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摩山谷

庆山

第一部 虚空之轮

  • 我想赠送你一段诗句,假设自己已经死去,生命已经结束,此后的岁月都是神额外恩赐给你的。那么好好地活下去吧。让生活合乎你的本性。

远音

  • 她意识到此刻自己的躯体透明而无形质,如空气一般与他们相会。而这条闪光璀璨的河流生生不息,从远至近洞穿她的存在。
  • 她已知人走到哪里都是一样。即便走到天涯海角仍与自心同在。人需要走出来的是这颗心认知的局限,只为观赏风景的旅途对她来说已失去意义。她很清楚,任何旅途都不过是行走于个体的经验当中。
  • 他问,应该做好什么样的准备。怎么才是完整。她想了想,说,也许是认真而全力地生活过,爱过,也被爱。该做的事情都已完成。
  • 现在她不适合再背登山包,已非往昔轻松自在的年轻女性。她成为有些重量感的妇人。
  • 对目前人类现状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过剩的欲望带来的虚耗与伤害。
  • 这个年轻男人,皮肤黝黑,短发,有一双清澈而温和的单眼皮眼睛。比起热衷表达、言行夸张的人,他身上这种清洁而适宜的克制感让人觉得舒适。也不显得有侵略感或者鲁莽,相反具备一种难言的温柔。
  • 亚瑟不吃肉类、鸡蛋、海鲜、奶制品,持守某种食物上的戒律。一天两餐,上午十点一食,下午五点一食。不喝饮料,不吃酸性食物,除正餐其他时间零食也不吃。
  • 梦里回到童年场景,恍惚间全是年少的记忆碎片。听到各种混杂声响也听到你的心跳,这两个平行层面各行其是又同时存在。人生如梦无法分辨,就像现在,我在这里,你在这里,但我们也许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
  • 黑色卵石上面划满一圈圈白色线条,简洁的几何体灰色条纹,如玉般润白,白底上绽开暗红色梅花形圆点,自然的心脏形状,以及一面黑灰一面绿底黑纹……这些图案内含寓意,让人联想到自然万象。银河,宇宙,湖泊,星辰,眼泪,爱人的心脏,大地,六字真言,种种。
  • 这一刻有标志性象征。告别过往与游荡,找到栖息地,试图相夫教子、让心靠岸。婚姻是崭新开始,也是一道分水岭。如果说年轻时候的她,是河流中漫无目的、漂泊无定的种子,遇见怀玉,是遇见山谷中的土壤。她希冀扎根、生长、开花、结果。但最终现实告诉她,这并不是安稳圆满的回归,而是另一段旅程。也是内在挣扎与生发的开端。
  • 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见禅心。妙相尊严倍有光。真心静寂浑无迹。
  • “我感觉到身心中一股横冲直撞的力量。仿佛渴望把自己碎裂,撕开,释放出其中的压抑,也包括我对这个世界的无知、畏惧、怀疑与挑衅。只有在艺术行为中偶尔体验到一种忘我,能暂时停止内心的交战与冲突,让我觉得平静。但这一切并不长久,不过是短暂的维持并仍有变化与反复。”
  • 他们形影不离,大部分时间与对方相处、共事,但价值观始终相悖。也许,她终究轻视他。他的心不够有趣,无力穿透物质世界,无法抵达更深处的确认。这是一种精神局限。她不是在城市世俗之物堆积中长大的孩子,接受功利化与合理化的秩序,而是被亚瑟在旅途、大自然、有选择有隔绝的审美倾向中带大。他们与外物保持着一定距离。她从来没有被物质世界的价值观拖着走。
  • 夜深人静时,有时害怕得睡不着。害怕人生苦短而肉身仍不过是放纵漫游。心在警告她,所有人的时间并不多,而人还要在无意义的冲突和纠葛中损耗多久。她没有看到自身成长。
  • 三只眼睛,是能够看穿世界幻相的智慧。用五颗骷髅头颅骨制成的王冠,代表五种成就圆满的智慧。披散的头发提示,所有的因缘均已断绝。骷髅头颅骨的装饰,是功德圆满。由被砍下的头颅制成的花环,指三昧修习。装满鲜血的头颅指智空,各种刀砍断虚妄与欲念。被踩在脚下的各种赤裸的人尸,面目猥琐可悲,是被征服的解脱的障碍。
  • 想起你跟我说过关于生命的完整性。如果没有做出努力,人不过是随着肉身衰老,灵魂软弱,最终与世间其他物质一起腐败,发出臭味。我不知道自己穷其一生,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这真是可悲。
  • 在人们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特质之前,大概也无法真正地去喜欢它吧。
  • 如果人这样无助而愤怒地过尽一生,不快乐,不原谅,能够去的地方应该不会太好。她的灵魂离开现世的容器,肉身成为被遗弃的行李袋,因为无用需要被烧毁。
  • 它们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这些记忆与你与时俱进。你到哪里,它们跟到哪里。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要接受。他们需要你接受和承认他们所感受过的伤痛,这样才会平息。 如果我无法接受呢。 这伤痛会一直漂浮,寻找归宿。
  • 人所热衷的现实中繁杂而肤浅的活动都与最本质的问题无关。但人们乐此不疲。
  • 她是中年妇人,有时面呈疲色,眼神与声音却仍有一股清澈的哀思。无法熟透的青涩和隔膜。他们共度多日,她经常独自享受沉默。他已习惯她间或持续长久的静默。
  • 语言带来沟通便利之余,制造许多伤害。背后也许是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极细微情绪,比如嫉妒、蔑视、敌意、怨恨……人们用语言制造许多麻烦。不说话的时候,这些燃烧的火苗自动平息,不会轻率而放任地发起攻击、猜测、评断、指责。我们对做了很久并且一直无意识地在做的事情,不应该心生怀疑吗。
  • 也许他的示现是在告诉众生,修行应该抛弃外在的伪装,越过人为的评价和界限。
  • 他们关注身边人的需求,发乎自然。
  • 虽有太阳晒不干的津液,不能做消渴之茶水。 虽然正法密法深细深,不能不修证而得解脱。 累积多闻而不修实相,如面对丰筵却饿坐着。 善知识贤者若不述不作,如毒蛇头上珠宝能利益谁。 若不识自有的佛陀,如此外寻宝物做什么。 若不识松坦持续之修行,除妄想又有何用。

