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传1904-1974(全二册)

中央文献研究室

第一章 走出广安

  •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勤劳、俭朴。祖母戴氏会纺纱织布。传到邓小平父亲手上时,有一百二十挑谷地。后来,他的父亲又新置了一些地,到邓小平出生时,已是一个拥有二三百挑谷地的小地主了。
  • 她虽然是一位农村妇女,但颇有见识,省吃俭用,想方设法让儿子念书,甚至不怕花钱把儿子送到成都就读,期望儿子日后能获得功名光耀门庭。
  • 多少年后,邓小平在谈到父亲时说了四个字“进步党人”。他的弟弟邓垦是这样评价父亲的:“他属旧社会的人,有旧社会的一些坏东西、坏作风。但他对旧社会不满,对我们兄弟俩参加革命,一直采取支持、拥护的态度,从来没有反对过
  • 她口才很好,能言善辩,喜欢摆“龙门阵”,总能把一件事说得有声有色,把一些道理说得有根有据。邓小平和姐姐弟妹们从小就爱听母亲讲故事,从母亲讲的故事里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 协兴场的初等小学,是由当地曾留学日本的革命党人胡光白和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等创办起来的,属于新式学堂。
  • 他在讲国文课时,常常给学生们讲起历史上的一些民族英雄,讲一些反清的道理,还讲到西方列强是如何侵略中国的。这些都给童年的邓小平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 这样,几里的路程,每天两个来回,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磨练了童年邓小平的意志。
  • 一九一一年,在邓小平刚进入协兴场初级小学读书的时候,四川爆发了后来成为武昌起义导火线的“保路运动”。四川民众愤怒抗议清政府企图将川汉、粤汉两条铁路的修筑权出卖给西方国家。
  • 从这时开始,他酷爱读历史书籍,《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史籍直到晚年还在读。也是从这时开始,他养成了看地图的习惯。后来,不论走到哪里,他经常要看看地图,找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 就在邓小平来到广安县城读书的半年后,袁世凯宣布称帝,随之而来的是反袁护国战争。许多省份宣布独立,四川省也在其中。大小军阀纷纷趁机自扯旗号,抢占地盘,自封官位。广安的小军阀整天也是打来打去,你进我出,连年不息。
  • 这期间,新文化运动的大潮渐渐涌进了广安。《新青年》等宣传新思想、新道德和新文化的书刊传入了广安。
  • 当时,陈独秀对法国文明推崇备至,认为法国是欧洲近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青年学生有条件的,应该到法国去留学。
  • 这一时期对邓小平思想触动最大的,当然还是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来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苟不急图挽救,将步印度朝鲜之后尘。吾侪既占国民一分子,应当尽国民之责。”
  • 邓小平参加了游行、集会、宣传、罢课和抵制日货等活动。这是他第一次投身群众斗争和政治斗争,开始比较深入地思索一些社会问题,萌发出改造社会的意识,具有了初步的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
  • 邓小平回到家里不久,父亲邓绍昌从重庆捎回口信,让他去重庆报考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这改变了他的人生。
  • 在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四川和湖南的青年表现得最积极。尤其是四川,赴法人数之多,居全国各省首位。四川的勤工俭学运动是由吴玉章倡导、发动和组织的。
  • 邓绍昌认为,儿子在落后闭塞的乡间不会有什么出息。凭着他的见识,他判断法国比中国要先进得多,特别是在工业方面、科学技术方面,儿子到那里,可以学到一些本领,将来能有一技之长。
  • 这时的邓小平眼界逐步打开,求知欲望日益强烈,已不满足在县立中学读书,急切地希望走出广安这个很狭小的地方,去了解中国和世界。
  • 母亲最终没有拗得过儿子,只好张罗着为儿子送行
  • 没有想到的是,这次离家竟是邓小平与母亲的生离死别,也是他与“邓家老院子”的永别,与广安的永别。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过广安。

