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
版权信息
- 正面管教的理论基础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个体心理学是一门关于勇气的学科。它让我们不怕犯错,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也让我们不害怕被讨厌,拥有不完美的勇气。
作者简介
- 有所意识与觉察,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 没关系,人都是不完美的,犯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做的不是追究责任,而是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 学习情绪管理,先从接纳自己、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活开始。
- 压力来源于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 教育,就应该像小孩走路一样,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才会更加稳健,也才会让孩子持续地向前走。
- 细小步骤这个工具,就是要求我们把任务细化,让孩子体验成功。
- 对于不够自信的孩子,尤其需要家长把任务细化,让他们在小小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
- 有所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如果你的情绪总是被卡在某个点,总是在某处一触即发,你就可以把关注点从事情本身转移到自己身上。
- 妈妈现在很生气,需要去积极暂停角待一会儿,我会在那里慢慢冷静下来,然后再跟你好好说话,我一会儿就回来。
- 耐心、毅力和爱,这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推荐序
- 真正双向的亲子沟通,需要父母具备说话的艺术,也懂得倾听的学问,给予孩子说话的机会。
- 我们的爱情,就源于欣赏。
- 目标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做最重要的事,和重要的人在一起,不在不重要的人与事上消耗能量。”
- 正面管教工具 认同感受
- 我相信你能行/我相信你能做到/我相信你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 需要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和善而坚定地执行自己的计划,说到就要做到。这样,孩子才会相信:大人是遵守原则的,收玩具、写作业、上学是我自己的事情,我必须为自己负起这个责任。
自序
- 一份工作,如果它无法满足以下3个条件之一,你就可以考虑辞职了。第一,有前途;第二,有‘钱途’;第三,自己喜欢。
- 给予孩子关注,让孩子感到他的重要。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归属感与价值感,是无比重要的事。
CHAPTER 01 情绪管理,是值得一生学习的功课
- 所谓情绪管理,其实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一种唤醒,唤醒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情绪,从内心去接纳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当我们知道情绪的源头是自己,就会做出更多的内省与改变,而不是向外索取。
-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团聚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
导读 有所意识与觉察,是情绪管理的开始
- 当我们被情绪牵着走的时候,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与那些没有解决的问题一起向你袭来,如同一股无形却有力的风,让你的思维变得不清晰,让你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减弱,这时我们就会变得情绪激烈、行为冲动、反应僵硬和重复,并且缺乏自省能力,也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种情况被称为“低模式进程”。
01 你那么生气,真的是孩子错了吗
- 照顾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照顾家人;先宠爱自己,才会拥有爱别人的能力;注满我们的爱之杯,爱才会在我们和孩子、家人、朋友之间流淌。
02 儿时的问题,可能是你情绪失控的导火索
- 塑造我们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而是我们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所做出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决定。
03 不完美的勇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 只有接纳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你才能轻松面对自己的情绪。
- 当你感到压力太大时,不妨先降低期待,然后再慢慢地抬高现实,缩短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随着压力减小,情绪自然也会好起来。
04 静下心来,让自己做一个学习者
- 04 静下心来,让自己做一个学习者
- 当我们开始自我成长时,就不会再把责任推卸给他人,也不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当我们开始自我接纳,就不再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爱人和孩子。当我们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后,就很容易处理好我们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05 掌控情绪,而不是让情绪主宰你
- 05 掌控情绪,而不是让情绪主宰你
- 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说,人的行为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你之所以做一件事情,是因为你有某个目的。
- 其实是为了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你要用自己的怒火来震慑那个霸占你车位的人,使她做出让步。”
- 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有一个很有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的反应所组成的。换句话说,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所能掌控的。
06 情绪管理三部曲——看见、暂停、表达
- 06 情绪管理三部曲——看见、暂停、表达
- 当我们被情绪所控制时,就会失去理智,对方那些不好的行为会被无限放大,甚至我们已经看不到对方,也看不到自己,更加忘了去思考: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在为什么而争吵?我为什么会被那么多负面的情绪与能量所包围?
