • 乡间读书需要不断寻找真正有学问的老师,这在当时教育并不发达的乡间村落里并非易事。
  • 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
  • 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等典籍作为使用的教材似乎也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 1906年开始,中国所有乡试、会试、各省岁科考试等旧式科举考试内容一律停止。
  • 1903年,文明书局就发行了一套“蒙学教科书”,包括修身、中国历史、西洋历史、东洋历史、中国地理、外国地理、笔算、卫生、生理、天文、地质、格致、化学、动物、植物、矿物、体操等23种。
  • 四书”,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把《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单独拿出来,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为“四书”,是儒家基础的经典读物。“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部古籍。
  • 旧时私塾先生教的这类儒家的基础经书,多数时间里只照本宣科而不讲解,学生只能不断强化记忆,求得顿悟。
  • 这个过程也自然地证明,无论哪个时代,何种教育,迈入门径之后,无论智者与愚者,皆因此有所收获。
  • 而儒家经典里真正的智慧,经过岁月交替、兵火烟尘的过滤与沉淀,将与来自西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思想加以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这恐怕是少年毛泽东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 他不厚古薄今,也不重洋轻华,往往以理性色彩对中西文化的优劣有所阐发,提出精当的见解。因为有宽大的视野作为学问的视角,往往令学生茅塞顿开。
  • 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对于国粹,毛泽东确实是扬弃之外有所选择、有所发扬的
  • 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各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放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孟子所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对毛泽东“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都有所启发。
  • 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 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
  • 从事后查获的材料看,林彪试图从孔孟之道中寻找自己的精神武器,林彪甚至手书孔子“克己复礼”一语,挂在卧室中。毛泽东据此认为,林彪与国民党一样是尊儒反法的。所以决定在“批林”的同时“批孔”。
  • 毛泽东意在通过这个材料,通过“批孔”,进一步揭露林彪反党集团的思想根源、极右实质以及批判社会上存在的所谓“右倾思潮”,以巩固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的“成果”。
  • 新文化运动打倒的是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而批林批孔打倒的却是与政治纠结在一起使用孔子言论的政治势力。

《三国演义》是历史吗

  • 故事情节曲折、富于侠义反抗精神的《水浒传》和传奇宏大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书成了毛泽东钟爱的读物。
  •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 毛泽东在读《三国演义》等旧小说时,极其用心,也像读正课一样,打上圈点等记号,或写上批语,这是他一直保持的一种优良的读书习惯。”
  • 晋代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前四史”。
  • 1929年前后,在井冈山的艰苦生活中,读书也许是毛泽东最大的乐趣了。他的口袋里常常装着一本书,有点空闲就拿出来看。所以,后勤部门为他做服装,都根据他的意思,把衣服的两个口袋做得大大的,好往里面装书。
  • 我本来也没有读过军事书,只读过《左传》、《资治通鉴》,还有《三国演义》。这些书上都讲过打仗,但是打起仗来,一点印象都没有了。我们打仗,一本书也不带,只是分析敌我斗争的形势,分析具体情况。
  • 1957年他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发言说:共产党需要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才能有生命力,任何一个人都要有人支持。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共产党要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 要求领导干部要避免郭嘉反对的那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 曹操在战场失败后缅怀郭嘉,实际上隐含了对部下事前未谏、盲从失职的批评。
  • 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良妻
  • 用一生来读一本书,这样的阅读记录是非常罕有的。毛泽东读《三国演义》持续时间长,评《三国演义》涉及的范围广,从时间跨度及阅读深度而言,能出其右的读者几无一人。他读《三国演义》的历史超过了70年。
  • 毛泽东在世外桃源般的东华山,埋头读书,津津有味地再次通读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书籍。
  • 毛泽东并不因为与家人一道吃饭而破坏习惯,仍然是手不释卷,边吃边看。不过,这次看的是小人书《火烧连营》。
  • 你们的文化低,读理论书有困难,可以先看小说,引起读书兴趣,文化提高后再慢慢读理论书。小说的内容很丰富,有政治、有军事、有文化、有生活,看小说不仅能够增长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也能够提高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 《聊斋》没看过,《红楼梦》没看过,《三国演义》也没看过,做一个中国人,这些书不看是不行的。你应该去学习学习啊”。

