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
编者的话
- 佛所谓度众生,其实是传授智慧,而众生自性自度,只要平实地去做人,个个都是佛。
再版说明
- 经文中有一句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句话通达儒家以及任何学派的修养教化。类此的还很多,所以说《金刚经》是超越宗教的,也是最上乘的。
出版说明
- 师曰平凡,即非平凡,是名平凡。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
境界般若
-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文字般若
-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 少时学语苦难圆 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 三分人事七分天
方便般若
-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 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无坚不摧
-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义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
- 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佛这样说
- “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那个时候
-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千二百五十人
- 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词,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学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世间与大千世界
- 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吃饭穿衣
- 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 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乞士生活威仪
- 所以在现实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建立了一个非凡的、神圣的境界,也就是佛的境界。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善现须菩提
- 善现就是“须菩提”,是中文的意译,意思是他的人生境界,是道德的至善,表现出来的是长寿。
- 在《心经》里,向佛提问题的主角是舍利子,也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金刚经》的主角则是须菩提,另如《楞严经》的主角是阿难,每人的问题不同,所以佛的答复方式也不同。
如来 菩萨
- 佛在心中莫浪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只向灵山塔下修
-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善护念
-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类一切的修养方法,都是这三个字——善护念。好好照应你的心念,起心动念,都要好好照应你自己的思想。
寻愁觅恨
-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金刚眼和发心
- “善护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圆满。这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金刚经》的一只金刚眼,也就是《金刚经》的正眼,正法眼藏。
- 佛法既认为一切众生个个是佛,平等平等,但是,为什么众生不能成佛呢?因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觉悟了,不再迷失,个个自性成佛。
无权威 无主宰
- 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
- 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
此心如何住
- 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候,就是这样住了,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就好了,就是这样嘛!
止住的持名念佛
- 佛法修持的方法虽多,总括起来只有一个法门,就是止与观,使一个人思想专一,止住在一点上。
百千三昧的定境
- 所谓真正的定,佛经有一句话: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一个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自己的思想、妄念,立刻可以切断,就像香象渡河一般,连弯都懒得转,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过了。
三步曲
- 你问问题的时候,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就在这个时候,就是禅宗所谓当下即是,当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个方法。
如何住和无所住
- 整个《金刚经》全部讲完,就是教我们如何住,也就是无所住,不需要住。
-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谭子《化书》
- 线作长江扇作天 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此去无多路 只在谭生拄杖前
- 线作长江扇作天 靸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此去无多路 只在谭生拄杖前
有色无色的众生
- 许多山里的穷人都拿这些玩意骗鬼,所以鬼不可怕,而人是真正的坏,连鬼都要骗。
有想无想的众生
- 人可以成仙、成佛、成鬼、成神。人也是可以变化的,一切就看你自己的智慧了。
洪福 清福
- 一个人先要养成会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体会到人生更高远的一层境界。
罗汉的涅槃
- 涅槃分两类,“有余依涅槃”及“无余依涅槃”。
佛的涅槃
- 有余依涅槃是罗汉境界,不彻底;无余依涅槃是佛境界,是非常彻底的。
四相和我的观念
- 现在佛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的人,先要把心胸愿力放在前头,能够为众生发愿,不为自己,而是为大家去努力。因为要度众生,但又没有度众生的本事,所以要去努力。佛又说,你完成学佛的这个愿望,度完了众生,自己并没有觉得度了什么众生。
三轮体空布施
- 布施有三种,第一种财施是外物的,像金钱财物等布施,这叫外布施。第二种法施是精神的,如知识传授,智慧的启发,教育家精神生命的奉献等,都是精神的布施,这种属于内布施。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如救苦救难等。不管是哪一种布施,施者应该抱持无施的心态,用一种希望他人能够得到益处的心情来贡献,那就是宗教家的精神了。
快乐痛苦皆无住
- 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是解脱,是大解脱,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转化十二类生
- 真正的修持,得定者初禅念住,杂念妄想没有了。二禅气住,所谓打通气脉,外表呼吸停掉了。三禅脉住,脉搏不跳动了,连心脏跳动都非常缓慢。四禅才是舍念清净,整个的身心丢开了,没有感受。
说三十二品偈颂
- 缁衣换却冕旒轻 托钵千家汗漫行何事劳生终草草 蒲团洗尽旅途情
- 万象都缘一念波 护心那用修多罗 岩中宴坐已多事 况起多余问什么
- 真正的入定是不依身,也不依心,但是“不依”是个空的境界,还是不对,所以不依亦不依,这才叫做宴坐。
- 第三品偈颂 四相初生四象殊 羲皇以上一无无 剧怜多少修途客 寿我迷人犹讳愚
无所住
- “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什么叫修行?念念皆空,随时丢,物来则应,过去不留;就算做了一件好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心中不存。连好事都不存在心中,坏事当然不会去做了,处处行于布施,随时随地无所住。
不住色
- 什么是人生最大的福德?悟道,成道。智慧是人生最大的福报,所谓智慧的成就,指的并不是普通的知识。
不住声香味
- 当我们坐得好,内部发出一种香的时候,如果自认功德无量,闻到菩萨的香味,那你就住香了,那就不对!要应无所住,赶快放下。
内触妙乐的菩萨
- “法”是意识境界,是属于观念、思想、精神方面。如果你心里还有个空空洞洞清清净净,就已经落在法上。所以说,把身体外面的一切丢完空完了,再把意识方面的也丢下了,这才叫做学佛,也就是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佛说要这个样子才对。
雁过长空
-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雪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功德和福德
- 事实上,平安无事,清清净净,就是究竟的福报。
东方佛西方佛
- 东方是所谓生气方,所以要求长生、长寿,就要念东方琉璃光世界药师如来。药师佛是东方世界的佛国,西方世界是讲归宿的,东方世界是谈生法的,生生不已,所以东方文化也是生生不已!