- 自己才是情绪的源头,一切看起来似乎是因人而起,实则是因自己而起。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你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
CHAPTER 02 亲子沟通,从无条件积极关注开始
- 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理解是治愈的良药。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对父母的爱就会更深。当他们感觉到深深的接纳与爱时,就更倾向于合作而非对抗,这时再来解决问题,就变得轻松很多。
导读 无条件积极关注,打开与孩子的沟通之门
- 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孩子调皮、哭闹还是发脾气,都应该不做任何负面评价和要求,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并给予他温暖。
01 用接纳的心态拥抱孩子的独一无二
- 其实所谓的难题都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如果能放下对别人的羡慕、讨厌或者偏见,更多地关注自己,心里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 只有我们感觉到自己被倾听时,才会敞开心扉继续说下去,才肯去听从对方所说的话。
02 让孩子按照他本来的样子成长
- 让孩子按照他本来的样子成长
- 信任孩子,给他犯错的机会,这是孩子最健康的成长方式。当孩子面对挑战的时候,父母要先给他尝试的机会,对他说:“我相信你能解决。”这句简单的话,会让孩子感觉到无穷的力量。
03 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再“飞”一会儿
- 03 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再“飞”一会儿
- 不说教,不命令,决定接下来你会做什么,然后告知孩子,并坚决地去执行。
04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 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是给予他们能量的开始。当他们相信,不管自己拥有哪种情绪都是正常的,他们就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05 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05 站在孩子的角度,给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 无条件地爱孩子,就是对孩子做到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无论孩子调皮、哭闹,还是发脾气,父母都应该不做任何负面评价和要求,都应该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并给予他温暖
06 适时捕捉孩子发出的信号
- 真正良好、有效的沟通,需要父母能够适时地感受和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并及时做出回应,尤其需要父母能够倾听孩子。
- 所谓“近距离的倾听”,就是需要你腾出时间,安静地坐在孩子旁边。这时,孩子可能会问:“妈妈,你在干吗?”你可以这样回答:“我只想和你在一起坐几分钟。”这样的回答,往往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比地重要和被爱。
CHAPTER 03 了解行为,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 了解行为,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导读 孩子的行为,不过是冰山一角
- 孩子的行为,不过是冰山一角
01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惩罚越来越不管用
- 正面管教主张,当孩子有不当行为的时候,不是通过孩子的行为表面去判断这个行为的对错,然后给出解决的办法,而是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是什么感觉,隐藏着怎样的信念,孩子做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只有了解行为背后孩子的真正需求,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地解决问题,并且是以一种尊重、平等,不伤害、不惩罚孩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 正面管教不提倡任何形式的惩罚与娇纵,它关注长期的教育效果。它以相互尊重和合作为基础,把和善与坚定融合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石,让孩子在学会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培养各项能力。
02 归属感与价值感是孩子追求的首要目标
- 归属感与价值感是孩子追求的首要目标
- 人所有的行为都是以目的为导向的,一个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他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 越不可爱的孩子,往往是越需要爱的孩子,也越需要大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越需要被看见和接纳。只有寻求到爱与价值感,他们才会停止家长眼中的不当行为,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 “私人逻辑”是个体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说,我们出于个人生活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认识而形成每个人的内在信念,我们在应用这些信念的时候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会把这些个人信念视为普遍真理。
03 如何看待孩子的不当行为
- 仔细观察后我们会发现,孩子出现的所谓不当行为,很多时候只是因为缺乏知识、意识或技能而出现的不熟练行为,以及与其年龄相称的发展适应性行为,或是因为失望、情绪失控而产生的行为而已。
