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抓住0—7岁关键期培养一生的优势

郝景芳 王立铭 童行学院教研团队

推荐序1 未来很美,童心最美

  • 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
  • 《探寻人工智能》这部纪录片,又在我的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
  • 让你的孩子看见世界的神奇和生命的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衷心的祝愿。

推荐序2 科学育儿照亮孩子的未来

  • 技能从来都不是儿童教育的目的,而培养人的底层能力,变得尤为重要。什么是底层能力?好奇心和求知欲、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创造能力等。
  • 我们要相信,孩子会比我们更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我们能做的是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孩子的能力发展得到更好的指引,让孩子获得更有效的教育。 未来,水到渠成。

推荐序3 未来之路可以被设计吗?

  • 很多妈妈抱怨孩子两岁多就会和父母作对,不听话。其实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说明他们正在建立自我感。
  • 孩子的发展有无限可能,用我们现在的经历,可能反而给孩子设限了。
  • 《写给父母的未来之书》,既能够给父母提供大视野,又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为父母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它提供的视野和框架可以真正帮助那些愿意去学习、愿意去实践的父母。

引言 我们的教育还差什么?

  • 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力
  •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是孕育杰出智慧的源泉,有两个特征。其一,极为重视经典阅读,而阅读是最重要的智慧来源。没有任何一种形式能像文字这样传递思想,重视经典阅读,就是重视思想绵延。其二,重视质疑和思考。家长从小就鼓励孩子提问、质疑、探讨、辩论,鼓励孩子思考和讨论典籍中的问题,包括上帝创造宇宙、人类、犹太民族的故事,其中隐含大量关于世界起源、世界演化、世界规则的问题。经常探讨这些大问题,可以让孩子学会思考对人类有重要意义的科学和哲学。

第一章 激活大脑力

  • 孩子的学习有一系列非常独特的特征:以偏概全、走神、厌倦、出错、依赖情感、叛逆。但这些特点反而是孩子的优势。

01 人类学习能力的精华,都凝结在孩子身上

  • 自我学习能力,最需要的是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 最好的教学节奏,是让孩子在一件事情上,总能找到新的趣味和挑战。就好比难易程度合适的游戏,总不会太难,也不会简单枯燥,内容有乐趣,而且随着孩子水平的提升不断抛出新挑战。每次习惯化之后,就有下一关的冒险。这种合适的节奏,常常不容易找到。

02 决定孩子学业与成就的,恰恰不是智力

  • 孩子的智力,受基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天的养育方式。基因的影响可能有80%,所以除了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的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营养对孩子智力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 多和孩子讨论事物的因果、前景、策略等等,注重思考的过程。前额叶的思考能力越发达,集中精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越发达。

03 最适合孩子大脑发展的学习,发生在生活里

  • ,帮助你充分了解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清楚应对之道,这样才能真的让你达到安心的状态。
  • 其实孩子都很灵慧,对小学阶段的学习不适应,并不是智力问题,而是两个认知方面的原因:对书面符号系统不熟悉、对问答方式不熟悉。 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孩子要面对两个挑战:不熟悉文字、不熟悉题目。
  • 有四个要点需要注意,简单地说,就是承认、倾听、提问和回答。

04 做好学龄前知识启蒙,轻松化解上学难

  • 父母该不该提前教孩子知识呢?
  • 只要你能带孩子做到三点:多读书、广接触、多体验。

05 以问题为导向学知识,还能保护创造力

  • 第一,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问题,都问问孩子还有什么别的解决办法。
  • 谈及创造力,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思考、想象和表达。

第二章 提高学习力

  • “幼升小”以后学习困难,不是因为一部分人特别笨,而是因为我们都天然地缺少阅读和数学基因,必须靠后天努力来建立思维通道。

06 数学启蒙的核心,就在于建立数感

  • 数学启蒙的核心,
就在于建立数感
  • 第一,孩子需要家庭的温暖关爱氛围。第二,孩子在小的时候前额叶发育不成熟,不能适应课堂氛围。第三,孩子需要在生活中的浸没式教学。
  • 数学不只是算术,更是从结构和关系角度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数学不是题海,数学是生活的高效策略。

