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家庭方案
推荐序 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
- 观察孩子是最基础、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过程,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没有观察,谈何建议?
- 如何观察孩子呢?如何发现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呢?
- 在家庭中,很多专家解决不了的“问题”,爱和理解可以解决。感受到尊重和爱的孩子,将会自信满满地迎接明天。
前言 育儿道理很多,难在如何去做
- 我们不是为今天的世界培养儿童。等他们长大的时候,这个世界就变了。我们不知道未来的世界如何,那么就教他们学会适应吧。 玛利亚·蒙台梭利
- 由于蒙氏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创造性地面向未来世界,“蒙氏儿童”也就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尽管这并不是蒙氏教育的初衷。
- 如果仅强调形式、浮于表面地实践蒙氏教育,而没有领会蒙氏教育的精髓,没有深入地进行家庭观察并精心设计家庭环境,就算不得真正的蒙氏教育。
- 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最容易上手,最能帮助父母从实践中看到孩子的成长变化,然后逐步领悟蒙氏教育哲学,最终活学活用,培养出健康、平和、自信、独立的蒙氏宝宝。
- 首先通过跟踪观察,了解孩子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和个性特质,继而设计出适合孩子个性化成长的家庭环境。
- 我们从喂养区/进餐区、睡眠区、护理区、活动区以及孩子的精神世界5大方面详解了各个月龄段,父母应如何在家实践蒙氏教育。
-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ssociation Montessori Internationale,简称AMI)
- 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见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 在养育最关键的前三年,如果能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我们便不会走太多弯路,留太多遗憾,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也定会受益无穷。
第1章 蒙氏妈妈:适应未来的个性化家庭教育
- 个性化教育也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个性化的启蒙教育。然而眼下,主流的教育模式还是以成人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因为这样的教育能最大程度地节省教育成本,易于操作和推广。
- 我们从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两大方面入手,引导父母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了解孩子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和个性特质,为孩子量身定制适宜其发展的蒙氏家庭环境。
- 我们要做的是通过科学观察,加之环境辅助,帮助孩子跟随自己的节奏去发展。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就什么也不要做,静待花开,因为错误的安排和过度的干预都是对成长的阻碍。
- 这项研究通过追踪133名婴儿直到他们成人,发现大约2/3的孩子可以归为三类之中:难养型、易养型和慢热型。
- “高需求宝宝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杯子,你要一直不停地填啊填,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她满了。”
- 我给难养型宝宝父母的建议是:1.多带孩子去户外,让他们多参与消耗体力的活动,帮助他们消耗旺盛的精力。2.利用孩子短暂的安静时光,引导他们专注于做一件他们感兴趣的安静活动,让他们慢慢体会专注的美好。3.让孩子的日常生活尽量规律、稳定,不要有太大的环境和人事变化。4.任何行动前都要提前告知孩子,减轻孩子激烈的对抗反应。
- 我给慢热型宝宝父母的建议是: 1.给予孩子适量的新鲜刺激,帮助他们逐渐克服恐惧,掌握有效的社交技能。如果一味地保护下去,或是刺激过多,都会引起孩子在未来出现社交恐惧。3 2.每到一个陌生环境,都要给孩子足够的适应时间,等他们放松下来,逐步地引导他们参与,等他们沉浸其中后,再逐渐退出,但是不要走远,停留在近旁,让他们在回头的时候能看到你。
- 我深深地意识到,当代父母如此好学,却又迷失在纷繁复杂、不成系统的育儿信息中,到头来竟没有精力关注育儿的当下,回归最简单的育儿哲学:观察。
- 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父母并不需要深入钻研太多知识,最核心的是坚持不懈地去观察自己的孩子,将那些已知的、看似简单的理念应用于当下,你必然会成为孩子最权威的育儿专家,拥有绝对的育儿自信。”
- 由于这种教育法是完全基于对儿童的观察而设计的,因此它不仅不过时,而且尤其适应未来世界的个性化教育。
