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改版前言
- 美国作家梭罗说过:多少人在读了一本书后,开始了他生活的新纪元!一本书,能解释我们的奇迹,又能启发新的奇迹,这本书就为我们而存在了。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序言
- 学古诗要防止的,恰是“过度解释”。大量的朗读和背诵仍然是学习古诗词最经典的方法,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这个方法最简单也最有效。
前言
- 儿童的智力发育、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这看似无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对未来真正的学习研究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无端地、经常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 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你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解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逗”孩子应该是以儿童的快乐为前提,指成年人把自己放到儿童的位置上,以儿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制造出让儿童快乐的事件,其中包含着童心、快乐,甚至幽默和智慧。
- “捉弄”孩子,则是成人居高临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让孩子犯错误、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 人人都说小孩小, 小孩人小心不小, 你若以为小孩小, 你比小孩还要小。
- 如果她和小朋友都想玩一个布娃娃,发生冲突,我们既不要求她出让,也不怂恿她抢夺,而是赶快用另一个东西来吸引她和小朋友的注意,让她知道好玩的东西不止一样;或者引导她和小朋友一起玩,体会合作的愉快。
-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一个能给小板凳揉疼的孩子,她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她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她一辈子不吃大亏。
- 哲学家弗洛姆认为,利己主义与孤独是同义语,而人不可能在与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只有和他的同胞休戚相关、团结一致,才能求得满足与幸福。爱邻人并不是一种超越于人之上的现象,而是某些内在于人之中,并且从人心中迸发出来的东西,它是人自己的力量。凭借这种力量,人使自己和世界联系在一起,并使世界真正成为他的世界。
- 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事态度会更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 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他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 孩子不是为“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童年”而活着。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有过做天使的经历,不要让她生来只能做没翅膀的凡人。
- “圣诞老人”每年都来的意义不在于礼物本身,而在于这份惊喜,惊喜是另一层更有价值的享受。
-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增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 不安和自责,是每个孩子在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时都会有的,发展得严重了甚至是一种负罪感。这种感觉不仅不会使少男少女对异性的兴趣降低,反而会刺激兴趣生长。孩子在家长和学校的压力下,觉得喜欢异性是不洁的,不道德的,他们就会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听家长的话,内心却彷徨迷失,自我鄙视。只有孩子自尊自爱,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才能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庄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 只要大人内心阳光,孩子内心也会很阳光。
-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包括成人在内。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 牛顿醉心于实验,有一次一位朋友中午来看他,但就是等不到他,朋友和他开玩笑,把用人给他准备的午饭都吃了,然后走了。待牛顿终于从实验室出来,走到餐桌旁,看看桌上的残局,自言自语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然后离开饭桌,又钻进实验室。
- 大人用什么态度对待孩子的这些小“不是”,这不是件小事,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 如何看待孩子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处理——这其实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
- 家长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中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课时”,他才能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在孩子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正面教育功能。
- 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
- 诗歌是一块精美蛋糕,我们把它送口中,只是为了品尝它的香甜,不是为了某天向别人炫耀我吃过蛋糕,也不是为将来某一天可能饿肚子而储存更多热量。在享受之外没有其它功利心——背诵是为了更好地把那些诗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想象美,而不是为了“会背诗”。在诗歌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目的——这才是应有的目的。
- 文化修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本身,它还是完善的思维方式。
- 生活里有些美丽的爱好,那是怎样的一种滋润;人生中有些读不尽的东西,那是怎样的一种财富啊!