如真

  • 她后来对仁美说,如果真有地狱,那不是死亡之后才去的地方。医院、街头、行刑室、监狱,即便一个充满暴力与憎恨的家庭,在某些时刻,人所遭遇到的痛苦不正是地狱景象吗。病痛折磨,哀痛呻吟,心碎欲裂,愤怒爆发,肉身之衰败与艰辛……也包括一座被重度污染的城市。
  • 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度过时间是个难题。人们用工作、家务、育儿、交际应酬、化妆打扮、吃喝玩乐、娱乐消遣……花样繁多的方式杀掉时间,以便逃避面对自己。
  • 世间多有荒诞之处,却又分明是生活日常的组成部分。
  • 人逃避精神上的无解,最快捷的方式是采用物质手段。
  • 若云曾说起对她的感觉,如真,你是那种人,就算被人推倒在地上践踏无数遍,站起来依然还是自己。但生活中大部分人是犹豫、虚弱、自相矛盾的,也包括我。你令我觉得可相信。
  • 吵闹追打欢喜一团的小人们,长大以后仍会成为庸常的成人,遭受物质世界的轮回之苦。生育与抚养,更像是成人给予自己的情感寄托与精神幻相。谁能说孩子一定会比自己活得更开心更完美。不如做好自己。
  • 清高不是后天熏习,是天性。她即便过着极为普通的生活,见到比自己穷苦的人不嫌弃。见到比自己有身份的人不谄媚。不喜欢点头哈腰说一些讨人喜欢的话,不对人撒娇。有时她好像不知道什么是危险,对事物的期待和妄念很少,因此也很少恐惧。胆子大,跟随直觉,会做些离经叛道的轻率的事情。
  • 她看出,人们更愿意主观地神化一位上师,赋予对方自我想象的神通功力和美德。重要的是一个精神偶像的存在,看见他,亲近他,夸耀他,想象他。真正的修行恐怕不应只是如此。以她理性与冷静的心态,她承认心灵价值的重要性,也向往与世俗的日常价值有所区分的高远而神圣的事物。即便是成年人,谁能说自己已然成熟,不是迷途的羔羊。但她对集体性抱团确实没有兴趣。
  • 人终究需要与他人连接哪怕没有情感,但有能量流动,有来有去。肉身联结也未必完全没有情感,某一刻陌生人之间亦有善待,试图让对方愉悦。即便这种关系无法维持长久,像霞光稍纵即逝。
  • 还不太清楚如何彻底洗去这个印记。就像曾经在墙上敲一枚钉子,把它拔走,即便把墙糊弄平整,心里却很清楚那个坑洞在哪里。
  • 有时她迷恋肉身的联结,隐隐觉得这个行为类似死亡,有一种巨大的平静和开放性。当与对方做爱,她体会到内心在流淌某种来自源头的安宁,但心里仍有过疑问,为什么每个人最终不能彻底解决这一再饥渴的孤独。
  • 他说,应该是注重能够带给彼此启发、喜悦、提升。即便再怎样独立,人不可能脱离关系。我们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对照到自己的存在。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有对方就有自己。人不能独自生存,需要给予与接收的平衡。
  • 事出有因,但我们一无所知。
  • 我直接而坦率,刺伤他人心中虚假的自我。我懂得与自己相处,不太善于与别人相处。人与人之间需要忍耐、圆滑、客套、虚伪,我却想撕下一切的谄媚与逃避。我的处世之道像个农夫,笨拙而锐利,质朴而暴力。
  • 平时她回避不必要的交集,但倾听和语言也是一种布施。生活艰难不妨让彼此好过。
  • 如果你在冥冥中与我连接,请赐予我前行的力量。让我懂得怎么生长,怎么开花。请赐予能够引领我的人。
  • 仁美平和而清澈的眼神默默落在她的脸上,雪花般坠落、轻撞,在额头、眉毛、眼皮、嘴唇之上融化成水滴。他关注身边任何细微的发生和存在。他凝望她,仿佛在仔细看她。在这样的关注面前,她的身份、标签、过往、历史,全部变得不重要,也被拆解得丝毫不留。
  • 人的妄念太多,多余的事做很多,无用的话说很多,但最后我们仍是被蒙蔽的。那蒙蔽我们的,是眼耳鼻舌身意,甘于沉沦其中。我们接受教育,学习常识,纳入自认为理性而可靠的轨道,接受各种文化概念、价值信条、人生规则,而这些不过是慢慢织成囚笼。如果像这株花枝,单纯地存在着,一心一意开放自己,如实地活着,这是很美的。
  • 如果人在有生之年不曾想过修行,也没有得到过机缘去听闻法教,一生只是吃喝玩乐,追求享乐,在亲友与财物之中从生到死,就会浪费自己的暇满人身。人身本是我们的工具,应为我们服务,而不是我们一直在取悦它、满足它。
  • 修行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付出少许努力就能够成为心目中的人。道理以文字记载与流动,但道理不能让人成道。人只能以实践去印证与体知道理。
  • 按照我们山谷里的习俗说法,如果有人善待植物,精心养护它们,这是积累阴德。在来世他会得到很好的衣服。
  • 据说兰花长在不为人知的幽静山谷,它的芳香是天性。当它开放,不思虑过去、现在或未来,只是宁静地展示这当下的美。他人是否看到也无妨。不取悦,不保留,爱着自己。它知道自己即便凋谢也不会死去。
  • 我们无需判断或分别事物的呈现。保持净观可以清理内心对外境的投射。真正的净土由自己的心来展现。经书中说,心清净,佛土清净。
  • 我们传递出来的身心宁静,是送给他人的最好的礼物。
  • 窗外爬藤盘旋,是春季开花的紫藤。他看着它,说,喜欢这样的房子、地板、窗,看起来很有时间沉淀的感觉,让人觉得安静。等到以后某个下大雪的夜晚,应该过来再坐一坐。看着窗外的雪,喝一杯热咖啡。她微微愣住,还没有想到在雪天这间木结构房子会具备怎样的氛围,他已确认。他洞悉时间的秘密。他在自然散发本性。
  • 夏摩山谷始终保持古老而幽静的气氛。周围有形状像海螺、象群、狮虎的群山,山上有松树和针叶林。春天,滇藏木兰开出白花,高山杜鹃漫山遍野,空气中充满月桂植物的清香。一条奔腾的河流自西往东,水流清澈,源源不断,它的源头是喜马拉雅的雪山。河边种着柳树,在岸边搭起浓密树荫。
  • 不用去想,只是接受。业力是以往做过的事情留下的印记。比如我们居住在哪里,通常不是由私己的喜好决定,而是由有捆绑关系的人或事所决定。捆绑在哪里,我们就去哪里。业力是在背后推动我们的动力。
  • 现实由理性而冷酷的通行规则组成。
  • 。她需要爱。只有爱才能让她感觉到是活着的,有希望的。如果他能够继续爱她,能够穿透肉身真正识别她的灵魂。如果他能够接受她的全部,看到她的美,也看到她的黑暗与无助并给予帮助,那么这份爱就是他施与她的最为珍贵的良药。
  • 人是有多愚痴多软弱,她想。但她此刻没有力量撕开这一切妄想。她陷入内心饥渴的牢狱。
  • 她后来知道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恐惧。在恨之中有可能包括着爱。但在恐惧之中,没有任何的爱。
  • 我们一直沉浸在爱之中,只是自身障碍太重,无法看见它,感受到它。爱是我们的本来属性。但只有两个返璞归真的人,袒露出真诚而具备勇气的灵魂,才有可能真正爱上彼此。最究竟的爱是慈悲。它是唯一能够开花结果的爱。
  • 古人说过,那些黑白善恶的种子,即使现在秘密地播撒,也掩不住果实的显形,各自成熟后类别分明。所以记得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时时刻刻,尽力保持正念与觉知。

