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白话手绘彩图典藏本(2019年新版)

李时珍

中药材炮制流程图

  • 目的主要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或副作用,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便于储藏和服用等。

本草纲目原序

  • 纪称望龙光,知古剑;觇宝气,辨明珠。故萍实商羊,非天明莫洞。厥后博物称华,辨字称康,析宝玉称倚顿,亦仅仅晨星耳。

神农本草经名例

  • 病在胸膈以上的,应当吃饭后再服药;病在心腹以下的,应当先服药后吃饭。病在四肢血脉的,需要空腹且在早晨服药;病在骨髓的,宜吃饱后在夜间服药。

七方

  • 近病先用奇数方剂;远病先用偶数方剂。但要注意发汗的药不用奇数方剂,泻下药不用偶数方剂;补上升阳,药性上行的药方适宜用慢效药,补下痢治泻下的急性药方剂适宜用气味浑厚的药物
  • 病人兼有几种病症,小方就不适合;肝肾及下部的病症,必须采用大方。
  • 小方有两种:有一味主药两种从药的小方,适合于邪气单一的疾病;有分成两部分且需要多次服用的小方,适用于心、肺及上焦的病
  • 治主病宜用缓方,缓则治其本;治从病宜用急方,急则治其标。
  •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出汗且烦躁)

十剂

  • [徐之才说]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种,是药之大体
  • 木郁(肝胆郁结之证,症见畏寒畏热,头痛颊痛,头晕耳鸣,目赤暴痛,脘腹胀满,吞酸吐食)则透出它,火郁(心火怫郁之证。症见全身不适,少气,咽喉肿痛,口干舌苦,脘腹疼痛,目赤头晕,烦闷懊[插图],潮热颧红,咳嗽痰喘,身生痱疮)则散发它,土郁(脾胃之气郁滞之证。症见心腹饱胀,肠鸣泄痢,呕恶痰涎或清水)则削弱
  • 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黄柏之苦补肾。又如,茯神补心气,生地黄补心血;人参补脾气,白芍药补脾血;黄芪补肺气,阿胶补肺血;杜仲补肾气,熟地黄补肾血;川芎补肝气,当归补肝血,它们都是补剂。
  • 时珍说]去闭证就是去实,即去火。肝火郁积则用芍药之酸来泄,心火郁积则用甘草之甘来泄,脾火郁积则用黄连之苦来泄,肺火郁积则用石膏之辛来泄,肾火郁积则用泽泻之咸来泄
  • 重剂| [时珍说]重剂有四种:有惊则气乱,魂气飞扬,犹如失去神明之主持,不能控制自身的动作;有怒则气逆,肝火激烈,病狂善怒的,都可以用铁粉、雄黄之类平其肝;有神不守舍,多惊健忘,迷惑不宁的,适宜用朱砂、紫石英之类来镇其心;一受惊吓恐惧则气下,精志失守,如同被人追杀一般的,适合用磁石、沉香之类来安神
  • 大便涩者,用菠菜、牵牛之类;小便涩者,用车前、榆皮之类;精窍涩者,用黄柏、葵花之类;胞胎涩者,用黄葵子、王不留行之类;想要用小便将痰涎引出的,则用半夏、茯苓之类;想要用小便将疮毒引出的,则用五叶藤、萱草根之类。以上种种,皆为滑剂。
  • 喘咳上奔,用乌梅、诃子以涩。凡是酸味近似于涩的,就有收敛的功效。
  • ]湿有外感,有内伤。外感之湿,雨露岚雾地气水湿,袭于皮肉筋骨经络之间而导致;内伤之湿,由于水饮酒食及脾弱肾强导致。故风药可以胜湿,燥药可以除湿,淡药可以渗湿,泄小便可以引湿,利大便可以逐湿,吐痰涎可以祛湿。湿而有热,燥以苦寒之剂;湿而有寒,则燥以辛热之剂。
  • 凡是属于麻仁、阿胶、膏润之类的,都是润剂。养血用当归、地黄之类,生津用麦门冬、瓜蒌根之类,益精则用苁蓉、枸杞之类。
  • 如果要成为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都清楚,才可以讨论人的疾病。不然,就像没长眼睛而去夜游,没有长脚而要去登攀,这样就想把疾病治愈,是不可能的。

五味宜忌

  • [岐伯说]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 味过于酸,肝气去滋养,脾气乃绝,易生肉瘤且唇裂。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皮瘦而毛竖。味过于甘,心气胀满,色黑,肾气不平,骨痛而毛发脱落。味过于辛,筋脉阻绝,精神乃失,筋急而手指、脚趾干枯。味过于咸,骨大肌短,呼吸劳累,心气压抑,血脉凝涩而变色。

五味偏胜

  • [岐伯说]五味进入胃里面后,就各自去到了它们喜欢的地方。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时间久了,必增脏气;脏气增得太多,就会有损健康,甚至因此丧命

四时用药例

  • 四时用药必先顺应时令,气升、降、沉、浮应顺应它,寒、热、温、凉则应悖逆它。因此春月宜加辛温之药,如薄荷、荆芥之类,以顺应春月上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如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应夏月浮动之气;长夏宜加甘苦辛温之药,如人参、白术、苍术、黄柏之类,以顺应造化自成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如芍药、乌梅之类,以顺应秋月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如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应冬月沉郁之气;这就是所谓的顺时气以养天和。《神农本草经》说,春月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月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宜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月宜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月宜省咸增苦以养心气。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肝、胆 温补凉泻。辛补酸泻。心、小肠 热补寒泻。咸补甘泻。肺、大肠 凉补温泻。酸补辛泻。肾、膀胱 寒补热泻。苦补咸泻。脾、胃 温热补,寒凉泻,各从其宜。甘补苦泻。三焦、命门 与心相同。

五脏五味补泻

  • 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辛主散,酸主收,甘主缓,苦主坚,咸主软。辛能发散郁结,滋润燥热,产生津液,通气;酸能收敛缓、散;甘能缓和急证、调适内中;苦能干燥阴湿、硬化软物;咸能软化硬物;淡能通窍

服药忌食

  • 凡服药,不可多吃肥猪肉、狗肉,及油腻、鱼腥之物,以及生蒜、胡荽、生葱、各种水果等。

张子和汗、吐、下三法

  • 中说,辛、甘、淡三味为阳,酸、苦、咸三味为阴。辛、甘发散,淡味渗泄,酸、苦、咸涌泄。发散的方法可以归类于汗法,涌泄的方法可以归类于吐法,泄下的方法可以归类于下法。

脾胃

  • 茼蒿、荠菜、苜蓿、胡萝卜、大麦、小麦、糯米、粳米和各种豆类等都可壮气益肌,宜经常食用。10.大枣、橘皮、橄榄、莲实、藕、甘蔗,益补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