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

张光明 罗传芳

新版序言

  • 以往年代描写领袖、导师时常见的那种令人生厌的‘文件腔’,今天实在不该再重复了。作者力图以平实客观的笔调去叙述事实,与事实无关的空头高论,则尽行略去
  • 无知和偏见都不值得夸耀,因为它们加在一起,只会阻碍您接近事物的真相。
  • 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说,往往不过是建立在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甚至任意猜测的层面而已。时至今日,在各式各样的解释、发挥和层出不穷的赞扬或责难中,马克思学说和马克思本人的形象愈来愈变得模糊不清了,真正认真地去研读原著并按照文本原意而不是自己的臆造去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 号称“国家学说”,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肯下一番功夫,深入进去认真钻研一番。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马克思的褒贬,不是来自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理解,而只是简单地出自对现实政治的反应。
  • 不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利用马克思,不要拿自己的无知和偏见去曲解马克思,而要独立地研究马克思的学说!
  • 要求人们不从自己头脑中的愿望而从认真分析经验、事实出发,深入到社会之中去剖析社会,根据各种人群的不同利益去考察他们的立场和政治态度,从现实矛盾与冲突的趋势中去展望历史的未来

第一章 特里尔之子

  • 摩泽尔河畔的特里尔小城
  • 特里尔城著名的古迹“黑门
  • 亨利希·马克思深受本城居民尊敬,他为人温和正派,工作勤勉踏实,同时也很有教养。除了精通法律外,他对古典文学和伟大哲学家的思想颇为熟悉,对近代以来的自由人道思想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他特别推崇法国伟大启蒙学者的著作,盼望着在普鲁士也能出现一部法国式的自由主义宪法和代议制度。
  • 他那小脑袋里装满了故事,当一番淘气举动过后,他会在一群孩子中间讲述美妙动人的故事,让他们全都听得入迷。

一个少年的志向

  • 特里尔中学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拥有一些出色的学者和科学家,学校教育以贯彻自由主义精神著称。校长维登巴赫是一位有很高文化修养的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认为必须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关心社会进步、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教师里面也有不少崇尚自由主义思想、深深厌恶专制主义统治的进步人士。
  • 他很早就表现出富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的特质。
  • 人们对普鲁士王国的专制主义很不满,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不利于专制制度的言论,嘲笑那些昏庸的官吏;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抨击国王本人
  • 他反对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去选择职业,认为择业的目标应当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认为,只有具有为人类工作的高尚信念的人才是完美的,“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插图]。

浪漫大学生的爱情

  • 到波恩大学去读法律系。
  • 父亲希望卡尔勤奋学习,以便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但又向他提出忠告:“别忘记,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身体是你智慧的永恒伴侣,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
  • 她性格活泼而又毫不轻佻,言谈举止高贵而又使人感到亲切;她的文学修养出众,文笔流畅优雅,还带有几分幽默。
  • 老马克思就决定让儿子转校到柏林大学去,因为在他看来,波恩大学那种自由自在、不拘小节的风气会把卡尔惯坏了,而柏林大学不仅以学风严谨著称,而且还位于国家首都,有助于卡尔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
  • 燕妮,任他物换星移,天旋地转,你永远是我心中的蓝天和太阳,任世人怀着敌意对我诽谤中伤,燕妮,只要你属于我,我终将使他们成为败将。

第二章 黑格尔的学生

  • 决不允许一知半解,而是要透彻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一切方面,直到把一切有关的内在联系弄清为止;对于自己在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要以无情的自我批判精神去反复考察,决不能草率了事。

在“博士俱乐部”里

  • 在柏林的知识界中,有一个叫作“博士俱乐部”的青年学者团体,其中的成员都是有学问、有独立见解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
  • 他们里面最主要的有卡尔·弗里德里希·科本、布鲁诺·鲍威尔、鲁滕堡等。
  • 他比马克思大10岁,但他非常尊重这个年轻伙伴,在许多问题上都认真听取马克思的意见。
  • 俱乐部成员们在这里喝着咖啡,阅读报纸和政治书刊,辩论的内容不只是学术,还经常涉及政治和社会问题
  • 这些青年知识分子批判宗教信条,嘲笑专制制度,向往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当局看来都是危险的举动。
  • 母亲对他不想办法给自己赚些钱而甘愿受穷感到伤心,他的有些阔亲戚炫耀说“你只是写资本,而我们却是赚资本”,他们都对马克思“为人类服务”而毕生忍受个人痛苦的举动大惑不解。