净湖

  • 年岁渐长,人离过去的记忆越近,仿佛浸泡在水中的卵石花纹更为清晰。
  • 现在的人不购物不与物质进行频繁和紧密的交换,仿佛就无法快乐地生活。喜欢成群结队,喧嚣吵闹。也许觉得喜悦与愉快无法由自己的内在提供。
  • 你要知道:遍漫躯体者不会毁灭——谁也无法毁灭不朽的灵魂。灵魂永恒,不生不灭;坏灭的只是物质躯壳……灵魂永无生死,既非过去形成,也非现在形成,更非将来形成。灵魂不朽常在,源于无始。仿佛除去旧衣,换上新装,灵魂离开衰老无用的旧身,进入新的躯体。灵魂刀剑不能戮碎,烈火不能焚毁,水不能浸腐,风不能侵蚀。个体灵魂无法分割,不能溶解,烧不掉,干不了。灵魂永在,遍入万有,不变不动,始终如一。据说,灵魂目不得视,心不得思,不变恒常。了解这点,你便不该为躯体悲伤……
  • 她说,书不能随便读,需要互相感应、分辨、体会。文字的力量很大,好的书,文字能量像水,清澈、流动、清凉、甘醇,有淡淡药苦香。邪的书,能量是粗陋、坚硬、有臭味的。人读到书,能消化、吸收,就成为药与粮食。不能分辨,堵塞堆积,也没有去理性地思考与分辨,也许会引人发疯。这是危险的。
  • 曾经以为相爱的人,起初再怎样激情蓬勃,经过时间冲洗,冲撞碰击,种种较量与妥协之后,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在角斗背后也只是人性的戏现。
  • 他说,远音,我们之间的缘分尚未终结。我仍被你捆缚。
  • 老人们说,如果在众人长相庸常的家族出现美貌的孩子,一般是仙人给的。她说我一定是做过什么错事才会来到人世。
  • 他并不厌烦在陌生之地独自生活。这能忘记很多过去的事情。
  • 两情相悦的肉身是注定腐烂的花木。
  • 我之前并不知道,与不合适不匹配的对手的结盟,会让生命的能量减损。这决定始终会被对方带来的负面能量逼近。
  • 如果我们总是在企图改变、强迫对方,或者改变、强迫自己,这是困难的。生活不是想象或是理想。想象、理想,究其本质几乎全都是人的妄想。对关系的前途来说,不是相爱就可以结婚,也不是结婚了就会相爱,更不是相爱了就会永久。也不是不爱了就可以离婚。它们之间没有条件关系。爱与婚姻,是两套迥然不同的系统和体制。
  • 我看对死亡态度比较清醒的人大概有两种活法,一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彻底地放纵,好像明天就要死去,总是高高兴兴,稀里糊涂。一种是认认真真做事,对人很好,什么都收拾干净,尽量不留后悔,放下所谓的骄傲。一个知道要走的人,最重要的事情肯定是收拾与打包行李。他所有目的都是为了再出发,而不是一直忙着装修旅馆房间,添置家具。
  • 我因此意识到,各个地区的文明再有差异,贫富再如何悬殊,人最终由相同的质地组成,以相同的模式在生活。我们所有人都被限制在物质的囚笼里面。期待与恐惧,需索与依赖,占有与贪婪,心的运作与循环模式都是一样。
  • 人生不免看起来荒诞,充满敷衍了事和勉强的屈就。荒诞还在于我们从来不曾想过撕破谎言和虚伪,而总是试图暗示自己一切正常。真实有时并非生活的常态,也不归属秩序或道德的行列。甚至不是一种合理化的可以让人接受的存在。但这是真实。
  • 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主动或被动地与新的生命联上关系,是被轮回挟制。成年人把孩子当成对自己僵化生命的拯救、对生活的希望或改善关系的工具,这是可耻的。人负有对自己的责任,哪怕是在困难的状况下,而不是习惯性地采用逃避自己、期望他人的方式。
  • 哪怕只是一份简单的午餐便食,洁净的食物细心点缀清雅应季的花草。一杯绿色芳香的茶汤,蕴含无尽的敬意和洞明。她喜欢这种认真活着的气氛。认真活着代表无惧生死,这也许和禅宗、武士道的传统有关系。
  • 不管走到哪里,她知道所见的都是众生平淡而坎坷的生涯。一些人平顺,未曾被大风大浪席卷,不过是普通人和普通人,维持普通感情,过完普通的一生。那些不断被冲击被摧毁着的人,他们埋藏着自己所遭受的命运。很多人的故事未尝不是惊心动魄的戏剧,只是习惯守口如瓶。
  • 没有人多看她一眼。没有人知道她来自哪里,去往何方。她在人群中微渺而安全。所有的历史、过往消失,被遗忘以及销声匿迹是一种自由。
  • 人所遭遇的、发生的、得到的,这所谓的命运,是自己无数世无数次所选择的身口意的汇总。
  • 曾经他是有天赋的艺术家,有力而复杂,散发与天分互相纠缠的戾气。现在有人在他的心上打开一扇门,放掉里面重重堆积的障碍和困难。同时,也放掉了那股猛烈的力量。
  •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问题,性格、心理、认知上的,我们用惯性的模式对待彼此。如果自己有问题,即便遇见再好的人也扛不住这份感情。好的感情需要身心干净的容器。
  • 我想赠送你一段诗句:假设自己已经死去,生命已经结束,此后的岁月都是神额外恩赐给你的。那么好好地活下去吧。让生活合乎你的本性。
  • 大多数时候她不回忆这一切。未来不需要去想。过去同样也是如此。她成为这样的一个女人,不害怕黑,不害怕告别,不害怕难过。也不害怕破碎的事物。
  • 你可以保持原地不动,但我的人生需要纠错。人的时间不多,犹豫不决令我痛苦。
  • 在旅途中她是无可替代的旅伴,不挑三拣四,不嫌弃拣择,微小的乐趣与美感全都感知。没有抱怨,没有分别。
  • 对她来说,豪华酒店能住,廉价旅馆也能住,在哪里都是气定神闲。这也是她身上让他觉得舒适的特质。她不执着自我,什么样的处境都可以接受。
  • 我觉得爱和自私、占有欲、虚伪的忠诚、限制、道德感没有关系。爱与我们的本性密切相关。它是善的,美的,真实的。只是我们活在人的世界之中。我们面对人世所创造的道德与禁忌。

