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美国幼儿园老师学早教
前言
- “先育己再育儿”的理念。我始终相信,最好的老师是父母,最好的早教在家庭
01 学龄前,比识字、算术更重要的是这3件事
- ●我的身体坐直了(My body is up tall); ●我的眼睛在看了(My eyes are looking); ●我的耳朵在听了(My ears are listening); ●我的嘴巴不说话了(My mouth is closed); ●我的脑袋在思考了(My head is thinking)。
02 女儿幼儿园面试失败,我却收获了很多
- 那一刹那,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今后牵着她、拽着她走的日子不多了,也许从今天跨进这个大门开始,很多事情都需要她独自去面对了。
- 好的教练会明白,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不是人类天生具备的能力,不能一味教训孩子不努力,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努力
- 真正的教育本来就没有现成的路,只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颗心感染另一颗心吧。
03 幼儿园园长分享如何给孙子挑选幼儿园
- 对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来说,玩耍仍然是他们很重要的学习途径。其中,“装扮游戏”和体育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 她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她的态度是正面的、鼓励型的,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
- 蒙氏幼儿园强调最大限度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老师更多的是扮演观察者的角色。从她的个人经验来看,那些特别活泼好动或特别内向害羞的孩子,还是需要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引导和帮助,因此这类孩子并不一定适合蒙氏幼儿园。
04 写字、背诗歌VS画画、游戏、唱歌,两种幼儿园你选哪种
- 过早开始进行体系化学习的孩子,较少体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学习的乐趣。当学业日益繁重后,这类孩子就可能因为缺乏求知欲而不能自发去学习。
- 教育应该是火种,能够点燃孩子内心的火把,激发孩子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01 如何做才能让学龄前儿童更聪明
- 如何做才能让学龄前儿童更聪明
- 数学启蒙中,归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早期数学启蒙能力。多鼓励孩子对生活中遇到的东西进行比较、分类,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抽象概念,比如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这些都可以很好地刺激孩子的脑部发展。
02 亲子阅读,保持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 亲子阅读,保持孩子的兴趣是关键
- 亲子阅读,应该以孩子为导向,父母需要尊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三大权利,即读不完的权利、反复读一本绘本的权利、跳着读的权利。
03 教孩子学识字,别破坏了学习的好“胃口”
- 结果发现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腱只有在孩子主动用脑时才会被点亮,这时才会有开发大脑的作用。如果一味地被迫用脑,想提前学习的时间,并不能加速大脑的开发,相反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
- 培养孩子对于印刷品的兴趣0
- 所有早期启蒙的目的不是追求孩子“掌握”了多少技能,而是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 所有的幼儿园都告诉我,他们会在玩中融入早期的识字活动,让孩子接触文字,而不强求孩子学习,等孩子对文字好奇时,老师会顺势引导孩子进行识字。
- 好的老板会自己接受上级的压力,并进行自我转化,他的下属接收到的只有明确的任务。”
04 学习美国人,从小培养孩子像科学家那样思考
- 人的思维是需要从小训练的,而很多科学思维,比如观察能力、提问的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验证的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05 肯动脑筋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启蒙
- 肯动脑筋也是一种能力,需要从小进行启蒙