普罗米修斯式的自白

  • 献身学术,以理论为武器与专制和宗教势力做斗争,为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进步而奋斗。
  • 对神的存在的证明不外是对人的本质的自我意识存在的证明,对自我意识存在的逻辑说明”

新闻出版自由的捍卫者

  • 为了这个,马克思通读了一大批艺术史和宗教史的著作,并做了不少笔记摘要,准备对基督教艺术和黑格尔法哲学进行全面论述。
  • 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赏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 马克思主张,真正优化书报检查制度的根本办法不是别的,就是完全废除书报检查制度
  • 而对于马克思来说,和卢格的交往更增强了他直接走政治斗争道路的信心。
  • 作者应当把作品看作目的本身,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写作,在必要时他“可以为了作品的生存而牺牲他自己的生存”[插图]。
  • 这样,股东们都把眼光转向笔锋锐利、精明强干的马克思。经过一番协商,马克思于1842年10月中旬来到科隆,担任了《莱茵报》编辑,主持整个报纸。这时,他24岁。

为贫苦群众辩护

  • 《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通过涉足实际物质利益,开始感觉到黑格尔哲学存在着很大缺陷,也感到自己需要深入地研究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这成为他后来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到经济活动中去寻找社会矛盾根本答案的最初推动力。
  • 政府不但不来解决这些问题,税收反而愈来愈苛杂了。
  • 这些文章披露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惨状,谴责了上层社会的冷漠,称他们为“吸血鬼”。文章呼吁人们来倾听当地人民的合理呼声。
  • 人民贫困、无人过问的原因不在于个别官员的好坏,官员即使忠于职守,也不能改变基本情况。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那个总的制度。
  • 马克思非常出色地描写了普鲁士国家机构的基本特点:普鲁士国家的特点是官僚等级制,它的结构是金字塔式的,每一等级的位置都在这结构里被固定了;下级绝对服从上级,治人者永远是英明的,下层老百姓永远是不觉悟的、消极的。在这样一种制度里面,官员只对上面负责,只相信上面是永远正确的。这使得整个官僚机构不可能真正看到人民的贫困;即使个别官员发现了人民的贫困,也只会在“治理的范围之外”去找原因,例如把贫困归因于自然条件以及各种偶然现象等等。

《莱茵报》的精神领导

  • 他把高深的理论素养、政治的敏锐性、新闻记者的灵活性、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外交能力,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 当时,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各种关于未来社会理想的空想主义著作已经流行开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 我们知道,对自己还不够熟悉的现象决不轻易妄谈,而是要认真地去研究它、把握它,这正是马克思的习惯。

第三章 在巴黎的十五个月

  • 《莱茵报》被查封事件向人们表明,在普鲁士进行民主主义的宣传太困难了。
  • 像布鲁诺·鲍威尔们那样,抱怨群众愚昧、不觉悟,自己躲进哲学的抽象世界里去自我欣赏?这也是马克思没法接受的。
  • 德国人民是一个擅长思考的民族,从他们中间涌现出了一批大哲学家、大理论家;而法国人民是长于行动的民族,他们以自己的大革命深刻影响了整个欧洲。把这两个民族的长处结合在一起,也就意味着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了一起,将会使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将会使人摆脱一个民族的狭隘性,具有国际性的视野。
  • 一个是同他心爱的燕妮结婚,另一个是对先前自己信奉的黑格尔哲学进行一番反省和批判。
  • 你的爱情的终结将和我的生存的末日同时来临。并且在这次死亡之后,就不会再有复活——因为只有在爱情中才相信生命继续存在
  • 她深知,卡尔是无法在国内实现自己的抱负的,而她,为了他的事业,愿同他一起远走异国他乡,做出一切牺牲。
  • 1843年6月19日,卡尔·马克思和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在克罗茨纳赫结婚。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 各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从某种抽象的原则例如平等、正义等出发,来谴责当前的社会,并从头脑中设想出自己对未来社会的尽可能美好的计划。而马克思这里所要求的,却是要从对当前社会本质的客观分析和批判中去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从而确定自己的任务。