仁美

  • 人对处境的适应力是无限的,在死亡来临之前,所有人都会苟且偷生。以前无可想象的、不能接受的,在无从选择的时候就成为眼前的生活。
  • 要接受一切发生,好的坏的,全部接纳。
  • 如果欢愉会成为过去,那么这黑洞般的苦难也应是如此。
  • 我知道,对境遇的无法把控、对爱的求之不得、无常以及生离死别,这是苦痛。
  • 控制情绪,简化日常生活,修正身上曾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保持警觉,在行住坐卧,进食,说话,观察,思考,任何时候尽量保持警觉,这是觉知。如果人有觉知,可以检查到情绪和动机,不至于沦陷在某种麻木的催眠状态中,行不知行,停不知停。人有智慧,处理情绪才能够具备力量,有快刀切下的直接和决然。而不是拖延或纠缠。不要沉溺于过去或未来、沉溺于依赖与期望。
  • 小城寡淡无味,她带来远处的气息,野性的意愿,即便此刻虚弱而落魄。
  • 只有自发的忠实,没有被管束的忠实。
  • 内心迷惘,无边的空虚,大概在这份关系里她没有感受到任何踏实而充足的真情。欲望退却之后,心里的空洞像退潮之后的沙滩,荒凉至极。
  • 她想,人所受到的自我的折磨实在太沉重。“我”在饥饿,“我”在孤独,“我”在失望,“我”在期待,“我”在要求,“我”在愤怒……人的肉身是负担、禁锢、牢笼。除非死亡,否则离不开这具可以承载无尽欲望与孤独的肉身。她不是第一次有想让肉身灭亡的念头,只是没有勇气做到。隐隐中她意识到这念头必然不是正道,但无人指引。
  • 而我所见的大部分世间的男女关系,只是贪婪而机械性地取悦他人,同时期待他人取悦自己,处于需索和失望的循环之中。自私的男女情爱以对方为工具,没有慈悲。我害怕自己如果没有真正爱过、被爱过,会再次回到这个世界,试图完成还未曾通过的测试。如果一些心愿没有圆满,是否会成为一再轮回的执念。我想得到答案。
  • 对心流与意识的观察与照管。不放任散漫,不沉沦于习气,日常行住坐卧,时时刻刻,保持觉照。这是持戒。
  • 事物无法稳固不变,一旦变化过去的不会回来。人不知道何时是一种及时。
  • 她幻想过如果能够遇见一个正直而清洁的爱人,可以共同生活。愿意一生的动荡就此平息,洗手作羹汤,洗衣做饭,生儿育女,白头到老。晚上相拥而睡,早晨醒来,看见初升太阳的光亮照在枕边爱人的头发上,又是新的日子。这样幸福而糊涂地活着直到死去也可以。不需要清醒,不需要壮大理想,碌碌无为平淡无奇过完一生。她愿意。
  • 世间的事情,不是你想的那么非黑即白。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做出取舍。
  • 甜蜜爱意比不上现实的种种考量。她注定要被牺牲。他早已做出决定,只是不想告诉她。
  • 不追回过去,不期待未来,凡过去已舍,而未来未到。但若现在法,处处观察之。不惑不动摇,智者当增进。
  • 我也一样在体验。但可能他认为人间的苦是一种乐,而我认为人间的乐实质上是一种苦。他想体验乐,我想体验苦。我们的感受不一样。
  • 他的生活不讲究排场,房间里只有简单的必需品。从不囤积多余的东西。自己所有的,总是慷慨大方地赠送给遇见的需要帮助的人。
  • 他内心清醒,没有任何狂妄与骄傲。在日常生活之中,言行举止显得得体、谦逊,从不显露自己身份的优越。
  • 是的。在山谷里度过的每一天,与大家一起生活,感觉自己从内到外透亮起来。像一盏被点燃的慢慢亮起来的灯。
  • 如果在以前,他的拒绝会引起她的情绪。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值得爱,才会被拒绝。她会认为应该是自己不够好,仁美心里有顾虑,所以不接纳她,心里由此产生自责和惭愧。她观察到这股情绪,但没有以往的翻江倒海。也没有做出如同往常那般的自我讨伐。只是留出一个空间,观察这股情绪。这个空间是怎么产生的。突然她发现,自己具有了检查内心深处关于接纳的能力。
  • 你需要找到和维持与自己的深度沟通。与自己相处,观察和感受内心的发生,体会到它们的生起、熄灭。这是一种重要的进入。尝试不断深入。
  • 观照事物真空的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他们的心柔和而顺道,各种烦恼少,然后修得真空之理。而在不正确的见解中没有这种事,只想要以妄想分别的不正之心取得空。好比种田人,起初不认得食盐,看到贵人拿盐放入各种肉菜中来吃,就发问,为什么放盐呢。回答说,因为这种盐能使食物味道鲜美。此人心中便想,这盐能使食物鲜美,盐本身味道一定很好,就空手拿上一大把盐放入口中吃起来,又咸又苦,损伤了口腔,于是就问,你为什么说盐能作美味调料。贵人说,傻瓜,这要考虑计量多少,和合其他主料,味道才鲜美,为何单纯吃盐。无智的人听到空解脱门而不行各种功德,只想得空,这是不正确的见解,断灭了善根。
  • 你所做的一切,你所吃的一切,你所供养的一切,你所布施的一切,以及你所行的一切苦行,该全奉献给我……于此舍离之道中,将心念凝注于我,你必得解脱,必到达我。
  • 当爱欲如汪洋沉沦,心变得软弱而贪婪。当爱欲熄灭,心变成另外一种样子,冷酷,坚定,并因此充满封闭而黑暗的力量。这是沉重的代价。
  • 人到底应该如何从各种宗教形式中获得安慰。是期望得到护佑还是挖掘自我救赎的力量。是祷告还是追索。她相信任何一种宗教都在接近真理,表达真理。只是凡人难以得到真髓,不解真意。
  • 你天生属于山谷,就像一颗植物的种子落在真正属于它的适宜而深厚的土地,会很快伸展枝叶、开花结果。
  • 《阿含经》里也说过,人得到肉身的困难,如同盲龟浮木。大海中一只瞎眼的海龟,每隔一百年才能浮出水面一次,并且要恰好穿过在海面上随着风浪漂游的一块浮木的小圆孔,以这样的概率才能得到人身。而肉身的脆弱,好像一支被点燃的蜡烛放在旷野当中,火焰飘忽不定,任何一缕不知来自何处的风就能把它吹熄。
  • 在我极为匮乏与苦痛的时候,经常发自内心地祈求,希望得到一次爱与被爱的机会。执念不除,始终是饥饿受苦的人。但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我也应该先具备承接的能力。如果没有真正深刻而纯洁地去爱,被爱过,死的时候也不会安宁吧。会一再回到这个娑婆世间接受考验。成绩太差,不合格。
  • 我需要卸除自己的障碍。否则无法生长。
  • 我们不必高谈阔论各种理论或境界,只需体会人性的脆弱通过它的试炼。不回避黑暗的力量,感受地狱般烈火的熊熊燃烧。痛苦是珍贵的。不以痛苦为羞耻,也不试图回避、忘却和逃脱。降服心结与痛苦之流,最终达到净化。烦恼、挫败、耻辱、罪恶、创痛……这所有一切都可以成为培养灵性层面开花的土壤,让智慧与慈悲生起。我们依靠和利用这些经验,并且需要知道自己本性完美。