- 只是辛苦操劳地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并不是真正的关注,真正的关注是指,那一刻你的心跟孩子在一起,你不仅用眼神跟他交流,还能站在他的角度倾听他的心声,看见他的需求。
04 如何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 孩子行为的呈现方式虽然每次都不一样,但背后的想法无外乎有4种——寻求过度关注、挑战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
-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有帮助地参与进来,让他觉得自己有用。
- 孩子不当行为的背后,一定有未被满足的需求,如果家长知道孩子的需求是得到关注,就要真心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用心去陪伴孩子,和孩子做一些能促进心与心连接的事情,而不是进行“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形式上的陪伴。
- 第二个不当行为目的:挑战权力
- 当家长愿意从战争中退出,孩子就会觉得这样的战争没有了意义。当家长很清楚地告诉孩子,自己的界限在哪里,并且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决不妥协时,孩子就不会再去挑战父母的底线。
- 青春期的孩子是非常矛盾的个体,他们一方面渴望自由独立,不想被束缚,在表面上讨厌被人照顾,假装很坚强;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敏感脆弱,特别渴望爱、渴望被理解。
- 如果孩子总是来打扰你,那是因为你和他的身体亲密度不够,他渴望你的触碰;如果孩子撒谎,那是因为你曾对他犯的错误反应过度;如果孩子不够自信,那是因为你给他的建议多于鼓励;如果孩子不会为自己坚持,那是因为你总是在公共场合训斥他;如果你什么都给孩子买了,他还是去拿那些不属于他的东西,那是因为你从来不让他自己选择想要的东西;如果孩子表现很懦弱,那是因为你总是马上给予他帮助;如果孩子很爱嫉妒,那是因为你总是拿他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如果孩子很容易发怒,那是因为他只在做错事时才得到关注;
05 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 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 如果家长与孩子陷入“谁对谁错,是否公平”的争论里,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一个本来很小的问题,可能会扩大成很大的问题。
- 如果家长愿意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力量时,家长就能赢得孩子。赢得孩子意味着孩子是心甘情愿地跟你合作的。
- 赢得合作的4个步骤是:[插图]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并跟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我看得出来,爸爸没有按约定赶回来,你很生气和失望。”[插图]表达对孩子的同情,告诉孩子:你的感觉没有错,但是你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你还可以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即分享自己有同感的时候。[插图]告诉孩子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在这个时候,孩子是愿意听你说的。[插图]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类似的问题有什么想法,跟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如果孩子没有想法,家长自己也可以提出建议,直到双方达成共识。
CHAPTER 04 认识错误,错误意味着机会而不是失败
- 打击与批评只会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承受与逃避惩罚和责难上去,而父母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却能让孩子感受被原谅的放松,从而能够专注于错误本身,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导读 错误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
- 如果在犯错的时候,父母用批评、打击的方式去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学到的就是自卑,他会认为“对,我就是一个这样的孩子”;或者会在犯错后隐瞒错误,逃避惩罚,甚至干脆不敢去尝试,以避免再次犯错。
01 跟自己和孩子坦诚相待,改变就会发生
- 我践行正面管教已经好多年了,如果问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认为是正面管教让我不再纠结于自己的错误,而是能够轻松、自由地去应对问题。因为我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修复和弥补,我能够接纳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
- 我更接受自己是一个分享者,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讲师,我是在给孩子独立的生命体验,而不是去打造一个“样板”供人观赏。
- 正面管教工具修复错误的4个“R”
- 父母如何对待错误,远比错误本身更重要。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到对待错误的方式。
02 千锤百炼做父母
- 积习难改,难改啊!如果父母没有一定的决心、耐心和恒心,仅仅想凭一句好话就让孩子改变,那注定不会有结果。因为父母的态度已经决定了一切。
-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场修行,让我们背负起一份责任,也享受一路美景。耐心、毅力、爱,经过千锤百炼,终得云淡风轻。
- 事情在变好之前,可能会更糟糕
- 但如果所有的方法只用一次就有用的话,就不存在孩子难以管教这个问题了,不是吗?