“异化”与共产主义

  • 作为“青年黑格尔派”,在卢格眼里,无产者是一群无批判力的庸众,是根本没有马克思所预测的那种远大前途的,
  •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马克思在巴黎这个世界大都会还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许多流亡者,他们大都是欧洲各国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人物,例如法国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勒鲁、蒲鲁东、路易·勃朗、卡贝,俄国政治流亡者巴枯宁、萨宗诺夫等。在一段时间里,马克思和蒲鲁东、巴枯宁有密切的个人交往。
  • 1932年,马克思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部内容丰富的手稿第一次全文发表了,编者给它加的标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

友谊从这里开始

  • 1842年11月,当恩格斯被父亲派往在英国与别人合伙开办的公司去工作时,他在途中到科隆的《莱茵报》编辑部去过,并在那里见到了马克思。但这次会面气氛很冷淡,因为当时正值马克思与柏林的“自由人”激烈冲突之际,马克思把恩格斯看作“自由人”的同伙,而恩格斯也在鲍威尔兄弟的影响下,对马克思怀有成见。两人的第一次会面不欢而散。
  • 从那时起,恩格斯又在英国生活了近两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完全精通了英语,而且深入了解了这个世界资本主义工业的中心。
  • 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在思想一致的基础上,两人还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彼此促进:马克思在理论思维上更深刻,恩格斯则更敏锐;恩格斯总能迅速地发现和关注新的现象、新的事物,马克思则以深入的彻底的批判态度,从各个角度去一步步把握它们的本质。恩格斯像是一马当先冲锋在前的勇士,马克思则像是深谋远虑的总指挥。

《神圣家族》

  • 。他们认为,群众在历史上从来是消极被动的因素,某些历史活动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它们力图唤起群众,因而把自己降低到群众的水平
  • 它在1845年2月出版于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书名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驳布鲁诺·鲍威尔及其伙伴》。
  •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说明,历史的基础根本不是在思想的云雾中,而是在粗糙的物质生产中。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定的经济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只有认识各个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才能真正认识那个时代。人的思想实际上是受各时代的物质的社会关系、需要和利益所制约的。

接到驱逐令之后

  • 最后事情发展到卢格在私人信件中对马克思破口大骂,称他为“卑鄙的人”“不要脸的犹太人”。

第四章 流亡布鲁塞尔

  • 不要以为燕妮写这些显得太琐碎,像个家庭妇女似的絮絮叨叨。要知道,马克思在抽象深奥的理论领域里是纵横驰骋的能手,可到了家庭琐事里却常常显得束手无策。要是换了别的妻子,多半会对丈夫的这个弱点很恼火,但燕妮理解她的卡尔,了解他的事业的重要性,所以经常是宽厚地谅解他。有时候,她会略带戏谑地称马克思为“我的大孩子”。
  • 在布鲁塞尔的头几天,正当马克思为住处和生活伤透脑筋的时候,琳蘅突然出现了。原来,她离开巴黎后,根本就没有回德国老家,而是带着她的行李箱径直来了布鲁塞尔!她明白,马克思一家少不了她,而她也离不开马克思一家。于是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和他们一起过流亡生活。至于往后的岁月还会有多少艰难困苦,她没法预料,可是她心甘情愿。
  • 马克思的新家重新成了民主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中心。
  • 马克思用清晰无误的语言,向恩格斯说明了这个历史观的基本要点,这就是:人们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因此,物质生产活动构成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为了进行生产,人们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它的样式必须能满足特定的生产力状态的需要。这样,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整个社会形态中居于决定性地位,社会的所有政治和精神活动,归根到底要受到这种决定性力量的制约。
  • (一)批判以往的和现在流行的德国哲学与社会主义;(二)也包含有自我反省的意思。书名定为《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弗兰茨·梅林在他那本有名的《马克思传》中对这部著作评价不高,说书里虽然“也有时出现沙漠中的绿洲,但比起《神圣家族》来要少得多。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 但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面阐发,则至今仍能启人心智,这使得《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有资格同《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书一起,列入马克思、恩格斯的最重要著作之列。