失了布匣的《盛世危言》

  • 年少的毛泽东读到了一本叫《盛世危言》的新书,它与经书不同,与《三国》也不同,使少年毛泽东开始单纯地忧国忧民起来,渴望走出故乡看到外面的世界。
  • 郑观应的观点以及《盛世危言》对年轻的孙中山影响很大,他的《上李鸿章书》就是接受郑观应的观点写成的;对后来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也有先声之效。这种影响可以持续到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五四时期。
  • 毛泽东为了不让父亲发现自己在读这样“无用”的书籍,经常在深夜把房间的窗户遮起来,好让父亲看不见灯光。
  • 《盛世危言》唤起少年毛泽东的爱国精神和“一定的政治觉悟”,他意识到国家处于困境,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天下都处于大的变化之中,中国也绝不能守着祖宗的老样子不变了,自己也不能守在韶山冲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应该抓紧学习新知识,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
  • 我读了以后,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沮丧。我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后来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曾说道:“《盛世危言》激起我想恢复学业的愿望。我也逐渐讨厌民间劳作了。不用说,我父亲是反对这件事的。为此,我们发生了争吵,最后我从家里跑了。
  •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小时候看《水浒》,只知道杀富济贫,不懂得反对封建;大点了,看《盛世危言》,以为有了外国的技术、机器和枪炮就行,还是不懂反封建。
  • 有国者苟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 历史总是按自己的规律行进,对于英雄人物也不给予例外。

乾隆皇帝的《通鉴辑览》

  • 《御批通鉴辑览》这本书是在乾隆帝亲自参与和裁断下由清朝官方篡修的一部大型纲目体编年通史
  • 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的兴趣终身不衰,直到晚年还常常阅读《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这一类书籍
  •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 下面做得不合法,上面还承认,看来,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任何国家都是一样,领导者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青年时代开始读《资治通鉴》这类书,对毛泽东后来的雄伟气魄和宽大胸怀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 二是诞生了一部专门服务于历史研究的工具书——《中国历史地图集》。
  • 为了争取时间多看书,图书馆一开门他就进去,中午吃两块米糕,闭馆才离开,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贪婪地读,拼命地读。
  • “我没有进过大学,也没有留过洋。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师范,它替我打好了文化基础。但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正是辛亥革命后的一年,我已经19岁了,不但没有读过几本书,连世界上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书,哪些书是我们应该读的,都一点不知道。乃至走进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这些书都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真不知该从哪里读起。后来每读一本,觉得都有新的内容、新的体会,于是下决心要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多读些。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

广求世界之知识

  • 四十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
  • 要有奇杰才能救国,而奇杰必通中西学术,首先要通国学。
  • 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
  • 右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然读之非十年莫完,购之非二百金莫办
  • 弟久思组织私塾,采古讲学与今学校二者之长,暂只以三年为期,课程则以略通国学大要为准,过此即须出洋求学,乃求西学大要,归仍返于私塾生活,以几其深。怀此理想者,四年于兹矣。
  • “夫一国有一国之民族精神,犹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也。一国之文明,不能全体移植于他国”,“善治国者,必审国家特异之情形,吾人求学海外,欲归而致之于用,不可不就吾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然于心,确有把握而后可以适合本国之情形,而善应宇宙之大势。”
  • “吾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吾国思想与道德可以伪而不真,虚而不实之两言括之,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
  • 苟无普通科学与外国语言之准备,则不必急急西游,苟求学之志坚,则虽在国内,凡西洋之学问,皆可曲折而求得之。
  • 有人据“毛选”五卷统计,毛泽东极少引用马恩原著,列宁著作也限于哲学,引用斯大林著作稍多几处;而中国古籍则信手拈来,触目即是。从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到诗词曲赋、历史小说、名家笔记等,能找到几百条成语典故。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一生重要的思想土壤。

《新青年》的“粉丝”

  • 我在李大钊手下,在国立北京大学当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就迅速地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
  • 如何使个人及全人类的生活向上
  • 后来,毛泽东也一直认为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 18年后,回想起和陈独秀的第一次交往,毛泽东还对斯诺说:“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人。
  • 毛泽东是个“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人。他仰慕陈独秀的才华,但他不会盲从他的一切;他批判他的错误,却也不会因此而否定他的一切。
  • 中国什么‘师严而后道尊’、‘师说’、‘道统’、‘宗派’,都是害了‘独断态度’的大病。都是思想界的强权,不可不竭力打破。像我们反对孔子,有很多别的理由。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的。
  • 胡适主张“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 应该说,早年毛泽东与胡适之间的相互敬重与无声的支持,更多带有某种英雄所见略同的色彩。
  • 毛泽东从阅读经史子集的兴趣中,从抽象谈论大本大源等哲学命题中走了出来,站在了政治思想的探索和改造中国的实践的历史潮头