03 确保把爱的信息传递给孩子
- 当孩子感觉不到爱时,他的精力就集中在寻求爱和关注这件事上,而不是跟家长一起合作,所以这些方法就会失去作用。
- 我一直相信,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都是由大人引起的,当大人改变自己的做法后,孩子也会跟着做出改变。
- 正面管教工具 先连接,再纠正
- 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其实心里是很内疚的,他希望父母能以怜爱与包容之心对待他,能够理解他、抱抱他、心疼他。
04 孩子只是犯了错,他本身并不是个错误
- 犯错是可以被原谅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经历大半生才能明白这句话,甚至终其一生都不会明白,最终带着深深的内疚与负担而去。
- 我们这一代就这样“被坚强”地长大了,我们看上去扛得住骂,也扛得住打,是坚韧的一代。可是,很多人的内心却脆弱无比。他们不敢犯错,不敢去尝试困难的事物,因为这样就能避免惩罚与责难。他们犯错后不肯原谅自己,哪怕独自背负着沉重的负担,也不敢让别人知道。那些成长记忆中的恐惧、害怕、委屈,那些不公平、不理解、不被尊重和不被重视,对他们而言,就是重重的打击与伤害,让他们没有安全感,不会自我接纳,也不敢冒险,不敢轻易尝试。而且他们把这种深恶痛绝的教育方式,又悄无声息地传递给孩子……
- 一是告诉孩子“没关系”;二是告诉孩子怎么做。只有让孩子知道他可以被原谅,他才不会纠结于错误,而是向前看;只有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才能从中得到经验,知道下次应该怎么做。 原谅孩子与帮助孩子,是为人父母最基本的工作,却常常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责备与批评,是父母最不应该做的事,我们却乐此不疲。
- 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不要轻易地爆发,而是冷静之后告诉自己:他只是犯了一个错,他本身并不是个错误。
- 一个安全的,可以让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价值并得到学习的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尤为重要。 首先,家长应该用同情与和善去回应孩子所犯下的错误,而不是羞辱、抱怨或说教。 其次,在合适的时候,家长可以使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孩子探索错误的后果,
05 不指出孩子的错误,他也能进步吗
- 做父母最大的智慧是学会闭嘴吗?你们一张嘴,孩子就把耳朵关上了;你们一闭嘴,孩子反而会把耳朵打开。”
- 我写作业时,你在旁边看书,我们互相陪伴,但互不打扰。”
- 当孩子不用去承担家长的责难时,就会把注意力放在事情本身,从而更愿意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即使家长不指出孩子的错误,他自己也能进步。
导读 关注于解决问题是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 关注于解决问题是孩子的一项重要技能
- 当一件事情已经发生,如果一味地去追究责任,并通过惩罚的方式想让孩子吸取教训,只会让孩子感觉更糟糕,而且他的关注点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在如何逃避与抵挡这些责难与惩罚上。
01 为什么别人能做,而我不能
- 让孩子真正认可规则,而不是迫于压力接受规则
- 行大于言,父母要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
- 孩子的成长并不是通过他人的经验来完成的,而是通过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触摸、用身体去感知,来得到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获得成长。
- 建立孩子的内在评价系统,不依赖外界评价
- 正面管教工具避免回击孩子的顶嘴
02 养育孩子,其实是以父母自己的风度影响孩子
- 养育孩子,其实是以父母自己的风度影响孩子
- 所谓富养,养的是情操和格局。
- 事实上,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以自己的风度来影响孩子。风度,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真正内涵。当父母先丰富了自己,才能将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优雅气质和正能量自然而然地传递到孩子身上,而不是像蜡烛一样照亮了孩子,却燃烧掉了自己。
- 家长要放下自己对待生活的沉重与匮乏,将希望与丰盛传递给孩子;同时怀抱希望和美好,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东西。