战友与论敌

  • 我们希望不要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马克思的全部生活就是蛰居书房,冥思苦想,埋头写作,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一样,“只有在节日时才偶尔关顾一下世界”。其实并非如此。马克思的活动一如他的思想,是异常活跃的。
  • 马克思是具有今天人们所说的“领袖魅力”的那种人。所有见过马克思的人都为他那广博的知识、头脑的清晰深刻和坚定的意志而震惊。
  • 像许多历史上的大人物一样,他被自己的才能和曾经起过的重大作用所累,竟相信自己是绝对地、一贯地正确的,而到处都有忌妒他的才华的人,到处都有竞争者、隐蔽的敌人,到处都有别人设下的陷阱在等着他。
  • 无知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
  • 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特点在于,它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对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原则的实现,而不是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作用下的必然方向。
  • 马克思不得不从40年代后期起,和蒲鲁东所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进行长达数十年的斗争。
  • 马克思非常希望具有劳动者健康本能和出色写作才干的蒲鲁东能够克服世界观的缺陷,上升到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
  • 马克思认为,必须尽快写一本反驳蒲鲁东的书,在揭露蒲鲁东理论上的错误和矛盾的同时,也正面地阐述自己的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 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但只有在特殊的社会形态下,当劳动不可能直接采取社会劳动的形式的条件下,劳动才表现为价值。价值所体现的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货币正是与这种社会关系相适应的,“货币不是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关系”[插图]。
  • 《哲学的贫困》中给人印象极深的,是其中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透彻阐述。
  • 真正的辩证法不是这样的。辩证法并不希望人为地消灭矛盾,而是从矛盾本身的对抗斗争中去认识事物。在它看来,恰好是矛盾促进了发展。

共产主义者同盟

  • 马克思关于要抛弃对未来社会的空想,以对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作为自己理论基础的思想
  • 这一次,他们却接受下来,因为他们高兴地看到,一批以前还只具有朴素革命热情的工人现在希望自觉地理解自己的历史任务,而这,正是建立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良好开端。
  • 这次大会做出了好几项后来使它名垂青史的决定:(一)将正义者同盟改称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二)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代替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
  • 他们一起做了许多工作:给工人开办讲座,宣讲经济学、历史和共产主义理论;举办讨论会,成立图书室,还经常举行唱歌和朗诵会。他们成立了一个“德国工人协会”,吸引了许多德国工人流亡者,不久就拥有了一百多名会员。
  • 雇佣工人,不论他的收入高些或低些,物质生活条件好些或坏些,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与资本对立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共产主义变革创造出成熟的物质条件,他们的任务是起来结束资本的统治,建立新社会。
  • 《莱茵观察家》这家报纸打起“社会主义”的旗帜,攻击自由派资产阶级,并企图引诱工人跟政府站在一边。没有什么比这种做法更让马克思愤怒的了。
  • 资产阶级的统治不仅使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本身的斗争中得到崭新的武器,而且还给他们创造了一种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位——他们已成为一种公认的力量
  • 马克思对自由贸易的态度是:一方面,指出自由贸易绝非给工人阶级造福的善举,而只会带来社会阶级矛盾的加深;另一方面,他仍然赞成自由贸易,因为自由贸易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发生作用,从而将会使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加快进行,最终迎来无产阶级的解放。
  • 燕妮是马克思不付薪水的秘书和誊写员,她总是细心地把马克思那字体难以辨认的手稿用娟秀的字迹誊写一遍,以便送出发表。