07 不擅长数学的父母也能做的数学启蒙

  • 我们讲了数学启蒙的关键因素。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是建立数感;第二步,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而培养孩子的抽象思维,还涉及空间想象力、数学阅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 无论我们给小孩子做什么方面的启蒙,最重要的都是调整自己的心态,永远不要抱着“我教了,你就应该会”的潜意识,从一开始,就应该告诉自己,“我今年教,他明年会”。要给孩子时间,等待他自己理解消化,即使这个过程很漫长,因为没有这一步,就没有后来的通透。

08 语言赢在起跑线,真人交流最有效

  • 绝大多数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说出第一个词,一般都是学着称呼他们的主要照料人;两岁左右已经能说不少简短的句子,能表达拒绝和需要,这在语言发展上叫双词句阶段;三四岁能说的句子越发复杂,会发生这个时期特有的可爱的错误
  • 会说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 语言学领域有一个流派,被称为“先天派”,领衔的就是目前还健在的著名天才语言学家、语言习得理论的集大成者诺姆·乔姆斯基
  • 现在学界普遍的看法是,语言发展有比较长的敏感期,大概从婴幼儿期持续到青春期,孩子都有很强的语言学习能力。
  • 能说话主要是指语言的前两个层面,发音正确,词义准确,能交流,就算能说话了;而会表达,则会关注到语言的所有层面,要求孩子能合理合规地理解别人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根据说话的场合和对象调整自己的说话内容,这就是语言表达的高级层面了。
  • 第一点,孩子说完之后,重复一遍他的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重复一遍,让他确认自己被听见和被理解了。第二点,与孩子聊他已知的事情,也就是谈论过去发生过的事情,你们的共同记忆。谈论大家都熟悉的内容,有助于孩子理解语言的时效性,以及叙述的完整性。第三点,与孩子聊天是平等的聊天,是交流感情、交换信息,不是提问回答。比如我常常跟我女儿聊我今天做了什么,她会回应她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对彼此的生活进行交流,已经成了我们每天的固定节目。
  • 这种天生的对语音分辨的能力,大概在婴儿8个月大时消失,他们渐渐变得更专注于自己的母语。这也是有适应性的,因为排除其他干扰,才能集中精力掌握好自己的母语。

09 两个游戏,教孩子更丰富的词与更好的表达

  • 能够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发音器官发出不同类型的语音,对以后学习外语可是大有帮助。
  •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输入需要控制难度,按照孩子的理解能力,一次只给出一个新概念,给多了孩子记不住,容易混淆。其次,对于孩子语言表达上的错误,不需要过度纠正,只要在遇到类似语境时,多重复几次,他们就能准确掌握了。纠正太多,会打击孩子掌握新词汇的热情。
  • 第一,要与孩子进行大量的、真实的、互动式的交流。
  • “妈妈语”(motherese)是一个在讨论儿童语言习得时绕不开的概念,它的大概意思是说,主要看护者在跟孩子互动的时候,他们的语言风格会呈现出非常一致的特征,变得更短、更慢、声调更高,有更长的停顿、更多的重复,用更简单的叙述。这样的语言风格确实会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但其影响可能并不仅仅是语言输入那么简单,而是成人与儿童的双向互动和互相适应,才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 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什么样的互动方式,都不要忘了,眼前的这个孩子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反过来影响我们这些父母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10 幼小衔接难,难在掌握“学业语言”

  • 读写就是超越时间和空间局限的交流,通过阅读和书写,我们可以和几千年前的智者对谈,可以和几千公里外完全不认识的人交流思想,这就是读写赋予我们的意义,它扩展了语言交流的范围。
  • 当地教委来检查,要求教室里不能出现文字,说是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指导。
  • 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在小说《山村教师》中,借外星高等文明生物之口,这样感慨道:这个星球(地球)上的人没有记忆传承,关于文明的记忆只能通过教师和书本得以传递,没想到这种效率低得惊人的传承方式,还能够创造出这样发达的文明。
  •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文字,了解关于文字的知识,比具体地去认识一个一个的词,优先级要高一些。
  • 首先,增加视觉刺激和动手操作,和孩子一起把绘本故事画出来。其次,运用全身大肌肉运动演绎,手脚并用地把绘本故事演出来。最后,运用其他玩具,比如用乐高、积木搭建绘本中的场景,全方位、多角度地重现绘本里的故事。
  • 不管是写字还是画画,想要做得好,身体的成熟和大量的练习都是必需的。