- 当孩子来寻求帮助时,家长不要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要把我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像剥洋葱一样一步一步地展现给孩子看。这样边说边演示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参考这样的思维步骤,甚至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完善,形成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方法。
06 用脚手架式教学法激发孩子的潜力
- 有经验的好老师就会使用Scaffolding(脚手架式教学)的技巧,从孩子现有的能力出发,协助他们从“我知道什么”发展到“我还有什么可以知道”,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学得更多,发展得更好。
07 孩子是否有潜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
- 孩子是否有潜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
- Learning Talk(经验分享)。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同时将关注点聚焦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结果上;父母一同参与分享,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犯错没关系,重要的在于总结经验和教训。那一刻,我真正意识到,所谓“拼爹拼妈”,拼的不是父母的财富,而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08 不要用成人的司空见惯,扼杀了孩子的求知欲
- 父母重视孩子的提问,孩子才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 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如果你知道答案,可以简要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但记得要对孩子说:“这是妈妈知道的全部了,也许还有更多的答案,我们可以一起去了解一下。”这样做,不仅能够鼓励孩子进一步探索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权威也是可以被挑战的,答案并非总是唯一或一成不变的。
- 温柔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教他们学会自己寻找答案。父母无法陪伴孩子走一辈子,但这些一定会成为他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09 美国的“三千万字计划”:语言发展决定穷富差距
- 美国的“三千万字计划”:语言发展决定穷富差距
- “三千万字计划”提出了语言启蒙的“3个T”——Tune In(频道一致)、Talk More(多说一点)、Take Turns(轮流对话)。下面来分享我是如何对小D实施这“3个T”的。
10 5岁能讲故事的孩子,今后学习成绩不会差
- 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 在忙碌的早晨,与其不停地催孩子:“快点儿起床!怎么还没吃完早饭?”不如换成这样:“我们需要做3件事。首先,起床、穿衣服;其次,一起吃早饭;最后,我们一起下楼坐校车去学校。”
01 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
- 今后要更加有意识地培养她的社交和情感能力,比如自信、同理心、坚韧不拔等品质。
- 所谓自信,是指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可以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战。有自信的孩子更加愿意学习新的技能和面对新的挑战,更加愿意与他人合作,因此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比如分享、竞争、交友等方面,都会表现得比较好。
- ●共情:“小D好沮丧啊,塔一直倒!”——认可她的情绪。●询问:“为什么塔一直会倒呢?”——引发思考。●观察:“是不是因为底部不稳才容易倒啊?”——提供我的观察。●帮助:“你要不要试试把这个大的放在下面呢?”——不是直接上手帮忙。
02 如何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 要培养独立、自信的孩子,正确的顺序是先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然后再适时放手,千万不要在孩子的安全感还没建立之前就放手,那对孩子而言不是“锻炼”,而是伤害。
- 家长在进行积极回应时,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回应事实本身,而不去评价孩子。
03 先把母亲的位置坐稳,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 先把母亲的位置坐稳,孩子才更有安全感
- 事实上,孩子真正需要的,恰恰是父母那份温柔和坚定的态度,是“我是你妈妈,这种行为不允许”的态度。也许当下孩子会抗议,但在内心深处他是充满感激的,因为妈妈的做法让他知道界限在哪里,适当的规则可以让孩子更有安全感。
- “爱”并不是“你怎样我都OK”,而是“不管你怎样不OK,我都会坚定、温柔地引导你。因为我太爱你,所以舍不得你总是这样犯错”。