《共产党宣言》

  • 共产党人的理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消灭私有制[插图]。
  •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 不同意少数人密谋的、不合时宜的革命,但绝不能简单笼统地“告别革命”。

再次被逐

  • 1848年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年”,也是专制君主和贵族们的“倒霉年”。
  • 依照《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当资产阶级还在以革命反对专制君主制度时,共产主义者应该参加进去,同资产阶级一起打倒专制主义势力,以便在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民主获得发展的条件下准备未来的无产阶级革命。
  • 他向刚刚成立的法国临时政府提出申请,要求撤销原来政府对他的驱逐令,允许他重返法国

第五章 在战斗的年代里

  • 包含了诸如成年人普选权、发给人民议员薪金、武装全体人民、诉讼免费、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和租税、将君主和领主地产收归国有、成立国家银行来代替私人银行、由国家掌握一切运输工具、取消官员薪金差别、限制继承权、实行高额累进税、政教分离、建立国家工厂以保证所有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实行普遍免费国民教育等等。

《新莱茵报》面世

  • 1848年4月马克思同他的战友们一起回到德国时,正值革命达到高潮。
  • 他当时30岁不到,已被同事们戏称为“马克思老爹”了
  • 《新莱茵报》一开始就用尖锐的文字来批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表现出的软弱和摇摆不定。
  • 在恩格斯的笔下,日复一日,议员们除了提出“无数的建议”然后“回家吃饭”外,简直是一事无成!
  • 它力图在保守反动的势力和群情激奋的革命人民之间踩钢丝,靠维持旧制度的做法换得一点改革,同时尽一切力量抑制下层人民的革命要求
  • “起义是具有明确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插图],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插图]。他以愤怒的心情谴责了资产者对起义的镇压。

民族问题

  • 波兰民族是不幸的民族,在历史上屡遭俄、普、奥等大国瓜分。
  • 始终从代表时代最先进方向的欧洲革命的利益出发,去看待民族运动,而不是孤立地对待民族问题。

在革命危机中

  • 他是一个本能的革命者,不是靠理论思考而是靠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热爱而行动的。

法庭上

  • 会提醒我们拒绝一切调和,坚决反对可怜的德国中等阶级,这个阶级在不斗争仍能做生意的条件下是甘愿放弃自己的统治的。英法的资产阶级是有荣誉心的。维也纳的失败会证实德国资产阶级是寡廉鲜耻的”
  • 消极反抗应当以积极反抗为后盾。否则这种反抗就像被屠夫拉去屠宰的牛犊的反抗一样。
  • 当被深深打动了的法官们宣布所有被告无罪时,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出席旁听的广大群众发出了一片欢呼声”——审判记录中这样写道。
  • 国王可以绞死自己的敌人,但不能对他们作出法庭判决;可以把他们作为战败了的敌人清除掉,但不能把他们当作罪犯来审判。
  • 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们的幻想。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的个人的恣意横行。
  • 这里的冲突“不是在一个社会基础上的两个派别之间的政治冲突——这是两个社会之间的冲突,具有政治形式的社会冲突——这是旧的封建官僚社会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之间的斗争,是自由竞争的社会和行会制度的社会之间的斗争,是土地占有的社会和工业的社会之间的斗争,是信仰的社会和知识的社会之间的斗争”[插图]。
  • 英国革命是从拒绝纳税开始的,北美革命也是从拒绝纳税开始的,拒绝纳税确实会导致推翻现政府和现存政治制度,但根本不会触及社会基础

在报纸的最后日子里

  • 至于1848年期间他们对工人阶级的期望,则为历史所证明是一种过高的期望。当时无论法国还是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都没有达到能够发动革命、建立“社会共和国”的程度。对此,恩格斯晚年也公开承认了。
  • 现在他们的话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讲的,意图是促使工人阶级独立行动起
  • 别了!只是并非永别!他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精神,弟兄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还要生气勃勃地回到你们身边!当最后的王座倾覆,当人民走上法庭,喊出无情的声音:“你们有罪”,那时候我还要重新回到你们身边。我这个被放逐的叛乱者,作为一个忠实于到处起义的人民的战友,将在多瑙河畔和莱茵河边,用言语和武器参加战斗!
  • 我们铁面无情,但也不向你们要求任何宽恕。当轮到我们动手的时候,我们不会用虚伪的词句来掩饰恐怖手段。