11 从涂鸦到写字,书写能力培养的必经之旅

  • 更有人给出了血泪总结,表示目前最伤害家庭关系的事情就是陪孩子写作业。这项工作不仅伤害亲子关系,还伤害夫妻关系,95%以上的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感觉孩子的智力水平不如当年的自己,而且100%的夫妻都认为这是对方基因导致的。
  • 写作业这个问题可能真的是小朋友人生中的一道坎儿,要迈过这道坎儿,顺利进入主动学习的世界,畅游知识的海洋,需要很多方面技能的提升。
  • 儿童书写能力的培养,真的不是教他用正确的方式写几个字,而是帮助他了解一套新的符号系统,让他知道自己的想法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同别人的交流。
  • 五六岁的时候是小朋友书写进步最大的阶段,他们可以写出很有辨识度的字,而且与小时候不同,他们写字的时候可以只靠手指和手腕,而不是整个手臂都在用力
  • 孩子握笔姿势不正确,需不需要纠正呢?
  • 1.把孩子说的话写下来,帮助他看见口语变成文字的过程

第三章 培养科学力

  • 用科学的逻辑思考,用科学的方法验证,这样科学的“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生活方式。

12 就算不当科学家,也该从小培养科学思维

  • 我们这代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方式都严重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懂点科学,其实已经无关理想、无关功利,它已经成为必需的生存技能了。
  • 而从2017年秋天开始,科学课程才正式进入小学一年级的课堂。
  • 当我们提到“科学教育”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在说什么?我觉得,这里面至少有四个递进的内涵:技能、知识、方法论和价值观。
  • 但是在我看来,技能反而是最没必要专门去学的。或者说,在我们谈及孩子的科学教育的时候,不需要重视具体的技能。
  • 20年前国内到处都是各种打字培训班,五笔输入是一个挺高级、挺复杂的技能,要花几个月学,而今天还有谁觉得中文输入需要辅导班?拼音输入、手写乃至语音输入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 公平地说,在儿童编程中用到的某些逻辑,比如条件、循环、逻辑判断等,已经超越了具体技能的层次,成为思维方法的一部分了。但是,单就具体的写代码技能而言,参考珠算的例子,我实在是乐观不起来。
  • 科学革命的含义不是某一项特定的科学突破或者技术发明,而是一整套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利用观察形成理论,在观察和实验中检验和修正理论,再利用理论积极地预测和改变世界。
  • 相机这个东西看起来简单,它背后其实代表着欧洲科学数百年发展的成就,至少包括光学(光的直线传播、折射定律、小孔成像)、生物学(眼睛的构造,知道晶状体是块凸透镜),还有化学(显影和定影技术等)。
  • 对于一部分孩子来说,这种方法论和价值观是他们未来改变这个世界的基础。他们会带着人类千百代祖先的智慧荣光,继续推进科学和技术的边界。
  • 小物品大科学:原来东西这样做!

13 三个技巧,教孩子科学地讨论问题

  • 三个技巧,
教孩子科学地讨论问题
  • 科学思维是一套方法论和价值观,并不是说只有学了理工科的人才有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渗透在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具体的问题都是给孩子进行科学启蒙的契机。
  • 在日常生活中,想要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我们自己首先要学会怎样科学地讨论问题。换句话说,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讨论不至于陷入无意义的争论和死循环呢?
  • 科学家之间的争论都能控制在就事论事的范围内
  • 随着波粒二象性的提出,这场持续数百年的学术争论最终以两种理论合二为一的结局尘埃落定。
  • 微粒派的泊松更是兴高采烈地去挑刺,还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泊松亮斑这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掌故
  • 一个避免无效争论的方法也许是,当发现一个问题是不可证伪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参与到争论之中。
  • 3.讨论针对问题本身,而不是提出问题的人
  • 以史为鉴,把讨论限制在问题本身,是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讨论的基础。在我看来,这是爸爸妈妈们值得言传身教给自己孩子的宝贵财富,也是给孩子科学启蒙的基础。
  • 第一,要确定观察的目的,养成做观察记录的好习惯。观察的主题可以是植物在一年四季中的变化,狗在进食、睡眠时的行为差异,等等。