第二章 从勤工俭学生到职业革命者

  • 渠谓不谙法语,又无技艺,虽有渝法领事介绍,亦何能济,即使法政府特加青爱送入工厂,而自实无能,数日之间厂长亦将遣出矣(此已见诸事实非可诬也),出厂以后欲习法语又无钱财,困窘他邦实属可危。
  • 其中就有一年前来法的四川江津籍老乡聂荣臻。在这里,邓小平和聂荣臻相识,并开始了他们长达七十多年的友情。
  • 品尝到了劳动和生活的艰辛,对工人阶级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工厂现代化的大机器生产打开了他的眼界,使他对向往已久的西方工业文明有了实际的了解,可以说是接受了现代化的启蒙教育
  • 辗转两个多月,一九二三年二月一日,邓小平又回到夏莱特,再次进了哈金森橡胶厂,继续在制鞋车间做工。一个多月后,他于三月七日离开工厂。这次工卡上注明他离开的原因是:“拒绝工作。”也许是厂方对他这次突然离厂表示不满,在他的工卡上还写道:“永不录用。”
  • 一九二二年六月三日,赵世炎、周恩来、李维汉、王若飞、萧朴生、刘伯坚、袁庆云、任卓宣、陈延年、尹宽、李慰农、佘立亚、郑超麟等十八名勤工俭学生在法国巴黎郊区的布罗尼森林举行会议,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
  • 六月十一日,邓小平离开夏莱特来到巴黎,不久正式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他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 周恩来还担任过中国国民党旅欧支部代理执行部部长。这年四月,邓小平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
  • 根据党的规定,旅欧共青团执委会(支部)负责人均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党员。这时,邓小平还不满二十岁。
  • 杨赤民,你那条科学救国的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当时我没有听他的忠告,这是我一生的惭愧和内疚。
  • 邓小平离开法国去苏联莫斯科,是一九二五年五月中共旅欧支部决定的。
  • 邓小平结束了五年零三个月的旅法生活。这五年,在他的人生和事业中是至为重要的。在对“机器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切身体验之后,他原有的工业救国、实业救国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破灭,认识到只有通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才能救国救民。在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深入的考察、比较后,他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
  • 于是,中国国民党促成苏联政府于一九二五年创办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为中国培养革命干部。
  • 他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学习,自由地讨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问题,自由地开展党团活动。
  •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行动,才能证验出革命的理论。
  •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邓小平的俄文名字叫多佐罗夫,学员证号码为二三三。
  • 反映出在一些原则问题上他是非常清醒、毫不含糊的。
  • 邓小平曾和蒋经国分在一个团小组
  • 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异同、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前途、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作用等等。
  • 他犀利的词锋、雄辩的口才是出了名的,有“小钢炮”之称。

第三章 在党中央机关工作

  • 邓小平到达西安前后,正是国共合作领导的北伐战争胜利发展,大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也是政治风云开始突变的前夜。
  • 九月,冯玉祥在苏联顾问团和刘伯坚等的全力帮助下,率部宣布脱离北洋军阀系统,在五原组建国民军联军并宣誓就任国民军联军总司令。
  • 邓小平除负责做政治工作外,还兼讲政治课。他有在法国的阅历,又经过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系统培训和学习,讲起课来驾轻就熟。据当年一些学员回忆,邓小平知识丰富,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风趣幽默,不停地打着手势,并且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
  • 四月二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 在史可轩、李林、邓小平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的努力下,西安中山军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朝气蓬勃,被人们誉为“西北黄埔”或“第二黄埔”。
  • 正当一大批共产党员在国民军联军中积极工作的时候,冯玉祥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 邓小平被安排到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担任中央秘书。
  • 两个多月前,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总结了五卅运动以来党只注意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的斗争,而忽略了与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以致没有能够有效地防止蒋介石叛变的教训。
  • 七月十五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同中国共产党决裂,随后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大逮捕、大屠杀。至此,国共合作领导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 为了适应白色恐怖下秘密工作的需要,他把自己的名字由“希贤”改为“小平”。
  • 八月一日,周恩来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指挥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军队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毛泽东批评了“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的错误,强调全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毛泽东关于军事问题的一席话,后来被概括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 八七会议比较彻底地清算了大革命后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反革命的方针,实现了中国革命新的历史性转变。
  • 毛泽东发动了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随即率领起义部队于十月到达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 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他二十三岁。
  • 邓小平的特点是发言不多,但发言和提问都很有分量,他虽然沉默寡言,但说的话深入浅出,容易懂。
  • 秘密机关群众化、党的“负责干部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以某种职业为掩护。
  • 邓小平后来回忆说:以后半年的时间,我们连那个弄堂都不敢走。那个时候很危险呀!我们在上海作秘密工作,非常的艰苦,那是吊起脑袋在干革命,半分钟都差不得!
  • 五月二日,毛泽东以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即红四军)军委书记的名义向江西省委和留守中央报告,汇报朱、毛会师后部队的组织状况和打退赣军第二次“进剿”的战绩
  • 邓小平经常列席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大多数时候不发言,但有时也发言,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从一九二七年七月任中共中央秘书开始,邓小平在党中央机关工作了整整两年。这两年是由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向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转变的时期。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秘书和秘书长这一特殊的工作岗位上,亲历了党的许多重大事件,参加了这一时期党的实际斗争,经受了各种历练和考验。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他出色地完成了所承担的重要工作任务,积累了多方面的工作经验,培养了果断干练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这些都为他今后担负更重要的工作创造了条件。