辗转于德法之间

  • 革命使马克思破产了,《新莱茵报》耗尽了马克思的全部个人财产。
  • 当马克思向他求援时,拉萨尔的所作所为却很不得体,他没有直接给予援助,而是到处募捐,弄得马克思的生活窘迫成了沸沸扬扬的话题。

第六章 流亡伦敦的最初岁月

  • 伦敦集中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一切特征,它既是工业革命的一首颂歌,又是工业化躯体上生长出的一个肿瘤。

对革命的总结

  • 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的一些著作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等,确立了唯物史观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随后的大量政论文章中都贯彻了这些原理,但对刚刚过去的一个历史时期就运用这些原理勾画出其基本轮廓,《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却是第一次。
  • 一般说来,在回顾以往的“长时段”历史时,发现其中对历史进程起制约作用的客观力量或许还不算太困难,但在总结当下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时,情况就困难得多了。那时人们要么迷惑在一大堆的主观意志、计划、冲突中,难于找到隐蔽在背后的客观线索,要么容易生硬套用一些概念、原理去剪裁事件,把唯物史观弄成一幅笨拙简单的“讽刺画”。
  • 无产阶级就愈益团结在革命的社会主义周围,团结在被资产阶级用布朗基来命名的共产主义周围。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一切的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们不犯错误,而在于他们总能从切实的实际分析中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重建同盟

  • 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不在于改良现存社会,而在于建立新社会”[插图]。
  • 告同盟书与《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有着同样的弱点:高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程度,对革命的可能性做了不切实际的预测。今天我们应当根据这种背景去评价“不断革命”的思想,对其错误要有清晰的认识。
  • 1850年6月,马克思设法弄到了不列颠博物馆图书馆的阅览证。他不顾救助流亡者工作中的种种麻烦、纠纷和自己家中的困难,开始勤奋地读书。他认真研究了近10年来的经济史,读了许多期著名的《经济学家》杂志。对时局的一种新的判断逐渐在他脑中形成。

分裂

  • 证明了革命的爆发与危机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经济危机造就革命的条件,反之,经济繁荣将使革命迟滞。
  • 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机之后才可能发生。但它正如新的危机一样肯定会来临。”
  • 在流亡者中盛行着革命的急躁病,革命的可能性越是消退,他们处于绝望的情绪就越是要逼迫自己和别人编织出充满豪言壮语的心理安慰。
  • 我们献身的党,幸运的恰恰是还不能取得政权。无产阶级即使取得政权,它推行的不会直接是无产阶级的措施,而是小资产阶级的措施。我们的党只有在条件允许实现它的观点的时候,才能取得政权。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 其实,我们根本不曾有过任何党,那些我们至少在正式场合将其算作属于我们一党,我们同时又保有权利在私下称他们为不可救药的蠢材的人,连我们的理论的基本原理都不懂。难道像我们这种逃避官职像逃避鼠疫一样的人,适合于有一个“党”吗?
  •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小农由于其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小农人数众多,生活条件相同,但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他们是自给自足的,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这样,法国的国民,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组成的那样。由于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由于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能使他们彼此间形成任何的共同关系,形成任何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任何一种政治组织,所以他们就没有形成一个阶级。因此,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而是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阳光雨露。

同盟的终结

  • 他们甚至从来也没有想在实质问题上攻击我,而是企图在生活琐事上诬蔑我,散布关于我的难以言状的无耻谰言,来为他们自己的软弱无能报仇……当然,我对所有这些卑鄙行为都置之一笑,我的工作不会因此受到片刻干扰;