14 没有定量思维,就很难客观地理解世界

  • 我要给大家纠正一个常见的思维误区:爱看科普书,就会有科学思维吗?
  • 定序、定距、定比也被称为定量。
  • 罗素的名言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 所谓的科学思维,不是知识点的积累,而是在对世界保持好奇的基础之上,从全面的、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定量思维就是这样一个理解世界的工具。

15 善用科学思维,破解育儿焦虑

  •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经借笔下人物之口讲过这么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 心理学上有个古老的发现叫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认为人的表现——特别是在困难任务中的表现——和焦虑感之间呈倒U形的关系。 适当的紧张感能够提升表现,过度紧张则会显著降低表现。
  • 养娃的影响因素千千万,大概也没有哪个育儿专家真的能针对你的每一个疑惑给出确定的答案,如果能,那他八成是骗人的。
  • 1.设置对照组的难度突破天际要验证一个因素导致了另一个因素,一定要设置对照组,在控制好其他变量的基础上,才能确定确实只有这一个变量在起作用,也就是找到了因果关系。
  • 2.真实的对照研究,结论并不完美
  • 在儿童成长和教育的过程中,哪些因素重要,哪些因素不重要,哪些实践是有益的,哪些是需要避免的。
  • 提醒短信对于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业的关注、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比例、提高学习成绩等,确实有显著帮助。
  • 第一,结论的适用范围。
  • 第二,其他的负面影响。
  • 第三,效果持续的时间。
  • 人是一种太过复杂的生物,人类社会密如蛛网的关系更放大了这种复杂。人的思想、情绪、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提供了太多难以完全控制的变量,使得想要设置完美的控制实验,搞清楚某种操作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变得非常困难。
  • 但是——原谅我又要开始死理性派了——这项研究本质上是在探索相关性(唠叨的父母和心智成熟的孩子同时出现),而不是因果性(唠叨的父母造就了优秀的孩子)。
  • 第一,这篇文章分享的是个案还是大规模数据分析?如果是个案的话,作者是不是错把偶然巧合当成成功的因果关系来介绍了?第二,这篇文章分享的是相关性还是因果性?如果仅仅是相关性的话,作者有没有错把相关性研究拓展到因果关系?背后有没有隐藏的原因没有讨论?第三,这篇文章介绍的经验到底针对多大的孩子、什么国家或民族、什么家庭情况?能不能拓展到自己的宝宝身上呢?
  • 首先,可以客观描述孩子的做法,询问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6 分清巧合、相关和因果,不做杞人忧天的父母

  • 分清巧合、相关和因果, 不做杞人忧天的父母
  • 科学思维是一套思维方法,它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的本质,不仅科学家需要它,普通人也需要。
  • 真正的因果联系,是一件事导致了另一件事,缺了它,另一件事就不会发生,也就是说,它导致结果的真正原因。因果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被过度运用,巧合并不意味着相关,相关也不意味着因果,我们一定要学会区分。
  • 动物的神经系统——当然也包括人类的大脑——本质上都是巧合学习者。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很容易把巧合理解成相关,把相关理解成因果。
  • 大脑里两个神经细胞同时被激发的话,它们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加强。
  • 每个人都长着一颗对巧合和相关性信息异常敏感、对因果关系比较迟钝的大脑。我们特别需要用这颗历经亿万年进化打磨出来的相关主义大脑,不情不愿地做个死理性派,小心翼翼地用人类独一无二的理性,来看穿相关性的重重迷雾,看清相关性背后的因果关系。
  • 地球公转”这句话说起来简单,背后支持它的是人类上千年的科学积累:对春分点和冬至点的测量,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对地心说和日心说、万有引力、地球公转的轨道计算……
  • 搞清因果关系的常用方法:对照实验
  • 至少要做到两点——随机和双盲,以排除其他干扰因素。
  • 在真实世界中,有太多的明显或隐藏、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的因素能够对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当我们看到两件事同时出现时,千万不要立刻脑补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要让我们爱巧合的大脑做一点找因果的思维练习!
  • 在巧合和相关背后起作用的,不一定是我们的大脑默认的因果关系,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认真想一想,还是可以让这颗相关主义大脑工作得更理性的。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科学家,但懂一些科学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拨开眼前的层层迷雾,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 黏土游戏能让孩子同时关注多个维度,为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做准备。这里分享几个小游戏。