- 童年如果没有一点调皮捣蛋和闯祸的记忆,那是多么苍白啊。
- 除了在这些小事上我们不会对孩子大惊小怪,在“大事”上她“犯错”了,我们也是同样的态度。
- 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就一个孩子来说,他内心自信平和,比谨小慎微重要;凡事有好奇心,比凡事不出错重要;他有自我选择的勇气,比选择正确更重要。
- 一个被认可的孩子,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是真诚的,他不必遵守一些不自然的规则和戒条,因此不需要过虚假的生活。
- 在儿童教育中,欣赏和不许犯错是无法兼容的两种态度,不可能同时运行。一个不允许孩子犯错的母亲是不可能真正欣赏她的孩子的,她的夸奖只能发生在孩子做得令家长满意的时刻,强化给孩子的是这样的印象:家长满意,你就有好果子吃;家长不满意,就给你点颜色看看。这反而导致孩子会花很多心思和能量来揣摸和迎合家长,消耗自我成长能量。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 儿童身上有一种喜好模仿成人生活的天性
- “开小卖部”给出的启示是: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可以无处不在。
- 第四,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挑剔孩子讲课的毛病,更不能嘲笑他讲课中的错误。
- 总之,家长们与其在孩子的考试分数上操心,花钱花力气,单方面逼着孩子学习;不如用些心思,设计和制造一些包含相关知识的事情来让孩子去做,让孩子有机会运用他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践是最好的“课外补习班”。
-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即少年儿童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在做事中去学习,而不是在书本里学习。他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
- “魔杖”是什么,就是课外阅读。它有一种魔力,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会更好;凡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出平淡;哪怕是写作业速度,一般来说他们也比那些阅读多的同学要慢得多。
- 小学,甚至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转的。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它真的像一根魔杖,越来越显示出神奇的作用。
- 智力启蒙最重要手段就是阅读,它是一种乘法手段,可以让儿童的聪慧以几何级数递增。
-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
- 写作从来不仅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情。文字所到之处就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阅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孩子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在于它能丰富孩子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
-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你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就会写出怎样的文字。
- 一个不阅读的人是蒙昧的,一个不阅读的家庭是无趣的,一个不阅读的民族是浅薄的。
- 应该让儿童感觉到阅读是件有趣的事,除了有趣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恰是这种“没有任何其他目的”,才能让孩子喜爱这项活动。
- 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理解、记忆、速度。这三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 第二,不要一遇到生字就要求孩子查字典。
- 文字是一种抽象的语言符号,可以刺激儿童语言中枢的发展,并且这种符号与儿童将来学习中使用的符号是一回事,他们在阅读中接触得多了,到课程学习中对这种符号的使用就熟练而自如,这就是“读字”可以让一个孩子变得聪明的简单陈述。
- 此外提醒家长们注意的是,让孩子读正版原著,不要读“缩写本”或“缩印本”。
- 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 孩子其实是很要面子的,如果你想让他做什么事,应该恰当地对着外人流露出对他这方面的赞赏。
- 人最难抗拒的就是“诱惑”,最讨厌的是“强迫”,大人和孩子都一样。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拒绝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凡达不到目的、做得事与愿违的家长,一定是把方法用反了。
- 不看“有用”的书,不是说不给孩子选好书,而是在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
- 考虑到中小学生阅读的延续性和量的积累,我认为应该重点读长篇小说。首先是小说比较吸引人,能让孩子们读进去;其次是长篇小说一本书讲一个大故事,能吸引孩子一口气读下去几十万字。
- 在读什么的问题上既要给孩子一些引导,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一个中心目的就是尽量调动孩子的阅读兴趣,先考虑有趣,再考虑有用。
- 我的建议是:家长自己如果经常读书,心里十分清楚哪本书好,可以推荐给孩子;如果家长总能给孩子推荐一些让他也感到有兴趣的书,孩子其实是很愿意听取家长的指点的。但如果家长自己很少读书,就不要随便对孩子的阅读指手画脚,选择的主动权应交给孩子。
- 真正适合孩子的东西他一定不会拒绝,他拒绝的,要么是作品本身不够好,要么是和他的阅读能力不匹配。
- 即使对成人来说,持久的阅读兴趣也是来源于书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
- 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思维贫乏的人。
- 鲁迅说过,流氓就是没有自己固定的见解,今天可以这样,明天可以那样,毫无操持可言。从小的流氓语言训练,是会养育出流氓的。
- 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但只有一个人需要帮助时,我们才有必要去提供帮助。关爱的方式得体,才能给被关爱者带来快乐,否则的话不如不做。
- 写作文时,尤其面对一个命题作文时,要调动自己的诚意。因为题目来自老师,乍一看题目,可能自己一下找不到感觉,不知该写什么,那么在动笔之前一定要问自己:就这个题目或这方面内容,我是如何理解的,我最想说什么,我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吗,我最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
- 说与写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要培育一个态度,即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与情感。
- 说与写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要培育一个态度,即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思想与情感。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无论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 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经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 帮助孩子想一些预防方案比批评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 在家里,家长代表“正确”,要求孩子“听话”;到了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任何“与众不同”。很多孩子长大后被指责为没有思想、缺少创造力,可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不是一直被当作鹦鹉调教着吗,不是一直被当作木偶操纵着吗?他思想上的独立性从哪里去获得呢?