- 蒙台梭利博士通过长年班级观察创设了蒙台梭利教育法;世界公认对儿童心理研究影响最大的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也是通过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提出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的开创者陈鹤琴对她的长子陈一鸣进行了808天的跟踪观察,以此为基础发表了中国最早的儿童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也是坚持观察记录儿子的成长并将其发表;精神病学家勒内·施皮茨(Rene Spitz)通过观察、记录婴幼儿影片推动了弃婴收容所、儿童医院的种种变革……
- 1.观察之时,当然要放下手机、关掉电视,暂时忘却自己满脑子的杂念和烦恼,专注于眼前,从全新的角度去认识眼前这个孩子。 2.家庭观察的核心不是记录,而是全身心陪伴。家庭观察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样,像专业人士一样拿着纸、笔在一旁纹丝不动地看和记。家庭观察的自由度很大。如果孩子要和你一起玩儿,那就全身心和他互动,这也是观察的一种方法。当孩子感受到了你全身心的陪伴,你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旁观。如果发现特别需要记录的地方,也只需简单写下关键词,过后再完善、补充。
- “父母要时刻谨记,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成长秘密,尊重孩子的发展节奏,比别的孩子慢了不要焦虑,快了也无须给孩子太多的赞扬。”
- 观察的时候,父母不需要按照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认知、社交这5大方面分门别类,因为每个类别都是相互影响的,很多表现难以确切地归于某一类别之中。
- 在欧洲,大多数孩子3岁以前的相当长时间是在托育机构度过的,而传统中国家庭0~3岁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因此家庭环境对中国婴幼儿来说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继观察之后,我们的另一大重点就是环境设计。
- 蒙妈说 “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一大秘诀就是观察孩子、排除阻碍孩子发展的障碍、引导孩子进入新环境,再观察、再排除、再引导,循环往复。”
- 孩子在不受大人的介入干扰,自己完成一件事以后的那种骄傲、高兴的表情,就是在向我们宣告他自我挖掘丰富内在潜能的需要。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创造机会让孩子发展潜能,而不应阻碍他的活动。
- 婴幼儿的房间,我们要分成4大区域:睡眠区、喂养区或进餐区、护理区以及活动区。
- 从第一张过渡到第二张的信号是孩子开始添加辅食并能够倚靠着坐立;从第二张过渡到第三张的信号是辅食添加的地点转移到餐厅,以及孩子能够独立站立和扶着走路;从第三张过渡到第四张的信号是孩子可以独立走路。
- 我们的设计原则如下:1.最理想的情况是在生产之前,就预估到孩子未来三年的成长需求,将房间的基本架构设计好,这样就省去了频繁装修和购置新家具的麻烦。2.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房间设计要尽量保持整体的稳定不变,尤其是睡眠区,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要做相应的渐进式微调。每次改变最好和孩子一起行动,且每次只改变一点。3.我们要考虑到怎样保证孩子的安全,同时鼓励孩子自由和独立。4.不能光想着孩子的需求,父母的需求也同样重要。5.要节约,考虑到很多物品可以重复利用的情况,比如用于喂养的哺乳沙发在孩子断奶后可变成亲子阅读的沙发,活动区的镜子可改作更衣镜,沙发脚凳可同时用于辅助站立和添加辅食时妈妈的座椅,换洗台可改作衣柜,等等。
-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成长经验,而这一切都很容易在无意识中变成你育儿方式的一部分,如果想改变,就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反省。
- 边学边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准备速度绝对赶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
第2章 蒙氏妈妈在法国
- “蒙台梭利”这个词代表的不是一种表面上的方法论,它代表的其实是一种敏锐、理性的教养风格和独立、自信的个性气质。
- 更多是因为妈妈们在错误的方向上用力过猛。
- 这些妈妈养育的孩子,尽管个性各不相同,却都是我眼中发展良好的儿童,不仅没有行为教养问题,还呈现出一种独立自信、专注平和的气质,是我矢志培养的蒙氏儿童。
- 她们是真正从心底尊重孩子的妈妈,从不比较,凡事习惯征求孩子的意见。
- “你有权利拒绝吃某种食物,但是必须在你尝过味道之后。”在妈妈温柔的坚持下,孩子通常会抿一小口,如果真的不想吃,妈妈就不再要求孩子继续吃。
- 观察几乎就是蒙氏教育哲学中最核心的部分。
- 孩子刚出生时,确实需要及时回应他的需求,但更要冷静地待在孩子身边观察一秒,温柔地和他说话,了解他的真实需求,然后再抱起来。
- 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她们不会紧紧跟随,也不会紧张地用言语和动作来“保护”孩子,她们给予了孩子最大限度的信任和自由,但是在关乎到人身安全和礼仪教养的时候,法国妈妈又能冷静地给孩子划定明确清晰的界限,一个“不”字,甚至只是一个眼神,就能让孩子停下来,这就是权威。