- 所有的父母都不会吝啬给予孩子最好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包括好学校、好衣服、好玩具,更重要的是好的感觉。好的感觉,能让孩子的内心丰富,没有匮乏感,让他们相信自己值得拥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所以才会努力去争取;也让他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就算这次我没有得到也没关系,还有更多美好的事情等着我,因为我拥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03 温暖有爱地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 花时间训练孩子,可以分4步走: 第一步:家长一边做,一边和善地给孩子讲解; 第二步:让孩子参与进来,家长和孩子一起做; 第三步:当孩子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让孩子自己做,家长在一旁监督; 第四步:当孩子觉得自己准备好了,就让他独立去做。
04 用游戏的方式释放孩子的恐惧情绪
- 当未知的世界变成能够看见的画面,那些害怕不知不觉就消失了。
-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一种内心的需求,只不过他们的表达方式常常让家长无法接受
05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 对于幼儿,家长要教给他们“三部曲”,即“斥责、制止、躲避或寻求帮助”。
- 理解情绪,关注于解决问题
- 面对那些故意伤害别人的“坏孩子”,父母要做的不仅是保护孩子的身体,还要保护他的情绪不受到伤害。
- 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解决这件事情,而不是我给他们安排好解决方法,他们就会明白,哭闹解决不了问题,自己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
06 用感恩的心拥抱生活中的不完美
- 养育孩子远远不是说教,当父母与孩子之间相互信赖,用灵魂感知彼此的陪伴,对于那些所谓的人生道理,孩子自然就会懂得。
-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事。如果愿意去拥抱不完美,享受当下,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 正面管教工具致谢,感恩
- 。当我们饱含感恩之心时,就会更加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无论事情怎么发展,我们总能看到好的那一面。
导读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请带着爱放手
-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请带着爱放手
-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分离的过程,不是一下子把孩子推开,而是慢慢地把权利交给孩子,允许他犯错,让他在生活中体验和学习。
01 男孩的童年也可以有家务活儿
- 家务活儿是培养孩子归属感和价值感一个很重要的渠道。
02 培养孩子的金钱观,从遵循内心开始
- 首先,零花钱不应当作为对孩子惩罚或奖励的工具。
03 提前告知:让挑战不发生
- 提前告知,能给予孩子一种心理预设,给予他们面对压力、烦恼、困难时的心理缓冲,让他们尝试做好准备再去接受、去克服,去表现得像个大人一样。
- 家长既要信任孩子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要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他孩子气的表现。这样既可以减少挑战的发生,又可以在挑战发生的时候,冷静、理智地去面对。
- 提前告知是给予孩子机会,让孩子对未来做好准备。
04 别给孩子太多选择,以免扰乱孩子的心
- 别给孩子太多选择,以免扰乱孩子的心
- 孩子的内心需要一个安静的角落,来抑制住无论何种原因而产生的冲动,需要不轻易被外界打扰,享受身心真正的安静。
- 如果父母愿意遵循自己的内心去为孩子做出选择,而不是随波逐流地去跟风和攀比,孩子的内心自然也会变得安静和强大。
- 给出两个选择后,记得赋予孩子自主权,加上一句“你来决定”,因为这会让孩子内心的力量得到增长。
05 和孩子一起制作时间表
- 父母要想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或新的生活方式,最好的办法是带着爱放手,只有让他从内心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事,他才会有动力和责任去把事情做好。
- 选择一个生活中让你感到比较“头疼”的时刻,比如早晨起床、晚上睡觉、下午放学写作业等,和孩子一起建立日常惯例表。  和孩子一起对需要做的事情进行头脑风暴,列出这件事情的所有环节。
06 那些年,我和孩子一起做过的假期计划
- 不是说“教”是最好的学吗?