04 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 心理上亲密,生理上独立
- 建立心理上的亲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及时、敏锐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 一个1岁的孩子想抢过你喂他吃饭的勺子,这是他想独立吃饭的需求,父母却往往以为孩子“不好好吃饭”;一个2岁的孩子吃早饭时坚持自己倒牛奶而洒了一桌,这是他想帮助大家的需求,父母却往往以为孩子“越不让做越要做,越帮越忙”;一个3岁的孩子在繁忙的早晨坚持自己穿鞋,这是他想照顾自己的需求,父母却往往以为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 保证孩子每次争取独立的经历都是正面的,能够促进孩子不断地渴望独立,也会让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建立起自信的自我认知。
- 所谓“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有着深刻的含义。母爱的第一大任务是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建立起足够的心理亲密连接;第二大任务是当孩子有能力时,要跟孩子慢慢分离,并得体退出。很多时候,孩子的不独立其实是因为父母舍不得放手。
05 化解孩子的分离焦虑症,从细节入手
- 关于分离焦虑,其实要解决的是情绪问题,而情绪是最为敏感、细腻的。
- 妈妈不要简单地说“到晚上6点半,妈妈就回来了”,可以具体到“洗完澡后,妈妈就回来了
01 棉花糖实验的真相——孩子自控力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 自控力,也就是延迟享乐的能力,是决定孩子今后成就的关键因素。
- 当孩子所在的环境始终能够信守诺言时,孩子就会更加愿意进行自控;而如果他们所处的环境是“出尔反尔、连哄带骗”的,孩子就会明白:现在“吃到肚子里的”才是最保险的,自然就不会有自控力。
- 下一次,当孩子又任性、淘气时,如果你又想用一句轻易的许诺来蒙混过关,请千万三思。这样的许诺,不仅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当下的问题,从长远来看还损害了孩子的自控力,实在是得不偿失。
02 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 自控力由3部分组成: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
- ●木头人游戏:大家一起跟着音乐跳舞,当音乐停止时,所有的人都不许再动;●红灯绿灯停:听到“红灯”,所有的人都停下来;听到“绿灯”,所有的人都往前走。
03 美国人最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比天赋和智商更重要
- 向着长期的目标坚持自己的激情,即便经历失败,也依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这种品质就叫grit,即坚毅。
- 培养坚毅品质的基础是要对这件事有热情。
- 无论对于任何年纪的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时都不要让他们在失败的经历中主动放弃,这会影响他们的自信,而且对于坚毅品质的打造也没好处。”
- grit品质的培养,需要父母倾听孩子的兴趣,唤起孩子做某件事的热情;需要父母尊重孩子想要放弃的选择,但鼓励孩子善始善终;需要用父母的支持帮助孩子自己把事情做好,让他们去体会“再坚持一下,就会更好”的成就感。
04 抓住契机,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 事实上,一个心智健康的孩子并不会一直开心,而是在经历各种不同的情绪之后,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有应对不同情绪的能力。那些艰难的经历、难过伤心的情绪,恰恰是培养孩子意志力和抗挫能力的必经之路。
05 情绪绘本,给予孩子治愈的力量
- 任何情绪,即使是负面情绪,也是正常的,不要害怕和逃避,而是要学会勇敢面对,并用正确的方式来管理情绪。
- 英文绘本The Way I Feel:When I Feel Sad(《我的感觉系列:我很难过》)
01 抓住4个关键期,培养小小“外交家”
- 性格无法改变,但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习得的。
- 学会在社交冲突中给自己解围并保护自己,这份底气才是孩子愿意继续在社交道路上前进的关键。
- 父母是天气,孩子是种子。种子的基因无法逆转,那至少保证天气环境不要再“拖后腿”了。
02 孩子被打,要教会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 孩子被打,要教会他不惹事但也不怕事
- ●“不要!不行!不可以!”——这是最早期的正当防卫的话语。 ●“这是我的玩具!”——遇到被抢玩具时可以这么说。 ●“打人是不对的”“拿开你的手”——遇到被打时可以这么说。
03 让孩子学会分享,请先允许他自私
- 让孩子学会分享,请先允许他自私
- 分享的前提是自愿和快乐的
- 如果别人想玩你正在玩的玩具,你可以对他说“不”;如果你想玩其他人手上的玩具,就要等其他人玩好才可以玩。
04 如何帮助害羞、怕生的孩子
- 害羞其实是会遗传的,如果父母当中有一方比较内向、害羞,那么这个“害羞基因”就很可能会遗传给孩子。