- 离开学校的时候,精疲力竭的孩子们有时候会闹情绪不和老师说再见,而这时法国妈妈可一点都不会让步,无比执拗地坚持到孩子说完“再见”才离开,对她们来说,不说“你好”“谢谢”“再见”的孩子没有教养,让人无法接受。
- 她们坚信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没有完美的妈妈,妈妈不能因为有了孩子,就委屈了自己和丈夫。有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有时候也要跟着父母的节奏来,这未尝不是好事。
- 法式育儿奇迹只是让我深刻地明白,从孩子一生的维度来讲,妈妈的心态比育儿细节对孩子的影响要大得多。如何培养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人要远远胜过谨小慎微的周全照顾。
- 心态和知识都要提前准备好,边学边养是不够的,我们的准备速度远远赶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除此之外,身边还要有榜样示范。
- “法国妈妈让我明白:真正的蒙氏妈妈并不是完美妈妈,而是要足够洒脱、有智慧,懂得抓大放小,在对的时间不阻碍、不放纵、不摇摆。”
第3章 蒙氏爸爸:科学塑造婴幼儿神奇大脑
- 通过对同卵双胞胎的研究,科学家已证实遗传因素对诸如身高、精神分裂症、阅读障碍、躁郁症等会起到关键作用,而语言技能、社会交往活动、性格等更多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5
- 何为表观遗传学?简单地说,表观遗传学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变化的现象,7也就是后天经验可以改变基因的编码作用。
- 教育环境竟然能改变先天设置好的基因表达图谱
-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在0~5岁时最高。9婴儿的大脑在1岁以内会增大至出生时的3倍,当孩子要进幼儿园时,大部分已经长成。经验虽然一生之中都在积累,但任何时候的影响都比不过生命之初的那几个月以至几年,那正是脑神经细胞突触形成、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候。
- 蒙台梭利博士提出了人类发展的四大阶段,第一阶段是0~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心智如同花的球茎一样,对周围营养具有极强的吸收能力,而在生命的前6年,尤属前3年的能力最为强大,而且前3年是无意识吸收,孩子能不加选择地吸收环境中的信息,如同照相机一样,将感官接收到的所有信息都拍摄、存储于大脑中。因为婴幼儿对环境中的一切都特别注意,他并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地图细节增多,他才会有选择地注意环境中的某一部分。
- 他们发现婴幼儿时期,大量突触不仅在形成,还在被清除、削减。
- 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婴儿刚开始与周围的环境接触,这对脑部发育来说是一段相当重要的时期。
- 一般认为,幼儿的前24个月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没有得到父母的悉心照料,大脑的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在成年时发生抑郁、酗酒、毒品滥用的概率会显著增高。
- 婴幼儿需要更自由、更丰富的成长环境,而且这个对丰富环境的迫切需求,其实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 不论多忙碌,我们也从来没有把女儿囚禁在成人设置的“老鼠房”里,比如传统婴儿床、学步车或者圆圈围栏中。同时我们尽量每天带孩子外出,除非出现极端恶劣的天气,否则都会带孩子到公园、图书馆、游乐场、爬爬班、朋友家等,让孩子多见识不同的生活场景和家人以外的人。
- 幼儿大脑的成熟不仅是神经元不断增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神经元也在大规模地削减,虽然这听起来很可怕,但是这个削减过程对搭建更有效的神经网络是有益的。那些从未被激活使用过的神经突触在这个过程中就自然被淘汰了,而且是不可逆的。大脑地图逐渐精致化的过程遵循竞争的原则,用进废退。
- 所以神经连接并不是多多益善,有时候少即是多,数量远没有质量重要。大脑可塑的这种竞争特质启发我们,早期教育质量极其重要,我们要在孩子成长的最初期给他们提供有益的环境,使有益的内容抢先占据他们的大脑磁盘空间。比如在孩子三岁以前坚持让他们刷牙、洗手,坚持给他们示范收纳玩具等,这对他们日后的行为习惯养成绝对是事半功倍的,而坏习惯一旦建立便很难改变。
- 孩子在18个月到3岁之间,只要环境和父母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在真实活动和假装游戏中,大部分孩子都会果断选择前者。真实的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果孩子一直被塑料玩具包围,很少接触真实活动,那么他们很可能会习惯性地选择假装游戏,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像父母那样工作。当他们第一次想要模仿父母的时候,父母通常会告诉他们:你太小了,等你长大了再来干。而现实是,等他们长大了之后,就不会再有做这件事的兴趣了,便总想让父母代劳。
- 每一次敏感期的到来就像闪电一样,出现的时间很短,且不会再现。敏感期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礼物,是孩子习得各种技能的黄金期。在敏感期内,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给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支持,如果无法得到支持,孩子将失去这一最佳的学习时机,日后即使付出数倍的努力和时间,都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 在孩子出生后视觉最敏感的前5个月,我们准备了辅助视力发展的吊饰;从出生到6岁都是语言发展敏感期