慈诚

  • 放下遮障自显本来妙觉境,照见本净有情世间本来净。本来清净果净色净得净观,智如虚空断分别妄自显明。
  • 真正的布施没有任何动机、预期、目标。你自己,被你布施的对象,以及给予出去的财物,都要以空性之道观之,而不是执一切为实有,否则这是不会有福德的事情。有些饱含野心与欲望的布施,做过一点善事四处撒播,希望天下人都知晓,或企图获得别人的赞美和敬仰。付出是一个工具,背后是更贪婪的需索。
  • 这里的人欲望少,心念单纯。他们并没有很多钱,但看起来不贫穷。让人感觉贫穷的是无法满足的欲望。真正的穷人是充满贪婪、恐惧、饥渴和无法满足的人。用尽一切手段赚钱,再把钱花在满足欲望的各式内容上。无止尽并且乐此不疲的循环,但大部分在城市中的人是这样生活的。在城市中,人是隔离的孤岛。即便有朋友约齐在餐厅吃个饭,也很快开始各自拿出手机,关心起复杂而不相干的新闻和视频。人们缺少存在于此时此地的能力,逐渐失去对真实觉知和连接的能力。
  • 在夏摩山谷,宗教感如同空气般存在,镌刻在人们的意识之中。它是生命内容的一部分,不需要下定决心才去投入,或成为一个被反复质疑的命题。
  • 让过往全部通过,放它走。人的一生需要遭遇的事情太多,不能一直背着全部。接受所有发生的事情,如果它们注定要发生。即便在某些时刻有些事情显得很艰难,但最终的结果是正确的。是好的。
  • 曾经她用尽全力想得到一个世俗的普通男人,烹煮、洗衣、生儿育女,朝朝暮暮,白头到老,不惜撞得头破血流。但她并不知道这是否是爱,结婚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如世上大部分女人所曾期望的那样,奢望对方待自己百依百顺,提供免费的安稳生活,提供无止境的舒适和快乐,驱除孤独寂寞吗。这分明是个巨大而自欺的妄念。
  • 在我们内心隐藏着的自性光亮,虽然被无明和障碍层层遮蔽但从未曾失去。通达教理,明白事物的空性之道,成为安住在心的本性里的人。这样即便遭遇各种显相,也不会被情绪和心意所支配,不会落入主观感受的动荡之中。如果某天,我们看到的世界,如同清净的坛城,那么,一切众生男女,在我们心中都是智慧与慈悲的象征,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法身的咒语。
  • 习惯是这样养成,喜欢把事情做得周到而妥当。
  • 事实上我们有一种奇怪的个性,有时懒怠,不愿意为生活层面的事奔走操劳。但一旦开始做事,因为心调柔,心与手协调,手都灵巧。
  • 格西像以前的一些老僧人,白天在炉子里烧煤炭,晚上不留下火种,而是熄灭所有火光。并把木碗清洗之后倒扣起来。每个晚上他们做好明天也许无法醒来的准备,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度过。
  • 悲伤并不属于个人感觉,那是一波来自宇宙深处的能量。悲伤属于无限。
  • 如果能够看清自己,会知道自己的心识被蒙蔽,覆盖着重重障碍。我们被业力所支配。所谓业力,是来自负面情绪和过往行为的后果。
  • 人以肉身生存的重要意义,除求证,也应相爱。相爱最终是对心灵互助,让彼此获得解脱。若能朝向广大的方向,男女之爱如同珍宝。即便有时它会带来苦痛,通过之后有领悟,一样可贵。若不能了知、领悟,那么彼此赠予的任何喜悦或痛苦,只是荒废。爱人之间的相遇以及真正的相爱,实属不易。
  • 记得不要努力去写,而是让你的觉知在写的过程中自然流动。好的作品并非头脑造作,而是自性如实流露。这是一个回忆的方式。如同我们学习佛法,也是回忆起自性的过程。
  • 我知道你受过很多苦,所有的苦来自无明,来自我们内心的贪嗔痴。这些苦难让你翻山越岭,穿越地狱,浑身发出因为努力而闪耀的亮光。我看到的是你心中的亮光。你在追寻。如真。这一切磨砺应使你成为更为纯洁的人。
  • 夏摩山谷像个巨大的发酵罐,转化她内心在幻海曾经压抑的空虚、彷徨与迷茫。她得到一种深沉、自由、宁静、开放的生长。
  • 不能解释和确认的事情,是存在的。无形比人所能想象的空间都要深远。只是人被粗重的肉身所困,障碍太重,无法与无形相连与沟通。
  • 人应如何看待当下背后无尽的时空背景,以及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这意味着人如果无法放开心胸,提高理解的深度,也同样无法对万物或他人具备深度的理解。我们会仅看到肤浅的表面,发出狭隘的偏见评断与指责,却无法深入到对方的内在,看到一切的本来面目。看到重重因缘的深意。
  • 世间有没有那种搭配完美、在一起非常和谐的人。你说有,只是人遇见对方,需要彼此福报相当。如果积累足够,两个人智慧与福德的资粮相等,才会相遇。否则就会错过。你还对我说,当我们孤独并且需要情感的时候,更需要用慈悲、温柔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也这样地对待自己。
  • 最重要的是,你要记得,无论外界显现出什么,在修行者的眼中,没有悲喜或是非,一切幻化都是自性的清净显示。一切都是圆满自如。当下就在这本性的状态中解脱。