- 现在每次遇到陌生人,我不会急着先向别人介绍小D,相反我会先和对方聊上几句。这样小D就会知道,原来这个陌生人是妈妈的朋友,妈妈和他聊得很愉快。
- 我曾经也是孩子,是一个害羞的小女孩。我曾经多么希望当我面红耳赤时,妈妈能够温柔地拥抱我,并告诉我没关系;我曾经多么希望有人告诉我,不是只有外向的人才受欢迎;我曾经多么希望当外人评价我时,妈妈可以告诉我:她永远爱我,不管我在别人眼里是怎么样的。
05 内向妈妈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 强迫孩子打招呼,只能适得其反
- 父母的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育儿的道理呢?因为我们需要自我教育。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丢弃或遗落了很多最基本的道理,孩子的到来提醒我们要重新捡起这些道理,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遇到孩子,我们才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06 我的孩子不是内向没出息,只是有些慢热
- 如果你也是个内向的人,你应该能体会面对人群时的局促不安和焦虑。这样的情绪孩子也会有,而且可能会更加强烈。父母要做的不是改变孩子的性格(性格其实是改变不了的),而是教给孩子一些方法,让他能够有效地疏导这些紧张焦虑的情绪。等学会这些方法之后,孩子就可以自己进行热身,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
- 对家长来说,最重要也最考验我们的,就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我爱我的孩子,我爱他的全部,我爱他本来的样子,这份坚定的爱不会因为他人的评价或“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
- 让孩子体会与人相处的舒服感觉
01 找对方法,让孩子爱上刷牙
- 从根源上了解孩子讨厌刷牙的原因
- 首先,因为不熟悉而缺乏安全感。
- 熟悉——放进我嘴里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 家长也可以准备一个积分表,每次刷完牙,可以让孩子选择一张贴纸贴上,让他有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等坚持两周或一个月之后,可以庆祝一下来鼓励孩子。
02 如厕训练,孩子真的准备好了吗
- ●可以保持至少2小时不小便,或者午睡醒来后纸尿裤是干的;●纸尿裤脏了以后,孩子会觉得不舒服,想要换纸尿裤;●对坐便器产生兴趣;●大便时间逐渐变得规律;●主动要求穿内裤;●可以遵守简单的指令;●会用脸部表情、姿势或语言来表达自己正在大小便;●孩子可以独自或在大人的帮助下穿脱裤子。
- 让孩子做好准备,不等于被动等待
- 借助“有味道”的绘本让孩子了解如厕的过程0
- Everyone Poops(《每个人都拉大便》)
- 在如厕训练的过程中,让孩子明白“我可以掌控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照顾好自己,我有了自己的隐私”,这远比多快脱掉纸尿裤重要得多。
03 入睡不是打仗,如何有效培养孩子早睡的习惯
- 一大原则——不要将入睡变成“打仗”
- 两个前提——规律作息,充分“放电”
- 有一位妈妈把睡眠程序做成一辆火车,在车厢上涂上不干胶,孩子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关闭那一节车厢,直到最终完成一辆火车。
- 睡前最好的礼物,就是让孩子带着微笑和满足入睡。
04 几张小图片,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 习惯是根基,有了这个根基,孩子的学习成绩等都不成问题。
- 要让孩子变得有责任心,父母首先要学会赋予孩子责任。
- You can't change your future, but you can change your habits; your habits will change your future.
05 孩子容易粗心大意,是因为你的引导有问题
- 还有两个特别好的工具,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一是类似寻宝或“找不同”的绘本,二是拼图。
06 孩子过早看视频的危害,你真的知道吗
- 而给孩子播放动画片或视频,把图画、文字、声音一股脑儿全部展现给孩子,就好比是把信息全部“嚼碎”硬塞给孩子,孩子根本不需要思考,只要被动接受就好。“偷懒”是人的天性,当孩子习惯“填鸭式”的信息灌输方式后,自然就会排斥任何需要动脑筋的活动,这就是长期看视频的孩子不喜欢看绘本的原因。长此以往,他们就会丧失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 导致孩子容易烦躁,缺乏耐心
- 如果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他们就会默认所有的事物都是“点一下,马上就有”。这样的认知会让他们变得很难适应现实生活中任何需要等待的事情,长期下去孩子就会变得非常急躁、缺乏耐心,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 在小D5岁之前,每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单次使用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而且一定保证她接触的内容都是我事先把过关的。