第四章 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

  • 中共六大之后,党中央认真总结大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以及秋收起义的成功经验,认识到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不是自然而然地、自动地,必须依据历史形势的分析和估量,作出准确的判断,制定相应的策略。
  • 邓小平去广西工作的担子是非常重的。这时,他才二十五岁。选派他去广西,体现了党中央对他的信任。
  • 一直负责传达邓小平指示的陈豪人传达了邓小平的意见:俞作柏、李明瑞主桂不久,立足未稳,其军队多为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的旧部,成分复杂,仓促反蒋,必将失败。
  • 小平遇事冷静沉着,机智果断。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很健谈,有时也很诙谐。
  • 邓小平深知政治教育对于改造一支旧军队的重要性。
  • 邓小平回到上海时,妻子张锡瑗临产住进了宝隆医院。他到医院照看妻子。不幸的是,生下孩子没过几天张锡瑗患产褥热去世,孩子随后也夭折了。
  • 邓小平在对待李明瑞的问题上,突出地表现出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思想品格。后来的事实证明邓小平是正确的,李明瑞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 我们红军每一个战士都要用两杆枪,除你们手上的武器之外还要掌握一杆宣传的武器,要做到既是一个战斗员,又是一个宣传员。
  • 红八军失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红八军领导人没有积极贯彻邓小平提出的向右江靠拢的战略方针,舍不得放弃龙州较多的税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部队中反动的旧军官肃清不力,致使一些收编的部队纷纷叛变。
  • 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邓小平是这两次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以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抵制来自党内的“左”的思想倾向的干扰,从广西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国民党军阀之间的矛盾,卓有成效地进行上层统一战线工作和对旧军队的改造工作,为起义的胜利举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是在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的。邓小平领导在左、右江根据地实行民族平等政策,充分发挥各族工农群众当家作主的精神,调动各族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为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积累了难得的经验。

第六章 在中央苏区

  • 接着,召开公审李添富的大会,由于民愤太大,李添富被当场执行枪决。
  • 瑞金成为“红都”,定名“瑞京”,邓小平成为第一任“京畿大员”。
  • 党在白区的工作遭受严重破坏,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被迫迁到瑞金。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会合后成立新的中共中央局
  • 一场反对以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为代表的“江西罗明路线”的斗争全面地展开了。
  • 邓小平被斗争,对金维映的震动很大。在主持批判“江西罗明路线”的中央局领导人“告诫”下,她选择了与丈夫离婚来“划清界线”
  • 这是他一生中“三落三起”中的第一次“落”和“起”。
  • 当身处逆境时,他没有悲观失望,没有怨天尤人,而始终沉着坚韧,保持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政治信仰以及为真理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政治磨难,磨砺了他的思想和性格。