- 要一切无所住,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是大乘菩萨般若道的修法。
周利槃陀伽的扫帚
- 形役心劳尘役人 浮生碌碌一心身繁华过眼春风歇 来往双丸无住轮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相和空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法报化 体相用
- 成佛有三身,清净是法身,圆满是报身,千百亿形象不同是化身。
身相的执着
- 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老子也说过“大智若愚”,智慧到了极点时是非常平实的。
文喜和文殊
- 也就是禅宗祖师们后来说的“佛来斩佛,魔来斩魔”的道理,这也是修行的无上秘诀。
烧佛的和尚
- 丹霞烧木佛,院主(就是当家和尚)落须眉
五百年后
- 佛在世的时候,叫作正法时代;佛过世以后是像法时代,就是有佛像有经典时候;到了佛经都没有了,只有迷信的时候,叫作末法时代。
善行 功德 智慧
- 做天难做四月天 蚕要温和麦要寒 出门望晴农望雨 采桑娘子望阴天
净信和无所住
-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 这四段的反复说明,反正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着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这很难办了,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要想悟道,是在这个地方,是要真智慧。
何处是岸
- 佛法传到中国,常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呢?不需要回头啊!现在就是岸,一切当下放下,岸就在这里。
得什么 说什么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中文来讲是大彻大悟
- 什么叫做定法?佛说法等于一个大教育家的教育方法,不是呆板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有时候骂人是教育,有时候奖励人也是教育,恭维你是教育,给你难堪也是教育。反正教育法的道理,是刺激你一下,使你自己的智慧之门打开就对了,所以说无有定法。
程度的差别
- 真正到达了佛境界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入世出世平等
- 这并不是说非法就是对的,不执着就是对的,如果你说这个人什么都不执着,你已经执着了,执着了一个不执着,所以“非法非非法”。
圣贤之别
- 要晓得一切都是偶然,缘起性空,因缘所生,本来都是没有的。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 真正的福报是悟道,是大智慧的成就,是超脱了现实世界而得的大成就,这个成就不是世间一切福报能够办得到的。
一切佛与《金刚经》
- 真正的佛法,都是从自我的智慧里透露出来的。
佛法非佛法
- 锦绣乾坤似弈棋 人天福德枉成痴原来佛法无多子 脱缚离黏说向谁
- 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被人世间一切的烦恼感情捆缚着,要解脱三界的情欲、烦恼、妄想,脱开了一切的黏缚,回到自己本来的面目,这就是佛法的究竟。
见思惑
- “思惑”也有五个,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也是人性,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
谁不瞋 谁不痴慢疑
-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
话说再来人
- 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中文的意思是“预流果”,断了五个见惑,但是,根本思惑还没有解脱,因为余习未断,所以要七还人间。
不来行吗
- 阿罗汉是译音,阿是无的意思,阿罗汉就是无生,永远没有烦恼,没有魔障,心中之贼拔去了,此心永远清净光明,这是阿罗汉果。这四个罗汉果位,包括了三界的天人。
三界的天人
- 一个人要把心中的贪瞋痴慢疑洗刷干净,平等,慈悲,爱一切世人,设法除掉见思两惑。
解结去惑
- 学佛修行,不论大乘小乘,都是五个程序,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罗汉的前途
- 所以真正的空,是没有空的境界可得。
世上的第一名
- 须菩提说,佛说他(须菩提)已经证得了无诤三昧,一切无诤。你骂他也好,恭维他也好,你喊他是天王老子也好,他都无所谓。不是没有听到啊!只是他听到心中平常得很,既无欢喜亦无悲,是非一门(如),一切无诤。
- 曾拜瑶池九品莲 希夷授我指玄篇光阴荏苒真容易 回首沧桑五百年
-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小偷与越狱的人
- 佛法讲三界如牢狱,至于什么方法逃出来,不论念佛,拜佛,还是念咒子,是密宗还是显教,都不管,你只要有办法出得来就行。这就是佛说无定法的道理。
心空及第归
- 所谓庄严净土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是心清净,心空,真净土。