- 在家里,家长代表“正确”,要求孩子“听话”;到了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任何“与众不同”。很多孩子长大后被指责为没有思想、缺少创造力,可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不是一直被当作鹦鹉调教着吗,不是一直被当作木偶操纵着吗?他思想上的独立性从哪里去树立呢?
- 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能改变老师的某个想法,就没必要急于和老师探讨谁是谁非,绝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师。但回家后那样和孩子说就没必要。你应该说你的真实想法,站在一个很客观的立场上和孩子谈这件事。你想想,孩子在这个时候,多么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啊。
- 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进入门槛并不高,成为教师的人并非经过了高于其它职业的道德筛选和素质考证,他们甚至在学历上和其它一些行业人员相比,也并无明显优势。如果认为老师是没有错误的,这很不客观,而且这样一种认识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幻的期待,给了老师压力,却对他们的职业成长没有好处。未来的教师队伍素质应该是较高的,他们的应有素质和已有素质可能会比较吻合;但我们仍然不能说一个人因为他当了教师,他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缺点的人。
-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路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 爱孩子,就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
-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需要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
- 我要写下的就是这四个字:实事求是。
- 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 人在针对自我做一件事时,也必须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这就是人对自己的真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不过它可能同样是“难于实践的”。
- 不踏实是生命中的硬伤,它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 不踏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除了家长以身作则,注意言行上的影响,我认为阅读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对儿童的影响很大。
- 爸爸和妈妈希望长大成人的你在未来的生活中,首先要做好人,做一个善良、宽容、正派的人;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快,遇事不要太计较,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同时希望你有好的生活习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体育运动,保证身体健康。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 对于孩子偶尔所犯的小过失不要大惊小怪,内心一定要坚定一个想法:它只是个“小事”,不是个“错事”,孩子的成长需要经历这些“小事”,它们甚至比做功课还重要。所以,只要鼓励孩子改正就可以了,不要责怪,也不要经常提起,不要让孩子有内疚感和负罪感,否则的话它真能固定成孩子一个难以改正的缺点。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
- 任何事情,当它里面包含有交换、被监督、责任等这些因素时,它的有趣性就会大打折扣。
- 想让一个人喜欢和珍惜什么,就不要在这方面给得太多太满,更不能以此作为交换条件或惩罚手段,强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适当地剥夺,让他通过危机感和不满足感,产生珍惜感。
-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 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孩子进行学习舞弊,而是以理性对抗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错误,以不得已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孩子生活得更快乐一些,并教给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学习。它是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 一个始终被尊重的孩子,一定是个懂得自尊自爱的人,他绝不可能利用家长的善意去做任何让他感到羞耻的事情。
- 厌恶感会把所有的记忆通道都堵死。
- 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孩子在学习上舞弊;而是以理性对抗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错误,以不得已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孩子生活得更快乐一些,并教给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学习。它是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 替孩子写作业,不是家长帮孩子进行学习舞弊;而是以理性对抗学校教育中的一些错误,以不得已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让孩子生活得更快乐一些,并教给孩子实事求是地面对学习。它是保护孩子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 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其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行为多有谴责,他说:“学生的那种畸形的脑力劳动,不断的记诵、死记硬背,会造成思维的惰性。那种只知记忆、背诵的学生,可能记住了许多东西,可是当需要他在记忆里查寻出一条基本原理时候,他脑子里的一切东西都混杂成一团,以致他在一项很基本的智力作业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学生如果不会挑选最必要的东西去记忆,他也就不会思考。”