第七章 冷寂的50年代

  • 大陆上的各国当局似乎是齐心协力、一致行动,有意用“封杀”的手段把这个“危险人物”隔离起来、“冷冻”起来,让他被人们遗忘并困死在那个岛国的贫穷潦倒之中。

永不知足的学者

  • 自从定居伦敦后,不列颠博物馆[插图]图书馆就成了马克思每天必到的地方。可以说,马克思把大半生都交给了这里。
  • 他的记忆力惊人,又相当勤奋,所以学会一门语言对他而言并不困难。

对“世界工厂”的观感

  • 英国毕竟具有实现社会主义的最充足的物质条件。

东方问题

  • 马克思对于西方资产阶级在东方的野蛮殖民主义政策,持一种强烈的道德上的谴责。
  • 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体面的样子,而在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 当然,今天看来这种希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当时无论中国的农民还是欧洲的无产者,都远不具备造成马克思所希望的那种局面的能力。马克思的这个“大胆预言”显然是过于大胆了。
  • 东方社会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闭关自守的小农业、手工业与至高无上的中央专制政权之间的结合,使得社会结构具有任何政治动乱都无法打破的稳固性,从而缺少独立走向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能力。
  • 小农业与小手工业的牢固结合与高高在上的中央专制并存,这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积极交往,以致中国人和印度人一样,都充满盲从驯顺、封闭苟安而又盲目自大的心理。
  • 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 对于精通辩证法的马克思来说,一方面历史的现实进步是无可阻挡的,任何抱怨悲泣都没有意义,另一方面任何现实又总是“暂时的”,所以马克思完全可以在承认现实必然性的同时又不致落入为它的暂时形式作“辩护”的可悲地步,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关注于它的未来,它的自我否定。

“1857—1858年手稿”

  • 从1857年7月起,马克思开始使自己的经济学研究进入一个决定性阶段:他要把自己多少年来辛苦脑力劳动积累的浩繁资料和丰富思想,在最短时间内整理、总结出来,最后好把它们变成一部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巨著。
  • 不可能产生在现代大工业的时代的。因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政治经济学批判》

  • 对后人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最重要的可能是它的序言,因为那里面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字字金石,落地有声,与其转述,不如全部引用:

家庭悲欢

  • 马克思有一次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对于有志于社会事业的人来说,最愚蠢的事莫过于结婚,从而使自己受家庭和个人生活琐事的支配。[插图]后来他又说过,要是他重新开始生命历程,他仍会选择革命道路,但他不会再结婚了。

与友人在一起

  • 马克思最亲近的朋友当然是恩格斯,他们之间的友谊被公认为古往今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典范
  • 但所有这些爱好,都被繁重且又枯燥的商业活动打得七零八落。每天10小时浪费在公司业务里,晚上回家还要时常帮马克思译文章或写稿子,能留给自己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但为了自己更有才能的朋友,恩格斯自觉自愿地牺牲了自己的爱好达20年之久。

马克思的性格

  • 马克思平生讨厌声望,对于别人的奉承称颂,他会真的生起气来。他嘴里最严厉的谴责语是“空谈家”,一当他认准谁是“空谈家”,他就再也不会理那个人了。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要求也严格。他不习惯于当面称赞别人,但他对真正有成就的人是诚心诚意地敬重的。

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主张用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方式来解决民族统一问题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将能建立起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共和国,对于未来无产阶级的斗争会有莫大的好处。这是革命家的思路。

关于拉萨尔

  • 马克思提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见,这些意见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主张文学要描写个人的突出性格,反对作脱离人物个性的抽象议论

第十章 国际的灵魂

  • 马克思引用英国蓝皮书,翔实地陈述了在劳动生产力飞速增长的同时,工人阶级的健康损坏、道德堕落和智力衰退。

总委员会中的多面手

  • 有一次,马克思慨叹说:我们在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而斗争,可我们自己的工作往往超过这个时间的两倍!
  • 蒲鲁东主义从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政党、反对权力、主张无政府状态等论点出发,要求工人阶级拒绝政治斗争。