书为媒 革命的启蒙

  • 本书分别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 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
  • 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当然不必要一律都精读,而是遇到实际问题,就去请教马列主义,时常翻阅,从理论上进行分析。
  • 在中国革命过程中,毛泽东从事领导中国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他能迅速而简捷地把握和领悟书本理论的精髓,并且“老老实实”在实践中加以体证,这也是他使某些能成段背诵《资本论》的人——如王明等人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最主要原因。
  • 以毛泽东的“新民学会”为代表,陈独秀的“新青年社”,李大钊、恽代英等参与的“少年中国学会”,邓中夏的“平民教育团”,周恩来的“觉悟社”,恽代英的“互助社”等学术团体都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自己的方针,因而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组织准备。
  • 1920年初,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共产党发起组,“预备在一年之中,于北平、汉口、长沙、广州等地,先成立预备性质的组织。”看来,长沙一开始就列入了陈独秀的建党计划。
  • 大家只知道打倒他的是清朝政府,而不知真正打倒他的主力军,却是地主阶级,打倒太平天国出力最多的是曾国藩,他当时是地主阶级的领袖。曾国藩是练团练出身,团练即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武力,他们见洪秀全领导一班农民革命,于他们不利,遂出死力来打倒他。故太平天国之事,不是满汉的战争,实是农民和地主的阶级斗争。”
  • 国家主义派抹杀国家的阶级实质,宣扬“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
  • 阶级斗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赖以撬动中国社会、推动中国革命的法宝,也是毛泽东终身服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然而,当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他的立场和观点就转了过来,不再以“英雄伟业”的观点来看历史,而是站在被压迫者一边,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历史,从钦服曾国藩“讨平洪杨”的完满无缺,到痛责其镇压农民革命之凶残。
  • 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

翻开“无字天书”

  • 《寻乌调查》报告。从这个报告涉及的内容看,毛泽东对寻乌的调查相当全面,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行政区划、自然风貌、水陆交通、土特产品、商业往来、商品种类、货物流向、税收制度、人口成份、土地关系、阶级状况、剥削方式、土地斗争等等。
  • 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和四十年代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动员人民大众,就在于它对地方权力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阶级分析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 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问题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打仗也是这样,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
  •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
  • 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讲话和谈话中,引证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
  • 有书本知识的人向实践方面发展,然后才可以不停止在书本上,才可以不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毛泽东提出的“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也就是学习不能光在书本上下功夫,一定要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井冈山油灯下的水浒魂

  • 从这一次事件中,我明白了当我以公开反抗来保卫我的权利时,我的父亲就客气一点;当我怯懦屈服时,他骂打得更厉害。
  • 与天斗争,其乐无穷;与地斗争,其乐无穷;与人斗争,其乐无穷
  • 梁山英雄的起义不同于历史上“流寇”式的农民起义,就在于有“根据地”。
  • 《水浒传》重要的思想在于“建立根据地”。
  • 《水浒》要当作一部政治书看。
  • 1917年中秋,湖南一师同学聚会,讨论救国之道。有人主张从政,有人提出从教,毛泽东认为,前者需要金钱与关系,后者耗时太久。别人问他的办法,他径直回答:“学梁山泊好汉。”
  • “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 1975年8月14日,毛泽东在与为他讲历史的北大教师芦荻的谈话中说:《水浒》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马背上的马列主义”