- 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他们大脑中的神经网络经历着大规模的形成、削减和迁移,而在这个动态的塑造过程中,教养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质量的教养环境不仅要丰富,更要有序、真实,还要紧紧跟随孩子的兴趣,抓住孩子的发展敏感期。教育是一门跨越多种学科的雕刻艺术,父母只有了解育儿科学,才能在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前三年,在教育的黄金期,给孩子的未来做最好的准备。
第4章 蒙氏爸爸在德国
- 在成为爸爸之前,就要明确知道自己将会面临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永远不会再回到百分百轻松自在的二人世界了。这个小宝宝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妈妈的整个身心,包括自己的一部分世界。理解妻子的同时,也要努力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和方式,尽量改掉从前不利于家有儿女的生活习惯,比如频繁应酬。同样重要的是,要始终努力在任何阶段与妻子建立更深厚的亲密关系。
- 即使是奶粉喂养,最好也还是由妈妈来进行,这样有助于建立安全的母子依恋关系。爸爸可以尝试的是:给宝宝洗澡、带宝宝在室外散步、给宝宝讲睡前故事……每天都由爸爸在固定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婴儿建立安全感。
- 如果孩子能与父母双方都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那他们未来应对压力的能力就会更强。
- 无法提供母乳的爸爸只能靠观察孩子、琢磨孩子的需求和喜好来安抚他们,这有益于建立一种良性循环。比如,爸爸特有的低沉、缓慢的嗓音就有很好的安抚作用。
- 记得女儿快两个月大的时候,每天傍晚都有肠绞痛的症状,爸爸那时就用“坐飞机”式的方法抱着她在各个房间游览,看墙上的画,看转动的洗衣机,看浴室镜子里的自己,看阳台上的花花草草……这种做法有效地缓解了她的痛苦。我就没有足够的体力抱孩子那么久。
- 从孩子出生起,我就坚持每晚给她讲英语睡前故事。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怀疑,这个小不点儿到底能吸收多少,然而不到一岁,女儿就能听懂上百个英语单词以及我的简单英语指令了;一岁后,她就开始陆续蹦出了很多英语单词;两岁后就能听懂很复杂的绘本故事,也能跟我用英语简单交流了。英语启蒙是妻子全权交予我的任务,我能看到自己的付出收获了显著的成效,就更有信心坚持下去。
- 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如果爸爸妈妈不借助太多外力,而是二人协同作战的话,很快就能摸索出婴儿的生活规律,照料工作也会逐渐变得容易起来。
- 我建议爸爸们可以跟孩子进行以下这些游戏: 1.在家里做的游戏,除了经典的躲猫猫,我们还经常玩儿吹泡泡、挠痒痒、钻纸箱,还有拉毛毯,即让孩子坐在毛毯上拉着走,以及坐飞机,即让孩子坐在爸爸肩膀上升降,等等。 2.户外活动就更多了,比如跑步、攀爬、游泳、骑各种车、踢球、堆雪人,等等。
- 妈妈的社会地位越高,爸爸对育儿的参与程度就越高,而且爸爸妈妈会一同参与做出家庭的重大决策。在这种家庭氛围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男孩,更早地切断了与母亲深层的自我认知连接,通过男性特有的行为方式与父亲建立起了深层的情感。多与爸爸做游戏,能帮助男孩模仿爸爸成为小小男子汉。
- 配合“演戏”育儿效率奇高,但在孩子表现出不好的行为时,我们也要迅速站成一队,让孩子明白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赞成“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做法。
- 其实我也是花了很大力气才忍住当着孩子面儿拧干小内裤的冲动,没有洗干净的小内裤和可能被浸泡的地板远远没有女儿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重要。
- 花时间少的一方应该通过观察对方与孩子的互动,并且常与对方交流孩子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己陪伴时间的不足,以此更有效率地解读孩子的语言和需求。
- 爸爸陪伴时间过少不仅难以与孩子实现同调互动,更糟糕的是还会影响与孩子的亲密联结。很多爸爸抱怨孩子只黏妈妈不黏爸爸,爸爸一抱就大哭大闹,根本原因就是和爸爸不熟悉。在这种情况下,爸爸更要多和孩子全身心地做游戏,在一定限制范围内给他们更多尝试体验的自由。但遇到需要立规矩的时候,还是先把孩子交给妈妈。只有建立亲密关系后,爸爸才有资格“教育”孩子。
- 很多人问我蒙氏教育到底是怎样一种理念,我以前都会“呱哒呱哒”说一大堆,今天突然想来,其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听见孩子“让我来吧”的声音。
- 而有的夫妻关系属于合作式,他们始终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即使在对方主导游戏的时候,也不会轻易去打扰,而主导游戏的一方会不时地与另一方进行眼神互动,鼓励另一方在合适的时机加入。父母懂得分工合作,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助益很大。