07 美国儿科学会放宽看视频的年龄,不是大赦令
- 无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知识都是“死”知识,这样的知识很难达到“早教”的目的
- 对于2岁前的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调动孩子的“五感”,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方式让孩子进行学习。
01 给玩具来场“断舍离”,轻松培养孩子的好品质
- 玩具减少,孩子的专注力更好
- 如今小D的游戏垫上每天只放一两样玩具,她反倒越来越能专注地玩很久了。
- 玩具减少,孩子的想象力更好
- 玩具减少,孩子的秩序感更强
- 环境的整洁,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让孩子参与到整理玩具的过程中,也能进一步强化她的秩序感,有利于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做事有条不紊的人。
- 不买“声光电”玩具
- 选择娃娃玩具时,要平衡写实和抽象两方面0
02 让孩子拥有有序的人生,从学习收拾玩具开始
- 让孩子拥有有序的人生,从学习收拾玩具开始
- 家长要求孩子收拾时,要尽量给予明确的指令:“把这辆卡车放进这个篮子里,把娃娃拿过来。”等孩子做完一步后,再提示下一个指令,一次只说一个指令,这个过程就可以让孩子学会秩序的概念。
- 不管你使用怎样的收纳箱,都要记得给每个箱子外面贴上一个标签,最好图文并茂,这样孩子就能清楚地知道每个玩具应该放在哪里了。
03 陪孩子玩耍,也要事先做好规划
- 陪孩子玩耍,也要事先做好规划
- 早期启蒙需要围绕全脑进行启蒙,大脑的各个区域都要训练,这个阶段进行早期启蒙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多元化”。
- 角色扮演游戏对于孩子的想象力、语言启蒙、认知发展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如果运用得当,还能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比如运用假扮医生的游戏帮助孩子克服打针的恐惧等。
- 现在我每两周就会从每一类玩具中选择1~3个玩具,其他的都收起来,两周到一个月进行一次轮换。
04 如何陪孩子玩好角色扮演游戏
- 自我扮演——12~18个月
- 要点2:引导孩子喜欢上角色扮演游戏0
- 简单扮演——18~24个月
- 熟悉场景的角色扮演——24~30个月
- 不熟悉场景的角色扮演——30~36个月
01 进行性教育启蒙,关键在于建立隐私和界限感
- 性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家长和孩子互相信任、愿意彼此分享这个话题的基础。
- 性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孩子出生就应该开始,直到孩子成为完全独立的成人为止。它传递给孩子的信念是,不管有任何问题,父母永远是最可靠的求助对象。
- 隐私和界限是孩子性教育启蒙的根基
- 告诉孩子身体是个人的,不可以随便给其他人看,这是第一步,是比较容易进行操作的。家长可以通过绘本阅读或洗澡时的谈话,让孩子明白哪些关键部位是自己的隐私。
02 妈妈,为什么你有乳房,我没有
-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和了解别人的身体,这是性教育启蒙最基础的一部分。
- 两三岁的孩子问的任何问题都只是出于好奇和求知欲,这和成人眼里的认知是不同的。对这个阶段的性教育启蒙,大人只需要用讲述事实的方式解答孩子的疑问即可,不要给孩子讲解过多的知识,否则反而会提前引起他们对于“性”的好奇。
- 必备知识——认识身体,区分性别
- 很多孩子进入2岁后,慢慢开始意识到性别的差异。这时,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男生和女生不一样,比如女生有阴部,男生有阴茎。但是男生和女生还有很多一样的地方,比如他们都有手、眼睛、鼻子等。做这一步的前提是,孩子对于自己的身体已经有了足够的了解,同时你和孩子之间也形成了固定的关于私密部位的称呼。
- 摸自己是允许的,但只能在家里做这件事
- 如果孩子的这种行为很频繁,而且在公共场所也会出现,大人就需要给这样的行为设立界限,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就像我们大小便一样,只能在家里进行,不能在人多的地方进行。
- “妈妈告诉过你,小D的身体是自己的,如果小D不同意,别人坚决不能碰,特别是游泳衣盖住的地方。”——复习关于自己的界限的含义。“妈妈(爸爸)的这些部位也是我自己的,不经过我的允许,小D也不可以碰。”——推己及人,引申到要尊重别人的界限。
- 性教育其实和其他任何方面的教育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任何一个问题,既不敷衍,也不打压。
03 教孩子敢于捍卫“身体主权”,远离霸凌事件
- 小D很爱吹泡泡,她2岁半时,我们引进了泡泡的比喻,我告诉她:“小D,你看这些泡泡是不是透明的?透明的意思就是几乎看不见。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外面都有一个看不见的泡泡。”这时,我会起身示范给小D看我的“看不见的泡泡”,我会双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打开伸向天空:“看,妈妈手脚打开的地方连起来就是妈妈的泡泡。”这时,最好让旁边的“队友”从手到脚比画一下。然后,继续告诉她:“泡泡里面的空间,包括你的身体都是你自己的,如果你不愿意,任何人想要‘戳破’你的泡泡都是不允许的。”