17 科学家奶爸这样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 说得严肃一点,在问出这个问题的一瞬间,我们就知道,我们的宝宝已经在关注世界万事万物背后的联系和逻辑了。
  • 因为这个问题,用时髦的说法,就是一个开放结局、多线程、需要反复动用逻辑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复杂问题。
  • 我把这些方式粗略地归纳成四种:不可知式的、宗教式的、道德式的和科学式的。
  •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什么叫科学式的回答,我觉得也许是这样的: “为什么?” “我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必将知道,我们必须知道。”
  • 第二,在科学式的问答中,没有绝对的权威,没有无所不能的神(以及他们人间的代言人),准备好了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
  • 科学式的问答本质上是一个“承认不知道→宣称知道→怀疑和检验知道→进一步知道”的过程。

18 用游戏打开科学大门,养出讲理性、有逻辑的孩子

  • 前面我们说过我眼中的科学教育,包括技能、知识、方法论和价值观。
  • 2017年冬天,杭州雾霾一度很严重,家里时不时会讨论空气质量、身体健康之类的话题。有一天,我和女儿开始监测室内空气PM2.5浓度的“课题”。每天,女儿会用手机里的墨迹空气检测一下每个房间的空气质量,然后看看我手机App上显示的室外空气质量,全部记录下来,这样一直坚持了两周。然后,我帮她画出了这样一张柱状图。
  • 科学思维的养成有赖于日常的观察、分析和练习,希望这四个小游戏能为你教育孩子带来一点启发,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跟孩子玩起来。
  • 最后是联系:通过分类和比较,有了类别的概念以后,孩子就有了思考事物原理的基础。此时可以用问题引导孩子,比如,“为什么下大雨以后花会落呢?”“为什么花儿不是黑色的呢?”有了长期观察的习惯作为基础,孩子就能够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建立事物间正确的联系。比如,下雨后花凋落,不是因为水太多。因为平时即使我们浇很多的水,花也没有凋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可以引导孩子说出他的结论。

19 从小带娃做实验,培养科学探索力

  • 孩子的“小破坏”表面上看起来让人头大,而实际上,可能是他正在验证他对世界的想法,是一次小小的科学探索!
  • 为什么孩子要从小做实验?
  • 1.做实验让孩子更有主见和判断力,更不容易盲从
  • 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第三点是允许孩子放弃,教会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 其次,巧用标识。 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可以用不同颜色、数字来表示。

第四章 锻炼思考力

  • 面对未知的未来,我们不光要教给孩子知识和学习方法,还要教给他们顶尖高手具备的思维方式。

20 从一份计划开始,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和执行力

  • 你为什么想做这件事或者想要这个东西? 想象一下,如果你做到了或者得到了,会出现什么好的结果? 你觉得这些好的结果为什么这么重要呢?
  • 怎样用第三选择培养孩子的共赢思维呢?很简单,在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后,不要马上同意或者拒绝他,而是告诉他,你也有一个想法。请他开动脑筋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满足你们俩的需求。