第七章 在长征和东征、西征中

  • 行军途中办报十分紧张。邓小平一边赶路,一边搜集各方面的情况和材料。一到宿营地,别人睡觉时,他就把铁皮箱当成办公桌,写稿、编稿,刻写蜡版,油印报纸。
  • 一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有博古、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张闻天、陈云,政治局候补委员有王稼祥、邓发、刘少奇和凯丰(何克全),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李德及给他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列席会议。
  •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 邓小平对长征中毛泽东的军事谋略非常敬佩。后来,他曾说,四渡赤水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他还形象地把当时毛泽东采取的那种同敌人兜圈子、打奇袭的运动战方式比作“猫捉老鼠”
  • 他们两人都惊喜不已。看到邓小平衣着破烂,傅钟当即送给他一匹马、一件狐皮大衣和一包牛肉干。
  • 红一军团是毛泽东亲自创建的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之一,老底子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赣西、赣南起义的部队。一九三〇年六月,由红四军、红十二军、红六军合编而成,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和政委,朱德任总指挥,林彪、罗荣桓、罗炳辉、谭震林、黄公略、陈毅分别担任第四军、第十二军和第六军的军长和政委。
  •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第九章 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

  • 统一战线中要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和纯洁性,要发展和巩固党,提高党中央的威信。
  • 我们党在敌后创建根据地,必须要有这三个条件:武装、政权和群众,缺一不可。”[插图]

第十二章 百团大战前后

  • 邓小平已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一项大的工作和战斗任务完成后,总要坐下来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思考,总结过去,展望未来。

第十七章 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

  • 必须集中优于敌人五倍或四倍至少三倍的兵力,首先歼灭敌人一个至两个团,振起我军士气,引起敌人恐慌,得手后再歼敌第二部、第三部,各个击破之。切不可贪多务得,分散兵力。
  • 自一九四五年九月的上党战役到豫北攻势作战,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十战十捷[插图]的胜利。

第十九章 坚持大别山的斗争

  •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高级干部越是要以身作则,鼓励战士们坚决勇敢地歼灭敌人。我们既反对在条件不可能的时候轻率地去作战,更要反对在条件可能时不敢勇敢地去作战。我们要教育干部、战士,对困难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想办法积极主动地去克服困难

第二十一章 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

  • 对于工作“一是抓,一是紧,又抓又紧”, “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第二十七章 初到中央工作(下)

  • 在这次会议上,发生了高岗、饶漱石反党分裂活动的严重事件;薄一波因修正税制问题上的错误受到批评,并被免去财政部部长职务。

第三十章 面对“大跃进”兴起

  • 可惜的是,“大跃进”兴起之后,很快便脱离了人的正确认识的轨道,普遍采取革命战争和政治斗争惯用的群众运动办法搞经济建设,严重脱离实际,严重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损失。
  • 从一九五八年批评反冒进、一九五九年 ‘反右倾’以来,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个人崇拜、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一类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

第三十六章 在“文化大革命”初期

  • 点燃“文化大革命”导火线的,是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日上海《文汇报》突然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
  • 我的经验无非两条,第一不怕,第二乐观,向远看,向前看,一切都好办了。
  • 会上,毛泽东对邓小平表示了一种特殊的不满。他说:“他这个人耳朵聋,听不见,开会坐得离我很远,对我是敬鬼神而远之。”“一九五九年起,六年来从来不找我。”[插图]
  • 汪东兴还告诉邓小平,毛泽东还让他转告三点意思:第一,要忍,不要着急;第二,刘、邓可以分开;第三,有事可以给他(毛泽东)写信
  • 十九日,造反派冲入邓小平家抄家。邓小平平时开会基本上不做记录,发言、讲话大都不写讲稿,最多写一个提纲,但凡落笔都在文件上而处理文件又都是当日事当日毕,办公室不留文件。因此,造反派搜来搜去,没有找到邓小平的任何“罪证”。[插图]
  • 全会作出决定,将刘少奇定性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这成为中共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第三十七章 在江西的日子

  • 促使毛泽东这个时候来解决邓小平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邓小平在被打倒之后,始终没有消极应付,而是积极地频繁地用书信的方式保持着与他的联系。在这些书信中,邓小平数度含蓄、婉转地向毛泽东作了检讨,承认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多次诚恳地表达了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
  • 始终没有消极应付,而是积极地频繁地用书信的方式保持着与他的联系。在这些书信中,邓小平数度含蓄、婉转地向毛泽东作了检讨,承认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并多次诚恳地表达了重新出来工作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