01 别再冤枉孩子不听话,明明是你自己说不清
- 不要默认孩子的水平和大人一样
- 学龄前的孩子其实是很无能也很无助的,有很多事情他们都不会做,但他们的内心又希望自己是可以做的。如果他们进行了尝试,却没有成功,他们的内心就会受到挫败。
-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如果长期被人唠叨,人就会出现“选择性不听”。到那时,即使你想说,孩子也不愿意听了。长期的批评、唠叨是慢性毒药,它会侵蚀亲子关系,会降低你对孩子能力的信任,也会阻碍孩子自尊的建立。
02 孩子需要夸,但不能“乱夸”
- 我夸孩子的内容是他自己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吗?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努力”“勇敢”等这些后天可以改善的品质。
03 懂得这些,就不怕女儿被人夸漂亮
- 孩子的第一个自我形象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面对别人对自己孩子外貌的评价,父母的态度会让孩子形成对于美的态度。不轻视自己的美好,是建立自尊和自信的第一步。
- 说到底,别人怎么夸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应该明白如何引导孩子看待这样的夸奖。
- 男女性格差异一定会导致他们的偏好有差别,但这种偏好应该是孩子体验过后的自主选择,而不是父母事先帮他们选好的。
04 不要让你说的话对孩子传递着“我不爱你”
- 当老公对小D说“不可以”时,老公的意思是“不可以现在吃饼干”,但是对于小D来说,她接收到的信息可能是“你对我的感受不重视”
- 不轻易否定孩子,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接纳
- 如果小D在吃饭时对我提出同样的要求,我会怎么做呢?我会和她说:“那个小熊饼干真的很好吃,你现在很想马上吃到,对吗?”我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她的感受,表明我是理解她的需求的。“我们现在在吃午饭,等吃完午饭,小D午觉醒来以后就能吃了。”我没有告诉她“现在不能吃”,而是告诉她“什么时候能吃”,把“拒绝”转化成“期待”。“哇,我们想一下,你到时候要吃几块呢?我们吃完饭赶紧去睡觉吧,醒来就能吃小熊饼干了!”进一步强化这个期待,同时把期待转化为现在要做的事情。
05 “对不起”和“我爱你”一样重要,你对孩子说过吗
- 真正的道歉,应该和孩子分享你准备如何做来防止今后再次发生类似的行为,比如,“妈妈也在努力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后妈妈尽量做到不乱发脾气,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妈妈会离开你一会儿,冷静一下再回来”。通过这样的道歉,可以告诉孩子:做错了没关系,但我们应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把错误当作成长的机会。
- 如果说“我爱你”这3个字滋养了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拥有力量去面对人生的风雨而无所畏惧;那么“对不起”这3个字则会释放孩子的恐惧,让孩子具备勇气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他人和不完美的世界。
06 共情的关键,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 [插图]
- 将情绪命名贯穿在日常生活中
- 第一,发生了什么;第二,你怎么了,情绪是如何的;第三,后来你是如何平静下来的。这样的回顾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也知道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同时还学会了以后再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
- 有些路,尽管很难,但一定要让孩子自己走;有些情绪,尽管难受,但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幸运的是,现在他们还小,父母至少可以用爱陪伴他们一起去体会。
07 当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表现更好
- 最后,还有一个“无敌大绝招”,即告诉孩子:“妈妈还是爱你的,但是妈妈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这种方式非常直接,而且常常比较管用。
08 面对孩子的物质欲望,到底应不应该满足
- 如果孩子每次说“我要××”都被父母严厉打击的话,逐渐地孩子就不会再坚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愿望,长大后当他们内心有梦想时,小时候那个被打击、被否定的声音就会出现,从而不敢再去追求梦想。
- 举例:“哦,你特别想要这辆车模。这辆车好酷啊,宝宝好喜欢。可是它不在我们今天的购物计划中,我们把这个愿望记下来吧,等到宝宝生日时再来买。嗯,宝宝的生日是在几月啊?11月,现在是8月,还有1、2、3,3个月。哇,宝宝很快就能得到这个玩具了!”