- 让孩子自己做计划表的目的,是让他拥有掌控生活的权力,并在执行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
- 其次,可以用图表的方式告诉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是无法改变的,比如肤色、种族、家庭出身等,但时间是我们可以管理和掌控的部分。接下来,在讲解怎么使用时间之前,先跟孩子讨论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哪些是“想做的”。
07 设定清晰的界限,让孩子更自由地玩耍
- 第一招知己知彼,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 给孩子立规矩,并不等于给孩子下命令,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总结。如果家长给予孩子清晰的界限,他在玩的过程中反而会更加自由,因为他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从而不会轻易去破坏规则。
- 告诉孩子“做什么”和“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08 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 每一个独立的儿童都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知道怎么吃饭、穿衣,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乐意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大人的帮助,也不愿意被大人代劳。
- 他们缺乏自己动手的勇气,害怕失败,原因是从小开始,他们想做的很多事情不是被大人代劳,就是被大人否定,因此他们总觉得自己做不好,对自己没信心。
- 孩子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历练中逐步完成的,每一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都会让他们更加自信。
- 其实每个孩子都渴望表达自己、挑战自己,只要父母肯停下脚步,等待他们慢慢成长,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他们就会尽情绽放。
- 如果孩子从小没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做什么事情都不需要进行思考和判断,那么等他长大后,面对很多人生大事,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不由自主地去依赖父母。
-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让他自由地表达,让他替自己做主,为自己代言。
- 放下,并非意味着不管孩子,而是说要放手让孩子学习责任感和能力感。
导读 鼓励,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 鼓励,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 恰当的鼓励能让孩子恢复信心与勇气,能让孩子积极地看待自己,能唤醒孩子内心的生命力,从而让他建立起自己的内在评价系统,不依赖于外在的评价,做一个内心力量强大的人。
01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 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虽然你很害怕,但是你在一点点地克服困难,你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妈妈觉得这就是勇敢。”
- 如果在我们不会做或做错的时候,父母能够跟我们说一声“没关系”,耐心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并鼓励我们一定能够做到,那么我们从中得到的就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以后自己面对问题时的自信与勇气。
- 换一种思维,当你希望孩子做得更好时,请用尊重与鼓励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意味着你愿意去看见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气馁,找到孩子值得鼓励的每一个小细节,即便遇到再糟糕的情况,也要去鼓励孩子。
02 鼓励孩子,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 鼓励孩子,首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 心理学大师德雷克斯说:“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 如果你觉得孩子存在某个缺点,那么“亮点原则”几乎是改掉孩子缺点的唯一渠道。所谓亮点原则,就是说家长要睁大关注孩子优点的眼睛,看到孩子身上好的一面,去挖掘缺点背后的优点。用支持和鼓励去帮助孩子,孩子反而更容易改掉缺点。
- 另一方面,父母鼓励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会让孩子恢复信心,处于一种感觉良好的状态中,并有机会从体验中学习,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家长在孩子犯错时批评和责难孩子,实际上恰恰阻碍了孩子从中学习。
03 用对方法,才能让鼓励发挥神奇的作用
- 正确的鼓励方法,就是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详细地描述出来。
- 描述式:我看到、我注意到……例如,我看到你把书桌上的书都归类放好了。[插图]感激式:谢谢你、感谢你……例如,谢谢你今天帮妈妈收拾桌子。[插图]赋予力量式:我相信、我坚信……例如,我相信你自己能处理好这件事情。
04 鼓励孩子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是要付出行动
- 语言的鼓励很重要,但对于害怕失败的孩子来说,光有语言上的鼓励还远远不够。
- 父母行动上的陪伴与支持,才是让孩子真正战胜困难的强大力量。
05 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