- 人可以使自己适应奴役,但他是靠降低他的智力因素和道德素质来适应的;人自身能适应充满不信任和敌意的文化,但他对这种适应的反应是变得软弱和缺乏独创性;人自身能适应压抑的环境,但在这种适应中,人发生了神经病。
-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
- 我认为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
- 庸俗目标只能给孩子带来庸俗的刺激,不会产生良好的内在动力
- 语言不是呼出的空气,不会消散在空中无影无踪。所以不要在孩子面前信口开河,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长说过的任何话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痕迹,好痕迹产生好影响,坏痕迹只能产生坏影响。
- 她的错误是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满分上,却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态度、方法、兴趣,以及对知识的真实把握状态没去关注。
- 我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绩,才是在各种考试中胜出的决定性条件。最重要的一场考试——高考中的好成绩,也只能从这里出现。
- 家长在成绩上的淡然,恰是对社会、学校过度渲染成绩现象的平衡,把孩子拉回到踏实的学习心态中,防止他在学习中有压力或变得虚浮起来。
- 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这是保持好成绩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方法。
- 不要无故拒绝也不要随意奖励,尤其不要在孩子的正常需求上附加任何和学习有关的条件。
- 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玩得很无度了,影响了正常学习,你可以让玩游戏和另一个他想得到的东西对立起来,让玩游戏成为他获得那个东西的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也许会抵消他对游戏的兴趣。
- 不打击孩子和不过度表扬孩子,意义其实差不多,都是家长不去扰乱孩子的自我认知。
做家长应用的智慧
- 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 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老人或亲戚帮着带。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有实际困难,应该由家长去克服,不要让孩子来扛。
- 辩论是为了明辨是非,而不是为了驳倒对方。
- 做家长的素养和理性就表现在,每当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采取的手段思考一下:你想强化的到底是什么,你采取的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还是反感的,它对儿童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激励的还是消极的,是眼前的还是长远的,是高尚的还是庸俗的?不思考这些,只是凭情绪和习惯做事,不但达不到目的,更可能从根本上破坏目的。
- 在成人利益和孩子利益间,我首先要选择孩子的利益,哪怕当时领的不是我的女儿,是她的孩子,我也愿意陪孩子慢慢过天桥——我们本来就是带孩子出来玩,为什么一定要把去天安门广场看作是有意义的,把过天桥看作是没意义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也许在圆圆眼里,天桥比广场还有趣得多。
- “听话”与纵容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纵容只是溺爱。“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指气使的小暴君。
- “听话”与纵容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纵容只是溺爱。“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指气使的小暴君。
-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
- 自信而踏实的心态是最好的“补习班”
- 孩子是敏感而脆弱的,如果老师和家长的见面,变成了让孩子蒙羞、挨训的恐怖事件,后果只能是让孩子憎恨老师,讨厌学校,让孩子在学习、自信、道德等方面失去上进心和判断力,而且最后多半会反映在学习上,影响学习成绩。
-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能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能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
- 在弱者面前,最能流露一个人的真性情。许多人,他们在单位、在朋友面前表现得谦和并富于教养,唯独在他们最亲爱的孩子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粗野。
- 家长少说废话,孩子才会认真对待你有用的话。
-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成年人最大的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为,以他乐意接受的方式对他的成长进行引导。你必须要把他当作一个“人”来平等对待,而不是当作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 童年时代的每一种体验都可以在生命中留下痕迹,教孩子没有“小事”,每件小事都是深刻影响着他成长的大事。
- 暴力教育能让孩子变得顺从,不会让孩子变得聪明和懂事;能让他们变得听话,不会让他们变得自觉和上进——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暂时的、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儿童整体的堕落和消沉为代价的。通过打骂来促成孩子学业进步,结果只能让孩子对学业产生厌恶;用打骂来让孩子听话,孩子只会变得更加逆反固执;用打骂让孩子做个好人,孩子只会在责难下心理扭曲变态。