- 不买玩具,不等于不爱孩子;拒绝孩子,不等于打击孩子说出愿望的勇气;谈论物质,就是希望孩子明白:有些快乐可以买到,但还有更多的幸福是无价的。
Part 10 爱与规则篇
- 给孩子有规则的爱和有界限的自由
01 规则和爱并不矛盾,孩子需要一定的界限
- 孩子不喜欢惊喜,从小开始建立规律的作息,不仅能让父母很轻松,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认为“凡是我想要的东西,只要我哭一下,父母就能满足我”,他们就不会有很好的受挫能力,也不知道任何事情都是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的。
- 规则和爱是平行的,界限和自由是共存的;有规则的爱和有界限的自由,才是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生的财富。
02 Time-out(暂停)方法已经out了
- 第三步:和孩子谈论之前发生的行为
03 打骂孩子是父母无能的表现
-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希望孩子可以自我约束,当下次发生同样的事情时,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件事不对而不去做,而不是因为害怕父母打他而不做。因此,父母需要告诉孩子你的期望是什么,孩子的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
- 为人父母的第一堂课,应该是父母按照双方都认可的价值观排序,列出最重视的孩子的好行为,以这些作为建立规则的基础,抓大放小,温柔并坚定地执行规则,在规则之内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
04 巧借游戏,让“熊孩子”乖乖配合
- 现在我们还经常玩一个游戏:假装小D有个远程遥控器,她可以遥控我——“睡觉!起床!走!不许动!”我完全服从她的口令,配合做各种动作。这个游戏也让小D有一种自己做主的感觉,这对于管教孩子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孩子越能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就越不容易和大人对着干。
- 父母要记得,好的管教永远是90%的亲子关系加上10%的规矩。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作为前提,任何管教都是空谈。
05 换个姿势,站在孩子的高度看问题
- 家长要学会从孩子的视野看世界
- 很多时候,亲子沟通时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父母懂得太少,而是因为对孩子观察得太少。
- 养育孩子,最关键的就是要“懂”孩子,可惜我们做大人做得太久,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做小孩时的经历,忘了什么样的父母才是懂孩子的父母。弯腰蹲下这个姿势的改变,会让我们离孩子的世界更近。
06 管教孩子,不是摆出家长的架子
- 通过语气和表情让孩子明白行为的界限
- 孩子是通过家长的反馈来定义自己的行为的,当大人觉得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需要教育孩子时,一定要配合上相应的神情和语调。严肃坚定不代表“凶”,但有时家长也需要让孩子感到“不怒而威”,以更好地帮助他了解行为的界限在哪里。
- 父母不需要时时对孩子说“不”,但当父母真的说“不”时,就需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是认真的,父母禁止的事情就一定不能做。建议父母每次说“不”时,能够给孩子一个简单的解释,比如:“现在是吃饭时间,你在餐桌上玩小汽车会影响大家吃饭。”这样孩子就会明白,这不是父母故意和我对着干,而是因为我的行为影响到他人了。
- 家长管教孩子时,总是喜欢说“不”,慢慢地,“不”就成了我们的口头禅。其实,很多时候不使用“不”字也能表达出同样的意思。比如,把“不练好钢琴不能出去玩”换成“练完琴我们就出去玩”,把“不许乱跑”换成“宝贝,牵着妈妈的手走吧”,等等。如果家长跟孩子沟通时经常使用正面的语言,孩子会更愿意配合,因为这样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很大的自由。那么当父母难得一次说“不”时,他们就知道父母是认真的。要培养出懂事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记得尽量少说“不”。
- “不”是个非常严肃的词,请家长不要轻易说出口,但如果使用这个词,请记得保证它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07 如果孩子很“听话”,也许是你教育的失败
- 管教的终极目标是激发孩子“自我管理”的机制,只有从小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这是对的、那是错的,他们长大后才能学会独立地管理自己。
08 让孩子学会守规则,父母的言传身教胜过一切
- 规则是所有人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所有人、共同遵守。
- 孩子学会遵守规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认识规则,第二步是建立规则意识。
- 父母的身教是让孩子内化规则的关键
09 孩子黏妈妈,是在“惩罚”妈妈的离开
- 孩子黏妈妈,是在“惩罚”妈妈的离开
- 孩子出现问题行为,要先解决孩子的情绪,情绪解决后,所谓的“坏行为”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 当孩子跟你发脾气或起冲突时,千万不要以为是孩子不喜欢你,或者开始怀疑自己的育儿方式有问题,这恰恰说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有更加充足的安全感。只有当孩子感到足够被爱、被接纳和被信任时,他才愿意把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