雀缇

  • 具体的定位对我们的相遇来说并不重要。世界也许是由各种意识的经纬编织而成的巨大幻网,重要的是我们交会的这个点。就像两条河流交叉之处需要安置一座宫殿。
  • 每位准备做医生的人,都要先修习药师禅定,这样才能认知人身体里面细微的五行变化,精确把握病症。不尽然只是用草药去治愈人身体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医生要学会禅定与祈祷,用领悟去开导病人的内心,净化他的能量。
  • 有可能我们存在于无尽的幻梦之中,如何醒来,醒来去哪里,如何存在,这是比辨别真实与幻梦更困难的事情。我们很难最终离弃虚幻的自我。人习惯以虚幻为食。
  • 两个人在一起,时间比一个人的时候长。彼此的生命能量在互换、交织。这是增加密度的方式。
  • 窗外云天的光线瞬息万变,突然间又一阵暴雨如注,电闪雷鸣,雨水滂沱浇灌着山丘。大河仿佛奔腾起来。十几分钟之后雨水停止,暮色苍茫覆盖大地。天边出现如钩明月,清辉流泻,旁边伴随一颗星辰。
  • 如果人能倾听到一朵花里所发散的千言万语,看到它的生命所展现的真实,就可以把无限置入有限,也可以把有限融化于无限。在一朵花当中,看到它的梦幻也看到它的实相,这是真正的自由。
  • 这些肉身都曾经活过,饱受风霜经历悲喜得失。如今纹丝不动,像被榨尽汁液的树干、清空的水瓶、丢弃的石块。众生渴望得到世间的幸福,恐惧于遭受痛苦与挫折,而死亡使肉身卸除一切虚妄与欲望,赤裸的心识带着记忆上路,进行又一次的漂泊远行。她感觉双眼泪水渗出,被哀悯的感动摄住。
  • 生老病死是苦,与怨憎者相会是苦,与所爱之人别离是苦,求不得是苦。五蕴是苦。对你来说,受苦是对情爱的执着。世间万物当如此观想,一切的存在是暂时的。一切暂时的存在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这世间所有一切都会变化、破损。执着于建立在无常之上的情感、感受、感知、形色会带来痛苦。要无执着于这一切。
  • 度母并非具体的实质的女神,而是象征人了解万物空性真理的智慧,代表证悟。她是法性与功德的显现,与诸佛一样,是我们内心佛性的外在显示。外境的造作,都可以看作是度母法性流露出来的真意。以这样的方式去观想绿度母。让心慢慢趋向她的境界,进入她的世界。
  • 世人觉得生命只有一次,此生有限,所以需要尽量满足欲望,忽略因果,放纵行事,以求快慰。在这里,人们认为此生是无垠时空的一个标记,终究会过尽,也只是一个短暂的驿站。人应有更长远的目标。
  • 万物虽然虚幻不实,但我们却能从清水中反映出的月影看到月亮,同理,因果的各层面也是这个相对世界的投影。因此在这幻象的世界中,请让我们众善奉行,莫造新殃。
  • 但以后的时代,人世如同铁锅热水沸腾,人们浸泡其中却浑然不知,无休止的吃喝、享受、各种感官声色刺激、各种科技开发与创造,只为更快速地享受便利、催生物质利益。忽而狂喜,忽而悲伤,忽而成功,忽而失败,被物质与感官所奴役。男人仿佛是被复制出来的充满野心和匮乏感的战士,在虚幻的游戏里过关斩将。女人变成贪婪的低能的动物,需索散发出香气和金光的物体,幻想自己青春永驻,并且企图占有伴侣不可能达到的忠诚和依靠。人们把大多数的时间消耗在无意识琐碎的事情上,成为自动化的机器,过着没有觉知的生活。
  • 来到这个世界只是经历一段旅途,所有人不过是走在路上的旅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管是爱情、亲情、朋友,无不是同行一程的因缘聚合。不如彼此以客人相待,心中有感恩与珍惜。
  • 我们会逐渐得到答案。当答案来临的时候,有可能问题早已不复存在。
  • 如果决定修行,要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叛逆的人。因为生活会逆着大部分人的价值观而行,也会逆人性的沉堕重力而行。大部分人在做的事情,不去做。跟他们相反地去做。当他们急需在人群中获得承认,得到世俗的成就,你要甘心自我完善。修行人是叛逆的,被遗弃的。
  • 他说,世俗的情感甜美如蜜也苦海无涯,命中注定,你这一趟来到人间为见到爱人。但他还在未来,不是现在。你现在只是要突破自己的责任,奔向他。他说,其实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我知道你以后仍会回家。
  • 人生在世最大的修行是克制自心,调御自心。治水者引导水,制箭者矫治箭,木匠雕饰木材,修行者要学会调御自己。不论做什么,将这种宁静和专注的心境延伸。如果觉知被净化,万物将显现其本有而无限的面貌。
  • 我们观想现在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次身口意的发生,就能预测到未来。过去是因,现在是花,未来是果。
  • 什么样的人是爱人。心心相印。像两轮皎洁完满的圆月,相合为一,一丝不差。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肉身辗转多少次,彼此的心识如影相行,从未分离。
  • 最终人应该以真理为依靠,以自性为灯。眼耳鼻舌身意是坛城之门,居住在中心的是自性之佛。找到自心自性,以此修炼,就是不动。
  • 小时候我印象最深的事情是母亲处理情绪的方式,快刀切下的冷酷和决然,不给我一丝丝拖延或纠缠的机会。一开始我感觉自尊无法接受,她从不解释或相劝,只是告诉我情绪多余并且无用,扔掉是最好的方式。
  • 我不想有婚姻、家庭、后代,盖房子,做生意,赚钱,生养孩子,以各种吃喝玩乐寻开心,买各种衣服珠宝取悦自己。所谓男女相爱,竭尽所能地霸占着对方的身心,害怕别人分走所谓的忠诚。这样琐碎而努力地去生活,需要很大的无明来支持。世俗男女之情,则需要很深的情欲和贪婪来支持。