庄严佛土在哪里
-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宁有方所
因师而瞎的眼
- “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 外我无身是大身 若留净土即留尘 然灯吩咐庄严地 挂角羚羊何处寻
不可数的福
- 无为福属于清福之类。无为福胜就是说清净的福气高过世间一切功名富贵的福气。胜就是超过,超越的意思。
受持四句偈
- 这一品是说明无为福的重要,也就是说学佛修道的结果,是求无为之果,中文翻译叫无为,梵文就叫涅槃,涅槃就是无为的意思。无为之道就是最上等的成就。
资粮
- 世界上最值钱的东西也最不值钱,最值钱的东西没有价钱,智慧是绝对无价;但是智慧也一毛钱都不值,这就是佛常说的众生颠倒。
放《金刚经》的地方
-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 这其中的道理就告诉我们,做人做事就是一个恭敬的敬,就是儒家所讲的敬。一个人能够敬己,然后才可以敬人;敬别人,恭敬别人,也就是可以敬自己。一念的诚敬,当下就可以证到佛的境界,所以这一段的道理,是叫我们正信。
再说大智慧
- 人说非要拜佛不可,西藏密宗非要吃荤不可,中国显教非要吃素不可,非要这样不可,那样不可,这都是定法,不是佛法;那些说法只是教育法一时的方便,不是究竟。所以佛在这里充分地告诉我们,不可执着一法为佛法,那都搞错了,那都是毁谤佛,因为佛无定法。
黄山谷与晦堂
-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大的功德
- 人生最舍不得是两样东西,第一是财,第二是命。当有命的时候,钱财是最舍不得的!所以有命活着的人,肯布施钱财就很了不起了。若是掉到河里马上要死的时候,你只要救我上来,什么都可以给你啊!那个时候舍不得的是命;所以命比钱财还要重要。
- 缘起幻有,性自真空。空生幻灭,缘起无常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 如何是修戒的般若,就是“善护念”这个要点,由开始发心修行到最后的成佛,就是善护念。接着下来,就说善护什么念?无住。无住就是定,善护念就是戒,《金刚经》的般若,本身就是慧,这是拿戒定慧的道理,来说明《金刚经》的本身,般若法门就是如此。
解悟 喜极而泣
- 后世禅宗门下,把它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叫解悟,一个叫证悟。解悟就是知见上的,所知所见到达了,但是这不是普通的学术思想所说的理解,而是这个身心马上感受到有一种脱落感,脱滞感,这就是解悟的一种境界。所以他说深解义趣,深深地得到解悟,不谈证悟。
信心清净
- “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希有的功德
- 实相般若就是菩提,涅槃,自性,真如,各种名字都是讲这个东西。
为什么我不是我
- 不过,佛的情感不是痴迷的,一切相即是非相,真正的悲心,没有悲心的痕迹,只是理所当然而行去,道理就是如此。
难得的人
- 所以说慧,这个佛学名词,用得非常好,慧是要力量的,慧力不够,功德的功力不够,就有惊、怖、畏的现象。
- 《金刚经》的特点,是使我们知道无住、无相、无愿,这是大乘的心印。此心要随时无住,随时不着相,随时随地地无愿。
什么是忍辱
- 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换句话说,这也是学佛的一个次序。
忍辱的榜样
- 所以佛说,真正智慧彻底悟道的人,才晓得忍辱波罗蜜本身没有个忍。如果有坚忍的念和感受在那里,就已经不是波罗蜜,就已经没有到彼岸,也没有成就。
达摩与苏格拉底
- 所谓忍辱,包括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一切的烦恼,忍到没有忍的观念,没有忍的心理,忍到无所忍,自然而清净,这才是忍辱到达波罗蜜成就的程度。
忍辱的功夫
- 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萨道的基本精神。
无所住的心
- 要学佛的人,离一切相,“应生无所住心”,要随时观察自己,观心,要使此心无所住。如果心心念念住在某一种东西上,或住在某一种习气上,始终不能解脱,已经是走入魔道了。
无实亦无虚
- 由布施、持戒、忍辱到般若的成就,告诉你真正佛法的修持,不住、不着相、不执着,放下万缘。
无量无边的功德
- “污泥香里养灵珠”,大乘的精神是入世的,要入到最稀烂的地方修道,才能成功;跑到高山,跑到清凉的地方住茅蓬,成不了道啊!那是道要成你,不是你要成道。
最难的布施
- 真布施是舍掉自己舍不得的,是一种自我牺牲。
你喜欢小法吗
- 人生都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
- 人生真正的福报,还是清福最难,如何享到这种清福呢?发上乘心、大乘心,由担当如来家业发起,这一个大心发起,就有真正的福报。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
- 必须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报,智慧才能启发。过去生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的;因为你还在受报,所以不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大彻大悟。
发什么愿