10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 孩子没有经历过练习,没有意识到这些事情是需要他们自己做的。孩子在能力和意识上都没有做好准备,却一下子被父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当然不愿意也很难去完成了。当做不到某件事时,人会本能地逃避,这是人的本性,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却变成父母眼里的“磨蹭”“不听话”。
- 育儿的大忌就是不愿意让孩子承担后果。
- 不要把自己的节奏强加于孩子,尊重孩子内在的节奏
01 为什么别人的育儿方法对我的孩子不管用
- 父母应该想清楚哪些是孩子自己的事,只要孩子的事没有影响到其他人包括父母,就不要去管。孩子吃点儿苦头,需要父母提供帮助和安慰时,父母不要说风凉话,而是全力以赴去帮助孩子。
- 如果父母真正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就不应该因为孩子不符合你的要求而控制孩子。允许他犯错,更要陪伴他犯错,这才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正确方式。
- 如果父母真心认为孩子是“善”的,那么孩子任何的“捣蛋”行为,在父母眼里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是一种求救的信号。父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02 你每天都看孩子,但是否真正“看到”孩子
- 原则一:区分事实和观点
- ●事实:可以用“我看到”“我听到”这样的话开头; ●观点:可以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感到”这样的话开头。
- ●A(Antecedent):这之前发生了什么?●B(Behavior):孩子当时在干吗?●C(Consequence):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03 学会情绪管理,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课
- 通常面对孩子发脾气,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我需要管好孩子,而不是对自己说:“等一下,我需要先管好自己的情绪,再来回应孩子。”
- 其实我们需要明白,我们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负责,但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不需要对孩子的不听话负责,但我们需要对如何应对孩子不听话时自己的表现而负责。
04 5句话,让家人的育儿水平赶超你
- 我知道你很难过,爸爸陪着你,直到你冷静下来
- 哦,真的啊,再和我多说说
05 为人父母,你输得起吗
- 哪有天生云淡风轻的父母,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在每个阶段都敢于直面问题而已。不敢让孩子输的父母,其实是因为自己输不起。
- 输,只是人身上的一块瘀青而不是文身,虽然当下会很疼,但这种疼痛只是暂时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进,才会变得更加强大。小时候摔多了,长大就不怕摔;现在失败过了,以后才能越挫越勇。
06 你和社会脱节不是因为当了妈,别再让孩子“背黑锅”了
- 当我们说自己没有办法、没有时间时,不妨换个角度问问自己:如果今天不学习、不思考、不学这项新技能,我下个月就要失业,就会和老公没有话题,就会失去朋友……如果是这样,你还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吗?如果你不想做一件事,总能找到借口;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方法永远比借口多。
07 当妈妈这几年,你可曾有过羞耻感
- 大家都很忙,其实你并没有那么重要。即使当下有人对你评价,那也只不过是他自己的认知。因为养育孩子的过程,本来就是个人的一系列选择构成的。
- 我努力地去迎合这个世界,去展示这个世界想看的东西,当我发现自己无法做到时,我就选择隐藏;我常常自我怀疑,当别人说一点点关于我孩子的事情时,我就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我无法忍受任何意见,因为针对我行为的所有意见都会让我觉得是对我的指责。我选择不去社交,我选择逃避。
- 羞耻感和人的某个行为无关,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对自己存在状态的接纳度和满意度太低。当我们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没有安全感时,就会感到羞耻。羞耻感的根源是我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因此我们不值得被爱。
- 心理学里有个著名的“ABC理论”, A是触发事件,也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别人对我们的评价;B是我们面对评价时的信念;C是我们面对这些评价的情绪反应。很多时候,不是A导致了C,恰恰是我们用自己的认知在解读A时产生的信念,也就是B,导致了我们的应激反应C。
- 真正的强大,恰恰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软弱,敢于面对自己曾经受到的创伤。
- 如果不是别人主动问及,我一定不要随意评价他人的育儿方式和别人的孩子。因为我深信,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个好父母,而育儿这件事本来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后记 孩子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 就像村上春树所说的:“当你不想跑的时候,就该穿上跑鞋出门。”这是跑者的思维,其实也是做人应该有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