21 会不会提问,关系着20年后人与人的差距

  • 会不会提问,
关系着20年后人与人的差距
  • 确实,孩子每天都在提问,但能提问不代表会提问,更不代表能提出好问题。
  • 我们在鼓励孩子多提问的时候,除了要关注孩子内心的感受,提高他的自信心,为他营造一个鼓励提问的安全的成长环境,还要端正自己对于提问的看法。提问并不代表笨,只是代表我们有不知道的事情,通过提问,我们可以获得新的信息,甚至激发新的灵感。
  • 发现对的问题,解决对的问题,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好问题的价值。但好问题的意义不止于此,除了本身有价值,它还能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让我们为这个世界带来更多的价值。
  • 一个问题如果能穿透事物的表面现象,直击要害和核心,带来潜在的解决方案,带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这样的问题就是特别好的问题。
  • 先提出事实类问题,检验孩子对故事情节和事实的掌握;然后提出理解类问题,问问孩子故事人物的感受、心情、行动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最后上升到隐含类问题,就是跳出故事本身,思考故事的寓意。这类问题相对抽象概括,譬如故事的寓意是友谊、等待或公平等,可以结合个人生活经历来讨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
  • 你觉得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22 正面思维,真正的高手都具备的思维方式

  • 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和学习的方法,还要重视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教给孩子顶级高手具备的思维方式。
  • 思维教育中所指的思维,是指严谨而有序的思维,是建立在有根据的、经过检验的信念基础之上,针对特定的思维目标,遵循严谨的步骤和逻辑而展开的思维。
  • 对于孩子来说,首先是要敢于独立思考,对自己的思考有信心,并且勤于思考;其次是锻炼思维的灵活性,看到不同的可能性,不要轻易被某种固定思维限制。很重要的是,在孩子开始建立固定思维方式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寻找根据并进行验证,养成想一想再接受的习惯。
  • 这里我推荐一篇文章,巴菲特的合伙人和老师查理·芒格的演讲合集,题目叫《人类误判心理学》,芒格提出的25个心理倾向值得我们警醒。
  • 第三,经常进行“减1加3”的练习。 每当孩子调用了负面思维,发现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时,就做一次“减1加3”的练习,不要想这件不好的事情,而是先找到3件好的事情。
  • 空雨伞”的思维工具。 空,就是抬头看天空,代表的是事实信息。 雨,就是看到天空乌云密布,推测要下雨。所以“雨”代表的是对事实的分析、解释,还有预测。 伞,就是带伞出门不会被雨淋湿,也就是在了解事实和解释之后采取的行动,代表的是解决办法。

23 掌握思考原理,轻松实现高质量家庭教育

  • 我找到了这样的内功心法,它叫作大脑的思考原理。
  • 大脑的思考原理,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环境中的信息,记忆中的信息,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三者的作用之下,思考就发生了。
  • 第四个问题是,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反对你的看法?

24 新旧“棉花糖实验”,关于延迟满足的进一步思考

  • 很多家长都听过棉花糖实验,测试的是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具体是指孩子面对诱惑的时候能不能等一等,会不会主动采用各种策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延迟对某些欲望的满足。这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是特别了不起的能力,涉及很多高级认知策略,同未来的学业成就和自控力等也有很高的相关性。
  • 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也就是能够主动认知到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然后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认知过程的能力。
  • 所以,到底是棉花糖实验的结果决定了未来学习成绩,还是经济条件作为因素决定了棉花糖实验的结果以及未来的学业成绩,还是这三者都是仅有相关性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仍然是同样有效但都还没有完全得到检验的几种可能性。
  • 问题3:不给孩子吃棉花糖,就能让他长久等待了吗?
  • 如果延迟满足和学业成绩仅仅相关而无因果关系,那么强调人为地实施延迟满足,就不能提高学业成绩;如果延迟满足的能力取决于遗传因素,那在所有的孩子身上一视同仁地要求延迟满足,甚至可能扭曲孩子原本的性格特质。而即便是米歇尔自己,也不认为延迟满足的表现是因为单纯地强调“自控”。
  • 作为家长,我们有没有做到对孩子信守每一句承诺,有没有让孩子觉得我们是理性的、可以对话的、不会时不时神经错乱的爸妈?
  • 当孩子不小心犯错的时候,提醒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心智带宽,要把自己和孩子的注意力放在问题的解决和补救上。

25 儿童哲思启蒙的重要性,可能从来没人告诉过你

  • 帮助孩子理解世界,需要知道孩子理解神奇世界的三种方式:获得科学解释、通过童话或故事做出象征性的解释,以及以问题的形式从哲学上来说明问题。
  • 作家王蒙曾经说过:幽默,是一种对生活的主动。一味被动顺应的人只能在场景面前,服从默认选项,做出本能反应。只有对生活具备主动思维的人,才可以跳出思维定式,反客为主,驾驭场景。