第5章 0~5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 孩子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哺乳会占据妈妈大量的时间,建议妈妈们尽可能在固定的地方哺乳。应把喂养区布置得温馨舒适、安静优美,远离手机和电视,以使妈妈全身心投入哺乳的美好时光,因为哺乳过程是亲子之间建立感情的重要时刻。
- 生产之后的4~5天,妈妈最初分泌出的淡黄或是金黄色的母乳,我们称之为初乳。这是一种惊人的食物,是妈妈能够给予新生儿最珍贵的琼浆玉液。初乳含有非常丰富的蛋白质,却不含脂肪,还能帮助新生儿胃肠蠕动、排除胎便。
- 按需喂养,意味着在孩子醒着且有意愿的时候,妈妈要尽量坐在哺乳沙发上,让孩子的脸贴近奶头,让孩子自己主动含住吸吮,不能硬塞。这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与母亲建立平等、相互尊重关系的第一步。
- 喂养的过程决定着亲子关系的模式,我们要愉悦地享受,爱意浓浓地与怀中的小宝宝对视,这样的甜蜜互动一定会滋养出更多的乳汁。
- 按需喂养的同时,我们要记录宝宝每次吃奶的时间和量,正常情况下,孩子每天吃奶的时间会逐渐固定,间隔也会逐渐拉长,一段时间后,我们就能总结出规律,自然也就能实现按时喂养了。
- 传统心理学认为,喂养是婴儿与母亲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过程,于是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母乳喂养的孩子才能与母亲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其实,这种以喂养为基础的依恋理论早已被推翻了。
- 给孩子提供持续温暖的爱才是建立健康依恋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 育儿是长跑,习惯接纳不完美,你才能在这场长跑中以最佳状态坚持到底。
- 从孩子3个月大开始,我们就可以用小勺子给他品尝一点当地当季的新鲜果汁,比如苹果汁、梨汁等,不要选择太酸的柠檬汁或者太甜的草莓汁。
- 婴儿提篮完全可以自制。首先准备一个结实的、不超过80厘米长的带把手的篮子,然后从下到上依次放入床单、厚床垫、隔尿垫、婴儿抱枕。我们通过逐层加高的方式让婴儿高出提篮边缘,并使婴儿的头一侧高于脚一侧,稍微向上倾斜。这样,新生儿在睡眠中即使溢奶、吐奶也不会回流到口腔、鼻腔,有助于呼吸畅通。
- 孩子出生后的前两个月是母子共生期,这段时间妈妈可以躺在婴儿提篮旁边,这样有利于及时反应,方便夜间频繁喂养。用不了6周时间,尤其当婴儿分清了白天、黑夜,夜晚睡眠时间逐渐变长以后,照顾者就可以逐渐减少陪睡时间。早期有意识地给婴儿提供独立睡眠的机会,在未来,成人和孩子都会受益无穷。
- 法国妈妈常用的方法就是,宝宝一醒来就喂奶,新生儿一般在吃过第一顿后还需要小补一餐才能吃饱。吃饱之后,孩子就会呈现出“酒足饭饱”的安详状态,给他换好尿布后,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和孩子互动,增进亲子感情,刺激孩子各方面发展,可以将他放在活动垫上让他自己探索,也可以和他聊天、给他唱歌,总之要以各种方式让他醒着。这段时间过后,孩子就累了,开始表现出疲惫、烦躁的状态,还可能会莫名其妙地哭,这时我们就知道他是想要休息、想要安抚、想要睡觉了,而这次孩子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等他醒来后,再重复这一过程。
- 安全感的真正来源是及时识别和满足孩子的需求,不一定非要通过陪睡才能实现。
- 当孩子醒着且不饿的时候,我们再给他换尿布。换洗前要提前告诉孩子你要做的事,换洗动作也应该轻柔缓慢,不时和孩子互动交流,让他从一开始就喜欢清洁护理的时光。
- 同时,我们建议不要给孩子穿过多的衣物,坚持比大人少穿一件的原则。衣物清洗时,千万不要使用柔顺剂,也不建议用消毒剂过度清理房间和玩具。
- 不少家庭在婴儿醒着的时候依旧把他们放在床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婴儿的睡眠信号紊乱。当婴儿快要入睡的时候才将他们放到床上,这样才能建立起婴儿对床的睡眠联想。
- 不要每次将所有玩具和书都拿出来,在某个时间段只拿出他们当下感兴趣的玩具,陈设在矮柜上,而不是堆砌。可以借用各种盒子、盘子、竹筐等进行分类收纳,每次孩子不想继续时,我们都要当着孩子的面将玩具和收纳工具一起放回矮柜。
- 用来看的风飘吊饰可以挂在距离宝宝30厘米左右的高度,要挂在身体偏下侧,不能挂在头顶上方。给孩子拍、打、抓、踢的吊饰要挂得更近一些。当孩子不感兴趣时,就要换一个不同的吊饰,把原先那个收起来,而不要全部挂起来,太多便会是干扰。
- 在生命的最初几周,婴儿的听觉系统是发育最迟缓的感官,但婴儿此时又需要靠听觉来捕捉语言中最细微的发音。所以,这时孩子的耳朵不只是作为一个听觉器官在运作,还受到特殊敏感期的引导,从环境中巨细靡遗地捕捉人类说话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仅会被收集,还会引起他们声带、舌头、嘴唇等部位肌纤维的反应。一旦发声器官在某个时刻觉醒,他们就能发出那些声音。33
- 各种材质的抓握玩具建议月龄:2个月提示:这个阶段,婴儿习惯将这些玩具放入口中,所以一定要选择无毒安全的质量合格产品。玩具的材质尽量多样,比如木质、金属、毛线等,可以给婴儿提供不同的触感体验。
- 家庭日用品筐 建议月龄:5个月 提示:当孩子在活动垫上玩的时候,可以将玩具散放在孩子身边,也可以将它们收纳在一个小筐里,放在他们面前,还可以在竹筐里放一些安全干净的家庭日用品,比如牙刷、小勺等,供孩子触摸、把玩。这个筐里的日用品要经常更换,以保持孩子的兴趣。