- 什么叫灭度呢?使他离苦得乐,进入涅槃。所谓涅槃的境界,就是离苦得乐,灭度就是这个意思。
然灯佛所得什么
-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 “授记”是佛教专有名词,悟道的古佛,当弟子悟了道,他就在前面摸摸顶,所谓灌顶,说个预言,过多少年后,你在什么世界成佛,打一个标记,这就是授记。
然灯佛为什么授记
- 不要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之果
一切都是佛法
- 所以学佛,第一要学做人,要学常开笑口、大度量的菩萨,就是肚子要大一点,包容万象,什么都是好的,都对;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学他胸襟大,面孔对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这个就是佛法。
什么都没有的菩萨
- 真正行菩萨道,度了众生,帮助了人家,心里头都不会觉得度了人家。如果有度人的念头,已经犯戒了,犯布施的戒,不应该有这种观念。所以一个度尽天下众生,救天下苍生的人,心中没有一念自私,没有一点自我崇高。
- 所谓庄严国土,不是物质世界的庄严,是心庄严:心的善行,功德圆满,心念清净,才是真庄严。
无我的菩萨
- 饱暖饥寒何足道,此身长短是虚空。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眼者心之机
- 所谓一切病由业而生,善有善业,恶有恶业,业由心造,都是绝对唯心的道理。
天眼是什么
- 天眼的能力是超乎物质世界,譬如说看到鬼魂,看到天神,甚至于看到其他的世界。
慧眼 法眼 佛眼
- 法眼又是什么眼呢?慧眼观空。而能够真正认识自性空、空性的体,就是法眼。法眼观一切众生平等,非空非有。只落在空,还是小乘果的一边,要能够真正观空里的妙有才行。在凡夫的境界来说,是性空缘起;在悟道智慧境界里来说,是真空起妙有,这是法眼的道理,是平等而观。
无量数的宇宙世界
- 三十三天天重天 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你的心
-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永远得不到的心
- 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叫你不要在这个现象界里,去求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无上的道心,因为现象三心都在变化。
福德不可得
- 真正的福德,心理的健康,头脑的健康,是要自己修持来的。
无人希罕的福
- 真正的福报是什么呢?清净无为。心中既无烦恼也无悲,无得也无失,没有光荣也没有侮辱,正反两种都没有,永远是非常平静的,这个是所谓上界的福报——清福。
- 如果有真的智慧,自然要做好事了,智慧与善法是不二而一的。
世上的肉身菩萨
- 真正的佛,是见到法身,才是见到真正的佛。什么是法身?了不可得,一切无相,法身无相,也没有境界。如果你在一个境界上,就已经有所住,有所着,就不能明心见性。一切相皆空,才能明心见性,才能见到佛。
-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一见便生擒 可怜猎犬无灵性 只向枯桩境里寻
什么都没说
- 所以佛说,他说法的本意是要使一切众生听了不要着相,不要抓住他所说的不放。
众生与佛
- 人世间因为一切众生有我见,所以就有人;有人就有我,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痛苦,如此等等一连串下来。我们虽有一个身体,但身体非我之所有,暂时归我之所属,这是因缘所生,四大假合而成,不究竟,总归会幻灭的。
- 采得百花酿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真教化的功德
- 教化就是法布施,解决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 富嫌千口犹伶仃 贫恨身存似绁刑何事庄生齐物了 一声青磬万缘醒
- 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
有教无类
- 一个人如果自觉有道,足以为人师,如果有这一念的存在,他再有道也不值钱了。真正足以为人之师,真正足以度人,他必定已经证到空的境界了,怎么还会有自我崇高的观念呢?绝对不会!因为他自己已经没有这个观念了;而是一切众生,人我平等。
自己的解脱
- 人人都要自求解脱,自性自度,自我得救,谁都救不了你。
无我以后
- 人,悟到了真正的无我,修持证到了真正的无我,就是佛了。这个佛,无我,自然无众生,无寿者,这就是佛境界。
- 佛说法四十九年,这么多的经典中,他的几个要点是,世间一切无常,都靠不住,都要变去,都不属于我的。人世间一切皆苦,没有究竟的快乐,没有究竟的幸福。一切皆空,一切都无法把握,都要变去了,变去了都抓不住,抓不住的那个情况,那个境界定个名词叫做空,所以无常、苦、空、无我,本来无我,这是所有佛说的都是这样。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声色与邪道
-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 我们一念清净,前一个念头过去,后一个念头不起来,当念即空,你永远止在这儿,旁边一切境界都知道,一切声音都知道,一切动静都知道,但是,与我毫不相干,清清净净,这也是止观,并且是正止观。
十地菩萨与转轮圣王