- 如果想让孩子把某一件事情做好,不能把他做得不好的地方揪出来,一个个进行纠正,而是用心去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去真诚地鼓励他。
- 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鼓励是帮助孩子恢复或保持信心和兴趣的唯一途径。
- 多给予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并在糟糕的情况下找到那些值得鼓励的地方,他反而会更加积极地去想办法提高自己。
-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是打开眼睛去关注孩子的优点;不是用嘴,而是用心去看见孩子、发现孩子;即使在糟糕的情况下,也能找到孩子值得鼓励的地方。这对于孩子的一生,是多么大的幸运与幸福。
- 不贴标签,不拿孩子跟其他人做比较;[插图]以孩子为主角,客观描述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插图]指出孩子细小的进步,即使再糟糕的情况,也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插图]可以通过“纠正前先连接”来鼓励孩子。
01 探索游戏:陪孩子玩,不如让孩子自己玩
- 游戏真正的主角是孩子,父母只要当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就好了,因为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欲望与潜能。
- 放手让孩子去自由探索、发现、创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陪伴方式。
02 父母幽默的力量
- 每个孩子都会有叛逆期,你说东,他往西,他用反抗和不合作来挑战父母的耐性。这个时候,父母往往最容易失去理智。但如果父母换个思路,尝试用幽默、好玩的方式来化解,说不定轻轻松松就解决了问题。
- 幽默,其实来自内心的冷静与乐观,来自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幽默的人往往都相信自己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 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运用幽默感,不仅能培养孩子尊重、关爱、轻松的生活态度,而且欢笑是最有效的良药,能帮助我们缓解压力,也是建立心与心的连接所不可或缺的因素。
03 仪式感让孩子相信自己足够好
- 这就是仪式感带给人的力量,让人觉得自己被重视,让某件事变得与众不同,让某样东西显得更有价值。
04 巧借节日,让孩子了解仪式感
- 我们不需要把每一天都变成节日,但是要把某些节日和纪念日过得跟其他日子不同;把某些特定的时刻过得跟其他时刻不同,让孩子们重新体会等待与期待的快乐。
- 真正的快乐不是要多得溢出来,而是一直流淌在我们的心里。
- 仪式感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也是让孩子感觉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很有效的方式。
05 两娃大战,不做判官做糊涂官
- 如果父母不能容忍孩子之间的争执,并决定参与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同等对待,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试图决定到底是谁的过错。要知道,家长的判断很可能不对,因为他们没有也无法看到事情的全部。家长所认为的正确,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却未必是公平的。
06 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礼物
- 很多时候,家长所谓的“用心陪伴”,一不小心就成了没有意义的操劳。我们去做一顿爱心晚餐,去办一个精心的party,或把家收拾得整洁而温馨,我们享受在其中。可是,孩子更希望的,却是爸爸妈妈能够把时间和关注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他们身上。
- 不追求把事情做得完美,不做让自己心力交瘁的事,不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操劳上,而是用一种最舒适的状态,跟孩子待在一起。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自己就是最好的礼物。
- 允许你跟孩子之间有一段冷静期,然后再专注于解决方案。[插图]经常使用拥抱、亲吻、拉手、搂肩等方式跟孩子进行身体的接触,体验你和孩子之间心连心的感觉。
07 最好的陪伴,是彼此信赖又有空间
-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既有心与心的连接,但又互相独立。孩子需要父母带着一起玩的时光,也需要父母只是静静地陪在孩子身边,各自做各自的事情。这种无意识的感知,会渗透进孩子的灵魂,变成安全、平和、专注等优秀的品质。
- 生活是动静结合的艺术,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笑、一起闹,也需要父母带他们一起感受生命的自然与安静,以及专注做一件事情的快乐。其实,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就是从不打断开始的。当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不去打断,而是用自己的默默陪伴,给予孩子一种温暖、安全、平和的氛围,会让孩子更专注地去做事。
08 别让你的工作日情绪毁了孩子
- 有一天,我跟小福拉着手,有说有笑地走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想起这段时间以来平静、有序的早晨,我心里忍不住感到欣喜。其实我什么都没做,只是控制住自己在工作日的焦躁和脾气,每天都像周末一样平和、细致、有耐心。
- 照顾好自己,再去照顾孩子或家庭。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是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压力,一点点的意外就容易让我们的情绪爆发。如果承载我们情绪的“杯子”有足够的空间,当压力、烦恼产生时,我们就有精力去处理,也能冷静地去思考,从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