- 不要纠正孩子的发音,给他们重复一遍正确的发音即可。其实不论是从语言还是从其他方面,我们都不提倡纠错式教育,在孩子牙牙学语的阶段,最需要我们的鼓励,即使是沉默不语,也比被不断地纠正要好得多。
- 此阶段建议给孩子吟诵有韵律的诗歌,比如《声律启蒙》《唐诗三百首》等。
- 我们鼓励父母多带孩子出门,除非天气极端恶劣,尽量每天都要出门,还要多带孩子去农场、动物园等地方接触多种细菌,这样能有效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 即便让孩子使用奶嘴,也一定要非常有节制,最好在孩子一岁前戒掉。
- 共生期间,如果我们过度反应,婴儿将缺乏要求和接受的经验;反之,如果我们反应不足,或反应不够迅速,将导致婴儿产生负面的印象,认为环境并没有回应他们的要求。要是对新生儿表达的需求缺乏适当的反应,可能会阻碍他们基本信任的建立,对成长中的婴儿来说,在发展愉快、乐观的安全需求方面,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 我们在固定的区域和时间,用固定的方法做固定的事情,婴儿很快便能识别甚至预测要做的事情,他们会无比享受这种看似无聊的安排,因为他们能感觉到安全,好像一切都在掌控中。当婴儿生活规律、内心稳定安全时,好像一般就会很少哭闹。很多“天使宝宝”并不完全是天生的,这跟父母稳定规律的照料息息相关。
- 如果家人分工不明确,大家都一同来照顾小宝宝,往往会让养育难度翻倍。婴儿需要安全感,而安全感很大一部分来自固定的照料者,不同人的照料方式肯定千差万别,敏感的婴儿当然能觉察到。
第6章 5~12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 到五六个月时,孩子会出现一系列添加辅食的信号,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信号就是当看到大人吃东西的时候,他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甚至流口水,有时还会伸出手来抢食物。
- 第一顿辅食对婴儿意义非凡,这是走向独立的关键一步,我们对此的重视程度应不亚于周岁生日,要精心准备,让孩子感觉到开始吃辅食是值得庆祝和骄傲的事情。
- 我们的女儿非常喜欢抓着吃手指食物,她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我们相信她饿了就会吃,一旦开始玩儿食物,就是吃饱的信号,就会把她从餐椅上放下来。
- 每顿辅食都要尽量做到营养均衡,要包含足够量的谷物、一定量的肉或者蛋、一定量的蔬菜水果和水。每种食材的添加既要小心谨慎,又不能太拖沓、滞后。
- 食物种类要多样化,添加过程也要循序渐进,由稀到稠、由软到硬。食材要尽量保留原样,避免过度加工。
- 孩子的一日三餐可以和全家人同步进行后,母乳或者奶粉大多就只有早晚两顿了。之后大人可以在适当机会给孩子取消睡前奶,循序渐进直至孩子完全断奶。
- 如果白天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关注,孩子到了晚上就容易哭闹,反反复复地醒来。这样的孩子更无法忍受分离,还有可能会做被遗弃的噩梦
- 将近一周岁的宝宝已经不需要睡上午觉了,但是午睡也尽量不要太晚,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
- 在衣柜最下层的抽屉里放上干净的小内裤或者拉拉裤,孩子可以爬行到那里自己打开抽屉去取。孩子将满一周岁的时候,可以在这个抽屉里准备上衣两三件、裤子两三条、袜子两三双、内裤两三条。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从中选择,自己搭配。
- 给孩子脱衣服、洗完澡穿睡衣都不应该急躁,要慢下来。洗澡不仅是为了清洁,也是睡前放松的一种方法。戏水可以帮助孩子增加对自己身体意象的感知,进而意识到自身的存在。
- 怎样才能让孩子把洗澡当作游戏呢?我们的建议是:1.父母自己开发出能激发孩子兴趣的洗澡池游戏,如将清水以一股细细的水流浇到孩子的头上、脸上。2.准备各种有趣的洗澡用品和玩具,如选择孩子喜欢的洗发水瓶,用完之后也可以成为洗澡玩具。
- 我们最好允许孩子打开他能够得着的柜门和抽屉,提前将里面不宜孩子探索的物品转移,放一些安全的生活用品或者玩具。这些将会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探索目标。
- 在孩子刚开始扶着走路的时候,大人要尽量避免用手牵着孩子走,鼓励孩子扶着沙发、桌子、稳固的椅子或推着加重小推车学习走路。
- 语言发展需要4个必要条件:健康的听觉器官、健康的发音器官、语言环境以及说话的意愿。
- 对父母来说,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语言启蒙方法就是亲子阅读。亲子阅读时间的长短会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快慢造成很大的影响。1~5岁孩子的平均阅读时长将直接决定他们未来的词汇量
- 我们推荐那些讲述其他孩子的故事,因为孩子们往往都对其他小孩的生活很感兴趣。还推荐带孩子认识动物的故事书,因为孩子们在真实世界里看到的动物是不会说话的,但是绘本里的动物却和人一样行走和生活,实在是矛盾呀,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呢?喜欢思考的小脑袋一定早已打了很多的问号。另外,我们还推荐一些介绍动植物生活习性的图片百科书。
- 如果家里一直开着电视机、父母总是看着手机或者直接把iPad丢给孩子,那孩子会极其缺乏语言刺激,这对他们的智力发展及性格养成都很不利
- 我们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偏见过早地灌输给孩子,给他们定义什么是音乐、什么是舞蹈,我们要给予他们丰富的音乐体验,让他们自己与音乐交流。
- 我们不需要总唱矮化儿童欣赏能力的低幼儿歌,尽管他们的确很喜欢那些,我们要尽量多唱一些曲调悠扬的歌曲、诗词,或者简单的民间小调,这样能够给孩子留下美妙的音乐体验。