  • 毛泽东一生都在一以贯之地坚持读书思考,这说明他是真正把追求知识、探求真理融入到了生命之中。
  • 他在湖南第一师范上学时和同学们约定了“三不谈”,即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庭琐事
  •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两个策略》和《“左派”幼稚病》
  • 识:一方面,从理论上认识到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就主观方面说,是陈独秀犯了放弃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另一方面,也认识到王明“左”倾路线对革命的严重危害性,“左”倾同右倾一样地危害革
  • 在延安窑洞中,毛泽东结合丰富的革命实践,通过真学真用,创造性地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著作,诸如《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正是这些理论的推进,使毛泽东完成了从军事领袖到政治领袖、从政治领袖到理论权威的两大历史性跨越。
  • “必须加紧认真地提高全党理论水平,自上而下一致地努力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学会灵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国际经验应用到中国每个实际斗争中来”。
  •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 把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历史阶段,就是毛泽东在这次研读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而这其实就是后来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源头
  •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批注出的《矛盾论》

  • 《辩证法唯物论教程》(第三版和第四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上册)、《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学大纲》、《思想方法论》和《哲学选辑》
  • 这些批语,有对原文内容的复述、提要、归纳、概括及发挥,有对原文观点的评判和疑问,也有自己提出的见解。
  • 毛泽东在所读的书上还留下了许多符号,它们有:△、○、-、×、√、斜线、方框、竖和波浪线、单杠线、双杠线甚至三杠线,还有顿点和问号。这些符号往往也反映出他在读书过程中的某种意图和倾向。特别是问号,直接表明了他对某个观点的怀疑或反对、深思与不解。
  • 他指出:“依一时说,统一是绝对的,斗争是相对的;依永久说,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绝对谓占统治地位。”这就是说,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和绝对,在一定的条件下(时间的久暂)是互相转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性或斗争性都能在事物发展中起支配性的作用。
  • 在认识过程,个别决定普遍;在实践过程,普遍决定个别。
  • 艾思奇著的《哲学与生活》
  • 哲学不是书斋里的东西。只有站在改变世界的立场上,在实践中去磨炼出来的哲学,才是真的哲学。

兵无常势

  • 前孙子者,孙子不能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既是马列主义关于革命战争理论同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也是对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中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遗产的运用和发展、继承和创新。从这部“中国古代第一兵书”里,毛泽东不仅汲取了深刻的军事思想,同时也体会到了战争中体现的辩证哲学。
  • ,环境相对稳定安全,有了一个系统学习的环境了;二是革命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指导,需要作为党的最高的实际领导人来回答,因而政治理论、军事理论的学习显得格外重要
  • 毛泽东在延安写出大量的军事理论论著,并不是偶然的。除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积累外,也与他下功夫研读古今中外的军事学论著有关。
  • 克劳塞维茨被公认为西方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其名著《战争论》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奠基之作。
  • 我对这种态度和精神非常惊奇,因为不管何思敬讲得如何不好,毛泽东都能从他传达的原著的话里,吸收到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意义。
  • 我自己是马克思的学生,我并不看重理想主义,我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感兴趣。克劳塞维茨曾讲过很有道理的话……
  • 毛泽东作为列宁主义者也是一位非常熟谙克劳塞维茨的人和其军事哲学的爱好者。”并认为:“毛泽东的共产主义理论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样也是继承和发展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寄给彭德怀的列宁著作

  • 他说理,把心交给人,说真话,不吞吞吐吐,即使和敌人斗争,也是如此。
  •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尽管彭德怀已年近60岁,且工作繁忙,但他学习更加认真。为了掌握现代军事技术,他买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课本和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制订了学习计划,每天坚持,从不间断。有时因会议耽误了,晚上无论回家多晚也要戴上老花镜,在灯下把每天的学习计划完成。
  • 学文化不是为了学几个字记豆腐账,而是为着学一门本事为人民担责任,学出一个好脑袋为人民想点问题。
  • 干什么光凭好心肠不行,得先学习,先调查。

我是圣人的学生

  • 1937年,毛泽东在《论鲁迅》中指出: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 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我劝同志们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
  • 鲁迅用吃烂苹果的道理来谆谆告诫人们对待文艺作品和文艺界的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因其有一点缺点和不足就全部抛弃,或者全盘否定。
  • 1975年底到1976年初在有关理论问题的谈话中,他还强调:我建议在一二年内读点哲学,读点鲁迅。
  • 必须是满腔热情地用保护人民事业和提高人民觉悟的态度来说话,而不能用嘲笑和攻击的态度来说话。
  • 鲁迅的战斗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所有向他射的箭,统统按过来,抓住不放,一有机会就向射箭的人进攻。人家说他讲话南腔北调,他就出《南腔北调集》。梁实秋说他背叛了旧社会,投降了无产阶级,他就出《二心集》,人家说他的文章用花边框起来,他就出《花边文学》。