- 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悬崖撒手
- 所以全部的《金刚经》,是教我们所谓祖师们的四个字,“自悟自肯”,要真正悟到般若的体相,自己肯定;所谓禅宗祖师的话,“悬崖撒手,自肯承当”,这是说参禅的。
三界六道之外
- 千万不能认为不要具足功德就可以大彻大悟。
- 很多人学佛都有这个观念,都认为学了佛,悟了道,两个腿一盘,了了生死,再也不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了。这个观念是绝对错误的,是修道学佛上最大的错误观念。
不说断灭相
- “空”是方便的说法,是个形容词,如果把空当作真正空得一无所有,那不是空见,那就叫做断灭见。
爱布施的菩萨
- 一切众生,只要具备灵性的,都是因地上的菩萨;成就的菩萨,叫果地上的菩萨。
- 一般学佛的人观念错误,认为学佛可以偷懒,可以躲避,以为在学佛,万事不管。这完全是错误的态度,不但不够小乘,就是基本做人的行为都算错误的。
一切法无我
- 而唯识所讲的一切法无自性,是指一切世间出世间事物及一切的理,它单独的本身,没有永远存在的性能,也没有单独存在永远不变的一个性质。
定与忍
- 六度中间,布施、忍辱、般若,这三个成就到了,所谓持戒、精进、禅定自然都到了。
张拙的故事
- 光明寂照遍河沙 凡圣含灵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 六根才动被云遮断除烦恼重增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罣碍 涅槃生死等空花
- 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么样修行呢?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还债而已,随缘消旧业,更不去造新的坏业力。
有求就有住吗
- 学佛法就是两条路,要求福德的成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提得起;要想智慧的成就,就是放得下。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无来亦无去
- 报身,就是我们现在父母所生之身,也可以说是化身。
如来的境界
- 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碎为微尘之后
- 佛这个话是转一个弯说的,实际上就是说,物质世界的物质,如果经过一个科学家来处理,把它分析到最后,变成核子、电子、原子等等,最后是空的。是空的力量形成了这样大的威力,但最后是空的
- 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这些苦恼困住了。所谓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所谓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个道理。
第八识和种性
- 第八部分阿赖耶识包括了现在、过去、未来的时间与空间,也包括了过去的因、种子和未来的种性,这就是三世因果的学理基础。
心念如暴流
- 生命的无我之相,是破除众生抓住小我之相的错误。小我之相就是每一个浪花、每一个水分子。能够把小我之相修持到纯净、空相,才可以找到生命的本来,那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然后它可以起一合相的作用。什么一合相呢?真空可以生出一个妙有。
真空如何生妙有
- 所以佛菩萨的真正成就,是三身成就,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三身是一合相,就是体、相、用三位一体。
-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见不是见
-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知即无明本
-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我要过去 你过来
- 《金刚经》都是遮法,挡住你不正确的说法,至于正确的是个什么东西,要你自己去找。
- 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
- 我们现在再一次回过头来看,《金刚经》最开始,第一个重点是三个字——善护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善护念。护什么念?无所住。怎么无所住?很简单,不生法相。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应化非真
- 两个人眼睛动都不动,只要对看一眼,他两个就通了,可见心理的思想与言语是两条路。
学佛的懒人
- 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梦幻中如如不动
- 衡阳归雁一声声 圣域贤关几度更蓑笠横挑烟雨散 苍茫云水漫闲行
总结论
- 第二品“善现启请分”,重点在善护念,由凡夫到成道之路,圣人与凡夫同一个修持的方法,善护念,要善于护念。怎么护念?应无所住,不生法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内心平静的这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