事业在前进

  • 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

第十一章 写作《资本论》

  • 从1866年新年开始,写作《资本论》这个延续了几十年的漫长艰辛的旅程进入了最后的百米冲刺。

德国之行

  • 写完《资本论》第一卷后,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政治活动也妨碍马克思去为自己挣钱。这位大经济学家不得不继续靠朋友资助,而且终其一生没能在经济上自立。

揭开剩余价值的秘密

  •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马克思认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态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而劳动表现为价值,却体现着一个特殊的社会形态,它是商品生产条件下社会总劳动借以实现自身分配和调节的特殊方式。
  • 剩余价值之所以能够产生,是由于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就是劳动力,它是剩余价值的泉源。
  • 他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作绝对剩余价值,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作相对剩余价值。
  •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把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变成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是用“剥削他人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代替先前的个人所有制。

第二卷和第三卷

  • 每一个资本在运动中都要有三种形态变化并经历三种循环,它们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
  • 《资本论》第三卷重点研究的问题,是被前人发现了却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关于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的问题。
  • 不是用道德义愤去主观地诅咒资本主义,而是用经济运动的逻辑去客观地阐明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命运,这才是《资本论》最根本的方法。

《法兰西内战》

  • 综观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分析,可以看出,他认为公社是由全体人民自己实行社会管理的、普遍民主制的无产阶级自治形式,这正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真意。

伦敦代表会议

  • 在我们有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我们将用和平方式反对你们,在必须用武器的时候,则用武器。

尾声

  • 1876年7月,国际工人协会宣告解散。它在后来以第一国际的称呼载入史册。

第十四章 伦敦老人

  • 1869年10月底,马克思开始自学俄文。尽管他这时已经50岁开外了,而俄文又与任何一种西欧语言大为不同,但他仍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掌握了它

“顾问”马克思

  • 马克思看出了“按劳分配”具有弊病,但他完全承认这种形式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上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要消灭这种弊病,不是要“限制”它,而是要保证“个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生产力得到高度发展,使社会走向一个更高的阶段。
  • 任何社会进步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生产力的增长,离开这一物质基础,任何设想都不过是空洞的说教。

从“收拾杜林”到反驳“苏黎世人”

  • 这样便产生了一部被公认为其重要性仅次于《资本论》的伟大著作:《反杜林论》。

如何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 马克思的核心论点是,俄国只有把古代遗留的农村公社与西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先进成果结合在一起,才会使俄国跨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痛失伴侣

  • 摩尔又一次战胜了病魔。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早晨,他觉得自己强健得能到母亲房间去。他们在一起又都年轻起来,她像一个热恋中的少女,他像一个热恋中的小伙子,他们又恢复了生命的活力,而不像一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老人和一个即将被病魔夺去生命的老妇,彼此在作最后一次话别。
  •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
  • 如果有一位女性把使别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位女性就是她。”[插图]

辗转疗养

  • 你知道,没有人比我更讨厌随便动感情的了;但如果不承认我的思想大部分沉浸在对我的妻子——她同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开的——的怀念之中,那是骗人的
  • 一条横渡激流的小船上,船夫与一个哲学家之间有如下对话:哲学家:船夫,你懂得历史吗?船夫:不懂!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你研究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风把小船吹翻了,两人全都落水。于是船夫喊道:你会游泳吗?哲学家:不会!船夫: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 马克思说过一句挖苦的话,后来成了名言:“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与世长辞

  • 再简单普通不过了,没有任何表彰性的文字,没有引人注目的颂词,但更加突出了这位世界性人物的品德:朴实无华,厌恶吹嘘。
  •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后记

  • 因为在那些留言里,除了大量赞颂性的空话和标语类的口号,抑或一些因对国内现状不满而迁怒于马克思的情绪化宣泄外,几乎找不到有思想有见地的评论性文字,这与我们这个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治国准则、从中学到大学反复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课程的国家,实在不相匹配
  • 因而我们的观点,也是本书要坚持的原则,就是不论你持何种立场,宣称什么主义,都要以尊重知识和历史为前提,并以探索的、思考的态度去对待你所要评论的对象,而不是把无知偏见拿来炫耀。
  • 与方法相比,体系是暂时的,方法则有长久的意义。
  •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