第五章 塑造软实力

  • 假如你的孩子在家人面前表现得很活泼,在外却很内向、羞怯、不自信;情绪化,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接受批评、害怕失败、害怕被人拒绝;持久性和意志力比较差,做事容易半途而废,自我管理能力不足——那么或多或少,他都已经开始有软实力不足的问题了。

26 一个人的职业成就80%由软实力决定

  • 软实力就是向内探索自我价值,向外实现人际交流合作,是我们如何同自己、同他人、同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
  • 获得成功不代表孩子必须身心分离,疲于奔命,以获得外部定义的成功,孩子同样需要在情感上认同自己,认同学习的价值。当孩子开始寻找自己的兴趣、技能、能力、身份和价值时,父母应该和他们站在一边,支持他们。
  • 学龄前孩子软实力主题主要有三个:第一,情感智力,认识和管理情绪;第二,满足好奇心和创造力的多种体验;第三,开始构建健康的内在自我和认知。小学阶段需关注的软实力主要也是三个:如何结交朋友,如何适应外部评价体系,以及如何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27 正确的自我认知,给孩子一副“幸福”的眼镜

  • 正确的自我认知, 给孩子一副“幸福”的眼镜
  • 我希望孩子能够快乐、健康、拥有幸福的人生
  • 成功等于幸福的假设其实是不成立的。不可否认,成功更容易让人享受生活,但是,外部衡量成功的标准通常是金钱、地位、名气等。拥有了这些的成功人士不一定就能获得幸福感,而既成功又幸福的人肯定不仅仅因为获得了金钱、地位和名气。
  • 两个心,是指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一个思,主要是指培养孩子的成长性思维。
  • 下面送给大家15个赞扬孩子的方法。(1)努力:你很努力啊。(2)坚毅:尽管很难,但你一直没有放弃。(3)态度:你做事情的态度非常好,很积极。(4)细节:你游泳时手部的姿势更标准了,在××方面进步了很多。(5)创意: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真的很有创意。(6)合作:你和伙伴们合作得真好。(7)领导力:这件事你负责得很好。(8)勇气:你不怕困难和挑战,我很喜欢这一点。(9)热心:你帮助她完成了任务,做得真不错,很热心。(10)责任心/条理性:你的房间/书桌整理得很好,你很有责任心/条理。(11)信用:我相信你,因为前几次你都说话算数,很讲信用。(12)参与:你今天参加活动时表现得很好。(13)虚心:你很重视别人的意见,你真的很虚心。(14)选择:你做出这样的选择我很骄傲。(15)细心:你记得带伞,考虑得真周全。

28 真正决定成功的关键不是智商,是情商

  • 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忍无可忍的四岁……
  • 其次,情绪持续的时间通常很短,一个情绪往往会带来更多的衍生情绪。
  • 在充分感知自己的情绪之外,还能够冷静下来思考,做出正确的判断和举动,而这些,就涉及孩子情感智力的启蒙。
  • 一个给孩子的秘诀很简单,告诉他:“情绪人人有,一会儿就过去。”
  • 从肯定诉求,到描述情绪,再到想象,这三部曲就像太极一样,以柔克刚,把孩子的情绪转化成想象力。

29 四个关键,培养自信而不自负的孩子

  • 自信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的预期,以及对自己先前的表现和能力的自我评价。
  • 深描就是有丰富细节的深度描述。描述的对象是孩子在探索新事物、学习新技能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尝试的方法,以及所体现的毅力等。

30 帮助“弱势”的孩子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 有一个小小的技巧可以在调解冲突的时候使用,那就是准备一个小玩偶,拿到玩偶的孩子才能说话,帮助孩子实现轮流发言。每个孩子都要去表达,也都要学会倾听,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会试着去理解其他人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孩子的同理心。
  • 解决孩子之间的冲突,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中孩子收获的表达和思考。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孩子们学会表达,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尝试协商,谈判妥协,发展了自身的语言和社会能力,这也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