- 我们不提倡长时间开着CD机当背景音乐,这样会阻碍孩子语言习得,而且不利于孩子专注地欣赏音乐,时间长了容易让孩子烦躁。
- “德国教育学者认为,通过玩沙子、泥土和水,孩子们学会了各种形状和体积的概念,诸如空、实、上、下、里、外、旁边等,这些基本认知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自己的身体意象。”
- 真正的支持,需要父母保持自信和冷静,给予孩子最必要的保护。但是不要通过没有任何效果的言语警告,给孩子输入很多负面信号:“你不能!”“你太小!”“你做不到!”有的父母即使没有说出来,表情或者动作也会很容易透露出这些信号。在没有人身安全的威胁下,我们可以放手给孩子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承担尝试的后果。
- 因为8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出现回忆能力,分离焦虑也由此产生。如果我们科学地帮助宝宝度过这些精神危机阶段,他们便会逐渐对妈妈建立起信任感:即使妈妈离开我一阵子,她也会回来的。
- 在10~11个月期间,认生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相反,如果我们在这个敏感时期强行将怕生的宝宝丢在他排斥的陌生人怀里,或者让他入托,那他很容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自如地接纳陌生人。
第7章 12~36个月,手把手带你在家蒙台梭利
- 当孩子表达出不想继续吃的意愿时,我们要坚持尊重他的胃口,容忍这一点浪费。这样做会向孩子发出一个信号,就是吃多少要看自己的胃口,而不是碗里有多少。
- 其实修炼厨艺倒不如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准备过程更能激发孩子对食物的兴趣。可以让孩子帮助父母布置餐桌、端菜、参与饭后的餐桌清理和洗碗,与父母一起快乐地享受用餐前后的劳动时光。让孩子参与到真正的家庭生活中来,才能让他感觉到和家人一起吃饭是件很美好的事,胃口当然也不会太差。
- 千万不要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
- 比如餐具摆放,还有嘴里有食物时不说话、细嚼慢咽、打喷嚏要回避等。如果孩子开始玩食物,那说明他不再饿了,就请他离开餐桌。
-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家女儿的睡前程序,作为参考:1.先让女儿和爸爸安静地玩一会儿,然后收拾玩具。2.快到睡觉时间时,要分两三次提前提醒,让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快到时间时,可以帮助她一起完成游戏和收拾工作。3.洗完澡,刷完牙,将灯光调暗,帮女儿穿上睡衣。4.爸爸给女儿讲睡前故事,然后妈妈唱《摇篮曲》的同时给她按摩,轻声细语地和她回忆一天之中发生的美好事情,淡化遇到的挫折、困难。5.将女儿喜欢的玩偶放在她怀里,亲吻女儿,与她道晚安。
- 如果孩子半夜醒来哭泣,先不要立刻安抚,要给孩子重新独立入睡的机会,他们一般可以自己再睡着
- 刚开始,我们可以时常提醒孩子用马桶,可以每个小时提醒一次,并在睡前、醒后、饭后、出门前、洗澡前、游泳前等特定时间提醒。不要问他是否想上厕所,直接告诉他:“现在是上厕所的时间。”顺利的话,我们会发现,以后的间隔时间可以从一个小时变成两个小时。
- 我们要保持从语言到表情再到心态上的放松。顺其自然,切忌给孩子施压。如果孩子抗拒,就缓慢进行,操之过急容易导致孩子便秘或者尿不尽。当孩子如厕成功时,我们最好也不要有太夸张的反应甚至给予奖赏,虽然我们很容易这样做。可以用平常的口吻微笑着说:“我看到你在马桶里大便了。”如果孩子反复地在地板上小便,我们也要避免有任何责备的语气,同样自然地说:“我看到你的小内裤湿了,要换一条新的了。我们还需要清理一下地板。”
- 国外研究表明,如果27个月后开始对孩子进行如厕引导,大部分孩子会迅速学会独立地如厕。如果如厕学习开始得早,很可能要花费更长的时间。44
- 我们也鼓励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赤脚走路,这对孩子的平衡协调能力和感官刺激都非常有帮助。
- 在家里的玄关处,我们需要准备适合孩子高度的挂衣钩、可以坐着换鞋的小板凳、放置鞋子的鞋柜或者鞋架,以及收纳围巾、帽子、手套等小件衣物的收纳筐等。孩子可以在进出门的时候自主穿脱和收纳衣物。
- 我们常常低估孩子的能力,总说“你太小了”“这个太危险了”之类的话,殊不知经常性地否定和拒绝会让孩子有更强烈的反抗意识。其实只要我们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正确的示范,他们的表现就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 让孩子用小刀、小剪刀,免不了小伤小痛,但是只有这样,她才能积累真实、宝贵的生活经验,对因果联系印象深刻,才能学会保护自己,大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当然了,自信心也会提高很多!
- 教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要比直接照顾他们麻烦得多,需要更多的耐心,但这就是实践蒙台梭利教育与普通养育方法的重要区别。我们给予孩子能终身受益的生活教育,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理解力、记忆力、专注力、社交能力等关键智能。
- 每次邀请孩子参与时都要有技巧,应尽量回避“是否”形式的问题,比如:“你要不要压橙汁?”“你来擦桌子好吗?”等,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常为了否定而否定,所以直接请他来参与:“你来帮我刷这只鞋子吧!”