- 不要因为孩子听话才爱他,不要因为他取得了某个成绩才欣赏他,更不要因为他不遂我们的心就去打骂他。父母之爱应该是无条件的,对孩子的尊重也应该是无条件的。
- 不是穿了西服就变成绅士,不是生了孩子就会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学习,需要学会如何爱。学会爱是个很大的命题,需要慢慢去学,最简单的第一步就是不再打骂孩子,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 孩子的情绪和进食有很大关系,只有先解决孩子的厌食问题,才能解决进食问题,而厌食的根源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吃饭太斤斤计较了。
- 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斯巴克先生在这方面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具体指导,归纳他的指导,有如下内容: 第一,家长改变态度。在孩子的吃饭问题上态度平淡,吃多了不表扬,吃少了不批评,这个问题上始终平和愉快,让孩子不再因为吃饭的问题而感觉有压力。孩子拿起饭碗时心理上轻松,才有可能产生正常食欲。 第二,如果孩子已出现了厌食症状,就不要指望他半月二十天就能恢复。家长要有耐心,这份耐心不是来自你强压焦虑的暂时的镇静,而应该来自你正确认识后彻底的坦然。孩子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只是由明处强迫变成躲在暗处盯梢,到一定时间终于忍不住又去唠叨孩子,那么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第三,不要在各种食物间划杠杠,不能说这个有营养要多吃,那个没营养要少吃。有没有营养要靠家长在做饭时调节。拿上桌的食品就要允许孩子自己选择。对于孩子不喜欢吃的食品不可以用条件来威逼,比如不要对爱吃肉而不爱吃菜的孩子说“如果不把菜吃了,就不给你吃肉”。这样的话只能让他更讨厌吃菜。不妨把话反过来说,“必须吃完肉才给你吃菜”,这样倒可能刺激他对菜的兴趣。 第四,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喂。孩子从一岁半左右就可以自己吃饭,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给孩子喂饭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烂摊子”上就可以了。经常喂饭会影响孩子的食欲,而且影响儿童手部技能和肢体技能的发育。有的三、四岁的孩子养成了坏习惯,家长不喂他就不吃,喂就吃几口。这种情况要立即改变,告诉孩子以后自己吃饭。如果他不肯,就饿几顿,肯定饿不着,坏毛病几天就改了。 第五,不要和孩子在吃饭的问题上谈条件。比如有的家长总喜欢说你要是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玩具或带你出去玩,这一类的话都会对孩子吃饭造成消极影响,而且教会他用无理要求来要挟父母。
- 无菌舱里培养不出体格健壮的人,靠消灭周围正常声音来成全学习的做法也没有道理。在一个正常环境中备受打扰的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同样容易受到打扰,真正打扰他的不是那个声音,是他寻找声音的习惯。
- 家长应该给孩子积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和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而不是处处苛责,处处想改造。
- 第一,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小时候。
- 第三,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 孩子身上原本有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天性,如果一种“控制”对他的个性及意志没有损伤,而是帮助他更好地适应一些事情,他就会在这种适应中更加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并在体内生长出“自我控制”的力量——这就是孩子“懂事”“自觉”的来源。
- 孩子身上原本有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天性,如果一种“控制”对他的个性及意志没有损伤,而是帮助他更好地适应一些事情,他就会在这种适应中更加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并在体内生长出“自我控制”的力量——这就是孩子“懂事”、“自觉”的来源。
-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
- 在控制孩子少看电视方面,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他很想看的时候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
- 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用“人性”来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来要求孩子。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如果家长在和他的相处中很体贴他的心,他也会反过来以他的“懂事”和“听话”回报家长。
- 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也是防止他患上电视瘾的好办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喜欢阅读,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他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同时他的思想会更成熟更理性,他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舍得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
- 不去控制孩子的身体动作,而是想办法引导她的心;不满足于孩子表面上的服从,而是让好习惯成为孩子内在的一部分——这才叫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吧!