无量

  • 善似青松恶似花,青松冷淡不如花。有朝一日浓霜降,只见青松不见花。
  • 师父曾对我说,修行者的使命,是把颠倒的扶直,使被覆盖的显现,为迷途者指路,在黑暗中持着油灯让众生能见到实相,把无明转换为菩提。这应是我们共同的所求。愿我们此生身心能获得解脱,融入善法的永恒,并服务众生的需求直到轮回成空。
  • 人们看起来纵情声色这般快活。这些快活都是真的吗,能持续多久,为何快乐有这样层出不穷的花样,而人们却又从来没有得到过彻底的满足。
  • 防不胜防,人对生命毫无控制力,无常使所有计划中的理想成为泡影。
  • 他说,天空是一本精确的日历。太阳和星星决定了季节、食物、温度,月亮则决定大海的潮汐和许多动物的生活周期。包括人身体内的循环周期。人应该珍惜大地母亲,尊重和养护它。而不是去挑战它,征服它。看到天上繁星,感受到宇宙的存在。感受到天地万物井然有序,彼此之间错综微妙密切关联。没有一件事物是孤立的、固定的,没有一件事物具有善恶或悲喜。
  • 山峦静谧,群星璀璨,时间在其中闪烁。呵,在我野性的心里,永恒在露天度过一宿。
  • 佛性是我们的本性清净,每个人都具有,但我们忽略和遗忘它。同时业力与习性会把它遮蔽。我们有时甚至惧怕最深的本性。害怕一揭开,看到的是羞耻、脆弱、邪恶、伤痛。记住,一切烦恼与障碍可以转为道用。这是心里的无尽宝藏。
  • 师父平时教诲我,真正的修行是为他人做事,付出自己,不是仅仅坐在静室享受自我的禅悦。人世的悲苦和磨难更能考验修行所获的证量。他说,人应该观察自己的悲痛与恐惧是由什么组成。人可以承受多少痛苦,才可以承受多少喜悦。
  • 他对我说,当你意识到心被调御到等持、清净、皎洁、无秽、离随烦恼、柔软并且达到确立不动,才能够点亮心灯。但这火源并非来自我这样一位师父,而是来自人类整体高级意识的传承。在这盏灯的背后,有过无量无边的苦海中的明灯,它们发出共同的光芒。你要借此光芒点燃心灯,以此为凭靠再去照亮别人。你是这光芒之海中的一簇。
  • 并不存在物质性的净土,而是对自己有过坚定与深入的认知,自我净化,把所有曾经二元对立的概念粉碎,把事物的两极合一,才能最终观望一切外景、外物、展示、发生、变化都是清净完美。那时才有净土。
  • 在这个狭小而孤寂的洞穴里,我直接面对自心,体会到它任何一种细微或激烈的变化与递进。有时感受意识稳定、洞彻、清明、澄静,并维持定境很长时间,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已经过去多久的时间。有时体察到内心潜伏的细微情绪,突然变得庞大而鲜明。犹豫、退缩、怀疑、沮丧。还有时而会汹涌反扑的悲伤与情欲,让我觉得狂乱仿佛在理性无法维持的边缘。
  • 像国王舍弃他被征服的国土,像森林中的大象,舍弃贪欲,寂静独行。像坚固的岩石不会因风而动摇,自心不被毁誉、苦乐所左右,不显示高兴或低沉。像澄澈的深湖包含一切。像明月照在湖面上,清净皎洁的心遍满此身,全身之任何处无不以清净皎洁的心所遍满。
  • 世间诸事皆无义且如幻,尽管你那么奋力争取,它们终归没有任何回报。所以放下今生的琐事和一切世俗的担忧,现在便开始寻求解脱之道。 人身的难得你们要了知,就如同一艘如意宝船。它能驶过痛苦之海洋,所以要消除懒惰与散漫的心,发起精进无比的力量。 一切有情的生命无常,仿佛先后到来的客人。老的人走后年轻一代随后紧紧跟上。现在的人百年后都将一个不存,从此刻起带着确信去认识它。 这一生的显现如今日的白昼,有的显现似今夜的梦境,来世的显现像明月般降临,从此刻起精勤修行正法……