- 练习使用夹子也是为将来使用筷子做准备。两岁之后便可开始使用儿童短筷,不推荐使用学习筷。棉球数量可由少变多。食品夹使用熟练后,可以逐步练习晾衣夹。
- 我们一直将大部分家务劳动当作亲子互动的重要时刻,不论我们在做什么,都尽量让女儿也参与其中,也许我们会花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作,也许收拾过程将会变得更加麻烦,但是我们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家务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孩子在家务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和信任。
- 尤其对于1~3岁的孩子来说,耳提面命只会起反作用,我们需要通过改变环境和设计活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 看到孩子的涂鸦,父母常常会忍不住夸赞:“画得真漂亮!”但是我们并不推荐这么做。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想画就画,他们通过画笔表达一切,因为他们还不像成人可以通过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复杂的内心世界。外在的赞美很容易误导孩子,使他背离创作表达的本能。我们可以将孩子的画挂起来或者装订成册保存好,这便是对孩子的艺术表达更含蓄、恰当且有正面导向的鼓励。我们也不需要指导他们作画,用我们的固有思维去限制孩子的表达,如果他们将蓝天画成绿色,那是他们的自由。
- 他们会说的句子越来越多,错误也越来越多,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要纠正,轻描淡写地用正确方式重复一次就好。
- 两岁到两岁半阶段,口吃现象比较普遍,因为他们此时的语言能力赶不上大脑的运转速度,才会出现暂时性口吃。
- 推荐的做法是父母从一开始就习惯和孩子直接用人称代词,比如“我给你做饭吧”。即便知道,我也总是习惯用第一种方式,直到意识到了才会立马改过来。
-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可以记忆七个要素,但是幼儿只能记住两到三个,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只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因此我们提供的感官比较游戏,每次只能专注于一个兴趣点,比如在视觉游戏中,要么就是形状一样、颜色不同,要么就是颜色一样、形状不同,不能形状和颜色都不同,否则他们会产生分辨困难。
- 还要尽量多带孩子去接近大自然,感受四季和天气的变化,下雪了就去堆雪人,下雨了就去踩雨水,春天吹蒲公英,秋天捡落叶……和孩子一起收集大自然的各种礼物,石头、叶子、蜗牛壳等,拿回家进行科学观察或者手工制作。
- 玩具需要少而精,精就是要有益于孩子当下的发展,舍弃那些不需要多少手脑参与的电动玩具
- “如果父母有准备、有耐心、有智慧,将孩子的这种自我意志看作健康、正常的,甚至是令人欣喜的努力,这个自我认可危机其实在孩子两岁左右就可以结束。孩子们并不是故意和我们作对,他们只是在经历一段非常艰难的自我认可危机。”
- 这些需求的核心其实就是两个:独立和秩序
- 从一岁后,或者更早的时候起,我们就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做这项归位的工作了。即使孩子有时候不愿意收拾,我们也可以直接说:“我来帮你吧,你想要收拾这辆汽车,还是这些积木?”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长期的坚持,在孩子对秩序极为敏感的月龄段,我们做了足够的示范和合作,孩子将很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 拒绝孩子的时候,不要说“你太小了”或者“你还做不到”之类的话,直接告诉他“你不可以做”。要简单明确地告诉他,让他知道父母的权威和底线。当然他可能会一再挑战这个底线,但是当得到持续一致的拒绝后,他反而会踏实地尊重这个底线,内心得到更大的安全感。
- 孩子失控,是因为大脑负责自控的前额叶区域远未成熟。父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学会如何控制情绪。我们是否会控制情绪,就要看我们能否冷静地帮助一个失控的孩子
尾声 人们对蒙氏教育的8大误解
-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提出了一套完整、具体的家庭方案,欧美无数家庭已经从睡眠、进餐、护理、活动、心理5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蒙氏家庭教育经验。
- 在家实践蒙氏教育的关键是从家庭观察和环境设计中,改变以成人为中心的教养态度,实现教养能力的有效提升。
- 蒙氏教育理念的根本:跟随儿童的节奏!
- 如果因为太忙而忽略了给孩子的教养和陪伴,那孩子在0~3岁积累的问题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间爆发,到时就需要父母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弥补,效果还不一定理想。
- 关键是要跟随眼前的这个孩子,了解他的发展节奏和个性气质,力所能及地为他准备合适的环境,不需要尽善尽美。
- 只有当妈妈们有独立决策的能力时,只有当妈妈们对自己的教养理念和方法有足够的自信时,才能不受其他人影响地坚持实践。因为孩子在0~3岁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妈妈们稍微坚持一下就能看到成效。身边的人只有看到了效果才会认可你的方式,才会主动地配合和实践。而身为妈妈的你,则是用实际行动给身边的人进行了科学教养的启蒙。
-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足够洒脱、有智慧,懂得抓大放小,在对的时间不阻碍、不放纵、不摇摆。
- 恰恰是因为这些活动有适合的挑战难度,才会引起孩子的深层兴趣,由兴趣引发孩子重复练习,在重复练习中,他们便能达到长时间的专注。专注才能对孩子的大脑实现长期有益的塑造,帮助孩子建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