单行本先行

  •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和全党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并成为当时中央党校的校训,毛泽东当即指示:“实事求是,不尚空谈。”
  •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它作了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 “什么是党的学习中的教条主义?你所见到最严重的表现是那些?你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曾否犯过教条主义错误?如果犯过,表现在哪些方面?已经改正了多少?今后将如何改正或预防?”
  • 大文如大餐,丰富复精美;使我饥肠人,欲罢不能已。
  • 在阅读与讨论中,每个人都要深思熟虑,反省自己的工作与思想,反省自己的全部历史。
  • 我们思想上和工作上的转变,就是以反省自己为起点,没有反省自己,转变是不能达到的。
  •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但作为领导者,对自己的批评是主要的
  • 通过“学习”和“反省”,中共七大上,全党正式接受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毛泽东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共最高领袖。
  • 单行本,顾名思义,一般是以一篇文章或者—个专题、一个事件为主要内容、单独发行的书籍。
  • 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探究苏联《政治经济学》

  • 41年在《关于农村调查》一文中他说:“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写成的,先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各部分,然后加以综合,得出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来。”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必须读,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
  • 吃饭靠国外,危险得很”。
  • 我们历来讲公私兼顾,早就说过没有什么大公无私,又说过先公后私。个人是集体的一分子,集体利益增加了,个人利益也随着改善了。

《红楼梦》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1938年10月,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与几位将领闲谈时说,不看完《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这三部小说,“不能算中国人”。
  • 毛泽东说:“《红楼梦》这部书写得很好,它是讲阶级斗争的,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 讲历史不拿阶级斗争观点讲,就讲不通。

一个特殊的借阅者

  • 毛泽东再次把重点放在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自学上,他是当时从图书馆借书册次最多的学生。
  • 从韶山到长沙,是毛泽东人生中迈出的一小步;而从长沙到北京,则是人生中的一大步
  • 他每到一地,必作两方面的调查,一是现实情况,包括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二是当地的历史地理沿革、文物掌故、风土人情和古代诗文等。
  • 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巡游华夏的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 “我要把二十四史读完”
  • 《二十四史》记叙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崇祯十七年4000多年来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是一部史料丰富、极其权威的历史巨著。全书共3259卷,近4000万字。
  • 他阅读此书较多的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明史》,其中《旧唐书》、《新唐书》、《晋书》、《明史》看的遍数更多,有的至少看过五遍以上,还特别喜欢读“纪”、“传”部分。
  • “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但是,如果因为大半是假的就不读了,那就是形而上学。不读,靠什么来了解历史呢?反过来,一切信以为真,书上的每句话,都被当作真实的信条,那就是历史唯心论了。正确的态度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它、批判它。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
  • 现代人尽管眼界提高了,手段与工具发达了,但治史的本领似乎并没有超过古人。

神秘的《金瓶梅》

  • 那个年代,文学史中没有《金瓶梅》的条目,大学的古典文学课不准讲《金瓶梅》,连大学教授对这部奇书也讳莫如深,但在私下里,“很多人想看《金瓶梅》,恐怕并非出于对这部文学名著的关心,而是好奇者居多。”孙犁说。
  • 在毛泽东的眼里,《金瓶梅》是一部“谴责小说”,是一部“明朝的真正的历史”,是“《红楼梦》的老祖宗”。
  • 《水浒》是反映当时政治情况,《金瓶梅》是反映当时经济情况的,是《红楼梦》的老祖宗,不可不看。
  • 《金瓶梅》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等,是一部明末社会史。

一言九鼎的红宝书

  • 早晚必须高擎于头顶,三呼“万寿无疆”、“永远健康”,即“早请示”、“晚汇报”;
  • 老太太上街买菜,要对售货员说:“‘节约闹革命’,请给我拿二斤菠菜。”售货员要答:“‘为人民服务’,这是找你的钱。”
  • “带着问题学,活学活用,学用结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在‘用’字上下功夫。”
  • 英国的许多老人曾经深受毛泽东影响。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们正值青春,许多伦敦青年都以拥有一本《毛主席语录》为时髦。据说,伦敦最大的华人书店——英国光华书店,就是靠卖《毛主席语录》发家的。