- 养育孩子是一件时间跨度长、问题层出不穷的事情,一旦有问题,必定意味着有一个问题根源。如果家长相信过失肯定不在自己这里,那唯一的过失者就是孩子自己,他的问题只来源于他自己,他天生有问题。这样,家长就成了受害者、无辜者。
- 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
- 儿童尚处于心理无序期,对很多事没有把握,其实心底经常会不自信。所以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时,最好把自己和孩子置于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友好地和孩子交流,让孩子心理放松。要忌讳居高临下的批评,也不能简单地要求孩子听话、乖。
- 而教育的美好境界是“有心无痕”,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而是要做得得体,让孩子心理上有自由感。
- 首先是防轻信的教育。这方面最好的办法是多向孩子展示相关事件,丰富孩子的经验,即经常把相关案例讲给孩子。
- 在安全教育方面,别人的经历也可以让自己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虽然我们一直致力于让孩子感受世界是美好的,周围的人是可爱的;但我们也不失时机地把生活的另一面适当呈现给孩子,让她知道世界上也有贪婪、谎言、暴行等阴暗面。
- 不要让安全教育破坏儿童对世界的信任,成人在尽到保护责任的同时,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让他们能无忧无虑地信任别人、信任生活、信任世界的气氛。如果一个人总是感觉活在危机四伏中。他的身体可能是安全的,但他的心会有很重的不安全感,这其实也是一种损失。
- 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我们要让孩子更多地感受生活的美好,也应该让他们知道生活还有阴暗面,还有危险。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1]——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孩子的学习来说是致命的。
- 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那些没有让儿童每天都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地方,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熄灭。”
- 良好的启蒙教育在形式上应该是游戏的、无拘无束的、变化丰富的、与生活相关联的,内涵上应该有技能训练、语言发展、想象力激发等一系列智慧启蒙功能。
- 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提出一个“最大胆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在儿童的早期学习上,“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他强调的是应该让儿童尽情地游戏玩耍,反对用课程学习挤占儿童的游戏时间。
- 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中提出一个“最大胆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就是在儿童的早期学习上,“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3]他强调的是应该让儿童尽情地游戏玩耍,反对用课程学习挤占儿童的游戏时间。
- 只有当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 暴力作业对儿童信心、意志、品格等有全面的消极影响。它的坏作用,远不是多穿一件衣服有点热,多吃一个馒头有点撑那样简单。它能改变事情的整个状态,让孩子罹患一种“厌学”的慢性疾病,摧毁他们的上进心,吞噬他们的创造性,消磨他们的幸福感,其中的“暴力性”甚至能破坏他们的道德。所以它不是小事,是“教育事故”。
- 我坚信使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某些素质的缺失。
- 心里越着急越不能拉下脸来教训她,越要和她站在一边,绝不站到她的对立面。
- 只是到假期结束时,我和她谈了一次话,回顾了一下假期初期的计划,问她是不是感觉玩游戏太浪费时间了,会把一个人的计划完全破坏掉。我又和她分析,时间就那么多,做了这事就不能做那事。而接下来的高中三年是人生中最关键的三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所以我们应该使用好这三年,这其实也是为了将来有更好的条件去玩。
- 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这种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得时间越长、越牢固,孩子的自觉性就越差。
- 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这种管制与被管制的关系,这种关系建立的时间越长、越牢固,孩子的自觉性就越差。
- 三是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难的。
- 四是在具体言行中多运用逆向思维,例如前面提到的,把上网作为“任务”或“惩罚手段”,而不是奖励手段来运用。这算是一个小技巧。
- 四是在具体言行中多运用逆向思维。例如前面提到的,把上网作为“任务”或“惩罚手段”,而不是奖励手段来运用。这算是一个小技巧。
- 改变成人比改变孩子困难得多,但不改变成人,孩子就不可能改变。
- 一位美国医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推销药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疾病的影响。”这其实是制药业的一个秘密。
- 连续不断的心理创伤,会让孩子精神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行为发生变态,要么成为桀骜不驯的小混混;要么成为完全丧失自我的小傀儡;要么成为无法和他人相处的孤僻者或偏执狂——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儿童安全感、自信心的缺失。
-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17],即给孩子最大的自由,给他们以尊重,发展孩子潜能,让他们学会独立做事,独立判断。
后记
- 我写得不算太慢,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这二十几万字,但我确实是准备了很长时间,至少有十几年,从工作到研究,再到亲自把孩子一天天带大。
- 每个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家庭是他的第一教育场所,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场所,父母就是对他影响最深刻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如果没有获得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多半很难在他身上正常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妈妈”的重要性胜过“老师”。
- 愿天下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愿天下父母都在养儿育女中感受到美和幸福! 愿生活更美好,明天更美好!