春泽

  • 健全的人们何曾珍惜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一切,也没有更好地善待对方。是什么东西在阻碍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亲密和融化,是什么在捆绑着我们。人的一生至少有一半内容以妥协、回避的方式存在,无力面对无法解决,不能把自己供养给真实而丰盛的生命。
  • 人需他人的关注、尊重、宠爱、照顾,要求别人让自己满意,习惯苛责他人推卸责任,这是难以圆满的原因。很多人的心不过是一间没有打扫干净而且贫穷的房间。贵人不会抵达更不会停留。
  • 人并不是有更多的物质、更发达的科技、更强烈的自我表现才是成功,而应该活得快乐、清明。
  • 我想,结婚或者不结婚,能否在一起生活,这些都不重要。最后需要接受的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一个等待照顾的孩子,用以维持生存的劳作,对客人负责的工作,以及善待父母家人的责任……没有什么可以被回避和躲闪。我们为当下而活。
  • 他没有多变的情绪和混沌不清的烦恼。在他的世界里,事物了了分明。他不给自己增加多余的冲突。
  • 活着时,我们会发生错觉,以为时间无限长,可以拖拉着、半死不活地混蒙过关。以为自己不会死去,身边的人也是不死的。好像置身于一个有弹性的无限封闭的容器里,无法触及到边界,所以麻木不仁,什么都看不见。直到某个时刻降临一切戛然而止,人被无常撕裂的速度快如闪电。
  • 一种纯洁的没有条件和要求的爱。
  • 突然看清楚,这花团锦簇、浮光掠影、海市蜃楼只是幻梦一场。真实是这一刻,她所面对着的自己,以及这身心之内需要被消融和吸收的无尽心结。
  • 俗世的期待是无止境的。
  • 在极度孤独的状态中,她感受到情欲在身体中的熄灭。先是对爱恋的幻想消失,然后是渴望与人合二为一的欲望消失。捆绑在身上的欲望和情爱的绳索,一一被剪开断裂。她在被释放。
  • 世上很难用言语表达的事,是梦中的流浪,相爱的因缘,禅定的寂静,兰花的香气。很多时候,人只需要静静去听,去看,去闻,去感受,而不是试图去考、去分别、去判断、去演说。更多的时候,要把听、看、闻、感受也关闭,寂静之中,万物的深意与奥妙自动浮现。
  • 洗菜,做饭,打扫,劳作。在日常生活、起心动念中练习保持禅定。如果我能在琐碎尘劳和普通无奇中感受到法意,了悟到事物存在的本质,那么在固定的禅修时间里,更有可能通过打坐来巩固和加强这种觉受,而不是试图通过不明法理的长时间打坐去渴望达到证悟。我要安顿好这具肉身,身心平衡,和谐地存在。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断惑证真。我喜欢中间道路。
  • 人死之时,无法带走积累的财富、贪恋的物品、心爱的人,也不能以这些作为下一世的凭靠。在那时,只会问自己,有没有好好爱过,放下心结,卸掉贪嗔痴的负累。学会原谅,学会接受,真正地努力过,习得智慧与慈悲。有没有获得了却生死的解脱之道。
  • 有相而不执相,破相而见真,这是最高智慧境界。口出诽谤或心怀偏见的人,无法了解事物的深刻要义和奥妙。
  • 他说,有人说,我们感受到的每一缕阳光的温暖,每一丝凉风的慰藉,都是有因果的,而不是无缘无故发生。这个世界上的因果肉眼不可见但比微尘更细。我们此刻坐在这里的缘分,也许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之前。所有的因缘条件具足才能得到这一刻的相会。
  • 轮回没有尽头。如果无法解脱,我们会一再启动彼此相遇的模式,重复流浪的人生。
  • 每一尊佛像是人人具备的内在佛性的象征。它不是我们形式上这一具易毁坏的肉身,在无常的世间漂泊不定,而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生无死的法身显现。他说,我们礼敬它,是在礼敬内心珍贵的自性。这也是佛性。
  • 真正的爱,是带给对方自由和解脱。俗世情爱如同堕入泥沼,不如把它转换成清凉而深情的慈悲。不应该退回到原点而没有进步。不应退转。
  • 他很少离开她,留下她独自。有时他说,我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和你在一起的时间不够。她不过是普通的女子,但他珍视她,把她当作手心中的珠宝。他少有情绪,如实而宁静地在她身边存在。世界的虚假、热闹、种种幻象在后退。有时她觉得这一切仿佛是场梦。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两个人如胶似漆。
  • 离开这个世界或者我们没有机会与对方谋面的人,也会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启发和情感的影响。这是一股能量。对方的意识像明月映照在不同的湖水河流与大海之中。哪怕只是一小碗水中。这是法性的力量。法性遍满世界,我们却没有智慧去看到、理解、感受。世间万物包括我们每个人,都是法性的投射。只是我们不被人告诉就不会明白,或者即便被告诉也会觉得有些怪怪的。世事本就是如此。
  • 在人世间感情有很多形式。有些人陪伴你,有些人照顾你,有些人在你生病或死去的时候,留在你的身边。他们治疗你,埋葬你。诸如此类出于因缘、责任或义务其实容易办到,即便仅仅只是依靠一份善良或怜悯。人难以得到的,是真正地相爱。
  • 人有各种各样的处境,这是心的投射。学习是让心像一颗晶莹剔透而刚韧的水晶,允许心念投射在其上,但自性保持清净。
  • 人只能尝试做一个全心全意的人。有一天,我思考这个问题,什么是全心全意。如果我爱一个人,我会以爱其他人的方式去爱。以爱这个人的方式去爱其他人,并没有所谓的特别的唯一的爱。所有人都是一样。以彼此的痛苦为痛苦,以彼此的快乐为快乐。爱一个人与爱很多人没有区别。爱并不在遥远的地方。但是我们为学习去爱,付出太多代价。最后才发现,爱在众生之中。
  • 世间轮回大海犹如幻,其中无一组合恒久存。论其本质是空无自性,但诸儿女未能识知彼。无情世间将被水火毁,有情众生身心终离散。春夏秋冬四季皆无常,心底生起厌离祈加持。
  • 一得即永得。是什么意思。某些体验或真谛,得到过一次,便得到了永久。

后记

  • 对写作者来说,真实的自我表达是首要。这种真实只能是趋向完整,而无法做到达成完全的无误、完美、客观、普遍,或符合某种绝对标准。这是一个思考与提炼的过程。它不是最终抵达处。它不是标准。并且,还会不断地推进和变化。
  • 愿一切转至慈悲与明觉。
  • 天空没有云彩,地上风雪茫茫。花荚已经空空,心中别有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