拥书

  • 毛泽东逝世后,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在这里的藏书,初步统计有近十万册。一生喜爱简朴的毛泽东,对书籍却多多益善。他逝世后,中央成立了一个由多人组成的整理毛泽东藏书的小组,从制卡、分类、打号、贴签,到最后完成编制毛泽东藏书目录,用了整整三年时间。
  • 毛泽东常说,书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

以书喻人

  • 毛泽东读过许多遍《后汉书》、《三国志》,称得上滚瓜烂熟。他曾说过,西汉高、文、景、武、昭各帝,较有兴味;东汉只有光武帝可读。毛泽东还曾先后叮嘱他的秘书等人,要读《后汉书》、《三国志》中的《党锢传》、《曹操传》、《郭嘉传》、《荀彧传》、《程昱传》、《贾诩传》、《刘晔传》、《夏侯渊传》、《田畴传》和《董卓传》,独独没有提要读《刘盆子传》。这次,是毛泽东单独给王洪文的读书指示。
  • 精忠岳传2,官场现形记4,子不语正续3,三国志4,高中外国史3,高中本国史2,中国经济地理1,大众哲学1,中国历史教程1,兰花梦奇传1,峨眉剑侠传4,小五义6,续小五义6,聊斋志异4,水浒4,薛刚反唐1,儒林外史2,何典1,清史演义2,洪秀全2,侠义江湖6。
  • “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
  • 张南庄作为一个文人,擅长运用生动的地方语言展开叙事,处处闪耀着民间的智慧。他的风格对毛泽东的审美趣味有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海外版

  • 毛泽东诗词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深受世界许多国家读者的推崇。
  •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最后一页

  • 在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前一天的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7分钟。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而这部书也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
  • 该书一经问世,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此书的学术性和可读性绝不亚于任何一部史书,其中的政治历史、人物佚事、文章典籍,甚至各朝各代的制度无所不包,堪称宋朝之前的百科全书。

《毛泽东选集》的问世

  • 但是,毛泽东认为自己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著作,已经经过了实践和时间的检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著作,还不像新中国成立以前的著作那样经过检验,所以他不愿意那时就出版。他倒是建议编刘少奇选集。

逝者如斯

  • 在他逝世后的10天里,共有123个国家的政府和首脑向中国政府发来了唁电或唁函,105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他们的代表到中国使馆吊唁,53个国家降半旗致哀,许多国际机构和国际会议上也开展了悼念活动。

海外毛泽东热

  • 丢掉幻想,准备斗争(Cast away illusions, Prepare for Revolution)
  • 在西方世界,唯一可以与《圣经》发行量相媲美的书是《毛主席语录》。

书与毛泽东

  •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美冷战、中印战争、中苏战争、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
  • 在毛泽东的一生中,笔者认为,似乎可以总结一个28现象。因为毛泽东活了83岁,比3个28年少1年。但我们如果不是为了较真数字的话,他的生平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28年。第一个28年是成长阶段,第二个28年是革命阶段,第三个28年是治国阶段。再加上毛泽发表《体育之研究》署名的“二十八画生”,毛泽东的28现象,乃是历史戏剧色彩之一种。
  • 党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军的元帅将领对毛泽东本人的个人魅力始终非常钦服。这种魅力的来源归本溯源是毛泽东身上很难攀越的知识体系。这种个人魅力的作用对于革命队伍的稳定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 毛泽东认为,人们以各种方式所接触到的知识、理论、观点,有助于他们在实践行动上的选择,对改造现实社会十分重要。
  •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成为一种政治学说和政治斗争模式,它的影响力在世界不少地方以不同的形式持续存在。毛泽东的书籍,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 他使一个一直被西方人耻笑为东亚病夫式的中国,一举变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现代民族国家,使几亿受尽压迫的中国人成了能够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这对我们民族的鼓舞都是震撼性的。
  • 这个过程中,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具有更加明显的思想置换的色彩,其过程和结果则或多或少地具有了政治运动的意义。
  • 毛泽东用28年摧毁了一个旧的世界,进而用大约同样的时间改造了一个新世界。这种改造的过程对于后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奇迹抑或有某种内在的驱动。从这个意义讲,毛泽东那些来自书籍的智慧、实践得来的智慧还以某种形式与中国一些现实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在中国人的记忆中被理性地缅怀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